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 格式:pptx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6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这是一节关于古诗的课堂,我们学习了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第一课,其中包括了三首古诗。
下面是我对这三首古诗的课堂笔记和简单翻译。
课堂笔记:1. 第一首古诗:《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翻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在诗中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兴盛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第三首古诗:《悯农》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他通过描绘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困境,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
翻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三首古诗各有其独特之处,让我们感悟到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底蕴,培养审美情趣,并提高语文水平。
翻译:1. 第一首古诗《静夜思》的翻译: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的霜。
抬头望明月,低头忆故乡。
2.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的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欲穷千里目,上一层楼。
3. 第三首古诗《悯农》的翻译:春天种下一粒粟,秋天收获万颗子。
四海无富余的土地,农夫还是挨饿。
这些古诗虽然简短,但是饱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更多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深远。
一、《春晓》1.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2. 诗中以“春雨轻”、“东风快”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3. 通过“出门看”、“街尘”、“行人”等描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世界的向往。
4. 《春晓》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静夜思》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夜晚的寂静和自我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2.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3. 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文字,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展现了浓厚的乡愁情怀。
4. 《静夜思》通过对大自然和内心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给人以深远的启迪。
三、《登鹳雀楼》1.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
2.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雄伟壮阔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气势磅礴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3. 通过“登高”、“望远”等动作的表现,诗人表达了对博大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4. 《登鹳雀楼》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豪迈与激情,激励人们勇攀高峰,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艺术魅力,也可以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智慧和启迪。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到诗意的美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人生感悟,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