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课堂教学PPT,课文分析;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准备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瓶来引入课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学习新课(1)帮助学生朗读课文,标诞辰字词,并让学生自己解释生字词的意思;(2)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意义;(4)教师适当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并进行相应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及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对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5.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瓶,或者进行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6. 学习新课(5)通过教学PPT或者板书,教师可以呈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资料或小故事,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和背景有更直观的了解;(6)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他们共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7)利用角色扮演或故事演绎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实际情景中体验课文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生字词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生字组词如下:
1、杂: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
2、稀:稀疏、稀少、稀有、稀粥、稀饭。
3、篱:竹篱、篱笆、寄人篱下。
4、蜻:蜻蜓,蜻蜓点水、蜻蜓树、蜻蜓舟。
5、剥:剥夺、剥削、剥离、生吞活剥。
6、蝶:蝴蝶、黄蝶、蝴蝶结、莺歌蝶舞、蝴蝶效应。
7、宿:住宿、寄宿、宿舍、风餐露宿。
8、徐:徐徐、徐缓、徐步、清风徐来。
9、疏:稀疏、疏远、疏忽、疏导。
10、茅:茅屋、茅草、茅庐、茅厕。
11、檐:屋檐、房檐、飞檐走璧。
12、构:构造、构思、虚构、构成、结构。
13、饰:装饰、掩饰、首饰。
14、蹲:蹲着、蹲下、蹲坐、蹲立。
15、凤:凤凰、凤冠、凤爪、凤毛麟角。
16、序:顺序、秩序、前后有序。
17、例:照例、案例、例外、史无前例。
18、率:率领、直率、轻率、草率、表率。
19、觅:觅食、寻觅、寻死觅活、追风觅影。
20、耸:高耸、耸立、耸肩、耸人听闻。
课文1 古诗词三首一、多音字。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剥:bō剥削bāo剥皮二、古诗内容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shū):稀疏。
③阴:树荫。
④走:这里是跑的意思。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注释:①杂(zá)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肥:诗中指杏花落后,杏儿越来越大,越来越肥。
③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知识点
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
蜻:蜻蜓蜻蜓点水
蜓:蜻蜓蜻蜓点水
蝶:蝴蝶彩蝶蜂蝶蝴蝶蛾蝶粉蝶
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
徐:徐徐徐缓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
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
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
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
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
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
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
多音字:
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剥:bō剥削 bāo剥皮
形近字:
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阅读导语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二、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大屏出示古诗)(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一、课文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 字词解释:- 宿:住宿。
- 新市:地名。
-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
- 篱落:篱笆。
- 疏疏:稀疏。
- 径:小路。
- 阴:树荫。
- 急走:奔跑。
- 诗句赏析:- 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
“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树头新绿未成阴”,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 后两句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 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 字词解释:-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 肥:指果肉肥厚。
- 稀:稀疏。
- 日长:白天变长了。
- 篱落:篱笆。
- 蛱蝶:蝴蝶的一种。
- 诗句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 字词解释:- 清平乐:词牌名。
- 村居: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 茅檐:茅屋的屋檐。
- 吴音:吴地的方言。
-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解释:
1.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儿童天真烂漫的赞美之情。
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通过对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诗的意思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边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
原文(1):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原文(2):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原文(3):
忆江南【唐】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一、课文原文。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篱落”指篱笆。
“疏疏”是稀疏的意思。
“径”指小路。
“阴”同“荫”,这里指树荫。
前两句描写了乡村田园风光,稀疏的篱笆,一条幽深的小路,树枝上刚长出新叶还未形成浓密的树荫。
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油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 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杂兴”指随兴而写的诗。
“蛱蝶”指蝴蝶。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梅子金黄,杏子长得饱满,荞麦花雪白,油菜花稀疏了。
后两句写出了白天变长了,篱笆边很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从侧面烘托出农民劳动的忙碌。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指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上阕描绘了乡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老两口的幸福生活,低矮的茅屋,溪边青青的草地,一对老年夫妇用吴地方言互相逗趣。
下阕写了三个儿子的活动,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趴在溪边剥莲蓬。
二、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杂(zá):复杂、杂乱。
- 篱(lí):篱笆。
- 蜻(qīng):蜻蜓。
- 蜓(tíng):蜻蜓。
- 蝶(dié):蝴蝶。
- 宿(sù):住宿,在诗中“宿新市徐公店”指住在新市徐公的店里。
还可读作“xiǔ”(一宿)、“xiù”(星宿)。
- 徐(xú):姓氏。
- 疏(shū):稀疏。
- 茅(máo):茅草。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阅读导语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
二、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相互)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朗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
1.打开写字书,先观察“亭”、“庭”两个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在田字格的占位。
3.学生写字。
)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上节课)
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大屏出示洞庭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乐府小章尤为著名。
)与白居易、(柳宗元)并称“刘白”,(“刘柳”。
白居易陈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4.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青螺”。
)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
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说明了什么呢?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⑦、⑧有可能时间不够所以这两项取消)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大屏出示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幅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谁想当一回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
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三、学习生字
1.打开写字书,先观察“潭”、“螺”两个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在田字格的占位。
3.学生写字。
)
第三课时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昨天,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大家一起背一背。
)
2.(大家从一年级大四年级学了不少古诗,谁能说说古诗特点?)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讲究押韵、对仗。
(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大屏出示)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词有不同的词牌。
)
三、自读词。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江南美景,热爱大自然)
(六、学习生字
1.打开写字书,先观察“谙”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在田字格的占位。
3.学生写字。
)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