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_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53.50 KB
- 文档页数:8
功一、教学目标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掌握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 cos 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课件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s cos 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
至此作出如下板书:W=Fs cos α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校本课程教案校本课程教案1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古雅典卓越的政治家、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口吃,说话气短,而且爱耸肩。
这大概是最不适合学演讲的了,所以他初学演讲时曾被听众哄下台。
但他毫不气馁,为了练发音,他嘴含石子练朗诵;为了克服气短,他一面攀登陡坡,一面吟诵诗歌;甚至悬起两把剑来改正自己爱耸肩的毛病。
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讲家、雄辩家。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二是诵读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的确,我们可通过诵读来训练说话时平缓曲直、抑扬顿挫的语气声调和变化多端的语速、重音,以期达到说话时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诵读的基本技巧,这节课我们要活学活用,运用这些诵读技巧诵读你喜欢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学会如何点评诵读,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我们的口才。
二、范读,温故知新1、教师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要想诵读好一篇文学作品,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展示:(诵读要点)⑴诵读前要把握作品主题⑵诵读时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⑶诵读时注意细节问题:感情、清晰、节奏、重音、语速、停顿、语调、音质、表情、动作等2、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点评诵读需要从哪儿入手呢?(学生明确从诵读要点入手)三、学生活动,畅所欲言以组为单位,5分钟练习,每组选择代表展示本小组风采,其他组员在他们诵读后给予点评。
四、实战演练,展示风采选择4—5组上台表现,其他小组点评,教师将诵读要点融入点评。
五、教师小结聆听着同学们的诵读,品评着同学们的点评,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一天天的进步,即使我们还只是《演讲与口才》的爱好者和初学者,但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我们一定会像德摩斯梯尼一样,在《演讲与口才》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在《演讲与口才》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校本课程教案2一、开发背景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酸雨面面观》一、【情景与需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学会用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浓厚校园的科学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校开设此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课程概要】酸雨面面观校本课程一方面介绍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监测与控制;另一方面是希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再一方面是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去评价某一具体问题。
这对于学习和认识化学科学是积极有益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加环保知识。
总之整套教材在讲解酸雨相关知识时,有效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1、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掌握酸雨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研究态度与技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酸雨的控制与化学密切相关,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过程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如大同社会的特点、儒家政治理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分析,将《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其它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和谐社会。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儒家政治理想和大同社会的特点。
2.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文本内容。
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儒家政治理想和大同社会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礼记》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4. 对比分析:将《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其它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3. 课外阅读推荐:儒家其他经典著作。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单元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