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病从口入
- 格式:ppt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30
龙源期刊网
警惕“病从口入”
作者:执行本刊编辑部
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5年第08期
“病从口入”是一句老俗话,但也是一句大实话。
从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人类的疾病谱林林总总,除了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和一些呼吸道疾病,大多都与饮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不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特指“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病原体)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民以食为天”,食物提供人生命所需要的营养,是生命系统这个“耗散结构”须臾不可缺少的“负熵”;但进食又不可不慎之,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食源性疾病。
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法。
有些人片面理解“病从口入”,日常生活中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弄得自己如“风中残烛”般虚弱不堪,自然是不可效法;但百无顾忌,大吃大喝,又何尝是健康的饮食之道?
话说回来,人不能不吃东西,但又要防止“病从口入”,唯一的方法是注意饮食安全,积极防范食源性疾病。
那么,食源性疾病究竟有哪些,防范食源性疾病的饮食安全措施具体该如何做,就请听听专家的指导吧!
夏秋季节正是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您远离食源性疾病,警惕“病从口入”。
病从口入或从口出的意思妈经常告诉我们,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是吃东西要注意卫生,平时不能乱说话不要说信口开河的话?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信口开河有,很容易惹祸上身啊。
你给任何人夸下海口,实现不了,咋办?承诺别人的事,办不成,咋办?信口开河,容易说出不实之事,造成误会甚至曲解。
如果信口开河,对别人或者国家造成后果,还有可能惹上官司,那就更严重了。
因此,不要信口开河。
关于健康饮食的成语?病从口入bìn ù【解释】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
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出处】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结构】主谓式。
【用法】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一般作分句、宾语、定语。
【正音】从;不能读作“chónɡ”。
【辨形】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词】病由口入【例句】~;我们应该谨慎择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1、病从口入出处: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
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同“病从口入”。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意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意思短一点)2、病由口入出处:《云笈七签》卷三五:“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
” 不便水土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同“不服水土”。
3、朝齑暮盐出处:唐·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 炊:烧火做饭;馔:饮食,吃。
形容丰盛的菜肴。
4、炊金馔玉出处:唐·骆宾王《帝京篇》:“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你好健康饮食的成语如下山肤水豢水陆毕陈珠翠之珍香飘十里油而不腻《阴符经》里说:“食其时,百骸理"是什么意思?1、食其时,按照规定之时进食。
2、百骸理,人身上各骨骼和身体都会得到理顺,从而顺利生长。
任法融:第七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注《阴符经》:“食其时,百赅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非饮食而不能生活,饮食等量适宜,则能养人,反之则能伤人。
第三课警惕病从口入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警惕病从口入的重要性;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还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避免疾病进入我们的身体。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懂得怎样警惕病从口入,并能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与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懂得怎样警惕病从口入,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湿、擦、搓、捧、干”,人人饭前便后不忘做,病菌不入口。
2. 路边饮食、零食拒入口,疾病远离我。
3. 不买包装不完整、标示不明的食品,不吃隔餐食品、牛奶。
4. 购买眼睛、鳞片明亮有光泽、肉质有弹性、无腥臭味的鱼;呈粉红色具弹性的肉;绝不买头、脚部以及尾扇部变黑、头部快脱落的虾。
5. 防交叉污染:买回家中的食物,应分类分区贮放;烹调时,生、熟食分开处理,保持餐具与食器清洁。
6. 禽畜类食物先除去内脏、清洗,并依每餐份量个别包装存放冰箱;蔬菜去污、除烂叶,不以一般报纸(可用白报纸)包裹置冰箱内,防油墨食入体内有碍健康。
(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 够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不购买“三无食品”。
就是没有商标的食品不能买;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不能买;没有厂址的食品不能买。
天气炎热,微生物繁殖迅速,食品容易腐败变质,一旦不注意易发生食品中毒,故烹调及保存食物时应特别注意卫生,尤其是厨房环境设施卫生、个人卫生及食品原材料调理都要注意。
2. 除了服药预防外,食疗也是方便可行的选择。
一根白萝卜、半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段葱白、一绺香菜,煲汤全家喝,就能够达到增强呼吸道防护能力的作用。
(三)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1.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 饮水。
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 催吐。
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 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三年级安全教育教案:警惕病从口入一、教学目标1.了解饮食卫生的重要性,掌握常见疾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增强预防疾病的意识。
2.学习如何正确洗手,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掌握常见食品的储存方法和保质期,了解食品中的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避免误食变质食品。
二、教学内容1. 饮食卫生的重要性a. 课堂讲解1.饮食卫生对健康的影响。
2.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食品中的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
b. 活动1.分组讨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然后向全班进行汇报。
2.根据课堂讲解中所提到的食品添加剂,让学生们小组轮流从超市购买食物,然后查看食品标签中的添加剂,并进行讨论。
2. 如何正确洗手a. 课堂讲解1.手的卫生与健康。
2.如何正确洗手。
b. 活动1.让学生们进行手部卫生检查,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手的不足之处。
2.根据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们学习如何正确地洗手,并亲身实践。
3. 常见食品的储存方法和保质期a. 课堂讲解1.常见食品的储存方法和保质期。
2.食品变质的危害和识别方法。
b. 活动1.对学生们进行相关食品储存知识做问答,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让学生们带来自己家里的食品并查看其保质期,然后与班级里的同学一起进行对比讨论。
三、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
2.互动式教学。
3.实践式教学。
四、教学评估1.随堂测试。
2.课堂参与度和活动表现。
3.课后作业。
五、教学资源1.PowerPoint课件。
2.食品添加剂的小样品。
3.食品保质期相关资料。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掌握了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和正确洗手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个人卫生意识和预防疾病的知识。
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思简短版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句谚语,用来提醒人们注意
口中所说的话,语出荆楚。
它强调言谈之中,不能只注重言辞的传递,还
要注重说话的方式。
古老的谚语虽简短,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病从口入,指的是不恰当的语言会引来疾病。
古人深知,话语有力量,它能够给人创造出积极的心理和情绪,也能够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和情绪,及时产生一种负能量,引发疾病。
因此,古人就针对这种情况,流传下
“病从口入”这样的谚语。
祸从口出,指的是语言会引发灾祸,比如古时无心之语说出去,可能
会引发灾害,甚至可能导致族群的灭亡,受到诸大的损失。
这也警示人们,在言语行为方面,不要轻易乱说,乱讲,要小心谨慎,以免引发灾难。
总之,“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谚语的本意,就是提醒人们要注
意言语行为,选择恰当的言辞,不要轻易说话,如要说话就要小心谨慎,
不要因口无遮拦而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理解
典故出处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基本释义
疾病是常因饮食不注意而引起的,祸患是常因说话不注意而造成的。
多用来提醒人们说话要慎重,不能乱说。
百科释义
病从口入,病从口出,成语,指病毒常常因饮食不注意而入侵,灾祸往往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
总结
这句俗语虽然简单,但却富含深意。
它既提醒我们要注意饮食健康,又告诫我们要慎言慎行。
在理解这句俗语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作万能的金科玉律。
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下,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用理智去思考,用勇气去表达,用责任去说话,才能真正实现言谈举止对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警惕病从口入拒绝违规吃喝学习心得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用不安全的食品,稍有不慎,结果不堪设想。
在发展迅猛的二十一世纪,饥饿已不复存在。
可食用绿色食品却成为了人们最渴望的愿望。
近几年问题食品早已成为了社会的头等大患:喷满膨大剂的西瓜、注水的猪肉、被浸泡在农药里的蔬菜……在这个被问题食品玷污的社会中,这种事件我们早已见怪不怪。
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伪劣食品被揭露丑恶的面孔,一座座肮脏的食品工厂被查处,在如此严重的事实面前,我们怛然失色,不仅要问:“我们还能吃什么?”那些一心只顾利润,而背离本质的黑心厂家,良心何在?为提升收益,种种违规添加剂一股脑加入食品中,丝毫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行动让这些黑心厂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质检组的出现让他们束手无策,只能回头是岸,接受教育。
在国家的大力检查下许多劣质厂家被查封。
可仍有漏网之鱼。
垃圾食品在危险食品中独占鳖头,辣条、烧烤等等“五毛一元”的垃圾食品随处可见,这些黑心厂家的魔爪却偏偏伸向了青少年!在调查下,学校附近的小超市人满为患,定睛一看,全是同龄的学生。
他们行车熟路地来到水泄不通的售卖辣条处,将五毛一元的纸币放进店主手中后大吃特吃,满嘴流油。
可口的垃圾食品后面,藏着数不胜数的细菌,病从口入,也正因如此。
这些同学吃垃圾食品时,从不会想这个食品是否卫生。
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
无良商家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声誉。
这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宣传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农药食品、化学食品、问题食品,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同行。
显而易见,食品卫生,人命关天。
“病从口入”的道理不言而喻,我们要自觉抵制垃圾食品,相互监督,让消费者每天都能够吃到放心、安全的食物,让社会充满爱的阳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病从口入”的意思,明白保护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2.能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3.能够识别常见的口腔疾病,了解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牙刷、牙膏、糖果、饮料、医疗器械模型。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带有牙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牙齿,引导学生谈论牙齿的作用和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的牙齿不舒服了,会怎么样?”鼓励学生谈论。
接着教师出示一张牙齿不健康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牙齿为什么不健康。
引导学生意识到牙齿健康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Step 2. 概念阐述(15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病从口入”的概念,即通过口腔可以感染到很多疾病,这也是为什么要保护口腔卫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医疗器械模型,如牙钩、凿子等,并解释这些工具是用来治疗口腔疾病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病从口入而产生的。
例如:感冒、腹泻等。
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食物和饮料,如糖果、碳酸饮料等,并让学生分析这些食物和饮料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对口腔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Step 3. 刷牙的正确方法(2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牙刷和牙膏,并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刷牙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刷牙动作的练习,并对学生的刷牙方法进行指导和纠正。
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刷牙时间和次数,鼓励学生每天刷牙两次,每次刷牙两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的牙齿和口腔的状况,学生可以使用手镜或者摄影设备观察自己牙床、牙龈的颜色、牙齿缺失等情况,并与同学分享观察结果。
Step 4. 口腔疾病的防治(2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口腔疾病的图片,如龋齿、牙龈出血等,并让学生讨论这些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教师解释龋齿的形成原因,告诉学生饮食中过多的糖分会引起龋齿,并且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龋齿。
《警惕病从口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学三年级安全教育《警惕病从口入》。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知道一些饮食卫生常识。
《警惕病从口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意义以及如何健康安全饮食,知道怎样防止病从口入。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安全饮食的意识,让学生养成并坚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之前做了PPT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使学生对病从口入有更深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警惕病从口入的重要性;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还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避免疾病进入我们的身体。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懂得怎样警惕病从口入,并能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与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懂得怎样警惕病从口入,并能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采用小组探究合作讨论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发言,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第二部分“把好入口关”和第三部分“细心识别保安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采用图片讲解和小组探究合作讨论的方法,并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1、这节课,老师先和大家看一张图片,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2、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
但是,俗话说“病从口入”,许多疾病都与我们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学生中存在的不科学饮食的现象。
3、饮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你们想知道里面的知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这节课中共同研究它吧(出示课题“警惕病从口入”)。
(二)把好入口关1、当心吃出胃病来(1)出示课件:小组探究合作讨论:这些同学的做法妥当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去做?(2)教师小结:暴饮暴食不仅使胃难以承受,造成消化不良,有时还可能导致急性胃扩张、胃穿孔等严重疾病;边吃饭边看书,虽然暂时没问题,但如果长期这样,会得胃病的;边运动边吃东西,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刚吃完饭就马上进行剧烈运动,会降低肠胃的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严重时还会引起肠胃痉挛。
警惕病从口入教学设计警惕病从口入教学设计是针对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以口腔为入侵途径的疾病进行教育宣传的一种教学设计。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方案,以提升学生对警惕病从口入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从口入的概念和危害;2. 了解疾病通过口腔传播的途径;3. 了解常见病从口入的疾病;4. 学习预防措施,提升防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病从口入:通过图示、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病从口入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疾病通过口腔传播的可能性和危害。
2. 疾病通过口腔传播的途径: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疾病通过口腔传播的途径,如食物、饮水、空气、接触等。
3. 常见病从口入的疾病:通过展示病从口入的常见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肠胃疾病、口腔疾病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疾病是如何通过口腔感染的。
4. 预防措施和防护意识:通过讲解预防病从口入的基本措施,如勤洗手、合理饮食、防止交叉感染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会自我防护和察觉疾病信号。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相关信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病从口入的概念和危害。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疾病通过口腔传播的途径和原因,增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主讨论疾病从口入的方式和预防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 角色扮演法: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模拟情境中体验病从口入的危害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防护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新闻报道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病从口入的注意,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病从口入吗?”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知识输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病从口入的概念、危害和预防措施,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
3. 案例分析:选择一到两个案例,通过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总结疾病通过口腔传播的途径和危害。
"病从口入"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强调人们健康与饮食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句警语的意思是指很多疾病和健康问题都与我们饮食习惯有关。
它提醒人们要非常注意他们口中所摄入的食物和液体,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或疾病。
这句警语的含义是说,一些疾病的根源可能源自我们口腔所摄入的食物和液体。
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需要特别关注饮食的品质和均衡性。
选择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许多疾病,并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这句谚语也反映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因此,它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饮食,并警示不良饮食可能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
警惕另类“病从口入”作者:戴伦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8年第05期一看到“病从口入”这句话,老年朋友一定以为又是要求你们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不卫生的食物,免得发生肠胃炎之类的吧?但是,生活中还有些另类的“病从口入”。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味觉和食欲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常常觉得食而无味,饭后便想吃点甜食。
很多老人认为饭后吃少量糖果,喝点甜的饮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即使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害处。
其实,高糖饮食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损害远远超过高盐饮食。
高糖饮食易引起血压升高有研究比较高糖饮食与高盐饮食对于血压升高的影响,结果显示,高糖饮食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升高7毫米汞柱和5毫米汞柱,而高盐饮食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会升高4毫米汞柱和2毫米汞柱。
这说明高糖比高盐更容易引起血压升高。
至于高糖产生高血压反应的机制,可能是因为果糖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水平,从而激活交感神经,增加血压的波动性,增加心率,提高心肌耗氧量,加重氧化应激与炎症,从而造成广泛的代谢障碍所致。
高糖饮食易引发心脏病多项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尤其是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造成的心血管风险,并不亚于高盐饮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特别是果糖,过量进食果糖会导致心肌肥大,从而诱发心脏病。
高糖饮食易导致动脉硬化有研究显示,高糖饮食可以造成肥胖与高胆固醇血症,从而加重高血压与动脉硬化。
高糖饮食易导致尿酸增加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国外动物和人群实验证实,高果糖可增加血尿酸浓度。
另有研究表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组,说明高尿酸血症会增加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与进程。
有研究显示,有20%~4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生急慢性尿酸性肾病,由于尿酸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的,过多的尿酸排泄容易形成结晶,继而形成尿路结石。
尤为严重的是,尿酸盐长期沉积在肾脏实质内,会发生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慢性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