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回顾思考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409.50 KB
- 文档页数:4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1.3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1.3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1.3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勾股定理的应用课题§1。
3勾股定理的应用主备审阅八年级数学组时间课型新授授课教师教师寄语:奋斗是人生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一、学习目标——目标明确、有的放矢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感受.课标要求: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二、温馨提示—-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重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难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预习提示:阅读教材13-14页。
三、课前热身-—激发兴趣、温故知新1.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形,其中长方形的长为圆柱体的底面______,长方形的宽为圆柱体的____.2。
线段公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的_______,叫两点间的距离.四、课堂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1:圆柱侧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路线问题例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半径等于3cm,在圆柱下底面的顶点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 点到B 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 点到B 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 点出发,想吃到B 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练习:1.如图1,一圆柱高8cm ,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沿圆柱的侧面爬到点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π取3)是________cm.2.如图2,圆柱形坡璃容器,高18cm,底面周长为60cm,在外侧距下底1cm 点S 处有一蜘蛛,与蜘蛛相对的圆柱形容器的上口外侧距开口处1cm 的点F 处有一苍蝇,则急于捕获苍蝇充饥的蜘蛛所走的最短路线的长度是________cm .3.如图3,一圆柱高5cm,底面半径5cm,一只蚂蚁从点A 爬到点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π取3)是_______cm.探究点2:长方体(正方体)两点间的最短路线问题例题: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cm ,高是8cm 的长方体纸箱的A 点沿纸箱爬到B 点,那么它所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多少?AB图1图2AB图3练习:1。
课题:《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 章总第5课时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在Rt △ABC 中,∠C=90°,AC=5,BC=12,则AB= ;2.如果梯子底端离建筑物9m ,那么15m 长梯子可达到建筑物高度是 m 。
3.△ABC 中,AB=AC=13cm ,BC=10cm ,AD ⊥BC 于D ,则AD= 。
4.有两棵树,一棵高7米,另一棵高2米,两树相距12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 米.5.在△ABC 中,若其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9、12、15,则以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 。
6.小明把一根70cm 长的木棒放到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0cm 、40cm 、50cm 的木箱中,他能放进去吗?答:_________(填“能”、或“不能”)7.如图所示,图中边长为x 的边等于5的有 。
8.小颖从家里出发向正北方向走80米,接着向正东方向走了150米,现在她离家的距离 是 米。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一:.一架云梯长25米,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7米(1)这个梯子的顶端距地面有多高?(2)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了4米,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也滑动了4米吗?活动二:已知,如图长方形ABCD 中,AB=3cm ,AD=10cm ,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求BE 的长。
131217152524x x x x 43三、当堂训练,检测固学1.现有两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40cm 和50cm.若要钉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框架,那么所需要最短的木棒长是( )A. 30cm ;B. 40cm ;C. 50cm ;D.以上都不对2.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 90=∠ACB ,以ABC ∆的各边为边在ABC ∆外作三个正方形,S 1,S 2,S 3分别表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若S 2=144,S 3=225,则S 1=3.某会展开会期间准备在高BC=5米、长AC=13米,宽2米的楼梯上铺地毯,已知地毯每平方米20元,则铺完这个地毯至少需要多少元钱?4.如图,在ABC ∆中,D 是BC 上一点,若AB=10,BD=6,AD=8,AC=17,求ABC ∆的面积.5.如图,已知Rt △ABC ,两直角边BC 、AC 的长分别为3 cm 、4cm,斜边上的高CD 为多少?6.请利用这三个图分别证明勾股定理?D C BAb B A D C。
第一章勾股定理1.1探索勾股定理 (1)第1课时勾股定理(1) (1)第2课时勾股定理(2) (4)1.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6)1.3勾股定理的应用 (10)第一章归纳总结 (13)1.1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知识与技能】1.经历测量和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3.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长.【过程与方法】1.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情感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变化,激发学习热情.2.在探究活动中,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还分别存在着两边相等和三边相等的特殊关系.那么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问题:勾股定理.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介绍数学家曾用这个图形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教学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出示投影,介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勾股定理做一做:1.在纸上画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它们的三条边,看看三边长的平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这个问题,自主交流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观察教材图1—2,正方形A中有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正方形B中有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正方形C中有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发问.教材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通过观察特殊图形下方格数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转化,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归纳得出结论:SA +SB=SC.3.教材图1—3中,A、B、C之间是否还满足上面的关系?你是如何计算的?【教学说明】通过观察计算一般情况下方格数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转化,进一步加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4.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是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教学说明】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议一议: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整合成精确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这便是勾股定理的由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若a=5,b=12,则c= .2.在直角三角形的ABC中,它的两边长的比是3∶4,斜边长是20,则两直角边长分别是 .【教学说明】学生的完成,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检测对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对学生的疑惑或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并进行强化.【答案】1.13;2.12,16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困惑?【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知识,加强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本节内容重在探索与发现,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与交流.适当的练习以巩固所学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些内容还需在后面的教学内容再加深加广.第2课时勾股定理(2)【知识与技能】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2.掌握勾股定理和它的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初步掌握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性;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教学重点】能熟练应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要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明白数学问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论证才能说明它的正确性,为后面学习证明打下埋伏.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勾股定理的验证及简单运用做一做: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个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你是如何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学说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为了计算教材图1—4中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明对这个大正方形适当割补后,得到教材P51—5、1—6图.(1)将所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a,b,c的关系式表示出来;(2)教材图1—5、1—6中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们有哪些表示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3)你能分别利用教材图1—5、1—6验证勾股定理吗?【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各种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让学生体会到一题多解.【归纳结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多种,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探究、讨论并阅读教材P7-8的其它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以开阔事学们的视野.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一个长2m,宽1m的门框内通过,为什么?2.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教学说明】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大胆的去考虑,用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并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将勾股定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答案】1.能,让薄木板的宽从门框的对角线斜着通过.2.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图中△ABC的∠C=90°,AC=4000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BC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解:由勾股定理得BC2=AB2-AC2=52-42=9(km2)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3600/20×3=540(千米/时)答:飞机每小时飞行540千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几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了解多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助于加深对勾股定理内容的理解,但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课外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含着许多数学道理.1.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情感态度】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教学难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解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根用13个等距的结把它分成等长的12段的绳子,请三个同学上台,按老师的要求操作.甲:同时握住绳子的第一个结和第十三个结.乙:握住第四个结.丙:握住第八个结.拉紧绳子,让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测出这三角形其中的最大角.发现这个角是多少度?古埃及人曾经用这种方法得到直角,这三边满足了什么条件?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成为直角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教学说明】利用古埃及人得到直角的方法,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同时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既进行了数学史的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探究的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直角三角形的判别做一做: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5、12、137、24、258、15、17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2.分别用每组数为三边作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3.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并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教学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他们体验通过实际的计算和探究得到结论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归纳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大家可以想这样的勾股数是很多的.今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时,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同时也可以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1)9,12,15;(2)15,36,39;(3)12,35,36;(4)12,18,22.2.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三角形,是最大角.3.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12,CD=13,DA=4,且∠DAB=9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能够加深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理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及时指导,矫正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引导学生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堂自主演练”部分.【答案】1.(1)(2)两组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92+122=152,152+362=39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2.直角,∠A3.解:连结BD ,在△ABD 中,∠DBA=90°,BD 2=AB 2+AD 2=32+42,BD=5.在△DBC 中,∵52+122=132,即DB 2+BC 2=DC 2,∴△DBC 为直角三角形,∠DBC=90°,∴S 四边形ABCD =S △DAB +S △DBC =12×3×4+12×5×12=36.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2.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与同学交流.【教学说明】及时反馈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结果,查漏补缺,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好习惯.1.教材P10-11习题1.3第2、3、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这是勾股定理的逆向应用.大部分同学只要能正确掌握勾股定理的话,都不难理解.当然勾股定理的理解是关键.1.3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过程与方法】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中反复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使学生达到熟练、灵活运用的程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再次感悟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判定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表判定条件,并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勾股定理的应用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问题.【教学说明】回忆勾股定理,巩固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知识的过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又一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蚂蚁怎么走最近?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取值3).(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的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把曲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平面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更为直观,再次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运用.【归纳结论】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进行,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教学说明】学生独立解决,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以利于教师及时纠正.【答案】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1)x2=1.52+22,x2=6.25,x=2.5所以最长是2.5+0.5=3(米).(2)x=1.5,最短是1.5+0.5=2(米).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学生梳理知识,加强教与学的互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1.教材P14~15第1、2、3、4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这节课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可能有些同学掌握得不是太好,今后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第一章归纳总结【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回顾解决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形合的思想和逆向思维思考问题,以便能熟练灵活运用.【情感态度】让学生养成把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思维习性,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用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能理解运用勾股定理解题的基本过程;掌握在复杂图形中确定相应的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多种,一般是采用剪拼的方法,它把“数与形”巧妙地联系起来,是几何与代数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为后面的四边形、圆、圆形变换、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说明:利用面积相等是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所在.2.勾股定理中的分类讨论在勾股定理的实际运用中,如果不明给出直角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的长,要求第三条边的长就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即第一种情况是告诉两条直角边长求斜边,第二种情况是告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长求另一条直角边.3.曲面两点间的距离问题在解决曲面中两点间的距离时,往往是要将曲面问题转化为同一平面内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 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是DE(如图所示),求CD的长.【分析】设CD为x,∵AD=BD,∴AD=8-x. ∴在△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即可求解.解:由折叠知,DA=DB.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C2+CD2=AD2,若设CD=xcm,则AD=DB=(8-x)cm,代入上式得62+x2=(8-x)2,解得x=7/4=1.75(cm),即CD 的长为1.75cm.例2有一个立方体礼盒如图所示,在底部A处有一只壁虎,C′处有一只蚊子,壁虎急于捕捉到蚊子充饥.(1)试确定壁虎所走的最短路线;(2)若立方体礼盒的棱长为20cm,则壁虎如果想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每分钟至少要爬行多少厘米?(保留整数)【分析】求几何表面的最短距离时,通常可以将几何体表面展开,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解:(1)若把礼盒上的底面A′B′C′D′竖起来,如图所示,使它与立方体的正面(ABB′A′)在同一平面内,然后连接AC′,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知线段AC′就是壁虎捕捉蚊子所走的最短路线.(2)由(1)得,△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B=20,BC′=40.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B2+BC′2=202+402,AC′≈44.7(cm),44.7÷0.5≈90(cm/min).所以壁虎要想在半分钟内捕捉到蚊子,它每分钟至少爬行90厘米(只入不舍).【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回顾本章主要知识,对于例题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可以适当点评,便于学生熟练加以运用.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1.已知在△ABC中,∠B=90°,一直角边为a,斜边为b,则另一条直角边c 满足c2= .2.在Rt△ABC中,∠C=90°,若a=12,c-b=8,则b= ,c= .3.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AC=2.1,BC=2.8.求:(1)△ABC的面积;(2)斜边AB的长;(3)斜边AB上的高CD的长;(4)斜边被分成的两部分AD和BD的长.【答案】1.b2-a2;2.5,13;3.解:(1)S△ABC =12AC×BC=12×2.1×2.8=2.94.(2)AB2=AC2+BC2=2.12+2.82=12.5,∴AB=3.5.(3)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12AC×BC=12AB×CD,所以12×2.1×2.8=12×3.5×CD,解得CD=1.68.(4)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CD2=AC2,∴AD2=AC2-CD2=2.12-1.682=(2.1+1.68)(2.1-1.68)=3.78×0.42=2×1.89×2×0.21=22×9×0.214×0.21.∴AD=2×3×0.21=1.26.∴BD=AB-AD=3.5-1.26=2.24.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复习课你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和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解决问题吗?还有哪些不足?【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章主要的知识点,对于遗漏或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补充和点拨.1.复习题4.5第11、12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勾股定理是解决线段计算问题的主要依据,它单独命题比较少见,更多时候是与其他知识综合应用,在综合题中如何找到适当的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第一章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勾股定理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必要的基础,具有学科的基础性与广泛的应用.3.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知识,并能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证明的理论思维能力.他们希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老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使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但对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可能部分同学会有一些困难,本节重难点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题后回顾与思考习惯.目标1.学生通过思考课本问题,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知识,获得知识系统的自主构建能力,加深理解勾股定理及逆定理.2.学生通过解决典型问题,对勾股定理重点知识进行巩固运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通过合作活动,逐步提高学生交流合作及自主构建能力.评价任务1.画思维导图,交流改进完善并展示,相互点评.2.解答例题1讲解,做变式训练并解释.3.归纳总结例题2的解题方法、步骤,提炼思想方法.教学过程3.板书规范步骤4.学生交流,并总结解题关键及步骤5.提炼所用数学思想方法(评价任务3)变式: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8cm,BC=10 cm,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折叠后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求CE的长.。
第一章《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是几何中重要定理,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根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易错点与难点,特设计本节复习课,以例题的形式,多媒体直观再现知识点。
并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以及变式的简单应用,理解定理的一般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发展同学们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良好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把实际问题化归为勾股定理几何模型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一、教学过程复习1.勾股定理师: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生: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师:在RtΔABC中,∠C=90°,有:AC2+BC2=AB2,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定理的应用。
学生进行练习:【知识回顾】1. 判断下列命题: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若a>1且b>1,则a+b>2;③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④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其中逆命题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0个2.若三角形三边为6,8,10,则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3.在已知下列三组长度的线段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5,12,13B 2,3,C 4,7,5D 1,,4.若△ABC中 ,AB=5 ,BC=12 ,AC=13 ,求AC边上的高。
第2讲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使用勾股定理进行相关计算,会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路程的最短距离问题。
重难点:勾股定理的运用思维目标: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
【知识梳理】1.勾股定理的应用(1)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中,通常添加辅助线得到直角三角形.(2)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2.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1)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先根据题意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再确定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一般情况是两点之间,_________.在平面图形上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2)关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它们本身就是数和形的结合,所以我们在解决有关结合问题时的关键就是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3.常见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圆柱侧面展开图为长方形【典例讲解】类型一、圆柱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圆柱侧面展开图为长方形,最短路径及长方形的对角线。
例1.为筹备迎新生晚会,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圆筒形灯罩,底色漆成白色,然后缠绕红色油纸,如图,已知圆筒高108cm,其截面周长为36cm,如果在表面缠绕油纸4圈,应裁剪多长油纸。
练习1.如图A,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BD为4cm,BC是直径,一只蚂蚁从点D出发沿着圆柱的表面爬行到点C的最短路程大约是()A.6cm B.12cm C.13cm D.16cm例2. 如图,长方体的长EF为15cm,宽AE为10cm,高AD为20cm,点B到点C的距离为5cm,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高是多少?练习2.如图是一个长4m,宽3m,高2m的有盖仓库,在其内壁的A处(长的四等分)有一只壁虎,B处(宽的三等分)有一只蚊子,则壁虎爬到蚊子处最短距离为()m.A.4.8 B. C.5 D.【当堂检测】1.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厘米,4厘米,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A.12厘米 B.15厘米 C.12或15厘米 D.12或(7+)厘米2.有一棵9米高的大树,树下有一个1米高的小孩,如果大树在距地面4米处折断(未完全折断),则小孩至少离开大树米之外才是安全的.3. 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木板,三边的平方和为1800cm’,则斜边长为()A.80mB.30mC.90 mD.120 m4. 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A.12≤a≤13B.12≤a≤15C.5≤a≤12D.5≤a≤135. 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它从点A出发,向正北方向航行20km.遇到冰山后折向正东方向航行15km,则此时轮船与点A的距离为 km.6.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5 dm,10 dm和6dm.A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点A上有一只蚂蚁,想到点B去吃可口的蜜糖,则蚂蚁从点A出发,沿若台阶面爬到点B,最短路线 dm。
探索勾股定理教师寄语: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一、学习目标——目标明确、有的放矢1、 经历用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课标要求: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温馨提示——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推导. 预习提示:阅读教材2-3页.三、课前热身——激发兴趣、温故知新1. ⑴ 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⑵ 完全平方公式:________________.2. 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_________三角形,_________三角形,_________三角形.3. 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1:探索勾股定理1.测量下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看看三边的平方存在怎样的特殊关系?2.(1)观察下面两幅图:(2)填表:(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3.(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a 、b 、c 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c b a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 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探究点2: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例题: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数的长度.练习:1.Rt△ABC 中,∠C =90°,若a =5 cm ,c =13 cm ,则b =_________.2.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直角边长2 cm ,另一直角边长为6 cm ,则它的斜边长________. 3.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边长分别是3 cm ,4 cm ,则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 4.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 cm,底长为12 cm,则其底边上的高为________. 探究点3:用勾股定理求面积例题:如图1,求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_______,B=_________.弦股勾图1AB CABC练习:1.斜边的边长为17cm ,一条直角边长为8cm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2.如图2,已知△ABC 中,∠C=90°,BA=15,AC=12,以直角边BC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3. 如图3,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4. 如图4,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米,高3米,长20米,棚的斜面用塑料布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_______.探究点4:勾股定理的应用例题: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9m 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12m 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练习:1. 如图5,小军量得家里新购置的彩电荧光屏的长为58厘米,宽为46厘米,则这台电视机的尺寸是(实际测量的误差可不计) ( )A .9英寸(23厘米)B .21英寸(54厘米)C .29英寸(74厘米) D. 34英寸(87厘米)2.如图6,一个高4m 、宽3m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则木条的长为____m.3.如图7,一座城墙高11.7米,墙外有一个宽为9米的护城河,那么一个长为15米的云梯能否图6图7图5图3图2ACB15cm3图4到达墙的顶端?_______(答:是或否)五、巩固提升——(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2. 长方形的一边长为3cm,面积为12 cm2,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_____cm.3. 如图8,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和长为7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之和为____cm2.4. 如图9,从电线杆离地面6 m处向地面拉一条长10 m的缆绳,这条缆绳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有多远?5. 在Rt△ABC中, 斜边AB=2,则AB2+BC2+CA2=.6. 如图10,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则CD等于()A.2mB.3mC.4mD.5m7.在△ABC中,AB=13,AC=15,高AD=12,则BC的长为()A.14 B.14或4 C.8 D.4或88. 如图11,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且AE⊥BC于E,若AB=12,BC=10,•AC=8,求DE的长.图11图8图9图10。
第一章 探索勾股定理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着的关系,熟练地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和其他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正确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准确地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情感态度价值观:熟悉勾股定理的历史,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准确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一)基本知识回顾:1.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着什么关系? 答:角的关系:锐角互余,即∠A+∠B=90°边的关系: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b c ab c a222222+==-⎧⎨⎪⎩⎪ 直角三角形还有哪些性质?2. 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 2+b 2=c 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3、最短距离:将立体图形展开,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求出最短距离(斜边长)。
注意:(1)勾股数是一组数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满足222c b a =+;②三个数都为正整数。
(2)11~20十个数的平方值: (二)专题总结1、 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有: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
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例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 ,求:第三边的长。
例 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 和4cm,求第三边得长。
课堂 训练1、已知△ABC 中,∠C=90°,若c=34,a:b=8:15,则a= ,b= .2、如图,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x= x=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5,12,则三边上的高为___ _. 题型二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① 先确定最大边(如c ); ② 验证2c 与22b a +是否具有相等关系Ab C a Bx817x26246③ 若2c =22b a +,则△ABC 是以∠C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若2c ≠22b a +,则△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
§第一章
教师寄语: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一、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等于斜边c 的平方.
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 和12,则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
2.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斜边的长是13,一条直角边的长为12,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 3.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直角边长2,另一直角边长为6,则它的斜边长__________.
.
__________,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BE=8,AE=6,=90°AEB ∠内,满足ABCD 在正方形E ,点1如图 4.
5. 如图2,已知△ABC 中,∠ACB =90°,以△ABC 的各边为边在△ABC 外作三个正方形,分别表示这三
个正方形的面积,,则
6. 如图3,将边长为8cm 的正方形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的中点E 处,点A 落在F 处,折痕为MN ,则线段CN 长是______cm .
7. 如图4,四边形ABCD 中,∠BAD=∠BCD=90°,AB=AD ,若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24cm 2
,则AC 长是________cm. 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则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
8. 下面三组数中是勾股数的一组是( )
A. 6,7,8
B. 21,28,35
C. 1.5,2,2.5
D. 5,8,13 9.在△ABC 中,AB=15,AC=13,高AD=12,则△ABC 的周长为( )
A .42
B .32
C .42或32
D .37或33
10. 已知、、是三角形的三边长,如果满足
,则三角形的形状是( )
A .底与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直角三角形
图1
图2
图3
图4
11.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B=2 cm ,
BC= cm ,CD=5 cm ,DA=4 cm ,∠B=90°,求四边形的面积.
三、勾股数: ① 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__________,,,为正整数
时,称,,为一组勾股数 ② 常见的勾股数: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在△ABC 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B=6,AC=8,BC=10则该三角形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13.分别以下列五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①6,8,10 ②13,5,12 ③1,2,3 ④9,40,41
⑤3
,4
,5.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组. A .2
B .3
C .4
D .5
14.有长度为9cm ,12cm ,15cm ,36cm ,39cm 的五根木棒,可搭成(首尾连接)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
A. 1个
B. 2个
C.3个
D. 4个 四 勾股定理的应用:
15. 如图5,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从A 走到B ,为了避开拐角C 走“捷径”,在花圃内走出了一
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16. 如图6,有一圆形油罐底面圆的周长为24m ,高为6m ,一只老鼠从距底面1m 的A 处沿侧面爬行到对角B 处
吃食物,它爬行的最短路线长为_________cm.
17. 如图7,边长为1的正方体中,一只蚂蚁从顶点A 出发沿着正方体的外表面爬到顶点B 的最短距离是_________ 18.如图8,在高2米,倾斜角为30°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至少需________米.
19. 一只蚂蚁从实心长方体的顶点A 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爬到对角顶点C 1处,问怎样走路线最短?最短路线
长为多少?
A C
C 1
图8
图5
A
B
C A 图
6
图
7
20.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5cm ,3cm 和1cm ,A 和B 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
的端点,A 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 点,最短线路是多少?
21. 如图9,圆柱形容器中,高为1.2m ,底面周长为1m ,在容器内壁..
离容器底部0.3m 的点B 处有一蚊子, 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外壁..,离容器上沿0.3m 与蚊子相对..
的点A 处,则壁虎捕捉蚊子的最短距离为 m (容器厚度忽略不计).
22. 如图10,在矩形
中,,若将矩形折叠,使点与点重合,则折痕的长为( )
A .
B .
C .5
D .6
23. 如图11,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AC=6㎝,BC=8㎝,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落在
斜边AB 上,恰与AE 重合,则C D 等于( ) A.2㎝ B.3㎝ C.4㎝ D.5㎝
24. 如图12,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 、
B 、
C 、
D 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正方形
E 的面积是______.
图10
F
A
C
B
E
图11
图9
图
12
A
E
F
D
图13
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