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1课
- 格式:ppt
- 大小:391.5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军神》第2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军神》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掌握生词和语法知识。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述是本课的重点,因此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难点在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生词以及语法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
1.课文《军神》教材。
2.教学音频设备。
3.黑板、粉笔。
4.学生课堂小组。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一个简短的问答或者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2. 教学内容呈现
1.播放故事录音或教师朗读故事,让学生主动参与听。
2.呈现生词和语法知识的解释,示范正确的阅读和使用方法。
3.分组讨论故事情节,每个小组精炼总结一遍。
3. 拓展阅读
请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故事,并做简要的总结分享。
4. 小结与检测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进行小结并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点名检测。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化,部分学生对于生词的理解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巩固。
下节课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巩固训练。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一课预习笔记
【课文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刘伯承在沃克医生开设的诊所做眼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醉剂,以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和超凡的忍耐力赢得了沃克医生赞叹的故事,塑造了刘伯承刚毅果敢的“军神”形象。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10):写刘伯承到重庆沃克医生的诊所治疗眼伤,沃克医生断定他是一名军人。
第二部分(11-17):具体写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手术的过程。
第三部分(18-26):主要写手术后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并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生字组词】
庆:庆祝庆典欢庆
诊:诊断诊治会诊
沃:肥沃沃土沃野
龄:年龄高龄芳龄
匪:土匪劫匪匪徒
绷:绷带紧绷
审:审查审视审核
剂:药剂剂量冲剂
施:实施施肥施舍
吭:吭声吭气一声不吭
崭:崭新崭露头角
衷:由衷苦衷热衷
慈:慈祥慈爱仁慈
祥:吉祥祥和祥瑞
荣:光荣荣耀荣誉
【词语解释】
端坐:端正地坐着。
审视:仔细看。
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肃然:十分恭敬的样子。
【近义词】
熟练——纯熟从容——镇定柔和——温柔吩咐——嘱咐
荣幸——庆幸
一针见血——单刀直入
【反义词】
熟练——生疏从容——慌忙镇定——惊慌柔和——生硬荣幸——屈辱慈祥——严厉崭新——陈旧
【思考问题】
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刘伯承的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和坚强的意志、乐观的
精神以及超凡的忍耐力,让沃克医生的情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直至发出由衷的赞叹,所以后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 11.水结冰了必备知识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第11课《水结冰了》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水结冰的现象与条件现象: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液态的水会转变为固态的冰。
条件:水结冰需要达到冰点,即0摄氏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固定的。
二、水结冰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理解水结冰的条件和温度变化。
实验材料:纯净水、碎冰、食盐、烧杯、试管、水温计等。
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并用水温计测量其初始温度。
2. 在烧杯中加入碎冰和适量的食盐,制造一个低温环境。
3. 将试管插入碎冰和食盐混合物中,每隔一段时间观测并记录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态变化。
4. 当水温降至0℃时,观察水是否开始结冰。
实验现象:随着温度的降低,试管内的水逐渐变得浑浊,最终凝固成冰。
实验结论:水在0℃时会结冰,这是水的物理性质之一。
三、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降温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水温逐渐降低,直至达到0℃。
结冰点:当水温降至0℃时,水开始结冰。
此时,水温会保持在0℃一段时间,直到水完全结冰。
体积变化:水结冰后,其体积会增大。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结冰过程中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导致体积膨胀。
四、水结冰的应用与影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水结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例如,冬天时河流、湖泊和池塘中的水会结冰。
生活应用:水结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例如,冰箱和冰柜利用制冷剂降低温度,使食物中的水结冰,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环境影响:水结冰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冰冻的河流和湖泊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冰雪覆盖的地面也会影响交通和气候。
综上所述,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第11课《水结冰了》的必备知识点涵盖了水结冰的现象与条件、实验探究、温度变化以及应用与影响等方面。
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物理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讲述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的概况。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城市化带给人们居住条件的完善和便利,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城市化的利与弊,感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1.重点: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2.难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的原因与特点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美国摩尔购物中心。
大家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对!城市服务设施的进步。
那么,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如何演进的?又有哪些意义和问题?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城市化的演进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概况如何?在世界和中国分别有何表现?学习探索1.概况(1)路径: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作用: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编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古代日本1、大和国的建立与统治(1)建立时间:1-2世纪日本出现许多小国。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2)社会结构:大王、贵族、部民(最高统治者为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称为“部民”,属于贵族的私有民,相当于奴隶)(3)经济结构:田部(从事农业)、海部(从事海洋捕捞)、织锦部和锻冶部(中国、朝鲜移民)等等2、大化改新(1)时间、人物:从646年开始,孝德天皇(年号“大化”)开始改革(2)学习对象:中国唐朝(3(4(备注: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为日本国。
大化改新也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从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3、幕府统治(1)庄园建立: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土地,建立“庄园”。
大庄园享有特权,既不缴税也不服从政府管理。
中央政权没落,社会动荡加剧。
(2)产生武士:为保护庄园,贵族豪强建立了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集团间,争斗不断。
(3)镰仓幕府: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打败平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日本进入长近700年的幕府统治者时期(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幕府将军把持国家大权,天皇成为摆设。
日本先后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第12课阿拉伯帝国1、伊斯兰教(1)创立时间和地点:7世纪,麦加(2)创立者:穆罕默德(3)主要教义:信仰唯一的神“安拉”。
信徒称为“穆斯林”(4)发展过程: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受阻,后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
公社成员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一切事务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
阿来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5)促进阿拉伯统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放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知识有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原则、目标;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走出去”的含义;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原则。
理解知识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贸活动的影响;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辩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并不是对立的;在分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时,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二者是统一的。
此外,在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时,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挑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认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挑战,面对挑战关键在自己;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增强自己的使命感。
开放进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我们同样要注重国家的经济安全,积极主动。
二、教学重难点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2、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若干-中国加入WTO签字仪式等;问题:A 你对世界贸易组织了解多少?B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英文缩写、成立、前身、干什么、成员等等;进口产品、出口产品、交流、竞争、跨国公司、我国是不是……)【教师】刚才同学们谈了一些对WTO的一些认识,其中涉及到WTO的一部分内容,那么如果全面认识WTO呢?WTO是什么呢?它与我国对外开发政策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新课教学】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1、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地位、作用成立时间: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在日内瓦。
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1月的关贸总协定(GATT),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代替关贸总协定正式运行。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废为宝有妙招》是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的一课,主要围绕“垃圾的分类与利用”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就能把垃圾变成宝物。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操作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变废为宝”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环保意识,他们对于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垃圾的分类不明确,对废旧物品的利用不够创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垃圾的分类,激发他们利用废旧物品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明确垃圾的分类,了解垃圾的利用价值,学会一些简单的废物利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垃圾的分类和利用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垃圾的利用价值。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准备一些废旧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利用价值。
如废旧报纸可以制作成手提包,废旧衣物可以制作成拖把等。
《包身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重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讲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
明确: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
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家想象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
师:同学们,你们对打工仔、打工妹这些名词有所了解吧?甚至有些同学还打过暑假工呢!时下的打工生活自由自在,工资待遇也普遍高了。
可是谁能想到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1课笔记
课文11《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
第一部分(1):讲“我”永远忘不了父亲被害的日子。
第二部分(2~7):讲父亲被捕前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仍坚持革命工作。
第三部分(8~18):写父亲被捕时的经过。
第四部分(19~30):写父亲被捕后在法庭上最后一次与家火见面的情形。
第五部分(31~33):写父亲遇难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开篇照应文题,交代了父亲遇难的时间,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刻记忆。
引起下文,莫定感情基调。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以下事情: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旧坚定: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感染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