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复习整理版(2).
- 格式:doc
- 大小:109.01 KB
- 文档页数:10
微机原理考点复习汇集微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研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学习微机原理需要掌握一定的电子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原理和接口技术。
下面是微机原理考点的汇集,供大家复习参考。
一、微机系统硬件体系结构1.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总线3.微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整机层次-系统总线层次-基本输入输出层次-工作站和服务器层次二、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CPU的定义和功能2.CPU的硬件组成-运算器(ALU)-控制器(CU)-寄存器-数据通路3.CPU的工作原理-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运算器的工作原理4.CPU的时序控制-时钟信号-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三、存储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2.存储器的硬件组成-内存-外存3.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存储的基本单位和编址方式-存储器读写操作的过程四、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的原理和接口技术1.I/O设备的定义和分类2.I/O设备的硬件组成-控制器-接口-设备本身3.I/O设备的工作原理-命令和数据的传送方式-I/O设备的中断和DMA传送4.I/O设备的接口技术-并行接口-串行接口-USB接口-网络接口五、总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总线的定义和分类2.总线的硬件组成-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3.总线的工作原理-总线的传输方式-总线的仲裁控制-总线访问控制六、微机系统的性能评价和提高1.微机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响应时间-吞吐量-CPU利用率-性能指标的量化方法2.提高微机系统性能的方法-提高CPU的主频和并行度-提高存储器的容量和带宽-设计优化的算法和程序以上是微机原理的一些重要考点。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教学资料和课堂笔记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回顾,此外,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和模拟考试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重要概念:1、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由算术逻辑部件ALU、累加器和寄存器组、指令指针寄存器IP(程序计数器)、段寄存器、时序和控制逻辑部件、内部总线等构成。
2、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系统总线组成。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也称CPU(中央处理器)。
3、微型计算机系统:微型计算机为主体,配上外部输入/输出设备及系统软件就构成了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也称为CPU(中央处理器)。
主要完成:①从存储器中取指令,指令译码;②简单的算术逻辑运算;③在处理器和存储器或者I/O之间传送数据;④程序流向控制等。
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系统总线组成。
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配上外部输入/输出设备及系统软件就构成了微型计算机系统。
4、8086CPU内部结构及各部分功能8086CPU内部由执行单元EU和总线接口单元BIU组成。
主要功能为:执行单元EU负责执行指令。
它由算术逻辑单元(ALU)、通用寄存器组、16 位标志寄存器(FLAGS)、EU 控制电路等组成。
EU 在工作时直接从指令流队列中取指令代码,对其译码后产生完成指令所需要的控制信息。
数据在ALU中进行运算,运算结果的特征保留在标志寄存器FLAGS 中。
总线接口单元BIU负责CPU与存储器和I/O接口之间的信息传送。
它由段寄存器、指令指针寄存器、指令队列、地址加法器以及总线控制逻辑组成。
5、8086CPU寄存器8086CPU内部包含4 组16 位寄存器,分别是通用寄存器组、指针和变址寄存器、段寄存器、指令指针和标志位寄存器。
(1)通用寄存器组包含 4 个16 位通用寄存器AX、BX、CX、DX,用以存放普通数据或地址,也有其特殊用途。
如AX(AL)用于输入输出指令、乘除法指令,BX在间接寻址中作基址寄存器,CX在串操作和循环指令中作计数器,DX用于乘除法指令等。
中考微机知识点总结微机是指个人使用的微型计算机,也称为个人电脑。
在当今社会,微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了解微机的知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中考微机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微机知识。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硬件(1)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负责执行各种指令以完成计算任务。
(2)内存:用来存储计算机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3)硬盘:用来存储计算机系统和各种软件程序,是计算机的永久存储器。
(4)显示器:用来显示计算机中处理的数据和信息。
(5)键盘和鼠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
2.计算机软件(1)系统软件:指控制计算机运行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程序,如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
(2)应用软件:指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各种特定功能的程序,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视频播放软件等。
3.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互联网。
4.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不受非法侵入和破坏的技术和措施,包括防火墙、杀毒软件、加密技术等。
二、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之一,具有用户友好的界面和丰富的功能。
中考微机知识点中,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1.桌面和开始菜单桌面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主界面,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快捷方式、更改壁纸等自定义桌面。
开始菜单包含了所有的程序、文件、设置等内容,用户可以从这里启动应用程序和访问文件。
Windows操作系统支持多任务操作,用户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并进行切换和管理。
了解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关闭等操作是必备的技能。
3.文件管理文件管理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用户可以通过Windows资源管理器浏览、创建、复制、移动、删除文件和文件夹。
微机原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微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涵盖了计算机硬件与系统结构、数字逻辑、微型计算机系统、IO接口技术、总线技术、内存管理等内容。
下面将对微机原理的复习知识点进行总结。
1.计算机硬件与系统结构:(1)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设备(IO)、存储器(Memory)和总线(Bus)等。
(2)冯诺依曼结构:由冯·诺依曼于1945年提出,包括存储程序控制、存储器、运算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五个部分。
(3)指令和数据的存储:指令和数据在计算机内部以二进制形式存储,通过地址进行寻址。
(4)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成,运算器负责进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指令译码和执行控制。
2.数字逻辑:(1)基本逻辑门电路:包括与门、或门、非门、异或门等。
(2)组合逻辑电路:由逻辑门组成,没有时钟信号,输出仅依赖于输入。
(3)时序逻辑电路:由逻辑门和锁存器(触发器)组成,有时钟信号,输出依赖于当前和之前的输入。
(4)逻辑门的代数表达:通过逻辑代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逻辑门的输入和输出关系用布尔代数表示。
3.微型计算机系统:(1)微处理器:又称中央处理器(CPU),是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
(2)存储器: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包括RAM和ROM,辅助存储器包括磁盘、光盘等。
(3)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用于与计算机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
(4)中断与异常处理:通过中断机制来响应外部事件,异常处理用于处理非法指令或非法操作。
4.IO接口技术:(1)IO控制方式:分为程序控制和中断控制两种方式,程序控制方式需要CPU主动向IO设备发出查询命令,中断控制方式则是IO设备主动向CPU发出中断请求。
(2)IO接口:用于连接CPU与IO设备之间的接口电路,常见的接口有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
(3)并行接口:包括并行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总线,其中并行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状态总线用于传输IO设备的状态信息。
微机原理复习资料微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课程。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微机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计算机硬件组成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和总线。
2. 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包括控制器和算术逻辑单元(ALU)。
控制器负责指令的解析和执行,ALU负责运算和逻辑判断。
3. 内存:是计算机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的地方,分为主存储器(RAM)和辅助存储器(硬盘、U盘等)。
主存储器以字节为单位进行寻址,每个字节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
4. 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例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5. 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输出到外部,例如显示器、打印机、音频设备等。
6. 存储设备:用于永久性存储数据,例如硬盘、光盘、闪存等。
7. 总线:计算机各个组件之间传递数据和控制信号的通道,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第二部分:计算机工作原理1.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分为取指令、解析指令、执行指令和存储结果四个阶段。
2. 取指令阶段:从内存中读取指令。
3. 解析指令阶段:对指令进行解析,确定指令的类型和操作对象。
4. 执行指令阶段:根据指令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数据传输等。
5. 存储结果阶段:将运算结果存储到指定的位置。
6. 指令周期和时钟频率:指令周期是执行一条指令所需要的时间,时钟频率是计算机的工作速度。
时钟周期等于1/时钟频率。
7. 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硬件中断是由外部设备引发的中断,软件中断是由程序指令引发的中断。
8. 存储器体系结构:存储器层次结构包括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存储器的访问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其中高速缓存用于缓存主存储器中的数据,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第三部分:指令系统和编程1.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执行各种操作的指令集合,分为指令格式和指令操作码两部分。
微机必修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计算机基本概念及原理1.计算机发展历史2.计算机的基本结构3.计算机的数据表示和运算4.计算机的指令系统5.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系统6.计算机的内存和存储系统7.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二、计算机网络基础1.网络的基本概念2.网络的组成和分类3.网络拓扑结构4.常用网络设备5.网络协议和通信原理6.局域网和广域网7.网络安全和数据传输三、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的基本概念2.C语言的数据类型3.C语言的运算符和表达式4.C语言的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5.C语言的函数6.C语言的数组和指针7.C语言的文件处理8.C语言内存管理四、数据结构与算法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线性表3.栈和队列4.树和图5.排序算法6.查找算法7.动态规划和贪心算法五、数据库系统原理1.数据库基本概念2.数据库管理系统3.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4.数据库的查询语言SQL5.数据库的事务处理6.数据库的索引和视图7.数据库的安全和备份六、操作系统原理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操作系统的结构3.进程和线程管理4.内存管理5.文件系统6.设备管理7.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性能优化七、软件工程与测试1.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2.软件开发生命周期3.需求分析和规格说明4.软件设计5.编码和测试6.软件质量保证7.软件维护和升级以上是微机必修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微机必考知识点总结微机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台或多台微机。
对于中学生来说,了解微机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考中,微机常常成为必考的科目之一。
因此,熟练掌握微机的知识点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是微机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备考中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硬件部分1. 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光驱、主板、显卡、声卡等多个部件组成。
每个部件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它们之间又相互配合,完成计算机的各种任务。
2. CPU的作用CPU是计算机的大脑,它负责进行计算处理、控制各种设备的工作。
CPU的速度和性能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3. 内存与硬盘的区别内存是计算机的临时存储设备,负责存放计算机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硬盘是计算机的永久存储设备,负责存放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软件和用户的数据。
4. 主板的作用主板是计算机的主要电路板,负责连接和管理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备。
它上面有CPU插槽、内存插槽、扩展插槽等,是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桥梁。
5. 显卡和声卡的作用显卡负责计算机显示器的显示,其性能决定了计算机的显示效果;声卡负责计算机的声音输入和输出,其性能影响了计算机的音频效果。
6.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摄像头等,用于向计算机输入数据;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用于从计算机输出数据。
7. 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恶意软件,它会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甚至损坏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因此,保护计算机免受病毒和恶意软件的侵害是非常重要的。
二、软件部分1.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备,提供用户界面供用户操作。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Mac OS和Linux等。
2. 办公软件办公软件是用于办公和学习的软件,如Office套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
微机原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一、微机原理概述微机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的核心课程。
本文将从微机系统概念、基本组成部分、系统总线、存储器等方面进行总结复习。
二、微机系统概念及基本组成部分1.微机系统概念:微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系统总线等基本组成部分组成的。
2.中央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
它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运算器负责执行算术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指令的解析和执行控制。
3.存储器:存储器是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的设备,按存储介质可分为内存和外存。
内存按读写方式可分为RAM和ROM两类,外存一般指硬盘。
4.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如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输出到外部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5.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公共通信线路,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三、系统总线1.数据总线: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和指令,一般有8位、16位、32位等不同位数,位数越大,数据传输速度越快。
2.地址总线:地址总线用于传输内存地址和外设地址,决定了计算机的寻址能力,位数决定了最大寻址空间。
3.控制总线: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包括读写控制、时序控制、中断控制等,用来控制计算机的工作状态。
四、存储器1.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读写速度快,存储内容能被随机读取和写入。
分为静态RAM(SRAM)和动态RAM(DRAM)两类。
2.ROM(只读存储器):ROM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只能读取,不能写入。
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写只读存储器(EPROM)和电可擦写只读存储器(EEPROM)等。
3. Cache(高速缓存):Cache是位于CPU和内存之间的高速缓存存储器,用来存储CPU频繁访问的数据和指令,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微机原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微机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
下面是微机原理复习的知识点总结。
1.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I/O设备等,而软件则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系统是一个由多个硬件和软件组成的整体,它们相互协作完成各种任务。
2.CPU的组成和工作原理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由控制单元(CU)和算术逻辑单元(ALU)组成。
控制单元负责解析并执行指令,而算术逻辑单元则负责进行数学和逻辑运算。
CPU通过时钟周期来控制指令的执行。
3.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主要分为内存和外存。
内存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的临时储存设备,其特点是访问速度快、容量较小、断电时数据丢失;外存则用于长期保存数据,其特点是容量大、断电数据不丢失、访问速度较慢。
4.总线的分类和功能总线是计算机各个组件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的通道。
根据功能可以将总线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
地址总线用于指定内存或I/O端口的地址,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控制总线用于控制数据的读、写等操作。
5.I/O设备的分类和接口I/O设备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用于向计算机中提供数据和指令,输出设备则用于显示结果和输出数据。
计算机与I/O设备之间通过I/O接口进行通信,I/O接口提供缓冲、处理输入输出请求、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接口等功能。
6.中断和异常处理中断是计算机在执行一条指令的过程中由于硬件或软件中出现的其中一种事件而打断正常的程序执行流程。
异常是指计算机系统在执行一条指令的过程中出现了违背指令性质或者系统规定的其中一种情况。
中断和异常的处理包括中断/异常识别、保存现场、处理中断/异常程序、恢复现场等步骤。
7.指令系统和指令格式指令系统是一组机器指令的集合,用于完成各种计算机操作。
指令格式是指令在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包括操作码、地址码和寻址方式等。
1.微机系统的结构,包括:三总线、五大部分三总线:由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三部分组成五大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1、地址总线(AB),一般是单向总线,传送CPU发出的地址信息;2、数据总线(DB),是双向总线,可以从CPU传送数据信息到外设和主存,也可以从主存和外设向CPU传送数据;3、控制总线(CB),其中每根线上的方向是一定的,它们分别传送控制信息、时序信息和状态信息。
2.8088/8086CPU结构,包括:20根地址线、内部16位数线、16位寄存器,字长16位,16位机,通用寄存器、段寄存器、标志寄存器各位的意义及影响规则等。
(1)通用寄存器:4个16位通用寄存器(AX、BX、CX、DX)或8个8位寄存器(AL、AH、BL、BH、CL、CH、DL、DH),其中AX为累加器,BX为基址寄存器,CX为计数寄存器,DX为数据寄存器;(2)段寄存器:4个16位段寄存器DS(数据段寄存器)、CS(代码段寄存器)、ES(附加段寄存器)、SS(堆栈段寄存器);1.代码段寄存器CS:存放当前执行的程序的段地址。
2.数据段寄存器DS:存放当前执行的程序所用操作数的段地址。
3.堆栈段寄存器SS:存放当前执行的程序所用堆栈的段地址。
4.附加段寄存器ES:存放当前执行程序中一个辅助数据段的段地址。
(3)标志寄存器FR:为16位寄存器,其中7位未使用,使用的9个标志位可分为两类:状态标志(CF、PF、AF、ZF、SF、OF),控制标志(TF、IF、DF),15-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① CF—进位标志位:做加法最高位有进位或减法最高位有借位时为1,反之为0;② PF—奇偶标志位:运行结果低8位中1的个数为偶数时为1,反之为0;③ AF—半进位标志位:低四位有向高四位的进位或借位时为1,反之为0;④ ZF—零标志位:运算结果为0时置1;⑤ SF—符号标志位:与运算结果最高位相同;⑥ OF—溢出标志位:字节运算结果范围超过-128~+127或者字运算结果范围超出-32768~+32767时置1,溢出判断:同符号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位与之不同(符号位发生变化);⑦ TF—陷阱标志位:置1时8086/8088进入单步工作方式,通常用于程序调试;⑧ IF—中断允许标志位:置1时处理器响应可屏蔽中断;⑨ DF—方向标志位:置1时串操作指令的地址修改为自动减量方向。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约10%)基本概念1. 指令的正确书写格式2、重要指令的功能3、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
4,存储器的扩展。
例:现有16K×1的静态RAM芯片,欲组成128K×8位的存储器,需要 64 片这样的RAM芯片,需组成 8 个芯片组,这属于字位同时扩展,用于片内地址选择的地址线需用 14 根,至少需用 3 根地址线进行译码来实现不同芯片组的选择。
5.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过程。
6、读写程序段能力I/O接口概念1.接口电路中的端口是什么?端口如何分类?【教材,数据端口,状态端口,控制端口】P2132.总线基本概念与分类。
(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3.掌握CPU对外设(I/O设备)的寻址有哪两种(统一编址和独立编址)。
4.CPU的输入,输出指令。
(IN,OUT指令)5.微机系统与I/O之间有哪些传送方式?(无条件,查询,中断,DMA)其中DMA方式不需要CPU参与计数器/定时器82541.掌握可编程芯片8254定时器/计数器的基本结构(三个16位计数器;每个计数器有6种工作方式,计数初值可设置成2进制或BCD码)和相关外部引脚功能(CLK,OUT,GATE)。
2.掌握8254的三个计数器工作在方式2和方式3时的基本特点和应用。
P2243. 掌握PC系统8254的端口地址和三个计数器的作用。
P2214.掌握怎样确定8254的端口地址、根据工作要求确定控制字和计数初值,熟练掌握初始化编程。
例:设系统8254的计数器2工作在方式3,计数初值为2000,采用二进制计数。
完成对该片8254(口地址为40H~43H)计数器2的初始化程序段。
MOV AL, 10110110BMOV DX, 43H ; 写控制字OUT DX, ALMOV AX, 2000 ; 写计数初值(先低八位后高八位)MOV DX, 42HOUT DX, ALMOV AL, AHOUT DX, AL中断与8259控制器1.什么是中断?CPU暂停执行现行程序,转而处理随机事件,处理完毕后再返回被中断的程序,这一全过程称为中断。
2.什么是中断向量?中断类型码和80X86的中断向量表的关系。
中断向量是实模式下,中断服务子程序的入口地址它由2部分组成:服务程序所在代码段的段基址 2 个字节服务程序入口的偏移地址 2 个字节例:(00180H)=44H ,(00181H)=55H,(00182H)=66H,(00183H)=77H,请问00180H~00183H中存放的是什么中断类型的中断向量?中断向量为多少?对应的物理地址是多少?中断类型码(60H) 中断向量为(7766H:5544H) 对应的物理地址是(7CBA4H)如:“21H”型中断向量:存放在84H ~ 87H单元中问:9CH型中断向量存放在何处?解:∵ 9CH× 4=1001110000=270H∴9CH型中断向量存于 270H ~ 273H单元中3.CPU响应可屏蔽中断和非屏蔽中断的条件。
响应可屏蔽中断的条件:①有可屏蔽中断请求,没有DMA请求,没有非屏蔽中断请求②CPU一条指令执行完毕③CPU处于开中断状态(I标=1)响应非屏蔽中断的条件:①非屏蔽中断请求,没有DMA请求②CPU一条指令执行完4.8259A芯片的作用。
例:PC/AT系统使用两片8259级联,可管理( C )级中断。
A.8 B.9 C.15 D.16 5.CPU响应可屏蔽中断的全过程。
①首先由中断请求寄存器寄存加到引脚IR0~IR7上的中断请求。
②在中断屏蔽寄存器的管理下,没有被屏蔽的中断请求被送到优先权电路判优。
③经过优先权电路的判别,选中当前级别最高的中断源,然后从引脚INT向CPU发出中断请求信号。
④CPU满足一定条件后,向8259A发出2个中断响应信号(负脉冲)。
⑤8259A从引脚INTA收到第1个中断响应信号之后,立即使中断服务寄存器中与被选中的中断源对应的那一位置1,同时把中断请求寄存器中的相应位清0。
⑥从引脚INTA收到第2个中断响应信号后,8259A把选中的中断源类型码n,通过数据线送往CPU。
⑦在实模式下,CPU从4×n~4×n+3单元取出该中断源的中断向量→IP、CS,从而引导CPU执行该中断源的中断服务程序。
6. 掌握软件中断与硬件中断的区别(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CPU获得中断类型码后如何转向服务程序。
不同点:①中断引发方式不同②CPU获取中断类型码的方式不同③CPU响应的条件不同④中断处理程序的结束方式不同7.掌握可屏蔽中断中日时钟中断、用户中断的中断类型码和中断处理过程;重点掌握中断向量的置换和用户中断的设计。
用户中断:BIOS为“71H型”设计的服务程序如下:PUSH AXMOV AL,20HOUT 0A0H,ALPOPAXINT 0AH用户定义的中断服务程序有两个设计方法:①定义用户中断服务程序为“71H型”中断程序的准备工作:置换71H型中断向量,即把用户中断的中断向量→4×71H ~4×71 H+3单元②定义用户中断服务程序为“0AH型”中断程序的准备工作:置换0AH型中断向量,即把用户中断的中断向量→4×0AH ~4×0AH+3单元例:编程实现:利用系统定时中断,每隔18*55ms,显示一行“hello”,主机按任意键停止。
.486DATA SEGMENT USE16NUM DB 'HOLLE,NJURT',0AH,0DH,'$'OLD1C DD ?ICOUNT DB 18FLAG DB 0DATA ENDSCODE SEGMENT USE16ASSUME CS:CODE,DS:DATASTART: MOV AX,DATAMOV DS,AXMOV CX,10MOV FLAG,0CLICALL READ1CCALL WRITE1CSTILAST: OR FLAG,0JZ LASTMOV FLAG,0MOV AH,9MOV DX,OFFSET NUMINT 21HLOOP LASTCALL RESETMOV AH,4CHINT 21HSERVICE PROCPUSHAPUSH DSMOV AX,DATAMOV DS,AXDEC ICOUNTJNZ EXITMOV ICOUNT,18MOV FLAG,1EXIT: POP DSPOPAIRETSERVICE ENDPREAD1C PROCMOV AX,351CHINT 21HMOV WORD PTR OLD1C,BX MOV WORD PTR OLD1C+2,ES RETREAD1C ENDPWRITE1C PROCPUSH DSMOV AX,CODEMOV DS,AXMOV DX,OFFSET SERVICE MOV AX,251CHINT 21HPOP DSRETWRITE1C ENDPRESET PROCMOV DX,WORD PTR OLD1CMOV DS,WORD PTR OLD1C+2MOV AX,251CHINT 21HRETRESET ENDPCODE ENDSEND START串行接口82501.掌握异步通信的特点(即两个一致)及数据帧的格式及波特率(通信速率)的定义;(串行异步通信一帧字符最短7.5位,最长12位。
)异步通信传送中,收、发双方必须约定:●收发双方的通信速率必须一致●收发双方的数据帧格式必须一致1.标准数据格式四部分:(1)起始位: 1位逻辑‘0’(2)数据位: 5~8位 0,1代码(3)奇偶校验位: 0~1位‘0’或‘1’(4)停止位: 1、1.5、2位逻辑‘1’通信速率,又称波特率,表示每秒钟传送的0、1•代码个数(包括起始位、校验位、停止位),单位为“波特”。
(bite per sedond—— bps)——波特率例:设异步通信一帧字符有8个数据位,无校验,1个停止位,如果波特率为9600,则每秒钟能传输多少帧字符?(960)传输一帧字符需要多少时间?(1/960秒)、8个数据位,无校验,1个停止位,还有1个起始位,加起来共10个,所以一帧字符有10位数。
9600/10=9602.掌握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的含义;①. 单工方式单工方式只允许数据按照一个固定的方向传送。
②.半双工方式半双工方式要求收发双方均具备接收和发送数据的能力,由于只有一条信道,数据不能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送。
③. 全双工方式在全双工方式中,收发双方可同时进行数据传送。
3.掌握RS-232C接口标准(电平(逻辑0和1的电平范围和引脚)标准规定:逻辑“1”信号,电平在–3V ~ -15V 之间;逻辑“0”信号,电平在+3V ~ +15V 之间;因此,使用RS-232C与微机接口时,需要将TTL电平(0 ~ 5V)与RS-232C电平进行转换。
4.掌握8250在异步串行通信中的具体使用(初始化和查询方式通信程序设计)。
(P297例9.1)(1)例:利用甲、乙两台计算机的主串口直接相连进行单工通信。
甲发送,乙接收。
双方通信前约定:7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偶校验,通信速率为2400bps(0030H),双方均采用查询方式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请将下列对甲计算机的I8250初始化程序段补充完整。
MOV DX,3FBHMOV AL, (1)_80H_______OUT DX,ALMOV DX,3F8HMOV AL, (2)___30H_____OUT DX,ALMOV DX,3F9HMOV AL,0OUT DX,AL ;设置波特率MOV DX,3FBHMOV AL, (3)__1AH______OUT DX,AL ;设置数据格式MOV DX,3F9HMOV AL, (4)__0______OUT DX,AL ;禁止所有中断MOV DX,3FCHMOV AL, (5)___0_____OUT DX,AL(2)查询方式发送程序段(只有D5=1时CPU才能写数据)RSCAN: MOV DX,3FDHIN AL,DX ;读取通信线状态字TEST AL,20H ;00100000BJZ RSCAN ;D5=1时继续下面程序MOV AL,待发送的数据MOV DX,3F8HOUT DX,AL(3)查询方式接收程序段(只有D0=1时CPU才能读数据)TSCAN: MOV DX,3FDHIN AL,DX ;读取通信线状态字TEST AL,01H ;00000001BJZ TSCAN ;D0=1时继续下面程序MOV DX,3F8HIN AL,DX并行接口8255A1.了解8255A的组成结构;P3162.掌握如何确定8255A的端口地址、控制字以及初始化编程;例:设系统外扩一片8255及相关外围电路,端口地址为200H~203H,现设置8255A的A口、B口工作在选通型输入方式,允许B口中断、A口禁止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