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板书
- 格式:ppt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7
《西门豹》板书公开课教案《西门豹》板书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扮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示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准备】1、同学: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2、教师: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3、生字词课件: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课题,说说理解(战国时期魏国的官)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读生字新词:⑴ 齐读。
⑵ 抽读。
⑶ 去掉音节齐读。
三、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
(给一定时间读书)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抽说: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研讨评议。
(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4、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俺们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了西门豹被派去治灾,他调查弄清了原因,除害,开渠。
下面,俺们来仔细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看看他是怎样的人。
二、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了解西门豹的.品质1、自读勾出西门豹说的话及行动,想想表示了他什么品质?(给一定读书时间)小声说说。
2、研究(四人小组),教师参与。
(根据课文)3、探究(全班教师根据课文)。
4、读课文:⑴ 自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 有感情齐读课文三、扮演课文1、自身选伙伴组小组练习扮演,师巡视发现扮演好的。
公开课手写板书制作教案教案标题:公开课手写板书制作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手写板书在公开课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手写板书的制作技巧和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手写板书提高课堂效果和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1. 手写板书的定义和作用。
2. 手写板书的制作技巧和方法。
3. 手写板书的运用策略和注意事项。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在公开课中,老师为什么要使用手写板书?2. 解释手写板书的定义和作用:手写板书是指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用手写的方式记录和展示课程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主体:3. 介绍手写板书的制作技巧和方法:a. 使用清晰的字迹:教师应该保证自己的字迹清晰可读,避免模糊或潦草的字迹。
b. 使用简洁的语言:手写板书应该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文字和冗长的句子。
c. 使用适当的颜色和标记:教师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或马克笔来突出重点和区分不同的内容。
d. 增加图表和示意图:适当添加图表和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e. 注意板书的布局和结构:板书应该有清晰的布局和结构,便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理解。
4. 分析手写板书的运用策略和注意事项:a. 提前准备: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提前准备好板书内容,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b. 适时展示:教师应该在讲解相关知识点之前或之后展示手写板书,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c. 适时擦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擦写板书内容,以保持学生的专注和集中。
d. 与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参与手写板书的制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e. 复习和总结:教师应该在课堂结束前复习和总结手写板书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总结:5. 强调手写板书在公开课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6. 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运用手写板书来提高课堂效果和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手写板书的反应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手写板书的理解和运用的反馈意见。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教学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的朗诵课文。
二、掌握本课要求熟悉的生字。
3、教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心、彼此支持、彼此鼓励、彼此帮忙。
教学难、重点:1、理解小英取得的两次掌声的含义。
2、理解小英的心世界。
教学流程:一、生活导入,引出课题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三、再读课文,归纳课文大意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分析人物性格,形成对比,引出掌声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述,分析人物心理,感悟掌声所代表的意义结合课文,分析写作方式,积累写作手腕再读课文,揭露课文主题五、拓展沿深,升华主题教学设计一、生活导入引出课题师:同窗们,你们获得他人的掌声吗?因为何,固然你的心情如何?生:回答问题。
师: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窘境的时候。
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第13课《掌声》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理解的生字词,想办法学会。
生:自读课文,自主认字师:同学们喜欢玩“扫雷”游戏吗?生:喜欢。
师:出示课件,找生点击“地雷”认读生字。
(疾病骤然情绪鞠躬忧郁乃至)生:学生跟读师:同学靠自己的尽力,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恭喜同学们扫雷成功。
同学们,我们再来玩一个“听提示找词语”的游戏,要不要。
生:要师:师说提示,学生对答突然的近义词——找出一个动词——表示意思的更近一层——生病了——开朗的反义词——表示心情的词语——师:同学们不仅词语读得好,意思理解得也好。
此刻就让我们一路走进课文吧。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分析人物前后性格,形成对比,引出掌声师:小英是怎样一个女孩呢?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信同学们必然能够找到答案。
生:小英是一个忧郁的女孩——她老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小英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公开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一、什么是乘法?1. 乘法是一种计算术运算,它表达了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即乘数和被乘数之间的关系。
2. 乘法也被称为“倍数”、“权重”或“大小”,表示数量的倍数关系。
3. 其基本公式可以表示为:x × y = z,其中x、y和z分别表示乘数、被乘数和结果。
二、乘法的基本原理1. 相加法律:乘法与相加法律相同,只是它以乘数和被乘数来代表数量而不是“加法”。
2. 可求和法则:乘法的结果可以表示为一行中的所有数的和,即:a ×(b + c) = a × b + a ×c。
3. 乘积交换律:乘数和被乘数可以交换位置,结果乘积不变:a × b = b × a。
4. 1作乘数律:任何数乘以1后都不变,即:a × 1 = a。
三、乘法的应用1. 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乘法可以用来表达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如:2倍,3倍,10倍等。
2. 分数的乘法:通过乘法可以计算2个或多个分数的乘积,如2/3 × 3/4 = 6/12。
3. 按比例缩放:乘法可以用来按比例缩放一个数,如:原始数=1,缩放比例为2,则新数=1 × 2 = 2。
4. 平面坐标系:乘法可以用来描述平面坐标系中某点到另一点的距离: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a - b) × (a - b) = (a - b)²。
四、乘法的总结1. 乘法是一种基本的计算术运算,它表达了乘数和被乘数之间的关系,即:x × y = z。
2. 乘法与加法有着相同的运算原则,同时满足相加法律、可求和法则、乘积交换律和1作乘数律。
3. 乘法有许多应用,包括:表达两个数间的关系、计算分数的乘积以及按比例缩放、描述平面坐标系的距离等。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板书设计《乡下人家》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乡村画面,说说对乡村生活的感受。
4、从具体的文段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丽,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能够说说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感受。
【教学准备】PPT制作【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过渡:今天,我们就跟随着陈醉云先生脚步,到我们的乡村走一走、看一看。
1、看图激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感受?、从图上我看到了:攀爬在屋檐上瓜架,盛开得五颜六色的鲜花,领着一群小鸡的母鸡和大踏步的公鸡,在树荫下吃饭的人们,在小溪里自由自在的鸭!、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我的感受是:乡下人家真是“亲切、美好、安静、舒服……2、导入新课过渡:在你们眼中,乡下人家是如此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请同学们美美的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0页,自由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
PPT展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
过渡:同学们,读书的过程中,生字新词你们都会读了吗?那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吧。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黑板上的生字,注意读准红色生字的读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学习、PPT展示生字新词。
、齐读。
)棚架屋檐装饰瞧见率领觅食耸着捣衣搬到归巢和谐向晚催眠曲鸡冠花大丽菊时令、指导书写:“瞧”师:生字认读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怎么写好生字吧。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生字,说一说,那些字比较难写或容易写错的呢?生: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学习方法:左右结构的字师:那我们来重点来写写“瞧”字。
过渡:生字的学习除了读、写,我们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
《西门豹》板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门豹》的故事情节,理解西门豹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西门豹的形象特点。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中华美德。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直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把握西门豹的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的道德教育。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西门豹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西门豹》的故事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西门豹的人物形象。
四、课堂练习1. 填空题:(1)西门豹是____时期的____人。
(2)《西门豹》讲述的是____战国____时期的故事。
2. 选择题:(1)西门豹改革的目的是____。
A. 增加农业产量B. 削弱贵族势力C. 改善民生D. 提高军队战斗力五、小结与拓展1. 小结:(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西门豹的故事或相关文学作品。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以西门豹为主题的小故事或画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观察其对西门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如何上好公开课(12):课堂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优秀案例)板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黑板或屏幕以简洁、凝练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形象、直观的视觉形式传递信息的教学行为。
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板书设计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屏幕)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用以传递教学信息和教书育人的一种言语活动,又称教学书面语言;从静态的角度理解,板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利用黑板(屏幕)以凝练、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教学信息的总称。
一幅漂亮的板书能唤起人的情感,给人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课堂板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称其为科学,是指它要将教材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说其是艺术,指的是它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画、线条、色彩等手段,强化表现力,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观点受到感染和熏陶。
好的板书设计应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为一体;好的板书设计像一篇文章浓缩后的精华,既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既逻辑严密,又能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既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又能与其他事物区别和联系,并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获得完整而清晰的信息。
透过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治学态度、教学风格和思维严谨的程度以及他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一、板书设计的形式从板书的表现形式角度,板书可以分为:1.板书——是指教师写在黑板上的文字。
2.板演——是指教师在黑板上推导公式、演算例题、书写方程式等。
3.板画——是指教师在黑板上描绘的各种图形、符号、表格等。
三、板书设计的功能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得知识信息的,它是最简易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
它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长几倍。
板书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逻辑层次和教学进程的直观体现,它对学生有指导调节、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的功能。
《珍珠鸟》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及板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了解珍珠鸟的外貌特征。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珍珠鸟生活习性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珍珠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板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珍珠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珍珠鸟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珍珠鸟的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探讨珍珠鸟的生活习性。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学习。
(2)教师详细讲解珍珠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珍珠鸟的观察和发现。
(2)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书:《珍珠鸟》一、导入图片展示、学生分享、教师介绍二、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合作探讨三、课堂讲解生字词讲解、珍珠鸟生活习性讲解四、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语文《绝招》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绝招”的含义。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所体现的勤奋、拼搏、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绝招”的含义。
通过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绝招”,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绝招”吗?请大家举例说明。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和语气。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节奏、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通过板书,梳理课文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4.学习生字词教师板书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学生组内交流,分享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5.感悟“绝招”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找出体现“绝招”的语句。
教师通过板书,展示“绝招”的英文翻译,帮助学生理解。
6.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7.视觉记忆训练教师通过板书,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学生尝试背诵,提高视觉记忆能力。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3.课下与家长分享课文内容,交流学习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板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感悟“绝招”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视觉记忆能力。
苏教版《我们爱你啊,中国》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理解,板书设计的创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我们爱你啊,中国》,引导学生观察课题,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2.诗歌朗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3)教师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祖国的美景?你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析诗歌结构与意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提问:这首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问: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4.创新板书设计(1)教师展示板书设计,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板书设计有什么特点?它和诗歌内容有什么联系?(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还能设计出怎样的板书?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和地图,也可以尝试其他形式。
(4)学生展示自己的板书设计,教师点评、指导。
5.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我们爱你啊,中国》。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尝试设计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歌,并创作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在诗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这些画面背后,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2)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师说:“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的节奏和情感,可以试着背诵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2.教学难点补充:教师问:“同学们,‘黄河’和‘长城’这两个词,你们想到了什么?”(2)在板书设计的创新上,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对话和指导:教师说:“现在,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尝试将这首诗的意象用你们的方式画出来,可以是地图,也可以是任何你们觉得合适的图形。
古诗出塞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及板书古诗出塞教案及板书第1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补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灯光》公开课教案及板书《灯光》公开课教案 1【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⑵“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4、美育渗透点:让同学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同学从生活中发现美、区分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⑴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神往;⑵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2、难点: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发生的联想。
3、解决方法:指导同学有感情地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可放手让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同学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揭题,练说1、板书课题:灯光2、练说,教师提问:⑴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⑵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假如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同学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同学弄清这一问题。
⑴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借着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
他充溢了对未来的_____。
⑵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在这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骆驼祥子》优质公开课教案设计及板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的种种挫折和痛苦。
2.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子、虎妞、刘四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故事情节: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把握祥子的人生历程。
4. 主题思想:探讨小说所反映的旧北京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认识旧北京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命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5.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片段,分析其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五、作业布置2. 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详细分析,不少于300字。
3. 讨论:邀请家长参与,就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家庭教育进行交流。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活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命运,感受社会现实,培养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4. 家校合作: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讨论,共同探讨小说的教育意义和家庭教育的角色。
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及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及变化。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这些图片中,你能看到我国农业发生了哪些变化?2.自主探究(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案例分析(1)展示一组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案例,如:智能农业、绿色农业等。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哪些方面?5.小组活动(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板书设计1.教学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2.板书内容:一、我国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1.传统农业2.农业现代化3.农业产业化4.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1.政策支持2.科技创新3.产业融合4.农民素质提高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成果1.智能农业2.绿色农业3.高效农业4.生态农业四、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1.加强科技创新2.提高农民素质3.优化产业结构4.强化政策支持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心得体会。
2.为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及变化,认识到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农业发展建议。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公开课板书设计一、导入部分标题: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公开课板书设计段落1:引入话题道德与法治是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优质的公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本次公开课板书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段落2:学习目标通过本节公开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及其关系;2. 掌握一些典型的道德与法治问题;3. 提升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二、知识讲解部分标题: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及关系段落3:道德的概念和特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规范行为的准则。
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在规范,具有普遍性、自愿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道德的内容包括个人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
段落4:法治的概念和特点法治是指社会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管理和治理。
它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具有公正性、权威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法治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公正、公开、合法等。
段落5: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与法治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障。
道德规范是法律的内核,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案例分析部分标题:典型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段落6:案例1 - 诚信问题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诚信问题为例,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意义,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
段落7:案例2 - 网络安全问题以网络安全为背景,讨论网络谣言、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帮助学生认识到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网络安全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段落8:案例3 - 社会公德问题以公共场所行为规范为例,如排队、保持环境整洁等。
通过讨论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遵守公共行为规范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增强公民责任感。
四、总结部分标题:提升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段落9:小结学习内容通过本节公开课的学习,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及其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分数的意义公开课板书设计分数的意义公开课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思路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数的概念及特点;2. 掌握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设计精美的板书,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景,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二、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分数的意义2. 板书内容:(1) 定义:分数是由两个整数表示的有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2) 表示方式:分子/分母,整数+分数,带分数。
(3) 分数的特点:分数介于两个整数之间,分数可以扩大或缩小;(4) 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比较分子大小;(5) 分数的应用:情景1 - 几分之几,情景2 - 计算面积、长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呈现板书标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数的意义,并回答提出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分数?2. 理解分数概念:(1) 第一个板书内容:讲解分数的定义以及表示方式,例如:1/2、3+1/2、1 1/2等,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表达方式。
(2)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将数字表达成分数的形式,以检查学生对表示方式的理解。
3. 分数的特点和大小比较:(1) 第二个板书内容:介绍分数的特点,即分数介于两个整数之间,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来改变分数的大小,并通过图形示例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特点的理解。
(2) 第三个板书内容:教学生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即同分母比较分子的大小,并通过实例练习来加强学生的掌握程度。
4. 分数的应用:(1) 情景一- 几分之几: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如分享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达几分之几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情景二- 计算面积、长度等:设计一些与面积、长度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分数进行计算,探讨分数在实际问题求解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