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

Geert Hofsted’s Cultural Value Theory

(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张晓玲)

摘要:荷兰文化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教授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五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本文从霍夫斯戴德提出的“洋葱式”文化里论入手来阐述他的文化价值理论,同时强调其理论无论是对于跨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或是社会实践都有着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文化差异

Abstract:In the early 1980s, Geert Hofstede analyzed a large data base of employee values scores collected by IBM between 1967 and 1973 covering more than 70 countries. From the initial results, and later additions, Hofsted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identifies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to assist in differentiating cultures: Power Distance (PDI) , Individualism (IDV), Masculinity (MAS),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UAI)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 LTO).In his opinion, culture is like the layers of an onion around a core that consists of values. This paper briefly explicates the research method, results and limitations of Hofstede’s theory.

Key Words: Geert Hofstede,cultural value theory, cultural differences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导致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跨文化研究就是指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从而使得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情况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偏重于语言教学。虽然学者们一再呼吁其他学科的参与,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发表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队伍持续扩大,开课的学校逐年增加,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理论建构的工作还有待加强,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特别是研究的模式需要大力改进。演绎性、思辨性的文章居多数,而系统收集数据作出分析研究的文章为数很少,许多文章都沿袭这样的路子:某个观点或理论十一些例证+结论,以大规模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文化价值理论框架目前尚不多见。1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astricht)跨文化研究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

一、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

霍夫斯戴德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2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如中国文化中,重要会议、就餐时的位置安排等,很有讲究,又比如日本人的鞠躬和进门脱鞋;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二、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中表现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

霍夫斯戴德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基于他从1968年至1972年间对IBM公司分布于全球64个国家的子公司中的雇员在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差异方面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项目。这个研究项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23个国家的学生,19个国家的社会精英,23个国家的商业航空公司飞行员,15个国家的高消费者,

以及14个国家的市政服务管理人员,最后发放的调查问卷总数约为116,000份。这项研究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独立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倾向/女性化倾向、长期取向/短期取向,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

第一个维度权力距离是指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其程度高低由权力距离指数(PDI)来衡量。高权利距离指数意味着该社会的人们对于由权力与财富引起的层级差异有很高的认同度。这些社会一般趋向于遵从层级制度体系,自下而上的沟通受到严格的限制。低权力距离指数则指该社会不再强调公民间的由财富或权力引起的层级差异,而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地位、机会的平等。

第二个维度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对于不确定性及含糊性的容忍程度,其程度强弱由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AI)来衡量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对不确定性状态的规避倾向上有很大的不同,强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国家的人们常常积极活跃,喜怒形于色。而弱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国家的人们更显得沉静、矜持,随遇而安,这有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但却不善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第三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社会对于个人成就以及人际关系的认同程度,其程度高低由个人主义指数(IDV)来衡量的。高个人主义指数强调个性以及个人权利在一个社会中是头等重要的。这种文化模型的国家趋向于建立一种松散的组织关系架构。低个人主义指数表明在一个组织关系中更强调个体之间紧密的联系。这种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情感依赖以及成员对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责任感。在霍夫斯戴德对IBM 公司的研究中,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越明显,如美国;反之,数值越小,则说明该社会的集体主义倾向越明显,如日本和亚洲大多数国家。

第四个维度男性化倾向/女性化倾向男性化倾向,其程度大小由男性化指数(MAS)来衡量。这一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反之,数值越小,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不明显,而女性气质突出。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社会竞争意识强烈,社会鼓励和赞赏工作狂,其文化强调公平和竞争,注重工作绩效,“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人们更看重生活的质量,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工作是为了生活”。

第五个维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愿意长期忠诚于传统的、先前的思想和价值观,其程度高低是由长期取向指数(LTO)来衡量。高长期取向国家或地区强调长期承诺,尊重传统,然而,这样的组织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去组建、发展。短期取向的国家或地区则不强调长期观念,同时传统和承诺不会成为该组织的绊脚石。这一维度的研究最初是在中国(主要是香港地区)的价值观调查,随后在23个国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东亚国家长期取向指数值最高,西方国家较低,第三世界国家最低。长期取向是一种积极的创业精神,不管这些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有多么大的困难,长期取向值高的人们会不屈不挠地追求目标。

下面以中美两国在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量表中的指数为依据,分析两国在以上五个维度上的差异。量表中显示了中国的PDI为80,IDV为20,MAS为66,UAI为30,LTO为118,而美国的PDI为40,IDV为91,MAS为62,UAI为46,LTO为29。3这表示中国文化较美国文化更注重上下级的差异,不太注重个人主义,在注重生活质量方面稍差,而在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方面以及在尊重传统方面都要高于美国。而这样的比较只是量的比较,而并不是质的比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只是在量的意义上在注重个人权力方面低于美国,而并不表示中国不注重个人权力。这就消除了以往异质文化论带给我们的理论困惑。

三、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在国内外的影响

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为跨文化研究创立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他的专著《文化的影响》(Culture’s Consequences)(2001年版)中列举了大量的调查数据。这项研究成果的影响之所以延续至今,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甚至金融和电信等领域。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利用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的调查结果,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和跨国资本的运营提供合理化的可行性建议。

同时,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沿着霍夫斯戴德的思路,荷兰跨文化管理研究者冯·特姆彭纳斯(Trompenaars)和英国跨文化管理顾问查尔斯·汉普顿—特纳(Hampden-Turner )在《跨越文

化的浪潮》一书中,把霍夫斯戴德的五个维度扩展到七个4:普遍主义/特定主义、分析的细节/综合的整体、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内心的主见/外部影响、序列时间/同步时间、成就定位/归属定位、平等/等级。两位研究者在书中为跨文化管理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开出了一个唯一“普适”的处方:即秉持“和而不同”的信念,逐渐经历从认识文化差异到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协调文化差异的过程。

但是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也遭到了一些文化研究学者的质疑和批判。英国艾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布伦丹·麦克斯韦尼(Brendan McSweeny)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差异理论及文化影响理论“成在观念价值,败在分析分法”5。他指出仅仅通过对IBM公司员工进行抽样调查,提供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范例不足以全面地代表所有国家的文化价值形态。他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有将一国文化价值“平均化”的趋向。

尽管英国布伦丹·麦克斯韦尼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维度五分法不能够反映文化差异的所有方面,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有将一国文化价值“平均化”的趋向,但是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的五个维度归纳总结了文化差异的最主要的方面,霍夫斯戴德抓住了文化的五个基本维度,并通过量表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计量,基本上能够描绘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这种量的差异性就为中西文化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突破了中西二元对立模式所造成的绝对论倾向,避免了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简单对比,从而强调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霍夫斯戴德提出的文化价值理论以及他的研究方法,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2 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Sage Publications,2001,pp9-10.

3 https://www.doczj.com/doc/2017515779.html,

4 查尔斯·汉普顿—特纳、冯·特姆彭纳斯,《跨越文化的浪潮——应对全球化经营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原书第2版)。

5 Brendan McSweeny,Hofstede’s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A Triumph of Faith-A Failure of Analysis, Human Relations,Vol.55,No.1,January,2002,pp.89-118.

文化维度理论 一

文化维度理论一 参加了公司的跨文化培训后,其中对郝夫斯特(Hofstede)/强皮纳斯(Trompenaars)的文化架构理论的印象非常深刻。郝夫斯特把文化抽象为5个跨文化维度:(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2)权力距 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3)不确定性回避(对事 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5)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而强皮纳斯他把文化抽象分类为7个维度(1)普遍主义-特殊主义(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3)中性-情绪化(4)关系特定-关系散漫(5)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6)长期-短期导向(7)人与自然的关系2位在他们 的书籍中都给出了每个维度的行为特征、心理表现等观点。这几个理论不仅仅 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理解和管理,而每个维度中关于中国的特征分析对 理解我们中国自身的行为习惯一样有非常好的帮助于是到网上特意搜了一把郝 夫斯特/强皮纳斯,摘抄了一段更加详细的文章(《跨文化管理》,作者:陈晓萍):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该理论是 实际调查研究的产物,起初并无理论构架。20世纪70年代,IBM这家为数不多的全球公司之一对其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IBM员工(大部分为工程师)进行了文化价值观调查,得到了大量的数据。那时,郝夫斯特正在IBM工作, 有机会得到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机会。郝夫斯特的逻辑是,在IBM工作的工程师 大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个性特征也会比较相似。因此,他们对同 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很可能反映出他们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他们价值取向所产 生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人对"我总是比我们重要"这个句子非常赞同,而另 一个人极不赞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可能就是文化的差异。再比如对以下说法的 赞同程度:"上级应该视下属为与自己一样的人,而下属也应对上司同等看待",反映的也可能更多的是文化差异而非个体差异。通过对各国IBM员工对于大量 问题的答案进行统计学上的因素分析,郝夫斯特发现有4大因素可以帮助我们 区分民族文化对雇员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影响。1980年,他在《文化的 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该研究的成果。这4大因素或4个跨文化维度是:l个体 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l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 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l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流不断增多,文化碰撞问题日渐凸显。文学、影视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碰撞问题。李安执导的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婚姻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关键词:霍夫斯塔德;文化差异维度;喜宴;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喜宴》讲述的是远在台湾的父母赶赴美国参加儿子婚礼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影片男主角伟同在纽约定居十年,事业有成,与男友赛门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而远在台北父母的一次次逼婚,使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怎料父母想赴美亲眼见证儿子成家。无奈,伟同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假结婚”。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 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 1991: 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片中伟同的同性伴侣,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

跨文化管理研究

跨文化管理 摘要 在跨国经营中,由于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与本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异国文化以及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来说不仅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跨国经营的成功与否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的能力.文章探讨了如何去看待文化差异给国际化经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去进行跨文化管理,以期为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跨文化企业文化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Research Abstract In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companies will inevitably face with their own distinct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cultural conflict brought about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such cultural differences is not only for multinationals an opportunity, a challenge (transnational business success often Enterprise largely depends on the ability to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rticle explor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how to look 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rought to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as well as how to conduct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with a view to being implemented! Go "China's corporate strategy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culture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 2014年03月11日10:45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作者:单波字号 内容摘要: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包括文化与传播的同构、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意义的必备要素。本文认为,文化与传播同构是用来观察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的理论命题,我与他者的关系根本不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差异性,在差异中理解自我的意义,在对话中建立互意性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他者;传播关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项目“社会转型与中国大众媒介改革” 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的难题(problems),以及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需要质疑的问题(question)。当我们寻找解决这些难题和问题的可能性时,跨文化传播理论也就被我们创造出来了。不过,跨文化传播研究史表明,所有的理论都只是一种相对的解决方案,而且每一种理论都与现实的其他问题相冲突,也与其他理论相矛盾。于是,我们感觉到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很不可靠,又回到文化、传播、语言、社会、陌生人、文化认同、文化多元化、文化适应等概念里寻找基础。其实,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不是什么概念化的东西,而是需要我们创造的东西。世事变幻,我们不可能固守某种概念以及由概念形成的理念、规则去进行跨文化传播,否则就是“缘木求鱼”。我们只能创造彼此交流的基础,即共同面对跨文化传播的难题和可质疑的问题,形成可讨论、争辩的对象性问题(issues)。本文试图提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些集problems、question与issues于一身的基本理论命题,它们围绕文化与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关系、他者的意义等问题展开。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辨析这些问题,才能发现跨文化传播的可能路径。 一、文化与传播的同构 文化与传播的同构通常表述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这一观点被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表述过,也在爱德华?霍尔的《沉默的语言》一书中出现过[1],他们之后的许多学者也多次重复这一表述。有人据此从传播的角度把文化定义为:由特定传播媒介所负载、并由人们设计的传播结构加以维护、推行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以及由传播网络限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又相应地把传播界定为: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通讯、交流形式和文化的信息储存、放大、删减、封锁的活动机制[2]。这种定义并不周全,可它让我们建立起一种真实的想象:传播既是文化画面展开的形式、又是文化生产的“工厂”。当我们注意画面时,必定会看到传播的偏向;当我们走进“工厂”时,可感受到传播创造文化以及文化间的关系,体会到在传播中按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设计文化。这样一来,“文化与传播同构”所表现的难题就在于,当文化的偏向与传播的偏向互现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就会显得相当艰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文化与传播同构”的实际意义就变得非常可疑。 1.传播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 把文化与传播扯在一起曾经受到雷蒙?威廉姆斯和斯图尔特?霍尔的质疑和反对。特别是

跨文化比较研究(1)

社会人类学期末复习试题 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为了从具体的社区或个案通过田野工作的研究概括与归纳出一般原理与原则.(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从根本上说,这种方法在于力图通过相似现象的比较而求得某种概括.它力求从一大堆变项中抽取出一些公分母.) 游群 游群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政治类型,它是由具有亲属关系的核心家庭构成的30-150个成员的集团,实行外婚制,从事狩猎、采集经济,劳动分工属自然分工。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互惠性交换 互惠性交换是交换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双方互惠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交换的动机并不是赢利,而是为了社会责任,有些互惠性交换还是为了在此过程中赢得声誉。 婚姻 婚姻的定义,如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结合”。而男女两性的结合是最基本的形式。婚姻的真正内核并不只是两性的结合,而是对这种结合的公开认可和批准。 格尔兹 美国解释人类学家的代表人物,全名克利福德·格尔茲,主要著作有:《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尼加拉:19世纪巴厘的剧场国家》等。在这些著作中,最鲜明地体现着解释理论的是《文化的解释》。主要观点:一,“深描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做这些网,因而认为文

跨文化管理教学方案

跨文化管理教学方案

《跨文化管理》课程教学方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代码:315.062.301 课程名称(中文):跨文化管理 课程名称(英文): Cross- Culture Management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辅修 预修课程:《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国际市场营销》等 修读对象:2010级、2011级国际商务专业 任课教师:田勤 办公地点:学院楼B223 答疑时间:星期五12:00-13:00 联系电话:67703237 E-mail地址:tianqin@https://www.doczj.com/doc/2017515779.html, 教材:王朝晖(主编),《跨文化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书目:1.[美]迪恩.B. 麦克法林,保罗.D.斯威尼《国际管理》,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黄磊译, 2008年版 2. [美]海伦.德雷斯基,国际管理; 跨国与跨文化 管理;课程与案例,《跨文化管理》,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宋丕丞译,2011年版 3.陈晓萍,《跨文化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主要内容:1.文化与管理的关系;2.跨文化沟通技巧;3.培养全球化经理人。 教学目标: ⒈熟悉跨文化管理的基本知识 ⒉了解跨文化管理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⒊掌握跨文化管理的基本技能 ⒋具备跨文化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讲授、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学生须知: 1.学生一学期缺课时数达到1/3的,取消该门课程考核资格,并不能申请缓考、补考,必须重修。 2.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参与课堂学习,遵守纪律、不迟到早退。3.个人作业必须独立思考和完成,不得抄袭,否则将视作考试作弊,按学校有关规定作零分处理,不得补交;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截止时间前上交

跨文化管理 陈晓萍 第二章 笔记

第二章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 P27区分文化差异方法和纬度,指导我们理解、解释、预测特定群体文化行为。 2.1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 《价值取向的变奏》提出六大问题: (1)对人性的看法; (2)人们对自身和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 (4)人的活动导向; (5)人的空间观念; (6)人的时间观念。 2.2文化维度理论(郝夫斯特) P34《文化的后果》提出四个维度: (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 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个人独立,而集体主义文化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联系。 (2) 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就小。 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和决策的民主化已成为西方国家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向,东方国家如果要学习,恐怕会经历长期的挣扎,因为这样的管理实践与东方社会高权力距离的文化土壤不算最弥合。 (3) 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低不确定性规避)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而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则相反。在这个维度上,郝夫斯特混淆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导致其研究结果模棱两可,有多种解释。 平均而言,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敢冒风险的程度无显著差异,但冒险领域不同。比较而言,中国学生在经济领域中比美国学生更敢冒险,而美国学生在社会领域中比中国学生更敢冒险,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差异。这个研究表明,在讨论不确定性规避这个概念时,一定得区分具体的领域,以及其他的边界条件,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这个维度指的是人们强调自信、竞争、物质主义(事业成功导向)还是强调人际关系和他人利益(生活质量导向)的程度。 (5) 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新维度《文化与组织》提出 这个维度是指一个文化对传统的重视程度。 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都属于长期导向,重视传统,且有凡事都想到未来的倾向,而非只想当前,做一锤子买卖。 长期和短期导向文化中人们行动的切入点的不同。长期导向的人的行为习惯,从边缘切入,全部情况了解清楚之后,再进入中星点, 谈“正事”短期导向的人喜欢从中星点“正事”开始谈起,如果成功,再拓展关系,了解其他方面的情况。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 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 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 个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 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distance) ,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 ”,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文化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实践的复合体,其中价值观荷兰学者Hofstede 认为,是核心,实践部分则包括意识和象征。Hofstede 首先提出了明确的组织文化层次结构,他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和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价值观由三个独立维度(对安全的需要、以工作为中心、对权威的需要)组成,而实践部分则由六个独立的成对维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封闭、控制松散——控制严格、规范化——实用化)组成。[1] Hofstede 的组织文化问卷立足于企业文化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清晰地勾勒出价值观和实践两方面的维度结构。但其模型价值观的3 个独立维度不能很好地区分各个组

文化研究维度

文化研究维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文化研究维度 荷兰霍夫斯泰德 权利距离,其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之不平等的问题,在等级制度中,上司B与下属S之间的权利距离是指B能决定S之行为的程度与S能决定B之行为的程度的差异,通过权利距离指数来衡量。 不确定性避免,指一个民族对所生存的社会感到有无把握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情景威胁时,试图以技术的、法律的、宗教的方式来避免不确定性局面的发生。 个人导向性/集体导向性 阳刚性/阴柔性 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这也是被邦德称为传统儒家伦理的新维度,被霍氏借用。 加拿大莱恩与迪斯特芬诺的六文化维度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臣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宰自然) 人的时间导向(面向过去、面向现在、面向未来)

管理人性观(可改变的性恶论、不可改变的性善论几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或混合性) 人的活动导向(自在、自制与自控、自为) 人际关系导向(等级型、群体型、个人型) 对空间的态度(私有型、混合型、公有型) 进入异文化前,应当按下列程序做好四件事: 清楚自己文化的特点 归纳整理好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另一文化的所有情况和资料 对两种文化中的主导性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比较 注重价值观的类别,并从这些差别出发,预计那些可能出现管理问题的领域,并预先准备好几套应付这些问题的备选对策。 荷兰斯特罗姆佩纳斯的五文化维度系统 通用主义/特定主义(通用主义认为好的管理模式可以界定,适用于世界各地,特定主义强调某种特定情景的独特性) 个人导向性/集体导向性

中立性/感情性(中立性倡导谨慎、不动声色,感情性倡导袒露、性情率直、爱憎分明) 具体性/扩散性(具体性将感情和工作截然分开,扩散性认为工作为其他生活层面互为表里,互有联系,不可能也不宜划分开) 成就导向/因袭导向(任何文化都会给其中一些人以高于别人的地位,在企业中这属于功能性。成就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每人成就大小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关照,因袭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年龄、社会阶级的尊卑、性别、学历等条件因袭地位,与现有成就无关)

汉学跨文化研究外文文献翻译

汉学跨文化研究外文翻译 英文 Sinology: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ranscultural Studies Pablo Blitstein, Ruprecht Heidelberg The guest editors of this journal issue have kindly asked me to provide a short over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nscultural studies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Euro-American academia. There was a certain risk in accepting this request, as it might be either too small or too big a task. It would be too small if I narrowed it down to a review of explicit references to transcultural studies withi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but it would be too big if I extended it to a study of all the question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that the two fields have developed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I decided to focus on the legacy of one shared methodological point: the critique of so-called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 that is, of the assumption (explicit or not) that the nation is the ultimate framework of research.1 This critique has become a constitutive principle of transcultural studies, while it came to represent only a particular approach withi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Still, the two fields have developed a shared agenda in this regard. This essay limits itself to pointing out the presence of this critique in both fields—which might be as much a sign of open scholarly exchanges as evidence of the parallel adoption of common references— and offers an

跨文化传播

2016年春季跨文化传播期末考试 共五道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5分,第三题20分,第四题15分,第五题25分,满分100,鼓励参考课件、笔记、节选教材、参考资料以及其它(网上)资料,也可以互相讨论,但答案内容,如措辞表达和例证论述,必须用自己的语言,绝对不能与其他同学雷同,也不能从网上或其它任何文本粘贴和照抄任何内容,否则按零分计算。 请合理利用3小时时限,在今晚22:00前发到haibindong@https://www.doczj.com/doc/2017515779.html,。 请将此文档另存为(请不要空格):学号姓名广告IC期末 邮件主题应与文档标题相同。 一、简答题(共15分) 老子《道德经》33章与我们所说的“文化智慧”有何联系。 答:分析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搞清楚这两个事物自身的含义才能讨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解答这个问题最先要阐释《道德经》第33章和“文化智慧”的含义。 《道德经》第33章原文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能够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了解自己是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气的。 不丧失本心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文化智慧在我所理解的范畴下是一种在语言非语言以及人际传播环境中的通过文化来展现出的智慧。 知人者智,是表现出人在社会中拥有的人际技能,了解别人,是一种所需要掌握的大众的社群文化,帮助人们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建设性互动中建立起信任尊重的关系。胜人者有力表现出文化身份的一个显性的力度。是个体性的表现。自知者明和自胜者强是自我觉悟的表现,通过自行自控来了解自己,战胜自己,拥有自尊和自信并且做到自我认同。知足者富展现了一个人的自控性,表达出人的一种觉悟,一种文化觉悟以及自我批评的意味。剩下的话语基本放映的都是文化的精神性,表达一种人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拥有的信仰决定这个人的生活状态,生活属性,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带给人们比生存更大的意义,达到超验。 所以,不论是道德经也好,文化智慧也好,都在告诉人们生活以及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把生存变成生活,通过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觉悟使自己变成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增加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变成像鲁迅先生一样的那种:“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那种人。 二、简答题(共25分) 谈谈你对文化身份认同复杂性的理解。 答:文化身份通常来讲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具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这是百度百科所给出的文化身份的解释。不同的文化当然就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 文化身份认同中首先存在自我身份的问题,即self concepts 个人自我人认识自我觉悟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导致在同一圈层中的个体自我和个成员身份存在差异,以及人的主管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 Geert Hofsted’s Cultural Value Theory (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张晓玲) 摘要:荷兰文化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教授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五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本文从霍夫斯戴德提出的“洋葱式”文化里论入手来阐述他的文化价值理论,同时强调其理论无论是对于跨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或是社会实践都有着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文化差异 Abstract:In the early 1980s, Geert Hofstede analyzed a large data base of employee values scores collected by IBM between 1967 and 1973 covering more than 70 countries. From the initial results, and later additions, Hofsted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identifies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to assist in differentiating cultures: Power Distance (PDI) , Individualism (IDV), Masculinity (MAS),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UAI)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 LTO).In his opinion, culture is like the layers of an onion around a core that consists of values. This paper briefly explicates the research method, results and limitations of Hofstede’s theory. Key Words: Geert Hofstede,cultural value theory, cultural differences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导致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跨文化研究就是指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从而使得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情况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偏重于语言教学。虽然学者们一再呼吁其他学科的参与,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发表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队伍持续扩大,开课的学校逐年增加,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理论建构的工作还有待加强,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特别是研究的模式需要大力改进。演绎性、思辨性的文章居多数,而系统收集数据作出分析研究的文章为数很少,许多文章都沿袭这样的路子:某个观点或理论十一些例证+结论,以大规模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文化价值理论框架目前尚不多见。1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astricht)跨文化研究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 一、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 霍夫斯戴德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2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如中国文化中,重要会议、就餐时的位置安排等,很有讲究,又比如日本人的鞠躬和进门脱鞋;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二、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中表现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 霍夫斯戴德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基于他从1968年至1972年间对IBM公司分布于全球64个国家的子公司中的雇员在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差异方面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项目。这个研究项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23个国家的学生,19个国家的社会精英,23个国家的商业航空公司飞行员,15个国家的高消费者,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关于文化的观点是在他做的关于文化差异的实验性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 尽管IBM公司想在全球各工厂建立一套共同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但是在不同国家,如巴西和日本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仍存在很大差异。霍夫斯泰德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员工所在国家的文化有关系。他把文化描述成是“人的头脑中的一种集体共有的程序,它能将一类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经过几轮的研究,他把文化差异归纳为四个基本的维度。他指出所有的差异都可追溯到基本维度中的一个或几个中。这些维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和不确定性规避。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他又增加了时间取向维度。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相反,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来照顾他们,作为这种照顾的交换条件,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个人主义没有圈内(in-group)和圈外(out-group)的明显差别,而集体主义却有明显的圈内和圈外的差别。 在霍夫斯泰德的研究中,一个社会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是通过个人主义指数II Individualism Index 来衡量的。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越明显,如美国;反之数值越小,则说明该社会的集体主义倾向越明显,如日本和亚洲大多数国家。 表2 :部分国家和地区个人主义指数 国别得分排 名结论 美 国 91 1 很强的个人主义倾向

传播学理论第八讲跨文化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八讲跨文化传播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4 大题,48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失语群体理论的提出者是?() A.切瑞斯·克莱默雷 B.Edwin Ardener C.Shirley Ardener D.南希·哈特索克 2.下列哪项不是立场理论的前提假设?() A.物质生活(或阶级地位)建构或限制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B.当物质生活被分化为两个独立的群体时,任何一方的理解都会与对方完全相反 C.处于统治地位的群体的观点决定了物质关系的结构 D.被压迫群体很难拥有自己的观点 3.失语群体理论的中心主张是()被迫沉默,并被认为是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思想的人。 A.男性 B.女性 C.少数群体 D.弱势群体 4.下列哪些不是女性主义立场理论的基本特点?() A.生物性别或社会性别是理论的关注焦点 B.理论的目的是理解性别与不平等和矛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生物性别或社会性别关系是无法改变的 D.如果现状贬低或贬损女性,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用来挑战现状 5.下列哪个不是立场理论的关键概念()。

A.立场 B.适应性知识 C.劳动的性别分工 D.社会等级 6.提出立场理论的学者是()。 A.黑格尔 B.卡尔·马克思 C.南希·哈特索克 D.唐娜·哈拉维 7.在传统的婚礼中,女性经常处于()地位。 A.主导 B.统治 C.从属 D.平等 8.南希·哈特索克提出的立场理论是为了研究哪类议题?() A.阶级 B.性别 C.种族 D.年龄 9.失语必须通过有权者和无权者双方的社会理解才能够达成。下列哪项不属于权力分配结果和失语的方式?() A.嘲笑 B.打断 C.插话 D.安慰 10.立场理论对其他的主流理论和研究进路的态度如何?()

跨文化管理第一章给学生的课件

跨文化管理 推荐教材: 《跨文化管理》第5版(美)菲得普.R.哈里斯……新华出版社 推荐参考阅读书目: 1.《跨文化管理》----张静河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跨文化管理》---苏珊C。施奈德等经济管理出版社 3.《文化的冲突与共融》---关世杰译新华出版社 4.《国际商务沟通》---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要求: 提前5分钟到教室 课代表帮助老师开关投影(提前15分钟)及还钥匙 迟到3次计1次旷课 旷课3次取消考试资格 平时作业占30%(包括出勤,布置作业的完成),结课考试占70% 第一章全球化领导和文化 一、问题: 1.你感受到了全球化吗? 2.全球化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全球化的意义所在? 3.华尔街打喷嚏,我们中国股市就要感冒,说明了什么? 4.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国婚姻问题增多?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影响管理? 5.文化差异又给管理带来哪些挑战?何为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1.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一词于1985年由Theodore Levitt在《市场全球化》中首先提出。 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7.5):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2.全球化的含义: 总的来看,全球化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含义: (1)在许多领域中,世界范围内或全球性的人类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不断增加; (2)拉近了世界各地彼此之间的距离; (3)在全世界流行着一种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 (4)随着人们流动性的不断提高,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5)这些变化以某些特定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新的国际体系。 3.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 (1)经济自由化:政府放松或取消对要素及产品流动的管制,实现要素和产品配置的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自由化。 (2)一体化Integration:一定区域或世界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协议等形式将各国经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依赖。 (3)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资源配置以本国为主,同时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

文化维度理论

Hofstede Culture Dimensions 文化维度理论 在商学院上学的时候就和Hofstede打了好一阵子交道,围绕着他的文化五维度,着实做了几篇关于国际管理和国际人力资源的论文。当时由于年轻,总把自己放在所谓的学术框框里,不敢越雷池一步,就觉得文化维度理论宏观性很强,实用性却不高,真做管理的时候恐怕没什么用。 时隔很多年了,前两天终于有个机会帮一个朋友搞论文,重温了Hofstede,忽然觉得它的应用性其实比想象的要强,大可以作为分析和架构企业文化的指导性理论。在这里,想把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是由他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IBM分支中调查收集的数据分析而成,有很多学者因此质疑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但这并不影响文化维度成为跨文化管理的经典和持续的焦点。依照他的理论,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可以被归纳为5个不同的维度,分别为: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 voidance),个人/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男性度/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nity),时间导向性(Time Orientation) Power Distance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对于“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或是说,在社会之中权利分配的分散或集中程度。 Uncertainty Avoidance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社会中其成员对于风险和未知性的容忍程度。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个人/集体主义:指的是在社会中成员们倾向于以个人或是集体来定义自己的程度。 Masculinity/femininity男性度/女性度:指的是社会成员对于“决断力和物质成功”或“感性和人际关系”的偏好程度。 Time Orientation时间导向性:指的是社会对于短期收效或长远效果的偏好程度。比如,所谓长期目标对于美国人来说最多只是个10-20年计划,而对于日本人来说或许意味着百年计划。 Hofstede的这五个文化维度几乎是所有商学院的必修课,并且也在诸多种类的文化差异培训中时常涉及,但多数专家都把它看作是分析不同国家文化和跨文化管理的有力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多数不从事国际管理操作的经理人对其失去了兴趣。其实,对于本土企业的管理,这五个维度也应当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因为任何形式的企业文化也基本上都囊括了这五个维度,而且以这五个维度为着力点,作用于组织的运行与发展。 文化维度理论在企业文化中的应用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 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 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 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 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 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其空间行为模式(proxemics)把空间当做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认为来自不同的感官世界中,一种文化中的人根据其文化感知模式而获得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同时,在文化身份确认笼罩下的人们往往把他者视为他们自己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交流障碍,为此,必须超越文化,把自己从潜意识中的文化网络中解脱出来。 2、霍夫斯特德的“文化差异的维度” 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Greet 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66个国家117000位IBM员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