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543.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方法: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必修1背景情境导入除自转外,地球的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
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最近点和最远点相差约500万千米。
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离太阳越来越近,受到的太阳引力逐渐增大,速度加快。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运动时,速度则减慢。
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并不垂直;地轴也不稳定,而是在地球轨道面上像陀螺般圆锥形的旋转。
地轴的两端并非始终指向天空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绕这个点不规则地画圆圈。
这种地轴指向的不规则,是地球运动造成的。
另外,地球运动时,地轴在天空划的圆圈并不规整,说明地轴在天空的轨迹根本就不在圆周上移动,而是在圆周内作周期性摆动,摆幅是9″。
所以说,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并不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而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
如同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地球一边摇摇摆摆、时快时慢地绕日运动,一边又颤颤巍巍地自己旋转。
地球还随太阳系一起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永不停息。
问题: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自东向西周期1个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平均角速度为1°/天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线速度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走出误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其公转轨道近似一个椭圆,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不断变化着。
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由于距离太阳近,太阳对地球引力大,公转速度大;把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由于距离太阳远,太阳对地球引力小,公转速度小。
要注意判断“北半球1月份是冬季,地球距离太阳最远;7月份是盛夏,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错误观点。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15页图1—3—3 黄赤交角)①黄赤交角的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转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②黄赤交角的数值: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名师导航知识梳理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自转运动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
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剖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
高中地球公转知识点高中地球公转知识1地球公转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2)公转轨道与速度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
(图略)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
|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分时段分析:北半球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度/小时,极点为0。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4.周期自转一周需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4.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变化错误!5.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北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三、黄赤交角1.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2.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3.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规律为错误!我们通常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认为是匀速运动,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里,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移动的纬度距离为23°26 ′×4=93°44′,据此可估算出其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或者约每4天1个纬度。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本篇由(高考助力团成员)编写制作,王老师审核,欢迎大家借鉴
领红包:支付宝首页搜索“892718”即可领取支付宝红包哟
领下面余额宝红包才是大红包,一般都是5-20元支付的时候把支付方式转为余额宝就行呢每天都可以领取哟!记不住领红包的号码
可以截个图保存到手机相册。
天天领
QQ33760379都加一下(她那里有更多资料)要加(说明高1、2、3)加着玩的别加,加了又删除的别加,好友数有限
地球公转的特点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完成1—2题。
1.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地球位于右图公转轨道的
A.甲点附近B.乙点附近C.丙点附近D.丁点附近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右图中甲点时
A.北京正值高温多雨季节B.北半球昼长夜短
C.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地快D.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吹偏南风
【参考答案】1.C 2.C
地球公转的特点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
⎧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
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与速度
5.近日点、远日点的判断
(1)从日期判断。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2)从公转速度判断。
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较快,反之则较慢。
(3)从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和短轴判断。
近日点和远日点位于长轴两端。
(4)从直射位置判断。
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若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则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若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则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特别提示 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6.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对南北极极昼天数的影响
北极极昼为186天,南极极昼为179天,北极极昼天数比南极多7天,极夜天数正相反。
这是因为在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整个冬半年公转需要的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
极昼。
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需要的时间较长,此地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所以北极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北极极夜天数少于南极。
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等分为四份。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到乙B.乙到丙C.丙到丁D.丁到甲2.2018年2月16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A.春分B.秋分C.冬至D.夏至
4.下列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位于A到B之间,速度减慢B.地球位于B到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C.地球位于C到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D.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1.A 2.B
【答案】3.D 4.D
【解析】3.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再根据日地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知,图中A、B、C、D所代表的节气分别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故选D。
4.结合上题,国庆节为10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并向南移动,结合图示及上题结论可知,此时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故选D。
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