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0
治理制度2023-11-07•制度概述•排查工作要求•治理工作要求•重大危险源管理要求•制度执行与监督目•相关文件与附件录01制度概述目的和意义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全员安全意识适用范围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仓库管理客户及外来人员安全隐患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潜在风险或问题。
可能导致多起事故发生的危险物质、能量或设施。
•重大安全隐患•第一类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或问题。
具有毒害、爆炸、燃烧、腐蚀、放射等性质的危险物质。
•一般安全隐患•第二类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轻微后果的风险或问题。
具有物理、化学、机械等能量的设施或设备。
定义与分类02排查工作要求定期排查制度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安全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的排查工作。
这种排查制度可以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
定期排查的时间间隔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连续性生产的企业,应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隐患及重大危险源排查。
对于非连续性生产的企业,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
定期排查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和报告,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格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定期排查制度专项排查制度是指针对特定的领域、环节或问题进行的安全隐患及重大危险源排查工作。
这种排查制度可以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专项排查制度专项排查的范围和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一般来说,专项排查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的生产环节、设备、工艺或原材料进行深入的排查。
专项排查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和报告,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格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事故隐患排查制度事故隐患排查制度是指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便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这种排查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事故的原因和规律,为今后的安全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要点一要点二事故隐患排查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等基本信息,以及与事故相关的各种因素和环节。
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一、背景工业生产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为人类创造了众多的便利和经济效益,但也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一系列问题。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隐患,这些隐患可能会导致生产运行中的安全事故。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要求企业实施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从而保障企业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隐患排查治理2.1 什么是隐患隐患,是指在岗位、设施、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引发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或者存在缺陷的不安全状态或因素。
2.2 隐患排查为了排除隐患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国家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定期排查隐患。
隐患排查应从岗位、设备、环境房屋建筑等方面进行,具体标准和要求请参阅《隐患排查治理规定》。
2.3 隐患治理隐患排查完成后,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隐患进行治理。
治理措施应具体针对隐患情况进行,需因地制宜,并不断完善治理措施体系,确保治理效果稳定和可持续。
三、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3.1 什么是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引发重大危害的设备、工艺、原辅材料、产品,以及场所环境等因素。
3.2 重大危险源分级根据危害等级和监管要求,国家将重大危险源分为四类(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重大危险源分级的依据是:危害程度、频率、可能性,以及控制措施完备程度等因素。
3.3 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危险源进行监管、管理和控制,确保其不会造成严重的事故事故和环境污染。
针对不同等级的重大危险源,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监管和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四、总结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是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实施,确保企业生产运行安全、环境友好、社会和谐。
重大危险源辨识、控制管理制度一、背景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源,这些危险源可能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严重风险。
为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必须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辨识、控制和管理。
本制度的目的是在工作环境中明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管理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辨识重大危险源的范围与方法1.辨识范围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覆盖工作场所的各个环节和岗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设备和设施:对设备的制造、安装和日常运行进行辨识;(2)物质和化学品:对工作场所使用的化学品和危险物质进行辨识;(3)作业流程与方法: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4)人为因素:对人员的行为和操作可能引发的危险进行辨识。
2.辨识方法(1)文献资料收集:收集相关的技术规范、操作手册、安全数据和事故案例等文献资料;(2)实地勘察:对工作场所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各种设备和设施的工作状态、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情况;(3)专家评估:组织专家对工作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充分发挥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三、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1.重大危险源的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那些在工作环境中,一旦发生事故可能有严重后果的危险源。
危险源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可能导致工人死亡的;(2)可能导致工人重伤或永久性伤残的;(3)可能导致大规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4)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并影响公共安全的。
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方法(1)危险源辨识:根据辨识方法,对各个环节和岗位的危险源进行辨识;(2)危险源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包括危险程度和可能性的评估;(3)风险评估:结合危险程度和可能性评估结果,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级别。
四、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1.控制措施的制订根据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级别,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应包括以下方面:(1)技术措施:包括设备改造、安全设备的配置等;(2)管理措施:包括工作程序的制定、操作规程的编写等;(3)人员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并确保其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施工现场安全、预防事故发生而制定的一项管理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识别、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以及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范,从而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人身安全。
该制度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识别: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重大危险源包括但不限于高处作业、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危险化学品、施工用火等。
识别的过程需要考虑周边环境、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多个因素,以全面了解和评估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
2.监控和风险管理: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施工现场监控和风险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监控设施、监测仪器和设备、报警系统等。
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管理,以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3.隐患排查和治理:施工单位每周或者每月定期组织对施工现场进行隐患排查。
排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安全设备的完好程度、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情况、电气线路的安全隐患等。
排查时要根据相应的安全规范和标准进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4.制度的完善和培训:施工单位需要不断完善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以适应新的安全要求和技术标准。
同时,施工单位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安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总之,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是施工单位为保障施工现场安全、预防事故发生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
通过全面识别和监控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并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和治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施工现场事故的发生率,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同时,不断完善制度和加强培训,可以提高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水平,为施工现场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重大危险源及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措施随着现代工业发展的迅猛,工业企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源和潜在的隐患,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进行重大危险源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生产过程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专项措施。
首先,对于重大危险源的排查和治理,必须要明确具体的措施。
一个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往往多种多样,例如化学物质的泄漏、设备故障、火灾等,因此,在排查治理专项措施中,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危险源的特点,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具体措施。
例如,对于化学物质泄漏的危险源,必须要进行严格的防护措施,包括防护设备的使用、设立防护岗位和危险区域的限制等;对于设备故障的危险源,必须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火灾的危险源,必须进行火灾隐患排查,设置灭火设施和制定应急预案等。
其次,排查治理专项措施要注重及时性和全面性。
在排查治理过程中,及时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发现和处理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危险源和隐患,必须对其进行及时的整改和处理,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此外,排查治理专项措施要注重全面性,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
例如,对于化学厂企业来说,除了对化学品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排查,还要对化学品储存和使用环节以外的危险源进行排查,例如储存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性、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等。
第三,排查治理专项措施要求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危险源和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专项措施中,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例如,通过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对危险源和隐患的辨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培养员工的安全习惯,确保员工在危险环境下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措施。
最后,排查治理专项措施要强调监管和责任落实。
在排查治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凉山州金宇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危险源识别、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凉山州金宇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二0一四年三月一日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为了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控制和消除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推广应用安全系统工程,以系统工程的原理、标准及技术方法,对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及预测系统中的危险性,采取综合安全措施,来消除或控制危险的发生,防止潜在危险变成实际危险,从而保证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结构安全、财产安全和安全的施工环境。
一、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分析由于危险性有潜在的性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为事故,故在未发生事故前,如何辨认出潜在的危险源就至关重要,为了能迅速查出危险源,应采取如下两种预先分析方法:(1)调查危险源:先对生产目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较为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按照过去的经验和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分析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人员受伤,物质损失的危险性。
(2)识别危险因素:潜在的危险性往往是很难辨识的,危险性已是固有的潜在性质,应采取系统地去辨别它,才不会造成遗漏。
根据过去的经验及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进行综合分析,施工现场存在着主要的“五大伤害”即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
二、重大危险源在施工现场的工程隐患(一)脚手架工程的隐患脚手架有落地式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门型脚手架等各类型的外墙脚手架,在搭设使用、拆卸存在的安全隐患有:1、脚手架无搭设方案,尤其是落地式脚手架,项目经理把脚手架的施工承包给架子工,架子工有的按操作规程搭设,有的凭经验搭设,根本未编制脚手架施工方案;2、悬、挂、挑、门型等脚手架无设计计算书;3、脚手架与建筑物的拉结不够牢固;4、杆件间距与剪刀撑的设置不符合规定;5、脚手板、立杆、大横杆、小横杆材质不符合要求;6、施工层脚手板未铺满;7、脚手架搭设前未进行交底,项目经理部施工负责人未组织脚手架分段及搭设完毕的检查验收,即使组织验收,也无量化验收内容;8、脚手架上材料堆放不均匀,荷载超过规定;9、通道及卸料平台的防护栏杆不符合规范规定;lO、落地式和门型脚手架基础不平、不牢,扫地杆不符合要求;11、挂、吊脚手架制作组装不符合设计要求;1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升降装置、防坠落、防倾斜装置不符合要求;13、脚手架搭设及操作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的未上岗,未经专业培训的却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