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发展阶段(6—39段)主要内容:写苏贝为了进监狱过冬而胡作非为,却一次次遭遇失败。
第一次(6—10段)主要内容:苏贝图谋在百老汇餐馆白吃,被见多识广的侍者识破,苏贝被撵到人行道。(折射出都是人的势利)
第二次(11—14段)主要内容:苏贝在闹市用大圆石砸玻璃橱窗,警察却不认为是他干的。(挖苦纽约警察的蠢笨)
2、苏贝六次“胡作非为”都以失败告终,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巧合,怎样理解这些巧合?
明确:苏贝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则更充分地表现了美国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课题警察与赞美诗(共2课时)
自我标注
【情景创设】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写作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开始创作一些较先进的文学作品。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2.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层次主要内容。
3.探究小说结尾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
(美国)欧·亨利(Henry.O.)欧·亨利(O. 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故事的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二、【反思总结,情节作用】
1、小组合作,探究本课的情节(按图索骥)
①层层铺垫。
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时
【情景创设】
主人公苏贝六次“胡作非为”都以失败告终,而当他听到教堂的赞美诗,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时候,却被警察毫无理由的送进监狱。作者设置这些情节想表现什么?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分析探究情节的作用;
2.拓展训练,掌握“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一、【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为什么苏贝不愿去慈善机构去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三、问题思考:
苏贝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准备重新做人,却被莫名其妙地送进监狱,为什么?
明确: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个结局也是与上面六种行为一样充满了巧合,不是偶然,是偶然中有必然。小说写苏贝闹事,有多次巧合。作者为了渲染苏贝为入狱而作的煞费心机的努力,有意安排这一次次巧合,以显示入狱的不易。苏贝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作者屡次追求“监狱”得不到,转而追求“自新”而又未能实现,被送入监狱,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第六次(31—38段)主要内容:苏贝在雪茄烟铺偷顾客的伞。没想到这位“衣冠楚楚”的被偷者的伞也是“顺带”而来的。(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第三部分:高潮阶段(40—47段)主要内容:苏贝伫立于教堂外,在赞美诗中心灵得到净化,良心发现,准备改邪归正,决心重新做人。
结尾阶段(48段)主要内容:苏贝无端被判入狱三个月。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潜移默化:指思想或品性受环境等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
二、再读文章,小组交流、展示,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阶段(1—5段)主要内容:写苏贝的“过冬计划”。介绍了流浪汉的内心世界,苏贝安于贫困,与世无争,从他多年进出布莱克韦尔监狱过冬的事实来看,他没有心理顾忌,人性被扭曲,无所谓尊严。
查字典解决字音字形
蛰居脚踝踱出撵到橱窗堂皇掸去依偎摇曳泥淖咫尺肇事荟萃怏怏啁啾
成语积累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冠:帽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拥有,占有。
醍醐灌顶:佛教用语,比喻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酥酪上聚集的油,味甘美。
煊赫一时:名声很大,声势很盛。
第三次(15—18段)主要内容:苏贝小饭馆白吃,被摔在大街上,警察视而不见。(讽刺纽约人对司法制度的态度)
第四次(19—25段)主要内容:苏贝企图调戏良家妇女,没想到竟是妓女。(透视纽约繁华掩盖下的底层社会)
第五次(26—30段)主要内容:苏贝在大街上喧哗,却被警察当成狂欢的大学生。(警察的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