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作者:lzhfy 提交日期:2009-3-18 19:25:00 | 分类: | 访问量:367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命题方式及其答题思路

(一)就文章开头的写法及作用命题

答题要点:散文的开头段往往是引子,构思精巧,语言优美,一般属于景物或场面的描写性语段。答写法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听觉、视觉、嗅觉,声、形、色、味③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

答作用:①突出表现了……渲染了……②开篇扣题③作铺垫,引起下文关于……的议论(抒情,描写)。

例如08届南京高三上期统考卷第15题:本文开头是怎样描绘春节晚会上杨丽萍双人舞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答:(1)①从视觉、听觉(1分)几方面描绘“两棵树”经受洗礼并立同心的爱情故事;(1分)②动静结合(1分),烘托舞台气氛,具体细致地描绘了“两棵树”的形象。(1分)(4分。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2)①通过具体的舞台画面,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感染打动读者;②从影视形象到现实生活,构思新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③由舞台上的“两棵树”引出现实中的“两棵树”,为下文描写张赵爱情作了铺垫;④由于舞台形象与真实故

事具有相似形,这样“虚”“实”互相映衬,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2分。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

再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二)就词语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语段,解析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

例如07山东卷第20题: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三)就语句的含义命题。

答题要点:结合上下语段及全文,抓住关键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开掘语句在文中的内涵,并注意句子的哲理性。

例如07山东卷第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5分)

答: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再如0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第14题:“它们离开了槐树(指叶子)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却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土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

(四)筛选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要点:注意理清题眼以下统领的几段文字,概括段意,分类罗列。

例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3题: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这一切值得深思?请分条加以概括。(6分)

答:①在法国历史上被否定的宗教,至今还有人相信;②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不少法国人仍然相信宗教;③沉浸在世俗生活中,但不少法国人仍然严肃认真地相信宗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插入性材料的作用

答题要点:作用是①突出表现了……特征②与文章的某一主体意象作对比,衬托了……③起铺垫作用,引起下文(或文末)的抒情、议论。

例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4题:第六段中,作者写到塞纳河边的花市鸟市和广告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花市鸟市和广告牌象征了繁华、喧嚣、混乱的世俗生活,从侧面说明了法国人热衷宗教的原因:找到精神慰藉,使他们从生存竞争和灯红酒绿的社会中摆脱出来;②把视角拉回到现实,与前面作者在巴黎圣母院的所见所闻形成对比,引人思考;③为结尾段作者的感悟做了铺垫。(①“象征”1分,②“对比”2分,③“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

例如07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六)关于散文主题的探究题。

答题要点:可要求直接探究主题,也可以通过对文章(往往是结句)某个关键句(关乎到主旨)理解加以探究。

直接探究主题,公式是:“通过……的叙写,表现了……(彰显了……,揭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注意多元解读,关注作者的托物言志,状物抒怀,注意感情的复杂性;注意对整个作品文化内涵的开掘。注意对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领悟,诸如作者的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结,对美好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珍惜,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某一珍贵精神、道德规范缺失的遗憾,对刚正人性的呼唤等,答题时注意使用“既有……又有……”,以彰显理解的思辨性。

例如07山东卷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再如07辽宁卷第21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

答: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1分)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分)

对文中最关键句子的理解。这类题若以6分题出现,就不仅仅是说句子的含义,而要结合全文,在解读句子的特征义、比喻义的基础上,上升到对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要注意作者的托物抒怀(言志、明理),当然也可以多元解读。

如南京08二模散文《巴黎圣母院》阅读第15题:结合作品,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画线语句的理解。(比起这张广告来,我刚才在巴黎圣母院里所见识到的那一点“灵性”,也许是巴黎世俗氛围里的一缕轻烟。)(6分)答:语句理解有(1)人们到圣母院可以获得心灵片刻的洗涤和安宁,但人们更多的时候沉溺于世俗的花花世界中无法自拔,这种精神净化方式自我完善如“一缕轻烟”,并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从上文广告牌一段可以看出。(2)虽然这种精神净化自我完善的方式毫无力量,但是它可以让人知道敬畏,在抚慰竞争压力下疲惫不堪的灵魂,对抗世俗社会的污浊,去思考善的、美的、有意义的人生,使人生得到升华。从上文与老人对话一可以看出段。(理解语句4分,联系作品2分。理解语句应注意句中“比起广告”、“灵性”、“轻烟”。第一种理解重在“轻烟”,强调否定;第二种理解重在“灵性”,重在肯定。意思对即可)若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探究性的理解,那就要举生活实例的体验。

(七)关于是“怎样一步步突出主题的”

答题要点: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概括段意,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加以串连,结句是“最后,升华主题,突出了……的主题。”

例如:“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06江西卷)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八)关于语言鉴赏题。

答题要点:可从①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②修辞手法,

③听觉、视觉、嗅觉,④句式,⑤语言风格等三方面入手。要结合例句说出其表达效果。常见的语言修辞有对仗、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反复等,其效果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常用句式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其效果是错落有致、音节和谐、便于诵读,琅琅上口等;常见风格有豪放、婉约、清新、质朴、浓郁、飘逸、冷峻、雄奇、幽默等,其效果是符合作品的意境,便于抒发情怀,彰显审美个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等。

例如:“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06北京卷)答案:幽默(风趣、诙谐);富于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例如07浙江卷第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答: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例如07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现特色 (4分)

答: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九)关于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要点:注意感情的复杂性、多元性,忌讳偏颇一方。

例如07辽宁卷第16题: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答: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十)设问的关键语:“更喜欢”。

答题要点:在都喜欢的基础上(切忌否定其一),运用比较法,同中求异突出其一的特色。例如:“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06江苏卷)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任答其一均可。)

(十一)设问的关键语: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题要点:内容上,为了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了铺垫照应;艺术效果上,富于表现力。例如“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06湖北卷)答案: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十二)设问的关键语:“为什么”。

答题要点:应关注“原因”或“目的”。答原因就是找文章的因果逻辑关系;答目的就是答用意。

例如:“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06全国卷)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

境”。再如:“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06四川卷)答案: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结构),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