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格林童话》读书备课
- 格式:docx
- 大小:15.15 KB
- 文档页数:5
《格林童话》读书分享课程教案格林童话读书分享课程教案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和分享格林童话,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综合能力。
通过格林童话,学生将了解经典的童话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
本课程适合中小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
2.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分享能力- 了解格林童话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3. 课程安排第一课:格林童话介绍- 介绍格林童话的背景和作者- 分享一些经典的格林童话故事- 学生自愿报名加入小组第二课:故事分享-故事A- 小组成员分别阅读故事A- 小组成员轮流分享故事A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第三课:故事分享-故事B- 小组成员分别阅读故事B- 小组成员轮流分享故事B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第四课:故事分享-故事C- 小组成员分别阅读故事C- 小组成员轮流分享故事C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第五课:学生分享作业- 小组成员自由选择一个格林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和分享- 学生准备分享作业,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第六课:总结和反思- 回顾学生的分享作业,总结各个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学生进行反思,分享对格林童话的新认识和收获-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分享经典童话故事4.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听读和朗读:学生可以通过听读和朗读格林童话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格林童话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5. 评估方式- 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进行评估- 分享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分享作业时的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反思和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总结和反思环节中的思考能力和对格林童话的理解6. 参考资料- 格林童话选集- 格林童话相关的绘本和影视作品- 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和活动设计以上为《格林童话》读书分享课程教案的简要内容,具体细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格林童话》阅读课教案(读书推荐课指导课欣赏课汇报课)一、读书推荐课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格林童话》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格林童话》的兴趣。
(3)学会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
2. 教学内容(1)介绍《格林童话》的作者: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
(2)了解《格林童话》的背景及作品特点。
(3)教授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
3. 教学活动(1)出示《格林童话》书籍,引导学生关注封面、、作者等信息。
(2)讲述格林兄弟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格林童话》的兴趣。
(3)引导学生讨论《格林童话》的特点,如:奇幻、冒险、道德教育等。
(4)教授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如:把握故事情节、关注角色形象、品味语言风格等。
(5)布置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阅读《格林童话》。
二、指导课1.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格林童话》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3)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童话故事。
2. 教学内容(1)讲解《格林童话》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童话、魔法、公主等。
(2)分析、概括《格林童话》中的故事情节。
(3)教授欣赏童话故事的方法。
3. 教学活动(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格林童话》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选取一则《格林童话》,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故事情节。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格林童话》故事,并说明理由。
(4)教授欣赏童话故事的方法,如:关注故事主题、分析角色形象、品味语言风格等。
(5)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取一则《格林童话》进行深入阅读。
三、欣赏课1.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格林童话》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评价童话故事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悟童话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教学内容(1)欣赏《格林童话》中的经典故事。
(2)分析、评价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3)领悟童话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3.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对《格林童话》的兴趣。
《格林童话》阅读课教案(读书推荐课指导课欣赏课汇报课)一、读书推荐课1. 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对《格林童话》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格林童话》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教学内容:(1)介绍《格林童话》的作者: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2)介绍《格林童话》的出版背景及影响;(3)分析《格林童话》的特点:寓言性质、寓意深刻、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
3. 教学活动:(1)教师简要介绍《格林童话》的作者及出版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格林童话》的特点;(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格林童话》的了解和阅读体验;(4)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本《格林童话》中的故事进行阅读。
二、指导课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2. 教学内容:(1)介绍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了解故事背景、关注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领悟寓意;(2)教授如何做到阅读笔记:摘录精彩片段、概括故事情节、写下感悟。
3.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2)示范如何做阅读笔记;(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方法和笔记技巧;(4)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故事,并完成阅读笔记。
三、欣赏课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格林童话》中人物、情节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1)分析《格林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勇敢善良、机智勇敢、自私懒惰等;(2)欣赏《格林童话》中的经典情节:王子与公主、魔法森林、神奇的宝物等;(3)领悟《格林童话》中的寓意:善恶报应、努力付出才有回报等。
3. 教学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格林童话》中的人物形象;(2)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格林童话》情节;(3)讨论《格林童话》中的寓意,联系现实生活;(4)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四、汇报课1. 课程目标:检查学生阅读《格林童话》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格林童话》阅读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格林童话》的作者、背景及特点激发学生对《格林童话》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1.2 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1.3 教学资源《格林童话》原著或改编版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或黑板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主题《格林童话》中的善与恶2.2 教学重点分析《格林童话》中的善恶冲突引导学生理解善恶观念的深层含义2.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善恶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提前为学生分配《格林童话》阅读任务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和教学PPT或黑板3.2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格林童话》的作者和背景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童话中的善恶问题3.3 阅读分享学生分组分享阅读《格林童话》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从善恶角度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4 深入探讨组织小组讨论,探讨《格林童话》中的善恶观念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善恶问题3.5 总结反思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善恶观念的重要性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4.2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3 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的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给予相应的评价第五章:教学延伸活动5.1 小组项目学生分组选择《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故事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善恶问题,并制作PPT进行展示5.2 写作任务鼓励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5.3 亲子共读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格林童话》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讨论故事中的善恶问题,增进亲子关系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6.2 问题驱动学习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格林童话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格林童话,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3.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
1. 格林童话简介
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格林童话故事进行阅读
3. 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讲述格林兄弟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格林童话。
2. 阅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格林童话故事,如《小红帽》、《灰姑娘》等,让学生自由阅读。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和意义,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4. 总结:总结格林童话的特点和价值,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介绍格林童话的背景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其艺术价值。
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示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示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自己选取喜欢的故事进行阅读,并写下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阅读表现,评估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检查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其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3.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格林童话》阅读课教案(读书推荐课指导课欣赏课汇报课)一、读书推荐课【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格林童话》的阅读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格林童话》的作者、背景及特点。
3. 推荐《格林童话》中的精彩故事,引发学生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介绍《格林童话》的作者: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
2. 介绍《格林童话》的背景及创作过程。
3. 分析《格林童话》的特点:寓言性、民间色彩、道德观念等。
4. 推荐《格林童话》中的精彩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
5.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角色、情节、主题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格林童话》封面、作者照片等。
2. 教师讲解:介绍《格林童话》的作者、背景及特点。
3. 故事分享:教师讲述《白雪公主》等精彩故事。
4.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角色、情节、主题等。
5. 分享感受: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事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和习惯。
2. 引导学生掌握《格林童话》的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内容】1. 讲解正确的阅读姿势和习惯。
2. 介绍《格林童话》的阅读方法:分章节阅读、做笔记、分享心得等。
3. 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展示正确的阅读姿势和习惯。
2. 学生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正确的阅读姿势和习惯。
3. 阅读方法讲解:教师介绍《格林童话》的阅读方法。
4. 制定阅读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制定阅读计划。
5. 分享阅读心得: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三、欣赏课【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格林童话》中寓言性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格林童话》中民间色彩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启示。
【教学内容】1. 分析《格林童话》中的寓言性和道德观念。
2. 欣赏《格林童话》中的民间色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启示。
《格林童话》阅读教案《格林童话》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由德国作家格林兄弟编写而成。
这本书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红帽子》等。
这些故事以幽默、想象力丰富的方式展示了人类智慧和美好的品质,给了孩子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和美好的幻想。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格林童话》,我们设计了一个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们对经典童话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从故事中找出主题和道德,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孩子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格林童话》故事集。
2.预备卡片和颜色笔。
3.小组讨论选题。
4.班级公告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让孩子们回顾自己对童话故事的认识和理解,引起阅读的兴趣。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童话故事有什么作用?2.听读和讨论(30分钟)选择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例如《灰姑娘》。
老师可以先简单介绍故事的大概情节,然后逐段读给学生听。
读完每一段后,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都是什么样的性格?-故事中有哪些重要事件?它们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故事的结局如何?你对结局的评价是什么?3.寻找主题和道德(20分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故事中的主题和道德。
例如,《灰姑娘》的主题可以是“美德与幸福”,道德可以是“美德会被发现和回报”。
让学生在预备卡片上写下找到的主题和道德,并用颜色笔标注。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童话故事,并进行深入讨论。
让每个小组写下他们选择的童话故事的主题和道德,并展示给全班。
每个小组还可以准备一个小课堂,介绍这个故事的情节和自己的理解。
5.总结(10分钟)四、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们得以深入阅读和理解《格林童话》,并通过讨论找到故事中的主题和道德。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创造力。
《格林童话》阅读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激发学生对《格林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增广见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格林童话》中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二、活动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三、活动时间2个课时四、活动准备1. 《格林童话》故事书若干本2. 阅读活动记录表3. 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五、活动步骤第一课时1. 引入环节:通过播放《格林童话》相关的动画片片段,引起学生对《格林童话》的兴趣。
引入环节:通过播放《格林童话》相关的动画片片段,引起学生对《格林童话》的兴趣。
2.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格林童话》进行阅读。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格林童话》进行阅读。
3. 互动交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互动交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第二课时1.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阅读的故事和获得的感悟。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阅读的故事和获得的感悟。
2. 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故事,选择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故事,选择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3. 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活动的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格林童话》中的道理。
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活动的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格林童话》中的道理。
六、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讨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讨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2. 结果评价:根据学生的分享内容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进行评价。
格林童话读书指导课教案走进《格林童话》读书指导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童话,掌握读懂童话人物和道理的方法。
2.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揭示专题1.看图猜猜猜展示几幅童话故事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名称。
2.走进《格林童话》介绍《格林童话》的封面,指出其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童话故事,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等。
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
二、走进作者介绍《格林童话》的作者,雅科布和威廉·格林兄弟。
他们是德国人,收集整理了200多个民间童话故事,最终出版了《格林童话》。
三、走进童话故事测试学生对《格林童话》故事的了解程度,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例如,七个小矮人并不是帮助了灰姑娘,小裁缝并不是娶到了国王的女儿。
然后,介绍一些故事的情节,如《聪明的小裁缝》中小裁缝用智慧战胜熊,娶到公主,《三根羽毛》中最小的儿子成为国王等。
同时,提问学生关于故事中的一些问题,如《玻璃瓶中的饿妖怪》中小伙子第二次放妖怪的原因是什么,以及《白雪公主》中王后为了害死白雪公主使用了什么方法等。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格林童话》故事的情节和道理,同时也能够对童话故事产生更大的兴趣。
B嫌法拉达老了不中用,这句话没有上下文,无法确定其意义,因此可以删除。
C法拉达在路上欺负过他,这句话也没有上下文,无法确定其意义,因此可以删除。
四、走进《灰姑娘》在我们班这群爱读书的孩子中,似乎没有什么故事能难倒他们。
但是,仅仅热爱阅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会阅读。
因此,现在老师选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灰姑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吧!1、讲述故事大概内容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讲一下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呢?2、在这个故事中,你认识了哪些童话中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王子、后妈、两个姐姐和白鸟。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我最喜欢灰姑娘,因为她善良、可爱、漂亮。
看,灰姑娘来了!(老师展示灰姑娘的图片)你们也喜欢她吗?你们喜欢她的理由是什么?还有其他的理由吗?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像灰姑娘一样,爱自己并给自己机会,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