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复习 步步高课件合辑配套练习含解析 43讲
- 格式:doc
- 大小:473.00 KB
- 文档页数:7
第四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以下不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A.用马铃薯的块茎繁殖B.葡萄扦插C.克隆产生“多莉羊”D.用小麦种子繁殖解析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
答案 D2.人们采取扦插的方法来繁殖葡萄、月季等植物,以下植物的生殖方式与其不同的是() A.石榴用压条的方法繁殖B.马铃薯用块茎繁殖C.水蜜桃用嫁接的方法繁殖D.向日葵用种子繁殖解析扦插是植物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方式,常用的方法还有分根、压条、扦插等,而利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 D3.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品种多达800种。
2012年菏泽赵银增培育的一株牡丹植株上开出六个品种、三种花色的“什样锦”牡丹,倍受人们喜爱。
他采用的繁殖方式为() A.种子繁殖B.嫁接C.组织培养D.克隆技术解析嫁接可以使每个接穗上结出不同品种的花和果实。
答案 B4.桃子可供食用的部分是由下列哪一项发育而来() A.受精卵B.子房壁C.珠被D.胚珠解析桃子可食用部分是其果皮,而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子房壁发育成桃的最外层皮、果肉、及核仁外坚硬的壳。
注意由于我们平常在生活中所说的果皮是指水果的皮,因此学习很容易误解,在生物学中,果皮是指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那部分结构。
答案 B5.炎炎夏日,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西瓜的果实和种子分别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的() A.子房和胚珠B.子房和受精卵C.雌蕊和珠被D.子房壁和受精卵解析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受精卵发育成胚。
答案 A6.玉米胚芽油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E和脂肪酸,是一种健康食用油。
发育成玉米胚芽的结构是() A.受精卵B.受精极核C.子房D.珠被解析胚芽是胚的一部分,而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
答案 A7.某生物兴趣小组想探究某种植物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其设计方案如下表所示,你认为他们的设计中,不妥当的一项是()A.温度B.光照C.空气D.水分解析设计对照实验要突出单一变量,主要变量是光照,所以应保证浇水量一致且适量。
第二单元生物的新陈代谢第4讲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一、选择题1.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B.导管中水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C.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解析筛管位于韧皮部里面运输有机物的管道,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导管位于木质部里面,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管道,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
答案 D2.(2012·浙江杭州)在肥沃的土壤中,种子萌发初期(如右图所示)所需要的有机物()A.来自空气B.来自土壤C.来自种子D.部分来自种子,部分来自土壤解析种子萌发初期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来自于种子的子叶或胚乳。
答案 C3.(2012·浙江温州)我市几年前种下的许多绿化树苗已逐渐长高,植株内有机物大量增多。
这些有机物来自植物的()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根的吸收作用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答案 B4.(2012·浙江杭州)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列实验材料的选用不恰当的是() A.用仙人掌来研究植物叶的蒸腾作用B.用燕麦胚芽来研究植物的向光性C.用菜豆种子来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D.用银边天竺葵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解析考查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
仙人掌的叶刺属于变态叶的一种,没有气孔,不能进行蒸腾作用。
答案 A5.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的是()A.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是否一样多B.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C.叶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D.叶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解析读图可知,该实验装置探究的是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多少的实验。
答案 A6.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少吃像马铃薯那样含淀粉较多的食物。
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是() A.块茎细胞利用无机物自身合成的B.块茎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而成的C.由叶肉细胞制造后运输到块茎细胞的D.由根细胞合成后运输到块茎细胞的解析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是有机物,所以它是由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后运输到块茎的,而不是由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第40讲欧姆定律一、选择题1.(2012·绵阳)如图14-40-12,李江同学为测量小灯泡电阻而连的电路,有关该实验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图14-40-12A.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左端B.实验过程中两电表都有可能需要换接较小的量程C.所测小灯泡的电阻可能随电压表的示数的不同而不同D.在如图位置闭合开关后,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变亮解析A.滑片在最左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因此闭合开关前,滑片应滑到最左端,A说法正确,不合题意;B.两电表量程选择过大,读数误差较大,为减小实验误差应更换电表量程,B说法正确,不合题意;C.随灯泡电压变化,灯泡的实际功率发生变化,灯泡温度发生变化,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而变化,C说法正确,不合题意;D.在如图位置闭合开关后,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电路电流变小,流过灯泡的电流变小,灯泡功率变小,灯泡变暗.答案 D2.(2012·日照)李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14-40-13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4-40-13A .当在导体乙的两端加上1 V 的电压时,通过乙导体的电流为0.1 AB .将甲、乙两导体并连接到电压为2 V 的电源上时,干路中的电流为0.6 AC .导体甲的电阻小于导体乙的电阻D .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解析 A .由乙的图象可知,当U =1 V 时,I =0.1 A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甲、乙两导体并联后接到电压为2 V 的电源上时,U 甲=U 乙=2 V ,由图知I 甲=0.4 A ,I 乙=0.2 A ,I =0.6 A ,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C.加同样电压时(2 V),I 甲=0.4 A ,I 乙=0.2 A ,I 甲>I 乙,所以R 甲<R 乙,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电阻的大小与两端的电压无关,所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电阻的阻值不变,故D 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 D3.(2012·雅安)在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路如图14-40-14所示.先在 A 、B 间接入5 Ω的定值电阻R ,移动滑片P ,使电压表示数为2 V ,读出电流表示数.接着取下5 Ω的电阻换上10 Ω定值电阻,不进行其它操作就闭合开关.此时电压表示数及应进行的操作是 ( )A .电压表示数大于2 V ,应将滑片P 向左滑B .电压表示数大于2 V ,应将滑片P 向右滑C .电压表示数小于2 V ,应将滑片P 向左滑D .电压表示数小于2 V ,应将滑片P 向右滑图14-40-14解析当A、B两点间的电阻由5 Ω更换为10 Ω后,AB间的电压将增大,该实验要控制AB间的电压不变,所以下一步的操作是:向右滑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的电阻变大(分压变大),使AB间的电压减小,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 V为止.答案 B4.(2012·嘉兴)电控调光玻璃能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其原理是:光照增强.光敏电阻R x阻值变小,施加于玻璃两端的电压降低,玻璃透明度下降,反之则玻璃的透明度上升.若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是定值电阻,则下图所示电路图中符合要求的是()解析A、C选项中的电路图,光敏电阻R x与定值电阻R0串联连接,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阻值变小,分得的电压也变小,而光敏电阻R x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会变小,所以在光照增强时,电路中的光敏电阻R x两端的电压变小,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变大;而光照增强时,应使玻璃透明度下降;玻璃透明度在玻璃两端的电压降低时会下降;所以玻璃应与两端电压变小的电阻并联,即玻璃应与光敏电阻R x并联;所以A选项不符合要求;C选项符合要求.B、D选项中,玻璃与电源并联,它两端的电压不变,不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 C5.(2012·孝感)如图15-40-1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滑片P向右移动时,则() A.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B.电压表V的示数不变C.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增大D.R1消耗的电功率减小图15-40-15解析①从图可知,定值电阻R1和滑动变阻器R2串联,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则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可知,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的变大,而电源电压不变,由公式I=UR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②因为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不变,而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所以由公式U=IR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B不符合题意.③因为电源电压不变,而电路中的电流变小,所以由公式P=UI可知电路中的总功率变小.故C不符合题意.④因为电路中的电流变小,而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不变,所以由公式P=I2R可知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变小.故D符合题意.答案 D6.在今年理化生实验技能测试中,实验室准备的器材有: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待测电阻及导线若干.在做测电阻的实验时,小明在连接电路过程中,由于疏忽,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给颠倒了,其它连接正确无误.这个电路闭合开关后所产生的现象是() A.电流表有读数,电压表的读数几乎为零B.电压表将被烧坏C.电压表有读数,电流表的读数几乎为零D.电流表将被烧坏解析电压表相当于阻值很大的电阻,电流表相当于导线,当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时,回路中的电阻很大,实验中电源电压3 V,根据欧姆定律知,回路中的电流很小,故电流表的读数几乎为零,电压表有读数.答案 C7.利用如图14-40-16所示的电路,测量R x的阻值.电源电压保持不变,S是单刀双掷开关、R′是电阻箱、R0是已知阻值的电阻、R x是待测电阻.将开关S拨到a,电流表的示数为I;再将开关S拨到b,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当电流表图14-40-16的示数为12I 时,读出电阻箱的阻值为R ,则被测电阻R x 的阻值为 ( )A.R +3R 02 B .RC.R -R 02D.RR 0R +R 0解析 将开关S 拨到a 时I =U /(R x +R 0),开关S 拨到b 时,12I =U /(R +R 0),则有2U /(R +R 0)=U /(R x +R 0),所以R x =R -R 02.答案 C二、非选择题8.(2012·广西钦州市)小宣用伏安法测量电阻R 的阻值时,并联在电阻R 两端的电压表的示数如图14-40-17甲所示,与电阻R 串联的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V ,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A ,电阻R 的阻值为______Ω.图14-40-17解析 电压表使用的0~3 V ,每一个大格代表1 V ,每一个小格代表0.1 V ,示数是2.5 V .电流表使用的0~0.6 A ,每一个大格代表0.2 A ,每一个小格代表0.02 A ,示数是0.5 A .R =U /I =2.5 V/0.5 A =5 Ω.答案 2.5 0.5 59.(2012·浙江温州)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导电液体在体积相同时,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于是选取一段可拉伸的乳胶管(乳胶管是绝缘体),灌满某种导电液体,两端用金属塞堵住管口,形成一段长为10厘米的封闭液柱.选择合适的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等器材连接电路如图13-40-18,电源电压保持12伏不变.(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在________端.(2)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示数为9伏时,记录第一次电流表示数并计算出液柱的电阻.将乳胶管均匀拉长,重复上述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计算第一次实验中通过该电阻的电流是________A.图14-40-18(3)查阅资料得知:当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但是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当液柱长度变为原来2倍时,其电阻大大超过原来的2倍.请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时变阻器的滑片右边的电阻丝接入电路,故当滑片在最左端的A 点处的电阻最大,故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在A端.(2)第一次实验中的电源电压是9 V,其电阻是300 Ω,所以此时通过该电阻的电流是I=UR=9 V300 Ω=0.03 A.(3)当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但是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当液柱长度变为原来2倍时,其电阻大大超过原来的2倍,因为乳胶管被拉长的过程中液柱的横截面积变小,故横截面积变小导致液柱的电阻变大.答案(1)A(2)0.03(3)胶管被拉长的过程中液柱的横截面积变小,故横截面积变小导致液柱的电阻变大10.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电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猜想】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②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③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4.5 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一个,三个定值电阻(5 Ω、10 Ω、15 Ω),两只滑动变阻器(20 Ω,2 A、50 Ω,1 A),导线若干.【实验过程】(1)根据图14-40-19所示实物图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图14-40-19(2)小明按图14-40-19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指针超过量程.小明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3)小明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通过改变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测得电流、电压的值如表一.分析数据可得出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表一表二(4)小红在探究猜想③时,先将5 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并记下电流值;再分别改接10 Ω、15 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猜想③是正确的.实验中,小红多次移动变阻器滑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5)小华在探究猜想③时,重新设计了电路,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3 V,得到了与表二相同的数据,也完成了实验探究.小华与小红的实验相比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电路图如右图;(2)为了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没有调到最大值;(3)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猜想①是正确的;(4)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5)电压表接在了变阻器两端.答案见解析。
第五单元人、健康与环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当遇到心情不好的情况时,应当通过哪些方式来调节()①有意识的转移话题②向亲人或朋友倾诉甚至大哭一场③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安慰自己④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练书法等⑤用甩枕头、打沙袋等方式宣泄内心的烦恼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解析转移注意力,自我安慰,适当合理的发泄,改变环境,放松心情。
都有利于心情的调整,故选D。
答案 D2.计划免疫能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其原因是能() A.切断传播途径B.保护易感人群C.控制传染源D.增强免疫的三道防线解析计划免疫是对健康的人群采取的措施,所以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 B3.下列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是() A.为防止体重增加,只吃蔬菜和水果B.经常参加户外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C.抓紧时间学习,每天晚睡早起D.身体不适时,根据经验服药解析参加户外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答案 B4.流感、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①传染源②病原体③传播途径④传染病⑤易感人群A.④③①②B.②⑤①④C.④⑤③②D.④①③②解析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流感是一种传染病,流感病人是传染源,流感病人的飞沫是传播途径,流感病毒则是造成流感病的病原体。
答案 D5.冬春季节,流行性感冒易多发。
下列预防流行性感冒措施不合理的是() A.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B.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C.流感高发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D.多吃感冒药来预防感冒解析预防传染病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做起。
答案 D6.艾滋病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传染病,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
下列不属于艾滋病传播“高危行为”的是() A.吸毒时与毒友共用注射器B.与艾滋病病人同桌进餐C.自己的伤口接触过他人的血液D.有输过怀疑不洁血液解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唾液中虽然也含有艾滋病病毒,但是含量很低,而且这种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很短,因此,艾滋病病毒者咳嗽和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或同桌进餐,一般不会传播艾滋病。
第十二单元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有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解析A.镜中的像,D.水中的倒影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日全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折断”的笔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选C.答案 C2.(2012·杭州)手机通讯靠电磁波传送.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发现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声音、电磁波均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B.声音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而电磁波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D.声音、电磁波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解析实验表明,在真空状态下,手机没有声音,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手机内闪烁的光未曾改变,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本题考查了电磁波和声音的传播条件,难度较小.答案 C3.(2012·浙江温州)下列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花B.镜中猫的像C.地面上鸽子的影子D.水中树的倒影解析镜中猫的像、水中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地面上鸽子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答案 C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光斑将()A.仍在原来位置B.向右移动后静止C.向左移动后静止D.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解析容器内加水后,就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如下图,当水加满后,光斑就停止移动如图所示.答案 C5.(2012·浙江绍兴)图中人手持的是一枚()A.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B.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C.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D.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解析由图可知,透过此透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中人手持的是一枚凸透镜;由于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近处的物体的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而是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说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在下降,这是远视眼.由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为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就需要对光线提前会聚一下,所以戴一个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加以矫正.综上分析,只有选项D正确.答案 D6.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C.将透镜适当靠近蜡烛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使像变大的措施为:物近像远,所以选B.答案 B7.(2012·天津)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A.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B.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C.蜡烛在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D.蜡烛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解析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说明像距在变小,物距在变大,而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位置不变,所以凸透镜应位于a 点的左侧.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当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 点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所以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C符合题意.蜡烛在a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蜡烛在b点时,仍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应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和C.答案AC8.(2012·四川凉山)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 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符合() A.10 cm<f<20 cm B.f>10 cmC.f<10 cm D.f>20 cm解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 cm处,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u=20 cm >2f,解得f<10 cm.故选C.答案 C二、简答题(本题有8小题11空格,每空格3分,共33分)9.(2012·浙江丽水)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小明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发现,前窗玻璃大多是倾斜的,这是因为前窗玻璃倾斜时,根据________成像特点,夜间车内乘客或其它物体所成的像在玻璃的前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觉;而汽车前灯安装在离地面较近的车头位置,有利于司机更好看清前方道路状况,这是因为在同一种物质中光是____________.解析(1)司机座前的挡风玻璃就像平面镜一样,反射车内乘客投射来的光,在挡风玻璃里形成车内乘客的虚像;若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则所成的像与车前方行人的高度差不多,这就会干扰驾驶员的视觉判断,容易出事故;而当挡风玻璃为倾斜时,所成的像就会在车前的上方,驾驶员看不到车内人的像,就不会影响视觉判断.(2)汽车前灯安装在离地面较近的车头位置,车灯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当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障碍物挡住,在障碍物后面光线照不到的暗区形成影子,更有利于司机更好看清前方道路状况.答案平面镜沿直线传播10.(2012·呼和浩特)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在甲实验中,珍珍同学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______(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2)在乙试验中,图中光屏上成有清晰的像,像和蜡烛相比是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如果将蜡烛逐渐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凸透镜位置不变,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解析(1)镜中的左手的像与左手在同一直线上,相对于珍珍是左边,但是因为是在镜子里,人物就要左右颠倒,所以珍珍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右手点燃蜡烛的.(2)①如图,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②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一些,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要减小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小;即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答案(1)右(2)放大靠近11.(2012·重庆)如图所示是一款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解析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答案凸实像12.(2012·浙江宁波)将蜡烛、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移动蜡烛使烛焰距凸透镜25厘米,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根据这一成像规律,请举一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________.解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答案缩小照相机13.(2012山西)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当物距为30 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解析①由图知,当物距为20 cm时,像距也为20 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 cm,则f=10 cm.②当物距为30 cm时,即u>2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答案10照相机三、作图与实验探究题(14题6分,15题15分,16题8分,17题6分,共35分)14.(2012·眉山)如下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解析由分析知,先画出法线,然后大致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答案15.(2012·扬州)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形,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上/下)调整.(2)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 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 cm处,调节光屏可得到倒立、________(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个原理工件的仪器有________.(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________(远离/靠近)透镜,光屏上的像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解析(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所以光屏向下移动.(2)透镜的焦距为f=10 cm,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 cm处,即u=25 cm>2f,这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是照相机.(3)将蜡烛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即物体远离透镜时,像就会靠近透镜,因此光屏应当靠近透镜,且光屏上的像会变小.答案(1)下(2)缩小照相机(3)靠近变小16.(2012·盐城)小华用铁丝绕成一个内径约4 mm的圆环,将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形成一个“水透镜”.(1)通过“水透镜”看到的字如图所示,此时“水透镜”是一个________透镜,将这个“水透镜”再向字靠近一点,看到的像会________(变大/变小).(2)小明猜想“水透镜”的焦距与水的质量有关,为此他用牙签在“水透镜”上轻轻取走一点水,再次观察,比较前后两次所成像的大小.观察时他应该注意控制“水透镜”到字的________不变.(3)小芳用另一只内径不同的圆环制作“水透镜”,看到了倒立、缩小的像,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新的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从图可知,通过此透镜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而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所以此透镜为凸透镜,并且是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水透镜”再向字靠近一点,也就是物距在变小,而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所以看到的像会变小.(2)因为凸透镜成像时,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所以在探究“水透镜”的焦距与水的质量的关系时,改变水的质量,比较前后两次所成像的大小,应该控制字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3)第一次“水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改变圆环的内径后,“水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所以新的探究问题可以为:水透镜成像性质与圆环内径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1)凸变小(2)距离(3)水透镜成像性质与圆环内径之间有什么关系17.(2012·浙江衢州)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表所示:(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________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根据题干中的检测方法可知,该实验是通过比较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2)比较实验1、2或3、4可知,衣服的材质和颜色不变,长波紫外线透过率随衣服布料层数的增加而降低,即防晒效果好;故可得结论:其它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3)分析实验1、3或2、4数据可知,防晒效果与衣服的材质有关,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棉料的衣服比化纤防晒效果好;分析实验5、6可知,防晒效果与衣服的颜色有关,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衣服的颜色越深防晒效果越好;根据以上分析,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答案(1)长波紫外线透过率(2)其它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3)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合理即可)。
第三部分物质科学(二)第十一单元物质的性质第31讲物质的密度里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屮,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而丄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F刻度线上C.称量时右盘应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左盘放置袪码D.观察到指针在正屮刻度线或在做左右幅度相等的摆动,可认为天平横梁已平衡解析使用天平的原则是“左物右码”,故C选项错误.答案c2.如图11-31-5 —铜制零件,现在C处把它锯成两段,则/C段的密度必c与段的密度丹c相比()图11-31-5A・P AC>P BC B. P A C< P BCC. P AC=P BCD.无法确定解析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由于零件4B是由铜这种物质组成的,所以/C段与段的密度相同.答案C3・绵延在厦门环岛路上的“氷不止步”群雕,将马托松比赛的场景永远定格在这条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上(图11—31—6).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设其密度是8XI03 kg/m3.则每一尊雕像的质量约为()A. 5 kgB. 50 kgC. 500 kg D・ 5 000 kg解析水的密度约为1.0X103kg/m \ 一个成年人的质量约为60 kg,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即雕像的体积跟真人的体积相等,由# = ¥得,卫宜=丛,f Q人力人8X103kg/m3即加像= 约为500 kg.77〃人=lX103kg/m3X60炬=480炬,答案C4.小王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屮正确的是一些物质的密度/kg • m-3水I.OX I03水银I3.6X103冰0.9 X103干松木0.5 X103煤油0.8 X103铜8.9 X 103酒精0.8 X103铅I1.3X 103A.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水凝固成冰、状态改变后,密度改变,故C选项正确.答案c5・小明测量石块的密度时,先用天平测量石块质量,天平平衡吋,右盘屮所放的祛码及游码所在位置如图11-31-7甲所示,再用量筒测量石块体积,如图11 —31—7乙所示,贝IJ石块的密度为()解析 由图甲所示的袪码和游码的位置可知,石块的质量为m = 50g + 20g + 10g+ 4g = 84g;图乙是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未放石块时液体体积 为60 mL,放入石块后,量筒所示的总体积为80 mL,故石块的体积为7=20 cm 3;则石块的密度卩=器=2曽寫3 = 4.2 g/cn? = 4.2X IO 3 kg/m 3答案C6. 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100 g 的水,则这个瓶子可以装下 ()A. 100 g 酱油B. 100 g 汽油 C ・100g 酒精D ・100g 煤油解析 同一瓶子容积相同,由密度的公式知密度越大质量越大,酱油的密度 大于水的密度,而汽油,酒精和煤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瓶子装满酱 油的质量大于100g,而装满汽油,酒精和煤油的质量小于100g,故选A. 答案A7. 有不规则形状的/、E 两物体,其质量之比为3: 1,将其分别投入装满水的 量筒后,完全浸入水屮,溢出水的体积之比为5 : 2,则()A. A. B 的密度Z 比为5 : 6B. A. B 的密度之比为6 : 5C. A. B 的密度之比为10 : 3D. A. B 的密度之比为3 : 10故选B. 答案B姿20 g fi filOgflA. 2.5X 103kg/m 5C. 4.2X IO 3 kg/m 3图 11-31-7B. 3.2X 103kg/m 3D. 2.4X 103kg/m 3解析由题意知:箫斗 £ = |.根据公式“=令,得&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该物质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 °C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 kg/m3o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3钢=7.8X103 kg/m3)«,耗钢130吨;若采用“气凝胶” 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A. 0.05 吨B. 0.26 吨C. 2.6 吨D. 50 吨解析体积相同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即130吨Im = 7.8 X 103 kg/m? /3 kg/m\ 故加=0.05 口屯.答案A二、非选择题9.分别装有相同质量的水、盐水、酒精的三个相同容器,液而高低如图11-31 —8所示.已矢n p p水>“酒和则甲液体是_____ ,乙液体是_________ , 丙液体是_______ .图11-31-8解析由图知乙的体积大于甲的体积,甲的体积大于丙的体积.因为p P 水>Q 洒精,刃盐水=加水=刃適和所以?盐水V?水V?酒瓶故甲液体是水,乙液体是酒精,丙液体是盐水.答案水酒精盐水10.小刚在称量物体的质量吋,进行了如图11-31-9甲所示的操作,他的错误;经过调整,天平平衡后,祛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11-31-9乙850 g 5 g在于所示,3 4 5 g0 1 2甲图11-31-9解析天平使用的原则是左物右码,所以甲图所示的操作错误;游码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被测物体的质量为52.6 g.答案天平左盘放了袪码,右盘放了物体52.611・小王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1)有如下一些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刃;②向量筒屮倒进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r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Q;④将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屮,测出矿和水的总体积%•他应采用的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②③④①(2)由图11-31-10可知,矿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g,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 cn?.矿石的密度为 _______ g/cm3.解析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时,一般先用天平测质量,再用量筒测体积,这是为了减小误差.答案(1)B (2)27.2 10 2.7212.水是生命之源,普通人每天大约需要摄入2 L水,这些水相当于________ m3,质量为________ kg.解析1 L= 10_3m3答案0.002 213.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在温度计示数上升的过程屮,水银的质量________ ,密度 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解析质量不变,体积增大,故密度减小.答案不变减小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内三个同样的烧杯里倒入等量的水,再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铁块和铜块分别浸没在甲、乙、内三个烧杯小,若没有水溢出,则三个烧杯中的水位由低到高依次是_____ 、、.解析由于P P铁VQ铜,所以V V铁>7铜答案内乙甲15.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小明同学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下表.但他漏填了第二次测量的质量和体积,其质量和体积的读数如图11 — 31-11 >!•所示,请你帮他完成下表.|||||||||||||||卜||||||go 1 2 b 4图11 -31 - 11⑴分析表格屮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2)小明与其他同学交流后,发现从表小的数据可以看出: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2间存在一个关系,其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8 10 7.80(1)①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②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相等;③同种物质,其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④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不相等.(2)p=^m=p-V,16.小芳为了鉴别妈妈从商店里买回来的金戒指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她用天平称其质量为6.3 g,用量筒测出戒指的体积为0.36 cm3,请你帮小芳计算一下这只戒指是否是纯金制成的.S金=19.3X 103 kg/n?)‘ 6 3解析= () 36 cm3 =门5 g/cm' = 17.5X 10、kg/m\ 由于p 金=19.3X 10、kg/m3>17.5X103 kg/m3所以这只戒指不是纯金制成的.答案不是17.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_______ 台丄,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________ 刻度线处,若指针位置如图11-31-12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 调,直到天平平衡;把一块矿石放到天平左盘称量,天平平衡时,右盘屮所加祛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1—31 — 12乙所示,则矿石的质解析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能使底座保持平衡;调节天平平衡前,首先要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最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的调节方向与指针偏转的方向相反;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祛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所以矿石的质量=50 g + 20 g + 5 g + 3.4 g = 78.4 g.答案水平零右78.4量是图11-31-12。
第十单元科学探究(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C-12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12·重庆)要改正下列错误的操作,不需要再补充仪器的是()解析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要改正错误操作,应再补充镊子;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缺少玻璃棒引流,要改正错误操作,应再补充玻璃棒;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为防止腐蚀托盘,称量时应放在玻璃器皿(烧杯等)中称量,要改正错误操作,应再补充烧杯等;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要改正该错误操作,不需要再补充仪器。
故选D。
答案 D2.(2012·湛江)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A.烧碱溶液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浓硫酸冲洗B.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灭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解析A.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浓硫酸冲洗,故A不正确。
答案 A3.(2012·宁波)常温下,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氨气溶于水显弱碱性,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到氨气B.氨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多余的氨气可排放到大气中D.实验室制氨气的发生装置与双氧水制氧气相同解析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正确;B.氨气溶于水显弱碱性,碱性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错误;C.氨气有刺激性恶臭气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应净化处理,故错误;D.实验室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加热制取,属于“固体加热型”,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二者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不同;故选A。
第九单元常见的化学反应(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O-16Ca-40Fe-56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2·桂林)下列生活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B.香水挥发C.光合作用D.糯米酿酒解析物理变化是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香水挥发只是香水的扩散现象,无新物质生成。
答案 B2.(2012·南宁)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一氧化碳用于炼铁C.金刚石用于制玻璃刀D.木炭用于吸附色素、异味解析答案 B3.(2012·苏州)人误服重金属盐中毒后,为了减轻毒性,可服用下列物质中的() A.水B.食盐水C.鸡蛋清D.肥皂水解析可溶性的重金属盐,能电离出重金属离子,它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服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品,可防止人体本身的蛋白质被破坏,有解毒作用。
答案 C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B.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解析燃烧现象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故A说法正确;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例如气球爆破,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故C说法正确;化纤类布料是易燃物且燃烧时不易脱离,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答案 B5.(2012·哈尔滨)关注健康,预防疾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缺碘会发生骨质疏松B.维生素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为人体提供能量C.人体胃液正常的pH范围在0.9~1.5之间D.亚硝酸钠有咸味,可以代替食盐做调味剂解析A.人体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症,A选项错;B.维生素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提高疾病免疫力,但不提供能量,B选项错;D.亚硝酸钠有毒不能代替食盐做调味品。
答案 C6.(2012·哈尔滨)哈尔滨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化学做出的贡献。
第一部分生命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1讲多种多样的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孕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A.进行足球比赛的智能机器人B •地层屮挖掘出来的各种生物化石C.通过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D.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解析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答案D2•“不必说…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轻捷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下列哪项不是皂荚树、鸣赠等生物的基本特征()A.新陈代谢B.生长发育C.反射D.繁殖解析生物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严整的细胞结构、生长发育、应激性、繁殖、遗传和变异、适应并影响环境等,而反射需通过神经系统,所以选C。
答案c3.(2012-浙江温州)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屮,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吋,发现物像变模糊了,此吋应()A•调节粗准焦螺旋 B.调节细准焦螺旋C.移动装片D.更换装片解析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时,镜头上下调节的范围很小,只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了。
答案B4.下面①〜⑤是用显微镜观察吋的几个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屮的物像“E" 从图甲转为图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调节光圈③转动细准焦螺旋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标本A.①②③④B.⑤〜④〜②〜③C.②->④->⑤->①D.④①③②解析由甲图到乙图的变化可以看出,物像放大了,并向视野的右上方向移动,直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应先移动装片,并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再调节光圈,使视野变亮,进而转动细准焦螺旋,调出清晰的物像。
答案B5.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蝗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吃掉B.鲫鱼身体呈梭型,用鲍呼吸,适于水中生活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屮飞翔D.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解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比如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鱼的体形和呼吸都能适应水中生活等。
第十五单元 能与能源
第43讲 简单机械
一、选择题
1.(2012·咸宁)如图所示,下列工具的使用,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解析 A .镊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钳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剪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2012·台州)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如图15-43-7所示
的简易电梯,由图可知 ( )
A .A 是动滑轮
B .B 是定滑轮
C .如果电动机向下拉动绳子,电梯厢将上升
D .电梯厢运动的速度与电动机拉绳的速度相等
解析 A .图中A 滑轮固定不动,因此它是定滑轮,
故A 错误;B.图中B 滑轮和电梯厢一块运动,因此
它是动滑轮,故B 错误;C.如果电动机向下拉动绳子,通过定滑轮改变了力的方向,所以电梯厢将上升,正确;D.此滑轮组的绳子股数为2股,因此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电梯厢运动速度的2倍.故D 错误. 答案 C
图15-43-7
3.(2012·义乌市)如图15-43-8所示,光滑的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木板的右端固定着一个滑轮(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木板上面放置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一端连接着弹簧测力计.当拉力F为5 N时,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拉力增大到10 N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15-43-8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 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 N
C.木板仍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木块将保持静止
解析当拉力F为5 N时,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木板受到地面和小木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小木块受到木板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又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则当把拉力增大到10 N时,由于木块与木板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小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等于弹簧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小木块将保持静止状态.
答案 D
4.(2012·眉山)按如图15-43-9所示,是小
丽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使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边的
钩码下面各增加一个大小相等的钩码,则
杠杆()
A.仍然平衡
B.不平衡,左端下降
C.不平衡,右端下降
图15-43-9 D.无法确定
解析设杠杆每一格长度为L,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原来:2G×6L=3G×4L,杠杆平衡,现在在杠杆两边的钩码下面各增加一个大小相等的钩码:左边=3G×6L,右边=4G×4L,因为3G×6L>4G×4L,所以杠杆不再平衡,左端下降.
答案 B
5.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图15-43-10甲中的和尚们商量出新的挑水方案,胖和尚一人挑两小桶,瘦和尚和小和尚两人合抬一大桶,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图15-43-10
A.乙图中水桶B向下沉,为保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将他的肩往后移动一点距离
B.乙图中水桶B向下沉,为保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将后面水桶B往前移动一点距离
C.丙图中小和尚为减轻瘦和尚的负担,可以让瘦和尚往前移动一点距离D.丙图中小和尚为减轻瘦和尚的负担,可以将水桶往前移动一点距离
解析A、B选项都是“B水桶”向下沉,说明B水桶的重力与力臂的乘积比A水桶的更大,为了保持水平平衡,可以减小B的力臂(B桶前移)或增大A的力臂,或者同时减小B的力臂和增大A的力臂(肩向B桶移一些);就瘦和尚而言,抬水时,扁担是一个杠杆,支点在小和尚的肩上,要减轻瘦和尚的负担,可以增大他的力臂:瘦和尚前移;或减小阻力臂,水桶远离瘦和尚、靠近小和尚.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6.(2012·无锡)如图15-43-11所示是列车上常用
的手推车,车内货物均匀摆放.车前行时,需经
过障碍物.当车的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
图15-43-11
向下按扶把,这时手推车可以视为杠杆,若手推车和货物总重200 N ,动力臂和阻力臂之比为2∶3,则服务员作用在扶把上的动力为________N .当后轮遇到障碍物A 时,售货员竖直向上提扶把,这时支点是________(选填“A ”、“B ”或“C ”)点,这种情况下,手推车可以视为________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
解析 (1)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
FL 动=GL 阻,
因为G =200 N ,L 动∶L 阻=2∶3,
所以F =L 阻L 动
G =32×200 N =300 N ; (2)当小推车后轮遇到障碍物A 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把,车体是绕着B 点转动的,故B 点就是支点.
因为货物在车内摆放均匀,重心就在车箱的中心,重力是阻力,人对车的力作用在车把上,方向向上,所以手推车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答案 300 B 省力
7.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_,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____________状态.
(2)如图15-43-12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
杠杆的a 处已挂着2个0.5 N 的钩码,要使杠
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________处,挂上
__________个0.5 N 的钩码.
解析 不挂钩码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设杠杆每格长度为L ,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杠杆左端力与力臂的乘积2G ×2L = 4GL .则需在b 处挂4个钩码,满足4G ×L = 4GL ;或在c 处挂2个钩码,满足2G ×2L = 4GL ;或在e 处挂1个钩码,满足G ×4L = 4GL .均可使杠杆处于平衡.
图15-43-12
答案 (1)平衡螺母 平衡 (2)b (或c 或e ) 4(或2或1)
8.站在地面上的人用滑轮组把重960 N 的货物由地面匀速提
升到4 m 的高处,所用时间是8 s ,人作用在绳子自由端
的拉力为600 N ,(不计摩擦和绳重).
(1) 依据题意在图15-43-13中画绳子的绕法.
(2) 请根据已知条件设疑并解答.(至少求出4个物理量)
解析 站在地面上的人用滑轮组提升货物,人对绳子
自由端拉力F 的方向竖直向下,由此可判断用滑轮组提升货物,货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两段绳子承担.根据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和滑轮组的绕升方式可提出求解动力移动距离,货物上升速度、动力作用点移动速度和动滑轮的重力等物理量.
答案 (1) 滑轮组绳子的绕法如图所示.
(2) 动滑轮重力G 动=2F -G =2×600 N -960 N =240 N
货物上升速度v =s t =4 m 8 s =0.5 m/s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 ′=2 s =2×4 m =8 m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v ′=s ′t =8 m 8 s =1 m/s.
9.如图15-43-14所示,一物体重500 N ,滑轮重、绳重和
摩擦均忽略不计,要拉起这个物体甲图中需________N 拉
力,乙图中需________N 拉力.
图15-43-14
解析 拉起甲物体的滑轮是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省力,需要500 N ;拉起乙物体的滑轮是动滑轮,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需要250 N.
答案 500
250
图15-43-
13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把支点放在Array质地均匀的杠杆中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
平衡螺母,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以下数据,分析得出杠杆
图15-43-15
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请你应用杠杆平衡条
件,把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小光同学实验时,在杠杆上挂了如图15-43-15所示的两组钩码.若在不加减钩码的前提条件下,把左端的两个钩码向右移动________个格,可使杠杆平衡;若在不移动钩码位置的前提条件下,采用两端同时减掉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也可使杠杆平衡(杠杆上相邻刻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同).
解析因为质地均匀的物体的中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所以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把支点放在质地均匀的杠杆中间,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或杠杆重心在支点上、杠杆重力作用线过支点);实验时,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力臂和杠杆重合,便于测量力臂;分析表中数据可得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右边为3×2,所以左边应向右移动一个格,变为2×3,使杠杆平衡;若在不移动钩码位置的前提条件下,采用两端同时减掉1个钩码,使左边为1×4,右边为2×2使杠杆平衡.
答案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或杠杆重心在支点上、杠杆重力作用线过支点)便于测量力臂F1l1=F2l2(或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表格中的数据)11个钩码
11.在如图15-43-16所示的滑轮组上绕线,使匀速提升重物G时最省力.
图15-43-16
解析根据题中给定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且要求匀
速提升重物G时最省力,承担总重力的绳子段数最多,则
应该有3段绳子承担物重.只有绳子的起始端拴在动滑轮
上,然后再依次缠绕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上,才能有3段绳
子承担物重.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如图所示.
答案见解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