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背诵原文
- 格式:pdf
- 大小:644.07 KB
- 文档页数:3
针灸歌赋丨今天一起吟诵这首《百症赋》导读《百症赋》,著名的针灸歌赋之一,出自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一书。
本赋将古人的针灸临床经验用歌赋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文字虽少,但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近百种病症的配穴及治疗方法。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
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惶惶,急取养老、天柱。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喎于片时。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
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太冲泻唇喎以速愈,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厥便针。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征。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脊强兮,水道、筋缩;目瞬兮,颧髎、大迎。
痉病非颅息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
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
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针灸歌赋针灸治证大全歌赋,学针灸必收藏背诵针灸歌赋针灸治证大全歌赋,学针灸必收藏背诵遇秋按:这个歌赋是集中国历代有名针灸歌赋而成的,所以只需要记住这个歌赋,针灸学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如果你想下载这个歌赋到自己手机或电脑上方便查看,可回复“下载”自行下载~先贤秘传针灸经,妙用通玄法最灵。
字字言词多妙典,万两黄金学也轻。
每每不忘多效验,治疗如神记在心。
【头面五官喉舌病】【治则一首】头面之疾针至阴,曲池合谷法可循。
【头痛十首】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身热头疼攒竹穴,大陵神门与少泽。
合谷鱼际中诸间,液门委中与太白。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花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徐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浅泻,祛疼除疴自安神。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疼依前指上面,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迎。
【眼病九首】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肝家血少眼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同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翳障先针小骨空,睛明合谷太阳中,后溪主穴休忘却,攒竹风池尽可通。
目生翳者治肝俞,命门瞳子髎穴宜,外眦五分得气泻,再兼合谷商阳医。
凡人目赤目窗针,大陵合谷液门临。
上星丝竹空攒竹,七穴治之病根绝。
眼睑瞤动治头维,再兼一穴攒竹医。
眼痒眼疼光明泻,兼治五会痛痒休。
小儿雀目不见物,手拇指甲后一寸,穴在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稳。
【耳病九首】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针灸大成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
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卷一·针道源流》原文《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
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
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
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
白氏云:『《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
』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
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
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
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
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
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
《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
针灸医籍选读原文:1.小针之要,易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2.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3.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4.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
5.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6.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7.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深而久留之;刺缓者,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8.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9.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10.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11.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
《黄帝内经---灵枢经》文选九针十二原第一原文一: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百姓,并向他们征收租税。
我哀怜他们生活尚难自给,还不时为疾病所苦。
我想不采用服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
要想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提出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章,区别表里。
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
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制定针经。
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
原文二: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
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
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
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空,孔空里蕴涵的玄机,是极微妙的。
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
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的,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道理的,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
所以必须掌握经气的往来顺逆之机,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正确时间。
劣医愚昧无知,只有名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
正气去者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
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原文三:凡在针刺时,正气虚弱则应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的给予破除,邪气胜的则用攻下法。
《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
这里所说的补和泻,应为似有感觉又好像没有感觉;考察气的先至与后至,以决定留针或去针。
1.简述“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上手机”的内涵。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粗守,技术低劣的医生。
形,指针刺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上守神:上,上工,技术高明的医生。
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粗守关,上守机:关,四肢关节的腧穴。
机,经气至的动静时机。
粗守关,即守四肢之关节也。
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2.简述针灸医生临床操作的基本要求。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确方法,必须持针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
同时,强调医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密切观察病人的血脉虚实,两目、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
如此,才能治之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3.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内容。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
形寒寒饮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
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简述病之六变的内容。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
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
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
《灵枢》一、九针十二原第一1,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顺逆出入之会。
2,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与之,针道毕矣。
3,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郁)陈而除之,邪盛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4,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不)中而去,则致气。
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5, 五脏有六腑,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二、小针解第三(略)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1,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故曰,邪之中人,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2,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之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3,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就是故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
刺缓者,浅纳而疾发针,以去其热。
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
刺滑者,疾发针而浅纳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
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委),无令其血出,以与其脉。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4,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四、根结第五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就是邪胜也,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针灸穴性赋(收藏、背诵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穴赋,始见成章篇,学医数十载,年年记经穴。
经穴无捷径,临床无神话,愿做有心人,以此入岐黄。
1、气门经穴性质,气分为先。
少商宣泄肺气,胆俞降泄肝胆。
公孙降脾胃气逆而止呕,丰隆降肺气定喘而化痰。
闻之经渠能降肺气而治气逆,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
巨阙治逆道而开胸满,隐白治咳逆而升陷阳。
大肠俞疏通肠胃之气化兮而润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气化兮而利小便。
是以曲池行气,云门开胸。
阳陵泉有行气导泄之效,厥阴俞有治胸满呕吐之功。
抑又闻肝俞治肝,肺俞理肺。
欲调肠胃之气求内庭,理肺气以中府。
气海膻中专治一切气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气疾。
常闻足临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
调和卫气有大椎,行气下气寻照海。
商阳泄肠,内关调胃。
合谷泻肺气之郁结,肺俞降肺气之上逆。
2、血门穴有血门,亦当牢记。
一切血病膈俞饶,大便脓血腹衰治。
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间行淤可破血结之证。
天枢足三里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冲三阴交通经行淤尤有清血凉血固血之功。
咳血咯血肺俞太渊宜审,呕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
月经不调自有地机血海,漏血不止无不交信合阳。
鼻衄二间极效,牙衄合谷最良。
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泽攻。
迎香气户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气血通流。
血崩漏血求大敦,调经行淤曲池针。
吐血咳血有鱼际,齿衄鼻衄求内庭。
中极关元妇人血症为主,气海阴交施功效亦同。
若能因症配合而施治,针到病除显奇功。
3、虚门虚者补之,穴要审真。
隐白补脾益肾,地机补脾益精。
益精气之不固漏谷去取,补气血之不足心俞下针。
原夫脾胃虚弱补使上中下脘,饮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
阳气欲脱神阙灸,虚损劳弱天枢攻。
治虚劳肺萎魄户好,止阴虚盗汗间使高(佐太溪、阴郄)。
闻之膏肓俞益精气而补虚损,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肾阴。
补肾益精命门肾俞宜审,养津益液太渊少冲同针。
大便闭结支沟取,虚热烦渴涌泉清。
杂病穴法歌杂病随症撰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之荥,三日少阳之俞,四日太阴之井,五日少阴之俞,六日厥阴之经。
在表刺三阳经穴,在里刺三阴经穴,六日过经未汗,刺期门、三里,古法也。
惟阴症灸关元穴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
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
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九阳数,调匀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出针,急扪穴;吐不止,补足三里。
下,针三阴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泄,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泄;如泄不止,针合谷,升九阳数。
凡汗、吐、下,仍分阴阳补泻,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偏正头疼左右针,(左痛疼针右),列缺、太渊不用补,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眼肿血烂,泻足临泣)耳聋临泣(补足)与金门,合谷(俱泻)针后听人语。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俱泻)随手取。
口噤喎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舌下两边紫筋)。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舌上生胎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舞。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泻)(足)临泣泻不数。
二陵、二蹻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
两井、两商、二三閒,手上诸风得其所,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
手三里治肩连脐,脊间心后称中渚。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
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心痛番胃刺劳宫(热),寒者少泽细手指(补)。
心痛手战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