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山文化玉猪龙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6
红⼭⽂化代表作——国宝级⽟猪龙
这件⽟猪龙,制作精美,是红⼭⽂化时期的⼀件国宝级⽟器,其⾝上钻孔处和玦⼝切割处的痕迹,保留了⼏千年前⽟器的加⼯信息。
阐史君——讲述古⽟背后不为⼈知的故事,为您破解古⽟密码!
今天阐史君为⼤家介绍的这件⽟猪龙⾼约13.5厘⽶,是⾄今为⽌出⼟的⽟猪龙⾥⾯体量较⼤的⼀件,⽟质莹润有光泽,呈黄绿⾊,没有明显的缺陷,材质为透闪⽯,也是⽐较典型的辽宁地区出产的⽟料。
这件⽟猪龙除了体量较⼤之外造型也⽐较特别,并不是呆板的直⽴,⽽是有⼀定弧度,⽿部外撇,眼部以下内收,有张有弛,有松有紧,眼部突出呈现出⽴体感,⼗分传神。
在以往的⾼级墓葬中出⼟的⽟器种类⾮常多,这件⽟猪龙算得上⽟猪龙中的精品,具备红⼭时期⽟器的典型⼯艺特征。
⽟猪龙中间的钻孔为典型的双⾯管钻对钻⽽成,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明显的台阶痕,这是由于双⾯对钻孔洞错位造成的。
另外⽟猪龙的嘴部有⼀缺⼝,缺⼝的切割⾯⾮常平整,应该是采⽤了⽚切割的⽅式。
红⼭时期的⽟猪龙的玦⼝,通常有两种加⼯⽅式,⼀种是线切割,⼀种是⽚切割。
线切割的缺⼝呈弧形,切割⾯不平整,因为绳⼦是软质⼯具,进⾏切割时运动的轨迹并不稳定,呈波浪式前进;⽽⽚切割使⽤的硬质⽚状⼯具形成的切割⾯⽐较平直,⽆论是⾁眼观察还是显微放⼤,它的切割⾯都是平整的,且呈V字形。
在这个墓葬中除了这件精美的⽟猪龙,考古学家们还有更多的发现,⽟猪龙下⾯是⼀件⽯钺,再下⽅是⼀件⽟璧,⽽且⽯钺还是带有柄端式的,这也是第⼀次出⼟成套的⽯钺,这些器物的存在也从侧⾯证明了墓葬主⼈的显赫地位,很有可能是⼀位古代⾸领。
版权声明:⽂中图⽚及⽂字均为阐史君及古⽟密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38AppreciatION 鉴赏我收藏了一些红山时期的猪龙,它们的造型很特殊,就是猪首蛇身成C 形,有点像卷起来的蚕宝宝,眼睛大得很夸张,很可爱,有些人叫“胎龙”,它的玉质通常很硬,卖古董的说“硬邦邦,打不破摔不烂”,用力摔当然会破;故宫收藏的猪龙,就有明显的裂痕,我看到的红山玉器不透的为多,上好的如膏脂,带青的玉米黄颜色,很特殊。
红山文化玉器诞生于新石器晚期,约五千年前。
许多玉器浅埋于辽河流域、内蒙古东南部和河北北部。
.猪龙的全盛期与黄帝相当,他号称“有熊氏”,也有可能是熊首蛇身,也可说是介于猪与龙的结合物,这说明在龙成为华夏的图腾之前,存在着一个猪神崇拜的时期。
猪龙的造型圆润可爱,有没有可能是女神崇拜的产物,是母猪神呢?彼时可能是母系社会,女神与女巫被崇拜,女神还帮黄帝打天下,直到商代,女神与女巫的影响力还很大,从母系到父系,转变期收藏珍品:红山玉器猪龙吕雪萱可能在商朝。
从甲骨文中可找到猪神崇拜的遗迹,例如“事”甲骨文如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野猪之状。
而人的高低,也以猪事来衡定,如“敢”字,有徒手捉猪以示勇敢之意,那么不能捉猪即胆小之人了。
最有意思的是,“家”就有庙的正室的意思。
因为人是猪的子孙后代,人是猪族,所以就叫“家族”,大学上文字学时对“家”这个字特别有印象,原来屋顶下有猪就是家了,那些“止戈为武”“羊大(人)为美”,也很有意思。
这几年在讨论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非龙的传人,思想史学者黄守愚说:“猪有什么含义呢?它是上古时代的猪灵生殖崇拜。
云南出土有人与野母猪性交的青铜器,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猪头龙身玉雕,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猪头神像,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等,都是新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着的猪灵生殖崇拜。
猪灵是人类的祖先,是世界的创世主。
红山时期猪龙红山时期猪龙编辑|刘 玉AppreciatION 鉴赏它凿破鸿蒙、开天辟地,正如《庄子·大宗师》所说的,‘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是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首次被发现的时候是在座红色的山上,所以叫红山文化,赤峰也是因此而得名。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最主要的文化现象就是玉器文化,红山文化玉器有玉猪龙、玉龙玉鸟、棒形玉等等,而玉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双耸大耳、圆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其雕刻风格质朴、洗练。
红山文化玉器大部分都是当时高等级的神职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来源主要是透闪石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组合中的重器。
而红山玉猪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玉猪龙具有多重不同的身份,从而也为我们欣赏带来的多种不同的角度。
天工|2020年第5期文 姜 庆[摘 要]红山玉器是中国最早的玉器代表,红山文化中孕育出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玉质精美、题材丰富、造型传神,使用功能多样,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有着光辉的一笔。
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早期代表,红山玉器更是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以研究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为主,重点分析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强调其功能性与文化价值,希望以此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红山玉器、了解红山玉器、喜欢红山玉器。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玉器;艺术特点;艺术美;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 TS932.1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5-002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姜庆.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J].天工,2020(5):22-23.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红山玉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红山文化,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文明发展,从玉器的形态上便可以发现红山先民的精神生活与审美价值,反映出生产生活的经济体系。
所以,在红山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玉器的造型、特色及精神内涵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古代先民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体现。
一、红山玉器的起源 红山文化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后经时代的发展进入辉煌时期,而红山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巅峰代表,红山玉器便是最为典型的特征,可以说它开启了玉器的一个新时代,是中国玉器文化的鼻祖。
红山文化专家陶松林先生曾经说过:“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个文化时代,红山玉器更是开创了艺术的先河,很多玉器的造型与纹饰都是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更是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故事。
”红山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形成的远古文化,它主要的地理位置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的边界地区,主要文化由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组成,后形成了自己的红山文化。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便是玉器了,红山玉器因其造型独特、材质惊奇、寓意深远和雕工精致深受大众的热捧,体现出了红山文化下的独特底蕴和特殊的内涵,因此了解红山玉器就是剖析红山文化,它是红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更是红山文化历史的见证。
参观牛河梁红山文化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刚到那儿,我就被那片广袤的土地所吸引。
站在遗址前,仿佛能听到远古时代的风声在耳边呼啸,一种神秘又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
红山文化里那些精美的玉器可真是让人开了大眼。
玉猪龙,那造型,又像猪又像龙的,可爱中透着一种神圣感。
我就想啊,当时的人们到底是咋琢磨出这么奇特又富有创意的造型的呢?难道是晚上做梦梦到的?再看看那些玉鸮,眼睛炯炯有神的,就像在凝视着岁月的变迁。
我琢磨着,当时的工匠肯定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来雕琢这些玉器的,每一道线条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那些女神像就更绝了。
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是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的崇拜。
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像是藏着很多远古的秘密。
我在想,她是不是在笑当时人们简单又纯粹的生活呢?或者是在笑我们这些现代人对他们文化的好奇和惊叹?还有那些墓葬遗址,规规矩矩地排列着,让人能想象到当时的丧葬仪式肯定是非常庄重的。
说不定在当时,这就是整个部落最盛大的事情了,大家怀着敬畏之心,送逝者去往另一个世界。
走在遗址间,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疑问。
这红山文化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只不过它不是用文字书写的,而是用这些玉器、遗址、雕像来讲述。
它让我知道,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着如此高度的文明和创造力。
这次参观就像是给我这个现代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那么璀璨的文明,而且这个文明的火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就盼着下次有机会,还能再来好好感受感受这神秘又迷人的红山文化。
玉猪龙作者:郝占奎来源:《当代人》2018年第06期图腾是神圣崇拜的产物,神秘、深邃、凝重而充满着精神、力量与激情。
玉猪龙作为红山文化的典型器,既是当地部落的神教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初识玉猪龙,是在世纪初的一个初冬。
当时,考古认识玉猪龙不久,收藏界尚未炒作,价格也还很低。
初见玉猪龙,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爱不释手,但十分怀疑已钙化严重的玉猪龙的质地。
朋友急了,说了一句让我铭记终生的话:别看外表不咋地,砸开看,里面是玉的,一点儿也错不了。
收藏知识告诉我,久经盘玩,古玉可部分还原。
几年后,果然就在猪龙的穿孔口部位看到了还原的晶莹玉色。
这枚神秘的玉猪龙,体积不大,造型精美,古色古香。
高约4厘米,厚1厘米多,滴水造型,不足半握,经长期盘玩已呈鸡骨白、象牙黄色,阔耳大眼,吻部突出,面部阳刻,表情温和,神态安祥,玦形口开而不透,首尾相连,对穿之孔为喇叭口状,具有原始性与不规则性,古拙厚重,朴实自然,呈现出浓郁的古文化气息,给人一种心神合一的感觉。
用现代的审美观来看,该玉件质地坚硬,温润纯净,介于鸡骨白与象牙黄之间,虽钙化较重,但几无沁色。
2007年,我到赤峰博物馆实地考察和查阅各种资料后,愈加感到这件玉猪龙虽然个头不大,但当属史前文化时期的玉器,而且其造型、玉质、沁色和工艺皆十分符合我的审美观,真是千古奇缘。
再识玉猪龙源于对猪龙文化的潜心研究。
先民尚猪,这从“家”的象形字中可得考证。
先民不但尚猪,而且认为,猪通人神,创造了猪龙这一最早的龙饰。
据说,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嘴部就是由猪嘴演变而来的。
依稀记得当时学术界对首尾相接的玉件的称呼尚存争议。
一说早期像水滴造型的物件既不像猪,又不像龙,只是后来演变的玉龙才有龙的模样。
一说先民尚猪、尚龙,认为猪与龙可通灵,玉件造型是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前身。
玉猪龙属红山文化,距今6000至5500年,可谓红山文化的图腾,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早标志之一。
红山文化是东北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是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创造的农业文明。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作者:吕富华杨福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吕富华,杨福瑞(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一个族群选择何种物类为图腾,是与他们生活的地域和地理环境特征、经济特征、谋生手段、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
红山文化对猪的崇拜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饲养业,而后在氏族社会的发展中则升华为图腾。
而对鸟的崇拜观念可能源于一种敬畏心理,继而形成另一族群的图腾。
最终在整个红山文化分布区,形成了不同的氏族族群和不同的图腾制。
关键词: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01-03笔者曾撰了《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一文,讨论了红山文化氏族社会发展与红山文化图腾制的关系以及红山文化图腾崇拜的状况,限于篇幅,没有论及红山文化为什么会以猪龙、凤鸟为其图腾的对象。
本文将依据“猪首龙形”玉器和“鸟形”玉器等考古材料,继续分析红山文化猪鸟等动物崇拜到“猪龙”、“凤鸟”图腾的原因及其过程,以诠释红山文化先民的精神世界。
一、从猪崇拜到猪—龙图腾“猪首龙形器”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类,目前对已被确认的属于红山文化的“猪首龙形器”数量还不能作确切的统计,包括发掘、采集、传世的大体有数十件之多。
郭大顺曾对传世和收藏的此类玉器有过统计,有十余件之多[1]。
在数十件猪首龙形器中,明显的呈现出三类:一类是较大的“C”形猪首龙。
卷体呈“C”形,首颈部外侧饰以长鬣,吻部略长而稍上翘,目突起作棱形或长圆形。
三星他拉玉龙、东拐棒沟玉龙、故宫博物院玉龙、傅忠谟玉龙均属于此类。
一类是猪首较为清晰的玦形器,其共同特点是以玦体成形,体躯肥硕,首部大而明晰,短立耳,圆睛,吻部有多道皱纹,这类玉龙达二十余件。
一类是猪首的直形器,分双首和单首。
双首直形器,其共同特点是两端雕有猪首,一件为玉璜式,另一件有三孔。
第一部分缘起早就知道华夏银行的标志是在赤峰红山出土的玉龙,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玉龙的真品。
直到99 年来北京,去国庆书市,适逢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珍藏特展”,展品中就有玉龙,于是得以一饱眼福,并为这么一件精美而又奇魄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感动不已,为此,也动起对玉龙研究一番的念头,并一时兴起,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了不少关于玉龙的资料,不过都未经整理。
后来,有机会得以去赤峰,在欣赏市容、品味内蒙特产和塞外风情的同时,也不忘到玉龙的发掘地翁牛特旗一游,看到社科院考古所所立“中华第一龙”之碑;并参观了赤峰博物馆,看到不少彩陶和玉璧2,从而进一步领略到红山文化的精美之处,曾经萌动的念头又再度燃起,不过因为实验室科研任务较多,最终未果。
再后来就是现在了,因为选了《中国美术史及名作欣赏》,要求提交一篇关于艺术作品的论文,一直想做的事情终于有了“动力”,估计这也就是西方所谓的“目标学习法”吧,于是,重拾以前的搜集的资料,并利用现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寻觅有关玉龙的信息,同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考古学、文字学和有关艺术鉴赏的文献资料。
最后,重游中国历史博物馆,兴尽归来,而有此文。
是为缘起,以正名。
第二部分玉龙概观言归正传,也该我们的主人公“玉龙”出场了。
首先,玉龙为何物?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玉器,玉龙即为其中一种。
之所以称为“一种”而非“一个”,是因为先后发现了很多玉龙,有些是文物部门收购的,有些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也有些是来路不明的——在文物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现代人仿制的古代玉龙,并且真伪难辩,使得玉龙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大大下跌;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古代红山人制作玉龙的技艺之高超。
现在,见诸报道的玉龙主要有:发现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村的“中华第一龙”(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在辽宁建平县、凌源县牛河梁、内蒙古赤峰、辽西地区和辽宁丹东后洼文化遗址等地发现的多个“玉猪龙”(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右旗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多处)。
红山玉龙文化文/徐立国1971年5月,-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在村边北山 上植树造林。
突然,一名村民的铁铲发出了清脆的碰 击声,似乎是碰到什么坚硬的石头,村民们都围聚过来,仔细看去一只玉龙正静卧在泥土之中。
上世纪60年代,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考察内蒙古时曾写下一首诗:“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 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红山, 指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一带的名山,蒙语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
相传在远古时期. 九仙女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此处,因而岀现了红色的山峰,赤峰也因此而得名。
而赤峰和红山被人熟知是因为在此考古发现的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距今五千多年,是分布于我国西辽河流域的古老农业文明,它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期,被认为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起源之一。
红山遗存最 早被发现是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当地发现了一些古人类使用过的陶片遗迹。
随后陆续又有 法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前来调查研究,1930年冬,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梁思永曾专程前 往红山地区进行考察并对红山地区的研究提出指导性 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在梁思永、裴文中、尹达等考古专家的持续研究下,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 新发现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但红山文化真正家喻户晓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红山文化迎来里程碑 大发现,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红山时期建筑遗 址和墓葬群陆续被发现,而同时被发现的还有此后闻 名世界的红山玉器,至此红山玉文化始露真容。
50 地球Earth“良渚看形,红山看意”,红山玉器虽外形质朴,但却神意饱满。
▲玉鸟简约的圆雕工法/图源《红山文化玉器》积石冢/图源《红山文化玉器》积石冢作为红山文化独有的墓葬形式,具有极高的考古文化价值,但同时也因为墓葬距离地表较浅,容易暴露,所以很多红山墓葬中的陪葬玉器散失民间。
截至今日,红山文化岀土的玉器具体数量已不可考,但我们知道它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刻手法独树一帜。
红山玉的民间解读者这些半路出家的收藏者,对红山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并执着地探索远古之谜。
实际上,红山文化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徐俊民:天上掉下个玉猪龙五年前,徐俊民在内蒙古开了家古韵斋古玩店。
10 多年前,他便与红山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 年夏,徐俊民到乡下探亲。
野外游玩时,在一座小山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东西。
这件东西一半埋在泥土里,露在外面的部分呈半圆形。
由于风吹雨蚀,表面呈现出一层白黄色的皮壳。
徐俊民以为是个残缺的石佛像的耳朵,漫不经心地捡起来,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件完整的器物。
这件器物呈圆环状,直径在7 至8 厘米左右,上部有一外宽内窄的楔形缺口,缺口将它的头尾分开;头部呈兽而状,凸出的眼睛,太而耸起的耳朵,宽大的嘴,卷起的尾巴,给人一种威猛而神秘的感觉。
其颈部有一小的圆孔,里面塞满了泥土。
在土里埋没的一面呈白黄色,比裸露部分要淡一些,里面隐隐约约透出淡淡的绿色。
徐俊民觉得眼熟,这和巴林右旗博物馆外墙上的玉猪龙石膏造像是何等的相似啊!后来回到旗里,找到有关人士鉴定之后,确定这是件红山文化玉猪龙。
现在每每想起这事,徐俊民还感慨万千,也是由此事激发了他对红山文化内涵的强烈的求知欲。
经营古玩店的几年间,徐俊民发现由于红山玉器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值,仿品的大量出现和大多数人对红山玉器鉴别知识的匮乏,既便是喜欢红山玉器的人很多,可真正购买收藏红山玉器的人却较少。
能够购买和收藏红山玉器的大多是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营者,即使购买红山玉器的人,大多都是以投资获利为目的,单纯只为爱好收藏的人并不多。
徐俊民认为想要收藏红山玉,需要熟练掌握红山文化的年代、分布、历史背景和红山玉器的造形、工艺、风格特点以及相关知识等;熟练掌握红山玉器鉴别的质、形、工、纹、沁。
鉴别红山玉器需要耐心和细心,随时关注市场仿品动态,了解仿品的制作手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谨慎投入,以免给自己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在徐俊民看来,红山玉器材造型精美,工艺精湛, 表面光滑圆润,线条简约流畅,器形独特,抽象神秘, 蕴含着古代人类的高超智慧,卓越的聪明才智,突破性的创作模式和精湛的手工技艺。
玉猪龙·蚌龙·石龙目前中国各地比较有影响的龙有三地,红山玉猪龙、濮阳蚌龙、查海石龙。
一、红山玉猪龙红山文化玉猪龙发现于1971年,距今有6000年历史。
玉猪龙的造型头部像猪,嘴、耳朵都像猪,身体为一个圆环,首尾相连,中间有一个圆孔。
猪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能被人类饲养,男人不需要为了食物整天出去打猎,猪在当时是财富的象征。
这个玉猪龙的器物完全没有龙的形象,为什么要叫做玉猪龙呢?仔细看看,确像是猪的胚胎,红山人为什么要雕刻猪的胚胎与墓主人一起陪葬?也许是墓主人曾经猎杀过一头怀孕的野猪,发现了母猪肚子里的胚胎,产生了以后再捕捉到怀孕的母野猪就把它饲养起来的行动,让它产下仔猪,从此野猪饲养得到了发展,野猪变成了家猪。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猎人,刻制了玉猪胚胎器物,让玉猪陪伴墓主人,也表明了墓主人的地位和相当有财富。
6000年前的红山人能用人工方法磨制出精美的玉器,这的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创作。
但研究人员非要把玉猪说成是龙的原型,说龙起源于猪,有什么道理呢?是否是一种炒作呢?猪哪里有一点儿龙的属性呢?二、濮阳蚌塑龙濮阳蚌塑龙发现于1987年,蚌龙距今6400年。
蚌龙长1.76米,形状像现在的鳄鱼。
现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带已经看不见鳄鱼的踪影,研究人员称也许在6500年前,中原一带生存着鳄鱼,墓主人喜欢鳄鱼,主人去世后,家人就用蚌壳摆塑成鳄鱼的形状,伴随墓主人一起陪葬。
把鳄鱼当成了龙,鳄鱼有龙的特征吗?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早期的龙它的原型是龙卷风,像蟒蛇,是没有足的。
有足的龙是在夏商之后出现的。
因此,从年代上来判断,6500年前的鳄鱼不是龙。
如果把鳄鱼说成是龙,墓穴中用龙陪葬,寓意墓主人死后乘龙升天,为什么该墓穴中还要放一只老虎呢?通常说龙虎相争,龙和虎是不能放到一起的。
虎是兽中之王,老虎是不会升天的。
龙和虎放在一起,一个要升天,一个要盘踞山林,二者相争相克是不消停的。
其实鳄鱼也根本不能升天,鳄鱼没有飞的习性,鳄鱼只能在水中和陆地生活。
大 众 文 艺大200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未停止过对自然的改造,也未停止过对造物的理想追求,并通过人的意向和活动让文化进一步渗透到自然界。
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逐步的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当人们开始用石块、树枝猎取生活资料,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人类已经迈出了文明的一小步。
火的使用,使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终于,制作石器、陶器和玉器,直至定居下来,便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文明的曙光才开始真正的照耀整个星球。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红山玉器的主要代表有三类,玉猪龙、勾云佩和马蹄形器。
玉龙,其中之一的是“C”形龙,现在的华夏银行的标志。
玉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一类,作为抽象表现形式的龙,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这里的红山玉龙为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三星他拉村发现的“C”形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对圆鼻孔,双眼突起像梭子状,整个身体蜷曲成英文字母的“C”形。
龙体刚劲有力,颈部弯曲上扬,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守道先生对大玉龙的时代与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
商代玉龙多是有脚有耳,而此玉龙无脚无耳;商代玉龙背部有脊无鬃,而此玉龙无脊却有脊饰飘举;商代玉龙眼睛多为臣字眼,此玉龙是梭形眼,无睛;商代玉龙鼻端多是尖圆形,此玉龙则截平;商玉龙口张齿露,似虎,龙额上正中常有一个菱形纹,颚下无纹,龙身尾部满刻菱形或回形鳞纹,而此玉龙口闭吻长,额部与颚下同时刻有罕见的方格网状纹。
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及功用新探作者:付维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9期付维鸽(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对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及功用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其原型是熊与蛇两种动物形象的结合。
“玉猪龙”实际上是“熊首蛇身”玉器,它是巫觋做法时使用的法器,表现的是红山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大地丰收、种族繁衍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首蛇身”玉器宗教功能有所减弱,装饰功能占主导。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猪龙;巫觋中图分类号:K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05-04考古发掘出土物有明确的出土位置及其共存遗物,为我们研究文物提供了事实依据。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仅有4件:辽宁省建平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M4中出土了2件;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14中出土了1件;河北省阳原姜家梁M75出土了1件。
其中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14属于二次叠骨葬[1],对研究“玉猪龙”的原型及功用意义不大。
故,本文从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次葬的三件“玉猪龙”入手,探究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及功用。
一、研究成果简述近些年,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及功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各位专家学者众说纷纭,确有百家争鸣之势。
虫形玉龙说认为其功用是昭示并诱导雷雨[2];昆虫幼虫说认为其寄托着红山先民的“生存繁衍”和“再生”的信仰[3];熊说认为“玉熊龙”与神话传说中的华夏始祖黄帝直接有关联[4];猪灵云纹说认为它是事神时佩戴的玉神器,是猪灵与云纹二种崇拜、猪首与云团二种形象的复合型玉神器[5];鹿说认为其反映的是一种鹿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6];胎形龙说认为它是主人在宗教祭祀时的通灵之物[7]。
笔者认为熊说更确切、更符合实际,“玉猪龙”实际上就是“熊首蛇身”玉器。
二、“熊首蛇身”玉器提出的前提——红山文化存在熊、蛇崇拜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图腾崇拜,在笔者看来应该就是熊、蛇崇拜。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类型作者:张懿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张懿燚(赤峰博物馆,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随着我国对古代文化的重视,红山文化中的玉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类型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相关学者的主要研究项目。
红山玉器种类繁多,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结果,依据红山玉器的造型特点、使用功能,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了分类。
对红山玉器进行分类,不但有利于人们了解红山玉器,也有助于人们对先民们的生产力水平、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类型中图分类号:K8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05-0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对古文化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起来。
红山文化是我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新石器文化时代。
红山文化年代久远,并且内涵极为丰富,乃中国远古文化的精华。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结果,依据红山玉器的造型特点、使用功能,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了分类。
对红山玉器进行分类,不但有利于人们了解红山玉器,也有助于人们对先民们的生产力水平、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有更深的认识。
一、红山文化装饰类玉器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只是在现代,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存在。
对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发现,红山文化玉器中存在着大量的装饰类玉器,比如佩戴在人的手、耳、颈等部位的玉器,这充分表明,在我国古代,人类就执着于对美的追求。
在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中,装饰类的玉器有较多的种类,并且都有着不同的装饰目标。
“玉环”就是文化玉器中的一种,玉环是壁的一种,是以大小、形制来决定所佩戴的位置的,当然,装饰效果取决于玉的质量及造型。
其中大的可以佩戴在手腕上,就类似于现代的手镯,而小的则佩戴在手手指或者耳朵上,有戒指耳环的功用。
在红山文化装饰类玉器中,除了玉环还有玉珠,玉珠在红山文化装饰类玉器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玉珠的类型也相对丰富一些。
浅谈红山文化玉猪龙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是当前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而红山文化的艺术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玉猪龙了。
本文将围绕红山文化玉猪龙进行探讨。
红山文化玉猪龙是根据其形态特征而定名的,它是将猪和龙两种动物的形态特征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品。
猪的形象在红山文化的艺术品中非常常见,而龙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它寓意着睿智和力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因此,将猪和龙两种不同形象融合在一起,既具有动物世界的实在意义,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奇和哲理。
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形态多样化,有的猪身上长满了龙鳞,有的则是猪头龙身,形态十分生动。
这些不同形态的玉猪龙一方面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红山文化内部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从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的人们对动物形象的表达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追求,他们通过玉猪龙的形体来表达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独立的艺术追求。
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很多线索。
通过对玉猪龙的形态、材质和制作技艺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红山文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他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以及他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表达方式。
这样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丰富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认知。
红山文化玉猪龙作为红山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品之一,不仅在当时社会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很多线索。
它的形态多样化,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丰富多样的内涵。
通过对红山文化玉猪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红山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丰富我们对于古代文明的认知。
解析红山文化玉猪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代表,在红山文化区域多有出土,采集品和传世品也较多,其形制大体相同,身体蜷曲,双耳竖于头顶,圆眼,吻部前突,部分可见獠牙。
珍藏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玉猪龙从世界各地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看,红山文化玉猪龙出土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学术界认可的约有26件,正式发掘出土的8件。
6件出土于红山文化墓地,一件出土于西周墓地,一件出土于清代墓地。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中一次出土2件,出土时位于死者的胸前。
01、玉猪龙原形玉猪龙更准确的另一个称谓是玉兽形玦,由于学术界对其动物原形有争议,所以称玉兽形玦更准确一些。
但多数人们习惯称玉猪龙。
玉猪龙是非写实的动物,是古人臆造的神兽,关于动物原形,学术界主要有猪、熊、狼三种推测。
无论它是哪种动物都是古人崇拜的神兽,且数量较多,功能较明确,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01-1、猪龙猪龙的说法由来已久,广为流传。
从兴隆洼遗址到牛河梁遗址,在东北地区的众多文化遗址中,考古发掘都发现了猪的骸骨,有的还排列整齐,其中既有野猪也有家猪。
人类在狩猎野猪的过程中,一定受到过野猪的伤害,因此敬畏野猪的凶猛,希望获得野猪般强大的力量。
人类出于对野猪的崇拜,开始雕塑野猪的形象,经过神化和变形逐渐形成现在形状的部落图腾。
01-2、熊龙近年来很多的学者对猪龙的说法提出质疑,观点是从造型上分析,猪的耳朵虽大,但常常耷拉着,而熊的耳朵常常立于头顶。
其次人类会崇拜一种被人类大量捕杀并圈养用于食用的动物吗?此外,在古代东北地区确有崇拜熊的风俗。
鄂温克族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把图腾上的熊尊为祖先,为该教的守护神。
他们的观念认为公熊为祖父,母熊为祖母。
最后看一下考古发掘资料,牛河梁遗址出土了陶制熊的碎片与熊的颌骨,再参照北方萨满教传承中有关熊的信仰和观念,熊龙的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
01-3、狼龙有部分学者更趋向于狼龙的说法,认为蒙古草原的原始统治者是狼,狼成群活动,凶猛异常,是史前人类最恐怖的敌人。
古玉界:西周虢国墓出土红山文化玉猪龙
玉猪龙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早期形象,远古中国人以猪为祭物,祈求农业的丰收,而后“猪”被神话为龙,龙又演化为华夏的象征、帝王的化身。
“玉猪龙”是早期“龙”的形象之一,它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龙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反映出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北方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红山文化玉猪龙形制似有首部由大到小,体由粗到细、首尾间缺口由连接到缺口增大的演化规律。
红山玉猪龙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
通高4.8、最宽3.1、厚2厘米
这件玉猪龙为青玉,豆青色。
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光洁,半透明。
圆雕。
整体呈C形,作回首卷尾猪龙状,双耳耸立,椭圆眼,鼻、口
俱全,鼻间有皱纹。
自头部向下贯一圆穿,颈部有一横向小穿孔。
整体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时代较早,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此器出于虢国国君墓,反映了国君收藏玉器的喜好。
西周凹弦纹箍形玉饰
1990年出土于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
高7.9、直径7.2、厚0.4厘米
出于墓主人的左手腕处,应为墓主的手腕饰。
青玉,大部分受沁有黄褐色斑纹或灰白斑块。
玉质细腻。
体呈半圆柱形,器身外表面饰二组四道纵向凹槽和十数道凹弦纹。
版权申明:
本文图片和文字仅供中国玉文化普及推广使用
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图片来源于深圳南山博物馆线上展厅,
图片和文字版权归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和深圳南山博物馆所有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玉猪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什么文化
玉猪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产。
玉猪龙是我国古代对发现于红山等地的一种玉器的称呼,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
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
大量红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很多动物如蝉,鸟、鸭嘴兽,鱼,龟,及四肢动物均和玉猪龙共同出现,如此表达出玉猪龙是各种动物的最早期胚胎,包括人类,即人和动物最早期胚胎。
也就是说玉猪龙是胚胎而且非某种特定动物。
玉猪龙的文化背景
人类最早接触的猪,只能是凶猛的野猪,在人类早期与野猪的搏斗中,人类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胜利者,野猪的獠牙和健壮的体魄必定成为人类羡慕的对象,这种由羡慕而成的崇拜,使野猪成为人类的崇拜物,成为某个氏族的图腾。
这样就会产生以猪为原始形态的艺术品,猪的雕塑品就出现了。
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发现了一些大型的石雕猪,就是最好的证明。
随着人类对猪的认识不断加深,必然会出现豢养猪驾驭猪的能手,而当猪以玉猪龙的形象出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时,人类逐渐把它升华成龙。
所以《左传》中说的豢龙职业,应该是早期的豢猪能手。
内容摘要:红山文化是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首次被发现的时候是在一座红色的山上,所以叫红山文化,赤峰也是因此而得名。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最主要的文化现象就是这个玉器文化,红山文化玉器有玉猪龙、玉龙、玉鸟、勾云形玉佩、玉蝉、棒形玉等等,而玉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双耸大耳、圆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其雕刻风格质朴、洗练。
红山文化玉器大部分都是当时高等级的神职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辽宁省岫岩县透闪石。
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组合中的重器。
而红山玉猪龙,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举世瞩目,研究者众,研究视角全,研究成果多,而我将在已有的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谈我对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玉猪龙的认识。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猪龙“玦”形玉猪龙祭祀礼器猪崇拜玉猪龙具有多重不同的身份,从而也为我们欣赏带来的多种不同的角度。
首先,它是一个雕塑,所以我们可以从雕塑的美学角度来欣赏;其次,它是一件玉器,那么,玉学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又可以适用于它;同时,它还是一条“龙”,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其作为龙的文化内涵;再者,它也是一件重要的文物,那么,它的身后,就自然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又因为其年代久远,那么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因此我将按照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的顺序来对其进行欣赏。
一:对玉猪龙的表象的观阅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典型器之一,是史前文化的龙,是神权、王权、宗教的代表。
透闪石玉质,次生晶体明显,褐色沁自然,是全沁透有古旧熟透之惑,加工古作痕迹明显,打孔及整体都有古人使用痕迹,造型神韵古朴,包浆光润,皮壳次生开门,是红山文化玉器之精品。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玦”形龙一般被称之为玉猪龙,也有专家把它称为熊龙。
而玦形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雕中最多的一种,所已在此我将以“玦”形玉猪龙的表象为例进行赏析,以此介绍我对玉猪龙的认识。
1.对“玦”形玉猪龙的表象的观阅(玉质、雕琢工艺):首先看玉质,“玦”形玉猪龙所采用的是辽宁一带的岫岩玉,这是在2001 年由北京大学教授王时麒等3 位专家近日经过实地考察、物理分析和技术鉴定而得出的结论,岫岩玉是蛇纹石类的含铁硅酸盐岩石,以其纯洁温润的玉质、晶莹璀璨的气质、艳丽多彩的色泽,深受人们喜爱。
岫岩玉颜色各异,有淡绿、黄绿、灰绿、灰白、黄、淡黄、灰青等多种颜色,“玦”形玉猪龙取材与当地,对中国玉的分布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赤峰一带有着“爱玉治玉”的传统,而且当地也出产大量上好的玉石,取材于当地,这也很符合在远古年代交通不便的前提。
不过,由于玉的形成需要非常久远的年代,所以几千年的时间并不能给玉带来质的差别。
其次则是治玉的技艺。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告诉我们治玉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石器的研磨,换句话说,在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出现玉猪龙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且,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玉的琢磨工艺发展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可以从玉猪龙中看到远古红山人雕琢它所采用的技艺。
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
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玉猪龙的话,我们会发掘出制作它的一些典型工艺。
玉猪龙体表琢磨光洁,工艺规整,这是传统的“圆雕”手法,再仔细看一下玉猪龙的眼睛都是采用细阴线雕成,线纹匀细,造型规整,美观大方,这在磨制石器时代是完全可行的。
可以看出,即使在6000 年前的磨制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雕刻工艺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不由不使我们为之惊叹!让我们来品味一下“玉”自身的文化内涵。
按照中国传统儒家的思维方式,“君子比德于玉”,可以说玉在很早以前就被人格化了,在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品德。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他将“五德”归纳为:“润泽以温”、“鳃里自外,可以知中”、“其声舒扬,专以远闻”、“不挠而折”、“锐廉而不枝”,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玉的五德可以用“仁、义、智、勇、洁”五个字来概括。
除去玉猪龙的治玉技艺、取材等客观的层面,即使我们只从“玉”的象征意义本身来观察,用中国的传统的“比德于玉”的方法来欣赏玉猪龙,也能获得不尽的享受与美感。
2.对玉猪龙作为玉的文化内涵的理解: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古人视猪为一种吉祥之物,具有祈求吉祥,护身的作用。
古人在祈天、求雨的祭祀活动中,以猪为沟通人神间的信物,从而出现了被神话的猪的传说。
一般来说,原始人的图腾大多来自于某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动植物,而原始艺术大多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模仿。
而“玦”形玉猪龙的发掘地牛河梁等地,主要处于辽河流域平原地带。
在当时,远古人的创造力有限,他们所塑造的龙必然有日常生活中的动物的痕迹。
接近辽河平原的东部,主要是从渔猎经济转化为农耕经济,农耕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牧业的发展而相辅相成的。
猪在红山文化时期与远古先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而猪可能也是最早驯化成功的家畜,因此,猪的猎杀和畜养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猪也就成为“通天神兽”——龙的原型。
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尚的神异动物。
作为一种图腾象征,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但是,它的真相,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玉猪龙是龙文化最早的形象起源。
玉猪龙的出现,从造型上看,第一,龙的原型源于动物,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
神话了动物形象进行加工的。
许多学者认为是氏族首领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礼仪活动的神器。
巫师通神通天地使用的。
玉猪龙的发现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现。
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第二,是龙一开始就是一种人文动物,是一种综合性的合体动物。
有些学者认为是为了祈求狩猎活动的成功,而猪是当时社会人们的衣食之源,到现在,所谓六畜,牛、马、羊、鸡、犬、猪,而有句话叫六畜兴旺猪为首,所以大多数当时的人们对猪的崇拜。
而蛇,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而加上当时对猪的崇拜,于是就出现了猪首蛇身的龙的形象。
而有专家研究认为,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很可能是猪的早期胚胎,同时,发现玉猪龙的各种形状几乎包括了猪的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
而红山先民在屠宰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发现不同阶段的猪的胚胎,他们对于这种生命的蠕动和演变还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一定是怀着敬畏之情来观察这种变化并将其神化,然后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雕凿这些神灵之物,最终以自己的非凡想象力将其升华为龙!因此,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制造的动物早期胚胎的模型,实际上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的早期形式是隐藏在母体中的生命的雏形。
小结:在当时,原始农业相当发达,社会分工基本形成,国家的雏形也开始出现,因此。
红山先民就已经开始把在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的过程中,创造的龙文化汇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主流。
而“玉猪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更具代表性,在几乎所有介绍红山文化的资料中都有它的身影,因此现在有些学者认为“玉猪龙”是同一文化共同体的徽铭标志,有可能是红山文化先民们的族徽。
我觉得玉猪龙是红山先民所崇拜的神化动物的各种变形处理,是动物写实和神兽幻想多种因素相结合为抽象化产物,既高度概括又真实的原始艺术,构成了红山文化独有的玉器风格。
并且从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的规模以及玉殓葬的情况,可以看出,红山文化后期原始宗教相当发达,而其中出土的玉器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任何时期,制作一件东西都是为了使用。
不论是实用品还是艺术品,其造型与形式的设计及制作,都是从它的实际功能出发,而这种功能又取决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史前时期,原始宗教信仰是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为宗教目的而举行的巫术祭祀仪式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活动,而史前艺术品产生的最根本动力就在与配合这种祭祀仪式的需求。
因此,史前艺术品的形式和功能都是受制于和服从于当时的原始宗教观念的,红山文化玉猪龙也是如此。
要探讨它的创型理念和使用功能,应该将其置于它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下来进行考察。
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的思想内涵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功能:1)玉猪龙的思想内涵产生的文化背景:远在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因为一些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和无法战胜的自然灾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并希望通过与超自然的力量——神灵的沟通而达到影响和控制自然界的目的,这就是巫术。
萨满教就是一种以巫术为主要形式的原始宗教形态。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史前时代,多采用自然界存在的石、玉、骨、木、皮革、翎毛等材料。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人们逐渐把玉从普通的石材中分离出来,并在加工方式上施以抛光等高级技艺,赋予它庄严的思想内涵,认为它是宇宙万物之精华,是可以沟通人神的“灵物”、“神物”,成为从事原始宗教活动时与神沟通的最高品位的物质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红山文化玉猪龙是作为萨满神物、神器的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2)玉猪龙的功能:玉猪龙的头似猪,而身体似蛇或通常所说的龙,不是现实世界生存的动物,应是集合了现实中的猪、蛇等多种动物的特征并经过抽象变形而产生的一种造型,也许是萨满在昏迷状态下幻觉的灵物助神。
在躯体的背部有一小孔,可以穿绳系挂。
应该强调的是,考古发掘告诉我们,玉猪龙出土时位于死者胸部,因此专家猜其不仅为佩饰,很有可能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礼器,象征着主人的某种权利。
而这样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部落的酋长兼巫师,他们执行着沟通天地、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职能,而玉猪龙可能是佩挂于萨满的颈上或缀于神服上的,其功能应是在萨满行神事时佩带,以协助其与神沟通。
由此可见,玉猪龙”在女神庙红山文化的墓葬中被摆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死者的胸前),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古代先民们将代表生命“起点”的“玉猪龙”和逝去的躯体放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要表现“生命的轮回”,也就是说这样做是为了祝愿死者能够尽快转化为生命的“起点”得到重生。
所以认为玉猪龙的出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是在祭司举行祭祀时,用来与神沟通的道具,也就是所谓的“神器”,以辟邪和求雨的。
小结:玉猪龙是源于对天、地、日、月等自然现象的认识,这种创意可视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理念的肇端,体现出红山先民纯朴、自然、务实的情结。
通过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的结合,将红山文化玉猪龙置于萨满教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它们的创型理念与实用功能。
那么,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创型理念是由萨满进行神事活动的需要决定的,其功能为萨满的神器,在萨满进行神事活动时,承担其职责。
各种形态的玉猪龙均不是肖生造型玉器,而是通过想象和夸张,集几类动物的特征与一身,其功能是助萨满通神的灵物,呼唤萨满的灵感,帮助他尽快进入与神交流的昏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