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方案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地、得的用法
- 格式:docx
- 大小:9.94 KB
- 文档页数:3
《的、地、得用法和区别》教案设计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3.“的、地、得”的用法:1.的,一般用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用在描述或限制人物、事物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表示一种描述的结果。
如:“漂亮的衣服”、“辽阔的土地”、“高大的山脉”。
结构一般为名词(代词或形容词)+的+名词。
如,我的书、你的衣服、他的孩子,美丽的景色、动听的歌曲、灿烂的笑容。
2.地,用法简单些,用在描述或限制一种运动性质、状态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
结构通常是形容词+地+动词。
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后面的动作。
一般“地”的后面只跟动词。
比如高兴地跳、兴奋地叫喊、温和地说、“飞快地跑”;“匆匆地离开”;“慢慢地移动” .........3.得,用在说明动作的情况或结果的程度时,说明的词语与被说明的词语之间,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和说明前面的情况。
比如。
跑得飞快、跳得很高、显得高雅、显得很壮、馋得直流口水、跑得快、飞得高、走得慢、红得很……得通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之间)。
结构为动词(或形容词)+得+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的、地、得”的用法可以简要地归纳为:名词之前“白勺”的,形后动前“土也”地,动后形前“双人”得。
4.特殊情况:比如:他高兴地(得)笑了。
既可以用“地”,也可以用“得”。
到底用哪一个?就要看句子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用法可以改变句子的意思。
①、他高兴地笑了。
是在表述一件事情。
也即是说,你现在是要表述这件事,那就用“地”。
②、他高兴得笑了。
是在说明一件事情。
语文知识微课教学设计:“的、地、得”的用法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使用“的、地、得”的用法;-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的、地、得”进行语法转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或者写字台;- 准备一些配合练习题和例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的、地、得”的用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大家知道‘的、地、得’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和练习(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解释“的、地、得”的用法:- “的”用于形容词前,表示修饰的关系,如“漂亮的花”;- “地”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如“快乐地笑”;- “得”用于动词后面,表示结果,如“听得懂”。
2. 老师通过PPT或写字台,以及一些例句来进一步说明和演示“的、地、得”的用法。
3. 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让学生判断下面句子中“的、地、得”的用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这是个帅帅的男孩。
(正确,因为“的”修饰形容词“帅帅”)- 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错误,应该是“地”代替“得”表示程度)- 我用功的学习,终于考了100分。
(正确,因为“的”修饰形容词“用功”)三、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的、地、得”的用法,并强调他们的区别和运用场景。
2. 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填空练习,练习“的、地、得”的用法。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互相交流答案,或向老师请教。
扩展活动:- 学生可以在课后查找更多关于“的、地、得”的用法的例句,进行模仿写作。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的、地、得”的用法及区别。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的、地、得”的用法及区别。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的、地、得”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的、地、得”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气氛。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PPT,展示“的、地、得”的用法及例子。
2. 准备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的、地、得”的用法及重要性。
2. 讲解“的、地、得”的用法:a. “的”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如“我的书”、“美丽的风景”。
b. “地”用于动词后面,表示方式或程度,如“轻轻地走”、“快乐地唱”。
c. “得”用于动词后面,表示结果或状态,如“跑得快”、“打得准”。
3. 举例分析:通过PPT展示相关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
4. 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举例子,讨论“的、地、得”的用法。
5. 练习环节: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修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的、地、得”的正确用法。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的、地、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2. 举例说明其他类似用法,如“地、得、底”等,让学生扩展知识面。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2. 强调“的、地、得”的正确用法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了解“的、地、得”的用法。
九、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设计思路一、什么是“的地得”的用法1.1 了解“的地得”的含义及用法1.2 掌握使用“的地得”的基本规则二、使用“的地得”表示特定语境中对动作或状态进行描述2.1 “的地得”修饰形容词的用法2.1.1 描述人物特点:温柔的妹妹、聪明的学生2.1.2 描述环境状况:美丽的景色、宽敞的房间2.1.3 描述事物属性:白色的花朵、长长的河流2.2 “的地得”修饰动词和动作结果的用法2.2.1 表示动作方式:轻轻地走、快速地奔跑2.2.2 展示能力或技能:高高兴兴地唱歌、熟练地弹钢琴2.2.3 表达动作效果或结果:收获颇丰、做得很棒三、“的地得”在语言表达中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3.1 平衡修饰词与核心词关系,注意主谓一致性。
3.1.1 错误示范:漂亮妹妹写文章 (漂亮妹妹应修饰文章,正确用法:漂亮的妹妹写文章)3.1.2 错误示范:他高兴地给我打电话 (高兴应修饰打电话,正确用法:他高高兴兴地给我打电话)3.2 避免使用“的地得”修饰副词。
3.2.1 错误示范:他快地跑了 (应去掉地,正确用法:他快速地跑了)四、“的地得”的进一步运用4.1 探索“的地得”的语言扩展4.1.1 “不”的否定用法:不够细心、不顾安危4.1.2 “来、去”的方位转移性用法:去中国工作、来这里度假4.1.3 “了”的动作完成性用法:吃了早餐、看了电影4.2 制作具有实际情景的交流素材4.2.1 定义任务名称所在场景,并编写对话脚本。
4.2.2 将所学内容融入对话中,设计交际活动。
五、“的地得”的综合练习与巩固5.1 设计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规则。
5.2 编写完整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运用“的地得”进行表述。
5.3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善使用错误。
六、总结与展望6.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6.2 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注:该微课设计思路主要围绕“的地得”的用法展开,在语法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场景和交际活动,增强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大有镇中心学校沈志萍教学目标: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重难点: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教学对象:二(1)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二、新授:(一)我会认:1、教学“的”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的+ 名词雄伟(的)长城2、教学“地”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地+动词。
如:坚定( 地)回答3、教学“得”左边两人双人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得+形容词。
如:长()很好4、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老师给大家编了一首“的、地、得”用法儿歌,跟我一起读吧!“的、地、得”用法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词前“双人”“得”,三、总结:同学们,这节课就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是不是对这三个“de”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希望大家多多练习。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再见!教学反思:汉字中的“的、地、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极易出错。
本节微课,通过“我会认——学儿歌强化记忆——我会区分——我会填——我会用”这五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讲练结合,教学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的地得”的用法(微教案)一、导入语:同学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常会有人提到“的”“地”“得”用法的问题,不少人对“的、地、得”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
瞧!这句话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我们来看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出示正确答案。
)那么我们用该怎样正确的使用这三个de,有没有好的办法区分它们呢?今天我们在这里重点讲解“的地得”的用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相同点!这三个词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年轻声“de”。
而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它们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是书面语言精确化。
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首先来学习白勺de的用法。
屏幕上出现三组词语,请你先读一读。
好,读完后,我们不难发现的后边跟的都是名称。
但是的前面的词就有不同的了。
我们的来看第一组,(读)的前面都是形容词,我们就用(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来表示。
第二组(读)de 前面都是名词,我们就用(名词+的+名词)的结构来表示。
第三组(读)的前面的都是代词,我们可以用(代词+的+名词)的结构来表示。
好,接下我们学习第二种土也de用法,请你读一读这几个词语,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地。
有什么使用特点呢?好,我们不难发现地后年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地前面的都是在形容动作是怎样的词语,我们很容易的发现这组词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来表示。
最后我们来学习双人de的用法。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我们不难de前面加的多数是动词,de后面是对前面动词的补充和说明,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
我们这种形式来表示。
这三个de的用法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口诀来记忆,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做助词都读“de”。
以上只是这三种de的一般用法,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我们以后要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意思来使用。
六、结束语:同学们,学到这你是不是对这三个de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呢?希望大家在课下多多练习,相信你不会用错“的地得”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革新。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学习形式,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和生动有趣的内容,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喜爱。
本文为您设计了一节关于“的地得”的微课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能够清晰地理解“的地得”在汉语语法中的用法,并且能够正确运用它们。
二、一级标题:“的”的基本用法1. 解释和应用:在汉语中,“的”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助词,在句子中起到修饰、限制或体现所有关系等作用。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妈妈做的蛋糕很好吃。
- 那是家里的猫吗?- 这是你们学校的图书馆。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的”起到修饰名词、表示所属关系或产生限定作用等功能。
接下来我将对具体使用场景进行详细讲解。
2. 描述物品所属关系:“的”可以表示所属关系,表达某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 她的手机很贵。
- 这是我的书。
3. 构成形容词短语修饰名词:“的”可以用来连接形容词和名词,构成形容词短语,进一步修饰名词。
例如:- 不同背景的学生们正在一起合作。
- 在美丽的花坛中,小鸟在歌唱。
4. 关系代词如“谁”的引导:当"的"后面接关系代词“谁”时,可以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拥有关系、身份关系等。
例如:- 这是跟我交朋友的人。
- 我想找个知道怎么开车的朋友。
三、一级标题:“地”的基本用法1. 解释和应用:在汉语中,“地”是一个副词,在句子中表达方式和程度等意义。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他高兴地笑了。
- 她慢慢地散步。
2. 描述方式或态度等情感:“地”可以描绘说话人行为时的方式、态度和情感等。
例如:- 小明生气地喊着。
- 她深情地看着他。
3. 修饰动词:“地”可以用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是以某种方式或者采取什么态度进行。
例如:- 轻轻地敲门。
- 安静地学习。
四、一级标题:“得”的基本用法1. 解释和应用:在汉语中,“得”是一个副词,在句子中表达程度、方式等意义。
小学语文《的地得的故事》微课程设计方案蝶,掘地洞,玩耍。
在这些活动中,土也地常常用到“地”字,表示动作的地点或方式。
3、讲解“得“的作用小妹妹双人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女孩,她喜欢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画画、写字、唱歌、跳舞等等。
她总是能够很快地学会新的事物,这是因为她具备了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得”。
得”在这里表示“获得”的意思,也就是说,双人得能够通过努力研究和实践,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和知识。
三、练巩固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已经研究了“的、地、得”在用法上的不同之处。
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巩固所学知识。
请根据句子的需要,填写相应的“的、地、得”。
1.她唱歌唱得很好。
2.我们在公园里玩得很开心。
3.这是我妈妈的房子。
4.他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讲。
5.我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四、总结回顾通过这节微课的研究,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地、得”在用法上的不同之处,能够准确地运用到写作和口语中。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取得更好的成绩。
土也地是一个喜欢运动的小男孩,他喜欢蝴蝶、看书、踢足球、遛小狗、骑自行车、洗澡和吃冰淇淋。
可以说,在所有表示动作的词前面,你一定会发现土也地的影子。
双人得是一个很有用的词,它常用在表示评价的句子当中。
小妹妹双人得就非常善于评价和赞美别人。
她会对别人的动作进行评价,比如说,“你的球踢得可真棒!”“哇!你跳得太精彩了!”“这些书你理解得十分深刻呀!”她还会赞美周围的人,比如说:“你强壮得像一头小牛!”“这场魔术表演让我们惊讶得合不拢嘴!”所以,当你要评价别人的动作过程或是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用上双人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的”“地”“得”的用法,设计了一个杂货铺老板身份的“的”,让学生把“名词后面白勺的”的概念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选择了一组会动的图片让孩子们认识了一个喜欢运动的小男孩——“土也地”,帮助他们理解了“动词”的概念;而“双人得”的用法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先理解“形容词后双人得”的概念。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
教学设计
大荔红楼小学王芳
1
2
3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用法。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
1
2
(
疑问:这个句子哪里出问题了呢?
(2)纠正错误:
我的表现好,老师高兴地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得更好!释疑:原来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3、过渡质疑: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区分“的、地、得”呢?赶紧来找
找它们的区分与用法吧!
三、用法
1
(3)我的桌子你的书包她的钢笔……(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慢慢地写高兴地说
甜甜地笑专心地听
飞快地奔跑积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3、“得”的用法
跑得快写得好
鲜艳(的)红旗勇敢(的)战士胜利(地)到达迅速(地)前进观察(得)仔细感动(得)流泪
(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
请看题目)
四、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多多兴高采烈(地)来到金灿灿(的)葵花园。
她兴奋(地)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
,。
正确使用“的”、“地”、“得”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的”、“地”、“得”的用法,使句子表达更准确、清晰。
1.2 教学内容介绍“的”、“地”、“得”的区别与用法。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区别与用法2.1 “的”的用法2.1.1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这是我的书。
2.1.2 用于名词后面,表示修饰关系。
例如:美丽的花园。
2.2 “地”的用法2.2.1 用于动词后面,表示方式或程度。
例如:轻轻地走。
2.2.2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方式或程度。
例如:快乐地唱歌。
2.3 “得”的用法2.3.1 用于动词后面,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如:跑得快。
2.3.2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如:漂亮得很。
第三章:实例分析3.1 正确使用“的”的例子3.1.1 错误:我喜欢吃甜的食物。
正确:我喜欢吃甜的食物。
3.2 正确使用“地”的例子3.2.1 错误:他轻轻地走。
正确:他轻轻地走了。
3.3 正确使用“得”的例子3.3.1 错误:他跑得快。
正确:他跑得很快。
第四章:练习4.1 选择填空(1)这个苹果很()。
A. 的B. 地C. 得答案:A(2)她()地唱着歌。
A. 的B. 地C. 得答案:B(3)小猫()得很可爱。
A. 的B. 地C. 得答案:C4.2 改错(1)错误:他跑得快慢。
改正:他跑得慢。
(2)错误:她轻轻地走了。
改正:她轻轻地走。
(3)错误:这是他的书包。
改正:这是他的书包。
第五章:总结5.1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的”、“地”、“得”的用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2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用“的”、“地”、“得”各造一个句子,明天上课分享。
第六章:常见错误分析6.1 错误案例分析6.1.1 错误:他学习得很努力。
改正:他学习很努力。
6.1.2 错误:这道菜味道很好吃。
改正:这道菜味道很好。
6.2 错误原因探讨6.2.1 混淆了“的”、“地”、“得”的用法。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篇一」一、教学背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
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8分钟微课堂六、教学适用对象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八、教学设计与过程开场白: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2)怎样样地干什么(3)干得怎么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3、练习巩固(1)形近区分(2)类别区分(3)综合杂糅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4、特殊情况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桐城市东关小学朱际红教学目标:1.了解“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重难点: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2.“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
所以,用对“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正确用法。
二、新授:1.教学“的”(1)出示短语,寻找规律:美丽的花儿温暖的怀抱干净的衣服茂密的树林可爱的孩子勇敢的战士(2)带的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教学“地”。
(1)出示短语,归纳规律:认真地想开心地笑大声地歌唱专心地看慢慢地骑认真地读书(2)带地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教学“得”。
(1)出示短语,总结规律:跑得快跳得远看得清起得早飞得高好得快(2)带得字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形容词4.为了更牢固地掌握这些规律,下面,我教你们一个口诀,想学吗?跟我读吧!“的、地、得”用法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5.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1)出示短语。
鲜艳(的)红旗勇敢(的)战士观察(得)仔细胜利(地)到达感动(得)流泪迅速(地)前进(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
请看题目)(2)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清晨,可爱(的)花花兴高采烈(地)来到金灿灿(的)葵花园里。
她兴奋(地)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
你看,她跳(得)多好。
三、总结:1.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正确使用“的、地、得”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的、地、得”的用法及其区别。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句子更加准确、流畅。
教学内容:1. “的、地、得”的定义及用法。
2. “的、地、得”在句子中的位置。
3. 举例说明“的、地、得”的用法及区别。
教学重点:1. 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2. 学会正确运用“的、地、得”使句子更准确。
教学难点:1. 区分“的、地、得”在句子中的用法。
2. 运用“的、地、得”使句子更流畅。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例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句子,发现“的、地、得”的用法。
2. 提问:“的、地、得”有什么区别?二、讲解“的、地、得”的用法及区别(15分钟)1. 讲解“的”的用法:用于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所修饰的名词的特征。
例句:美丽的风景、快乐的日子2. 讲解“地”的用法:用于副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所修饰的动词的方式。
例句:慢慢地走、仔细地看3. 讲解“得”的用法:用于动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所修饰动词的结果或程度。
例句:跑得快、看得清楚三、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词语,用“的、地、得”造句。
2. 各组展示句子,其他组判断使用是否正确。
四、练习环节(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的、地、得”的用法。
2. 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的、地、得”的正确用法。
2. 布置作业:用“的、地、得”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的、地、得”的用法及其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的、地、得”,使句子更加准确、流畅。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正确使用“的、地、得”教案(续)六、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常见错误用法,如“快乐地笑声”、“跑得快得人”等。
微课设计方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
对号入座
——的、地、得的用法
陈瑶教学内容: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教学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明白助词“的”、“地”、“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会在写话的时候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思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写句子或写日记的时候,常常用错“的”、“地”、“得”,虽然老师多次告知用法,多次纠正,但还是有不少孩子在用时出错,有的孩子为避免出错,干脆用拼音代替。
看似简单的语文知识,一年级的孩子掌握起来确实有难度。
如何让他们学会呢?微课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的确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孩子学习需求。
但是怎样的微课才能吸引一年级的孩子,还能达到学习目标呢?仅仅是清晰简单的告知知识,这对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仍然达不到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地”、“得”的目的。
怎么办呢?只有精心设计。
首先,这节微课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
鲜艳的图画,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亲切而富于变化的教学语言等等因素都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主学习,不把孩子当成知识地容器。
这节微课,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自主学习的地位,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告知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计,运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比较、去发现知识。
第三,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孩子知道知识,但是不会用,如何帮助他们达到会用的最终目的呢?微课采用了学练结合的方式。
在开头,根据孩子们平常学习中常出现的困难设计了一道任务题,有利于孩子自我了解学习水平,调动孩子主动认真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孩子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在结尾,孩子可以完成任务题(自测题)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决定是否再次学习微课。
这些练习虽然占用了较多时间,但是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很有必要,因为知识化为能力,必要的练习不可少,在有陪伴的练习下,孩子不仅清楚地知道了知识而且会用,最终达到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目标。
所以把练习设计得与学习知识一样重要,孩子就能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化为己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学习内容、目标。
小朋友,你好!在写话时,我们常常用到“的”、“地”、“得”这三个字,它们读音一样,用法可不一样哦。
兰兰写了一段话,因为不明白它们的用法,只好用拼音代替。
我们一起来帮助兰兰把“的”、“地”、“得”对号入座吧。
只要我们弄明白了它们的用法,就一定能完成任务。
二、循序渐进,观察、思考、发现、运用,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一)学习“的”的用法。
1、看动画。
2、做练习,发现的的后面是名词。
3、做一做,想一想,进一步巩固的的用法。
(二)学习“地”的用法。
(三)学习“得”的用法。
(四)总结用法,练习巩固。
“的”的后面是表示“什么”的词;
“地”的后面是表示“干什么”的词;
“得”的后面是表示“怎么样”的词。
三、照应开头,自测效果。
我们一起来帮助兰兰把“的”、“地”、“得”对号入座吧。
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做一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