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电离平衡3
- 格式:pdf
- 大小:956.43 KB
- 文档页数:8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精选3篇)1. 教案名称: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解释电离平衡的原理;2. 掌握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3. 能够应用电离平衡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的关系;3. 应用电离平衡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电离平衡吗?电离平衡有什么特点?”,引发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15分钟)结合实例,讲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解释电离平衡与浓度、温度、压强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电离平衡的原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思考不同浓度、温度或压强条件下电离平衡的变化情况。
4.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电离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教案名称: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常数的计算方法;3. 理解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常数的计算方法;3. 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电离平衡常数吗?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2. 讲解(15分钟)讲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解释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选取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计算电离平衡常数和酸碱常数,并讨论电离平衡常数与酸碱性质之间的关系。
4.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第三章电离平衡重要知识点(学生用)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二者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什么都不是。
即化合物不是电就是非。
3电解质强调因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若是生成物的电离,就不是电解质,如SO2、NH3等。
4.电解质可以是离子化合物也可以是共价化合物,前者在两种情况下都能导电,后者只是在水溶液里导电。
------要证明一种化合物是离还是共就看它在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
例:证明HCl是共价化合物,则只需证明液态HCl不导电则可。
5.离子化合物本身含有离子,但因无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但熔融的离子化合物却能导电。
6.强酸的酸式盐如NaHSO4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是不同的。
前者共价、离子键均断键,后者只有离子键断键。
7.掌握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类别:电解质包括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非电解质一般包括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除H2S、HX外),绝大多数的有机物。
思考:一种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原物质一定是电解质吗?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根据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来区分。
1.强电解质溶液中只有离子无分子,弱电解质溶液中两种都有。
因此,只有弱电解质溶液才有电离平衡。
且电离过程是吸热的,故弱电解质的导电性随T的升高而增强,而金属反之。
2、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的强弱无关,与溶解性的大小无关。
3.电解质的强弱与化学键的关系:强电解质可以含离子键或极性键;弱电解质只能含极性键(这里的极性键也可以是强极性键。
如:HF),即含离子键的电解质必为强电解质。
4.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类别:-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活泼金属氧化物;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首先关注电解质的强弱。
1.强电解质用等号,弱电解质用可逆号。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9篇电离平衡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
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高三化学教课设计电离均衡高三化学教课设计电离均衡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均衡。
2.认识电离均衡常数的观点。
3.认识影响电离均衡的要素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育学生剖析推理能力。
感情目标: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领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互相对峙一致,相互依靠的和睦美。
教课过程今日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均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剖析成立)2.当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均衡状态,叫电离均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均衡比较(1)电离均衡是动向均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联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不过其速率相等。
(2)此均衡也是有条件的均衡:当条件改变,均衡被损坏,在新的条件下成立新的均衡,即均衡发生挪动。
(3)影响电离均衡的要素A.内因的主导要素。
B.外国有: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高升温度,均衡向电离方向挪动。
②浓度:问题议论:在的均衡系统中:①加入:②加入: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怎样变化:、、、溶液怎样变化 ?(变高,变低,不变)(4)电离均衡常数(ⅱ )一元弱酸:(3)一元弱碱①电离均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 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克制作用。
如:1.足量镁和必定量的盐酸反响,为减慢反响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以下物质中的( )A. B. C. D.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升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 ) A.B. C. D.3.浓度和体积都同样的盐酸和醋酸,在同样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 (颗粒大小均同样)反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盐酸的反响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响速率B.盐酸的反响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响速率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样多4.以下表达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同样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响有酸乙生成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当的,发生以下反响: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选项是( )A. 较弱B. 较弱C.二者同样D.没法比较1.化学均衡知识与电离均衡知识比较比较。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精选3篇)第一课时: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教学目标】1. 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3. 能够运用电离平衡常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的推导;3. 运用电离平衡常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的推导;2. 运用电离平衡常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和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对电离平衡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1. 引导学生回忆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离子产生和回收的过程;2. 介绍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离子生成与回收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Step 3 相关术语的解释解释以下术语的意义和作用:1. 离子化合物:指在溶液中会释放出离子的化合物;2. 电离度:一个离子化合物溶液中被电离形成的离子的相对数量;3. 电离平衡:指离子化合物溶液中离子的生成和回收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Step 4 电离平衡常数的推导1. 通过化学方程式推导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2. 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它描述了离子生成和回收的相对速率。
Step 5 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1. 通过实例分析电离平衡常数的用途;2. 通过解决相关问题,巩固学生的应用能力。
Step 6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内容,为下一课作铺垫。
【教学反馈】1. 学生对电离平衡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电离平衡常数的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电离平衡的定义- 相关术语的解释- 电离平衡常数的推导- 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概 念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仅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化合物类型 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所含物质 强酸、强碱、盐等 水、弱酸、弱碱电离情况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电离不可逆) 不完全电离(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联 系 都属于电解质说明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或溶于水时离子键被破坏,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共价化合物只有在溶于水时才能导电.因此,可通过使一个化合物处于熔融状态时能否导电的实验来判定该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电离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特点:电离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可根据此原理分析电离平衡的移动情况. ①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电离方程式中用可逆符号“”表示.例如:CH 3COOH CH 3COO - + H +NH 3·H 2O NH 4+ + OH -②将弱电解质溶液加水稀释时,电离平衡向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增多,但电解质的分子数减少,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导电性降低.③由于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因此,升高温度,可使电离平衡向弱电解质电离的方向移动.此时,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多,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导电性增强. ④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相同的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例如,在0.1mol ·L -1”滴有氨水的溶液(显浅红色)中,存在电离平衡NH 3·H 2O NH 4+ + OH -.当向其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时:a . NH 4Cl 固体.由于增大了c(NH 4+),使NH 3·H 2O 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OH -)减小,溶液红色变浅.b .NaOH 固体.NaOH 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OH -抑制了NH 3·H 2O 的电离,从而使平衡逆向移动. [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状态时,溶液中电离产生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弱酸的电离常数用K a 表示,弱碱的电离常数用K b 表示. (1)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①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常数表达式: 例如,一定温度下CH 3COOH 的电离常数为:CH 3COOH CH 3COO - + H +)()()(33COOH CH c COO CH c H c Ka -+⋅=一定温度下NH 3·H 2O 的电离常数为:NH 3·H 2O NH 4+ + OH -)()()(234O H NH c OH c NH c Kb ⋅⋅=-+②多元弱酸的电离特点及电离常数表达式:a .分步电离.是几元酸就分几步电离.每步电离只能产生一个H +,每一步电离都有其相应的电离常数.b .电离程度逐渐减小,且K 1》K 2》K 3,故多元弱酸溶液中平衡时的H +主要来源于第一步.所以,在比较多元弱酸的酸性强弱时,只需比较其K1即可.例如25℃时,H 3PO 4的电离; H 3PO 4 H 2PO 4-+ H + 343421105.7)()()(-+-⨯=⋅=PO H c H c PO H c KH 2PO 4-HPO 42-+ H +842242102.6)()()(--+-⨯=⋅=PO H c H c HPO c KHPO 42-PO 43-+ H +132********.2)()()(--+-⨯=⋅=HPO c H c PO c K注意 a .电离常数表达式中各组分的浓度均为平衡浓度.b .多元弱酸溶液中的c(H +)是各步电离产生的c(H +)的总和,在每步的电离常数表达式中的c(H +)是指溶液中H+的总浓度而不是该步电离产生的c(H +).(2)电离常数的特征.同一弱电解质的稀溶液的电离常数的大小与溶液的浓度无关,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K 值不变;温度不同,K 值也不同.但由于电离常数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在室温时,可不考虑温度对电离常数的影响. (3)电离常数的意义:①表明弱电解质电离的难易程度.K 值越大,离子浓度越大,该电解质越易电离;反之,电解质越难电离.②比较弱酸或弱碱相对强弱.例如在25℃时,HNO 2的K =4.6×10-4,CH 3COOH 的K =1.8×10-5,因此HNO 2的酸性比CH 3COOH 的酸性强. 6.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方程式.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像酸一样电离出极少量的H +,又能像碱一样电离出少量的OH -(这叫做水的自偶电离).水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H 2O + H 2O H 3O + + OH -简写为:H 2O H + + OH -(2)水的离子积K W .一定温度下,水的电离常数为:)()()(2O H c OH c H c K -+⋅=即c(H +)·c(OH -)=K ·c(H 2O)设水的密度为1 g ·cm3,则1 L H 2O =1 000 mL H 2O =1 000 gH 20=55.6 mol ,即H 2O 的起始浓度为55.6 mol ·L -1.由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它电离时消耗的水与电离前相比,可忽略不计.例如,25℃时,1 LH 2O 中已电离的H 2O 为10-7mol ,所以c(H 2O)≈55.6 mol ·L -1,即K ·c(H 2O)为一常数,这个新的常数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表示为:c(H +)·c(OH -)=K W说明 ①一定温度下,由于K W 为一常数,故通常不写单位,如25℃时K W =1×10-14.②K W 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温度不变,K W 不变;温度变化,K W 也发生变化.③由于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因此温度升高时,纯水中的c(H +)、c(OH -)同时增大,K W 也随着增大.例如:25℃时,c(H ’)=(OH -)=1×10-7 mol ·L -1 ,K W =1×10-14100℃时,c(H ’)=(OH -)=1×10-6 mol ·L -1 ,K W =1×10-12但由于c(H +)与c(OH -)始终保持相等,故仍显中性.④在任何以水为溶剂的溶液中都存在H +和OH -,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当溶液中的c(H +)增大时,c(OH -)将减小;反之,当溶液中的c(OH -)增大时,c(H +)则必然减小.但无论在中性、酸性还是碱性溶液中,在一定温度下,c(H +)与c(OH -)的乘积(即K W )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K W 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的稀溶液.只要温度相同,不论是在纯水中,还是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K W 都是相同的.⑤一定温度下,不论是纯水中,还是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由H 2O 电离产生的c(H +)与c(OH -)总是相等的.如25℃时,0.1 mol ·L-1的盐酸中,c 水(H +)=c(OH -)=1.010114-⨯=1×10-13 mol ·L -1. ⑥水的电离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例如,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均使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即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向水中投入活泼金属如钠等,由于金属与水电离产生的H +直接作用而促进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的实质]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水的电离,因此都含有H +和OH -.一种溶液是显酸性、中性还是碱性,是由该溶液中的c(H +)与c(OH -)的相对大小来决定的.酸性溶液:c(H +)>c(OH -)中性溶液:c(H +)=c(OH -)碱性溶液:c(H +)<c(OH -)例如:25℃时,因为K W =1×10-14,所以:中性溶液:c(H +)=c(OH -)=1×10-7 mol ·L -1酸性溶液:c(H +)>1×10-7 mol ·L -1,c(OH -)<1×10-7 mol ·L -1碱性溶液:c(H +)<1×10-7 mol ·L -1,c(OH -) >1×10-7 mol ·L -1100℃时,因为K W =1×10-12,所以:中性溶液:c(H +)=c(OH -)=1×10-6 mol ·L -1酸性溶液:c(H +)>1×10-6 mol ·L -1,c(OH -)<1×10-6 mol ·L -1碱性溶液:c(H +)<1×10-6 mol ·L -1,c(OH -) >1×10-6 mol ·L -1[溶液的pH](1)溶液的pH 的概念:在c(H +)≤1 mol ·L -1的水溶液中,采用c(H +)的负对数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2)数学表达式: pH =-1g[c(H +)]若c(H +)=10-n mol ·L -1,则pH =n .若c(H +) =m ×10-n mol ·L -1,则pH =n -lgm . (3)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与pH 的关系. ①常温(25℃)时:pH =7,溶液呈中性,c(H +)=c(OH -)=1×10-7 mol ·L -1.Ph <7,溶液呈酸性,pH 小(大) c(H +)大(小) 溶液的酸性强(弱).PH >7,溶液呈碱性,pH 大(小) c(OH -)大(小) 溶液的碱性强(弱).②pH 范围为0~14之间.pH =0的溶液中并非无H +,而是c(H +)=1mol ·L -1;pH =14的溶液中并非没有OH -,而是c(OH -)=1 mol ·L -1.pH 减小(增大)n 倍,则c(H +)增大为原来的10n 倍(减小为原来的1/10n 倍),相应的c(OH -)减小为原来1/10n 倍(增大为原来的10n 倍).③当溶液中的c(H +)>1mol ·L -1时,pH <0;c(OH -)>1mol ·L -1时,pH >14.因此,当溶液中的c(H +)或c(OH -)大于mol ·L -1时,一般不用pH 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而是直接用c(H +)或c(OH -)来表示.所以,pH 只适用于c(H +)或c(OH -)≤1 mol ·L -1的稀溶液.④也可以用pOH 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OH 是OH -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OH =一lg[c(OH -)].因为25℃时,c(H +)·c(OH -)=1×10-14,所以:pH + pOH =14. [溶液中pH 的计算] (1)基本关系式:①pH =-1g[c(H +)]②c(H +)=10-pH mol ·L -1③任何水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与c(OH -)总是相等的,即:c 水(H +)=c 水(OH -).④常温(25℃)时,c(H +)·c(OH -)=1×10-14⑤n 元强酸溶液中c(H +)=n ·c 酸;n 元强碱溶液中c(OH -)=n ·c 碱· (2)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溶液加水稀释后pH 的计算. ①强酸与弱酸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由于弱酸中原来未电离的弱酸分子进一步电离出离子,故弱酸的pH 变化小.设稀释10n 倍,则:强酸:pH 稀 = pH 原 + n 弱酸:pH 稀 < pH 原 + n当加水稀释至由溶质酸电离产生的c 酸(H +)<10-6 mol ·L -1时,则必须考虑水的电离.如pH =5的盐酸稀释1 000倍时,pH 稀=6.98,而不是等于8.因此,酸溶液无论如何稀释,溶液的pH 都不会大于7. ②强碱与弱碱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弱碱的pH 变化小.设均稀释10n 倍,则: 强碱:pH 稀 = pH 原 — n 弱碱:pH 稀 > pH 原 — n当加水稀释至由溶质碱电离产生的c(OH -)<10-6 mol ·L -1时,则必须考虑水的电离.如pH =9的NaOH 溶液稀释1 000倍时,pH 稀≈7,而不是等于6.因此,碱溶液无论如何稀释,溶液的pH 都不会小于7. (3)两强酸或两强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 ①两强酸溶液混合.先求出:212211V V V H c V H c H c ++=+++)()()(酸 再求;pH 混=-1g[c 混(H +)] 注:V 1、V 2的单位可为L 或mL ,但必须一致.②两强碱溶液混合.求算两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 时,不能直接根据题中给出的碱的pH 求算混合液的pH ,而必须先分别求出两强碱溶液中的c(OH -),再依下式求算c 混(OH -):212211V V V OH c V OH c OH c ++=---)()()(混然后求出c 混(H +)、pH 混.例如:将pH =8的Ba(OH)2溶液与pH =10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的c(H +)应为2×10-10 mol ·L -1,而不是(10-10 + 10-8)/2 mol ·L -1.(4)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解题步骤:分别求出酸中的n(H +)、碱中的n(OH -)→依H + + OH -=H 2O 比较出n(H +)与n(OH -)的大小.①n(H +)=n(OH -)时,恰好中和,混合液显中性;pH =7.[反之,若混合液的pH =7,则必有n(H +)=n(OH -)]②n(H +)>n(OH -)时,酸过量,则:碱酸余碱酸酸)()()()(V V H n V V OH n H n H c +=+-=+-++再求出pH 混(求得的pH 混必小于7).注:若已知pH 混<7,则必须利用上式进行相关计算.⑧ n(H +)< n(OH -)时,碱过量.则:碱酸余碱酸酸)()()()(V V OH n V V H n OH n OH c +=+-=-+--然后求出c 混(H +)、pH 混.注:若已知pH 混>7,则必须利用上式进行相关计算.(5)强酸与强碱混合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时,强酸的pH 酸、强碱的pH 碱与强酸溶液体积V 酸、强碱溶液体积V 碱之间的关系:当溶液呈中性时:n(H +) =n(OH -)即:c(H +)·V 酸=c(OH -)·V 碱25℃时,有c 酸(H +)·V 酸=1×10-14/c 碱(H +)·V 碱,整理得:c 酸(H +)·c 碱(H +)=1×10-14 V 碱/V 酸,两边取负对数得:{-1g [c 酸(H +)]} + {-lg[ c 碱(OH -)]}={-lg(1×10-14)} + {-lg (V 碱/V 酸)} 故 pH 酸 + pH 碱 =14 + lg(V 酸/V 碱)①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1,即强酸与强碱等体积混合. ②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4)(10-+碱酸pH pH ∶1③若pH 酸+pH 碱<14,则:V 酸∶V 碱=1∶)(1410碱酸pH pH +-7.盐类的水解 [盐类的水解](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产生出来的H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说明 盐类的水解反应与中和反应互为可逆过程:盐 + 水酸 + 碱 - 热量(2)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于水时电离产生的弱碱阳离子(如NH 4+、A13+、Fe 3+等)或者弱酸阴离子(如CH 3COO -、CO 32-、S 2-等)与水电离产生的OH -或H +结合生成了难电离的弱碱、弱酸(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引起水电离产生的c(H +)与c(OH -)的大小发生变化. (3)各种类型的盐的水解情况比较:盐的类型 强酸强碱盐 强酸弱碱盐 弱酸强碱盐 弱酸弱碱盐 水解情况 不水解 水解 水解 水解参与水解的离子弱碱阳离子 弱酸阴离子 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溶液的酸碱性 正盐显中性;酸式盐因电离产生H ’而显酸性 酸性[弱碱阳离子与H 2O 电离产生的OH-结合而使得c(H +)> c(OH -)] 碱性 [弱酸阴离子与H 2O 电离产生的OH-结合而使得c(H +)<c(OH -)] 依组成盐对应的酸、碱的电离常数尺的相对大小而定K 酸>K 碱:溶液呈酸性K 酸<K 碱:溶液呈碱性实例正 盐:KCl 、Na 2SO 4、NaNO 3、KNO 3等 酸式盐:NaHSO 4等CuCl 2、NH 4C1、FeCl 3、A12(SO 4)3 CH 3COONa 、NaClO 、NaF 、K 2S 、K 2CO 3CH 3COONH 4、NH 4F 、(NH 4)2CO 3 说明①盐类的水解程度很小,水解后生成的难溶物的微粒数、易挥发性物质的微粒数都很少,没有沉淀、气体产生,因此不能用“↑”、“↓”符号表示②发生水解的盐都是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而促进水的电离(而酸或碱则总是抑制水的电离)①判断某盐是否水解的简易口诀:不溶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 ②判断盐溶液酸碱性的简易口诀: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都弱具体定(比较等温时K 酸与K 碱的大小). (4)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原则:方程式左边的水写化学式“H 2O ”,中间符号用“”,右边不写“↓”、“↑”符号.整个方程式中电荷、质量要守恒. ①强酸弱碱盐: 弱碱阳离子: M n + + nH 2O M(OH)n + nH +如CuSO 4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Cu 2+ + 2H 2O Cu(OH)2 + 2H +说明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SO 42-)>c(Cu 2+)>c(H +)>c(OH -) ②弱酸强碱盐:a . 一元弱酸对应的盐.如CH3COONa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 H2O CH3COOH + OH-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Na+)>c(CH3COO-)>c(OH-)>c(H+)根据“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电荷守恒”可知:c(Na+) + c(H+) =c(CH3COO-) + c(OH-)b.多元弱酸对应的盐.多元弱酸对应的盐发生水解时,是几元酸就分几步水解,且每步水解只与1个H2O分子结合,生成1个OH-离子.多元弱酸盐的水解程度是逐渐减弱的,因此,多元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由第一步水解决定.例如K2CO3的水解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CO32-+ H2O HCO3-+ OH-第二步:HCO3-+H2O H2CO3 + OH-水解程度:第一步>第二步.所以K2CO3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大小的顺序为:c(K+)>c(CO32-)>c(OH-)>c(HCO3-)>c(H2CO3)>c(H+)根据“任何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可知:c(K+) + c(H+) =2×c(CO32-) + c(OH-) + c(HCO3-)⑧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 NH4++ H2O CH3COOH + NH3·H2O因为K(CH3COOH)=K(NH3·H2O)=1.8×10-5,所以CH3COONH4溶液呈中性.[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1)盐本身的组成决定盐是否水解及水解程度的大小.对于强碱弱酸盐来说,组成盐的阴离子对应的酸越弱(强),则盐的水解程度越大(小),溶液中的c(OH-)越大(小),pH 也越大(小).例如: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a溶液与NaClO溶液相比,由于酸性CH3COOH>HClO,故pH较大<碱性较强)的是NaClO溶液.又如: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NaB、NaC三种溶液的pH的大小顺序为:NaA>NaB>NaC,则三种酸HA、HB、HC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A<HB<HC.(2)盐类的水解平衡遵循勒夏特列原理.①温度.因为盐水解时吸热,所以升温,盐的水解程度增大,盐溶液的酸性或碱性增强.②浓度.盐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故加水稀释能促进盐的水解.但因为溶液体积增大得更多,所以盐溶液中的c(H +)或c(OH-)反而减小(即酸性或碱性减弱).③向能水解的盐溶液中加入与水解产物相同的离子,水解被抑制;若将水解产物反应掉,则促进盐的水解.例如,在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 3H2O Fe(OH)3 + 3H+.若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则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促进了Fe3+的水解;若加入少量盐酸,则水解平衡向左移动,Fe3+的水解受到抑制.[盐类水解的应用](1)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或pH范围).如A12(SO4)3。
高三化学电离平衡--电解质教案(精选3篇)教案1: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与表达式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2. 掌握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3. 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教学重点:1. 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2. 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电离平衡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引入电解质的电离过程,解释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现象。
Step 2:讲解电离平衡常数(10分钟)教师讲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表达式,并通过例题进行示范和分析。
Step 3:例题练习(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酸碱溶液离子浓度计算电离平衡常数,并解释结果的物理意义。
Step 4:概念检测(5分钟)教师设计几个概念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电离平衡的相关知识点,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要求。
教案2: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 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度的计算方法;2. 理解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电离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电离度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引入电离度的概念,解释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Step 2:讲解电离度的计算方法(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电离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计算示范和实例分析进行说明。
Step 3:例题练习(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要求学生根据电离度计算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并解释结果的物理意义。
Step 4:概念检测(5分钟)教师设计几个概念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关系,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要求。
教案3: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溶解度积教学目标:1. 理解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溶解度积的概念;2. 掌握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
高三化学电离平衡[第一课时]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教学目标:1.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2.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3.能够根据反应方程式写出电离平衡表达式。
教学重点:1.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2.电离平衡表达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1.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2.根据反应方程式写出电离平衡表达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教辅资料;2.学生准备笔记、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提出问题:什么是电离平衡?为什么要学习电离平衡?2.回顾化学反应中的平衡常数的概念。
二、讲解(25分钟)1.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电离平衡常数表示电离反应的平衡程度。
2.讲解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以酸碱反应为例,介绍酸碱离子生成的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根据反应方程式写出电离平衡表达式的例题讲解。
2.计算电离平衡常数的例题讲解。
四、练习(15分钟)1.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讲解练习题答案,解答学生问题。
五、总结归纳(5分钟)1.总结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2.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教案二:酸碱电离平衡的计算教学目标:1.了解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2.掌握酸碱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根据酸碱性质写出酸碱电离平衡表达式。
教学重点:1.酸碱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2.酸碱电离平衡表达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1.酸碱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2.根据酸碱性质写出酸碱电离平衡表达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习题、实验演示;2.学生准备笔记、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2.引入酸碱电离平衡的计算,提出问题:酸碱电离平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学习酸碱电离平衡?二、讲解(25分钟)1.介绍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
酸和碱的电离平衡常数表示酸碱强弱。
2.讲解酸碱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