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x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8
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特点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
那么你对社会资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社会资本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社会资本的介绍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the world bank's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的界定,广义的社会资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该组织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
对于“社会资本”概念,尚没有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从其基本内涵看,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它是指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
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
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着眼于个体行动者的关系指向特征及其自身社会地位状况对其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本的影响,或者是关注行动者所在的社会网络整体的结构性特征及网络间的互动、制约对个体社会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
由于社会资本是蕴含于社会团体、社会网络之中,个人不能直接占有和运用它,只有通过成为该网络的成员、或建立起网络连带,才能接近与使用该资本。
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这种个人与组织的他人之间的联系可以给他个人带来未来的收益。
社会资本往往是针对某种组织而言的。
他在该组织中社会资本的多少反映了他与组织中其他人之间的人际联系。
在长期来看,可以给他带来的额外的利益的大小,其外在的指标可以表现为声誉、人缘、口碑等等。
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从区域或国家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资本存量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这个层次上,社会资本是组织内部为了成员间的相互利益而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规范。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陈柳钦内容摘要:社会资本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
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社会资本的概念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对其加以定义和利用。
本文输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及其主要研究观点。
尽管对于社会资本,不同学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意义和指向是相同的,都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
关键词:资本;社会资本;理论综述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资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资本是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资本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丰富。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开始,经济学视野中的资本的内涵不断丰富,它指的是一种能够生产产品的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本的象征物(货币),并与土地、劳动并列为最基本的推动经济增长的获种生产要素。
马克思从阶级分析出发最先对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他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关系;同时从动态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资本的运动过程及其价值增殖过程。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规律。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以及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主导地位的确立,西方经济学家为克服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性,不断拓展资本的内涵。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通过对社会经济增长的研究,突破了相对比较狭隘的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局限,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才能、技能和资历等要素的总和,是一种“非物质资本”。
但是,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只是一种经济性的资本。
而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首一次使“资本”的概念摆脱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向广义的、抽象的层次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代名词,从而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收稿日期:2010-09-27作者简介:邬金刚(1986-),男,山东维坊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社会资本:架通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桥梁———读林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邬金刚(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摘要:林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是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著作,该书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互动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资本的模型,指明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沟通联接意义。
因此,在回顾社会资本模型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资本》具有系统主义、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等方法特征,最后提出对该书的一些质疑。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性选择;个体行动;社会结构中图分类号:C 9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1-0117-02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范式。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下称《社会资本》)作为阐述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著作,阐述了社会资本是架通微观行动和宏观结构的桥梁。
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行动、中观网络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1]。
一、社会资本模型1.社会资本的定义及要素林南在《社会资本》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期望在市场中获得的回报的社会关系的投资,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2]18,24。
在这个定义中需要分析三个要素:一是资源,这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
二是社会结构。
资源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的,分析资源的结构嵌入性就要分析资源是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分配的。
三是行动。
分析资源是如何被社会成员动员起来并转换为社会资本的过程。
2.社会资本模型林南认为,一个全面的社会资本模型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资本的投资社会资本的投资分析的是资源如何嵌入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之中,个人又是如何掌握这些资源的。
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南(Lin Nan)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及其概括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
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
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
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
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这些动态。
”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
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总结了社会资本理论不同的视角之下所存在的共性:社会资本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据此,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三章提出社会资本定义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社会资本理论应该完成3 个任务:第一,应该解释资源如何呈现出价值,以及有价值资源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资源的结构性嵌入;第二,应该显示,个体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对这些结构的嵌入性资源——机会结构——的获取变得有差异;第三,应该解释,为了有所获,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激活的过程。
社会资本概念:一个经济学的分析姚遂,陈卓淳(华中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社会资本概念是当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结合经济学的概念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概念上的梳理,分析了经济学语境中社会资本的含义;并从生产性的角度讨论了以往学者不太关注的社会资本的有效性问题。
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在社会资本研究中有关于强、弱连接的争论,论文也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解释; 最后,论文还分析了导致消极的社会资本形态广泛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资本;集体行动;产权界定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现有的研究一般都公认,作为现代社会学研究标准名词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一概念是由Bourdieu在1986年首先提出的12。
后经由Coleman (1988)规范化,便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至今,已成为社会学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
作为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反击,该概念和研究范式在最近的20多年中在经济学家中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但每一个试图研究社会资本理论的学者都会发现:这一概念的表达是如此的多元3,以致我们到今天为止,还在为这一概念进行不停的梳理和澄清。
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本概念的经济内涵以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经济内涵进行梳理,第二部分则是集中分析如何从生产性的角度来评价社会资本性;文章的第三部分对社会资本的作用与实现机制进行了分讨论;第四部分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重新考察了社会资本中有关强连接与弱连接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消极社会资本,探讨了其存在的原因。
论文的最后是一个简短的小结。
一、社会资本概念:经济上的合理性尽管有关于社会资本概念表述繁多,但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社会资本概念中,它是由“Social”加上“Capital”所共同构成。
而这两个词单独开来,正好分跨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之中。
社会资本工作报告“社会资本”一词最早出现于1916年,汉尼范作为美国社区改革倡导者发表了名为《乡村学校社区中心》的文章,他首次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来分析社区参与和社会纽带的重要性1。
但是学界通常认为,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正是林南、格兰诺维特等学者对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了社会资本直接的思想来源。
2但学界一般认为真正使得“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并应用于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在于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等人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成为了资本理论形成的先驱者。
3根据不同的理论视角,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归纳为网络资源说、结构要素说和组织特征说。
布迪厄的网络资源说。
对社会资本概念第一个进行系统表述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
他把社会资本看做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制度化的关系网络有关,也可以说是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
它可以为集体内的每个成员提供支持,从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看,社会资本在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4。
科尔曼的社会结构要素说也可以称其为社会资本之功能说。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可以从其功能推出来。
科尔曼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而是由具有两种特征的多种不同实体构成的,它的共同特征是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并且能够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5。
由于从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定义社会资本,科尔曼所阐述的社会资本理论含义可以说是融合了微观与宏观、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这两大视角,因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结构要素说实现了社会资本理论从微观向宏观的一次转向,这次转向虽然丰富了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但也导致了该理论遭到普遍适用性的诟病。
普特南的组织特征说。
普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中将社会资本理论扩展到对更大规模的民主治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