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名人馆-刘氏三兄弟
- 格式:doc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
刘半农(1891.5.29~1934.7.14)原名刘复,江苏汀阴人。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自文,提倡白话文。
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
1934年在北京病逝。
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刘氏三兄弟是指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
"刘氏兄弟故居"座落在江阴澄江镇西横街49号,现已改为刘氏兄弟纪念馆。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
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
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
赋予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刘北茂(1903-1981)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和大量练习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刘半农是江阴人,我在江阴呆过三年,总觉得此地的乡音有些滑稽,硬邦邦的,缺少拐弯抹角,在吴浓软语中,也算是独树一帜。
游刘氏故居五年级作文800字游刘氏故居五年级作文800字今天,我们去参观刘氏三兄弟的故居。
刘氏故居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普通的清末江南民居。
走进大门,院两侧的天竺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这天竺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栽种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珊瑚珠似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为这儿添了几分高洁、幽雅。
从它细弱而又倔强生存的枝干上,我似乎看到了刘氏三兄弟的影子。
迈过一道门槛,我进入了第一进序厅。
正中墙上高挂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冰心奶奶的亲笔题词呢!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他们都微微含笑,默默地注视着人们。
这就是刘氏三兄弟: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
左右两侧的墙面上贴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仔细一看,让人不由得啧啧赞叹。
起初还以为刘氏故居土得掉渣的我,一下子被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故居在我眼中也高大了许多。
正堂右侧是刘氏兄弟的父母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一切都显得那么简陋。
左侧便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那是孩子的课桌。
当年三兄弟和周围的孩子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刻苦地学习着。
虽然他们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卑、痛苦,而是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真让人深深敬佩。
穿过中间的天井,我们踏着幽幽的青石路,走进故居的第二进,中间是思夏堂,是刘氏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母——夏氏而题此名。
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卧室不足十平方米,摆上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显得很拥挤了。
刘天华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二胡、琵琶这些他时时演奏的乐器,是他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和琵琶,从民间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不朽名曲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
顺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穿过“老井”“晒酱台”“厨房间”,我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小院儿——竹园中。
学政雕塑与雪浪湖景区——江阴中山公园(2)★旅游地点:江阴中山公园之雪浪湖、学政雕塑在衙署遗址北面,是一个大广场。
这里毗邻雪浪湖,沿着广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着明清时期八大学政的情景雕塑,青铜铸就的学政们神态各异。
刘墉、刘环之:刘墉是太有名了,不看雕像都不知道,原来这位著名的刘罗锅宰相居然在江阴为过官。
这也是一组小型群雕,主要人物是刘墉、刘环之和刘墉之母。
刘墉,字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年间进士,乾隆二十四年任江苏学政,时隔四十二年再任学政。
刘环之是刘墉的侄子,乾隆年是进士,嘉庆年间任江苏学政,时隔六年后再任。
刘氏叔侄二人,共任四任江苏学政。
据传原来的衙署后花园有“三到楼”,就是刘墉之母三至江阴而得名的吧。
张廷璐:是一尊穿着官服的全身像,脖子上的珠子共一百零八颗,至少是三品以上的装束。
据说,历任江苏学政的官级品位,都在三品以上。
这位康熙年间的一甲第二名进士,连任三届江苏学政,自雍正八年到乾隆三年,历任两代清帝的江苏学政。
张廷璐可能声名不显,但对于他的哥哥可是家喻户晓的,他就是雍正朝的名臣张廷玉。
夏同善:这是一尊坐像,神态严肃,还有两位配角。
这位学政对江阴的贡献主要有两件,禁食鸦片和移植松林。
这组雕像表现的就是他在检查考生吸食鸦片的情景,方法是检查考生的手指,有异味和变黄者就是吸鸦片成瘾者,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资格。
而他自掏腰包移植的五万棵松树,就在江阴城西的君山上。
王先谦:字益吾,湖南长沙人,同治四年进士,光绪年间任江苏学政,常批阅考生试卷通宵达旦,可见其勤政。
这组雕像展现的是他在灯下阅卷的情景,背后是一组屏风,案上堆着书卷,手中握笔,神情凝重。
他甫到江阴就办了一件大事,向皇帝奏准在南菁书院内开设南菁书局,刊印经籍论著,尤其是《皇清经解续编》1430卷反映了清代的汉学成就。
李因培:字其材,云南晋宁州人,乾隆的间进士,两任江苏学政。
因为文词俱佳,颇得乾隆帝的赏识,在南巡时还曾赋诗以赠。
但是此君晚节不保,因湖南库银亏空案而被处死。
无锡十大名人故居1.薛福成故居薛福成(1838--1894),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
薛福成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健康路西侧。
始建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被誉为“江南第一豪宅”,故居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占地超过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
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自南向北分别为照壁、门厅、正厅、房厅、转盘楼和后花园;东路为花厅、戏台、仓厅及廒仓等;西路有偏厅、杂屋及藏书楼等。
200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2.刘氏兄弟故居纪念馆刘氏兄弟纪念馆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
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
小型民居成了江阴城区积淀了深厚人文底蕴的建筑,故宅修复保护的每一步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详细3.阿炳故居阿炳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旧城区的中心,即为原雷尊殿道馆,阿炳不仅出生于此、逝世于此,而且其传世名曲也大都创作于此。
晚年,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屈居在道馆最东面的一间小平房内。
这间平房为硬山顶,约20平方米,内有小阁楼现仍保持着原状。
雷尊殿旧址及其他附房大都保持着原状。
1994年经无锡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4.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为纪念伟人,马镇已改名为“徐霞客镇”)。
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
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大修。
故居为明式建筑,门庭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展厅内展出有徐霞客传略,旅行路线图和他科学探索经过地区的图片资料,岩溶标本等,在天井右侧还有徐霞客亲手移栽的罗汉松、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
著名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
清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日(1891.5.27)出生于江阴城内西横街的一个寒士家庭。
4岁从其父识字,6岁入塾,能为诗。
11岁至翰墨林小学读书,因成绩常列前茅,深受校长屠竟山的器重。
宣统三年(1911)初,应翰墨林小学校长王翊唐之聘,回母校任教,并与吴研因等编辑《江阴杂志》。
见吴提倡白话文,笔名“咄农”,自谦才识及吴一半,故改名“半农”。
是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去清江参加革命军,任文牍。
民国元年(1912)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回乡,参加演文明戏,筹款支援革命。
3月与弟天华同往上海谋生,进开明剧社任编辑。
编译剧本《好事多磨》,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兼任《中华新报》特约编辑。
次年春剧社解散,入中华书局任编译员,在《小说海》、《小说月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著译和小说。
6年5月、7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先后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响应文学革命的号召。
是年夏,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
7年1月,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发表白话诗,征集编辑全国近世歌谣。
和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积极从事新文化活动。
在《新青年》上由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发表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文学辩护的《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刘半农则以记者名义,发表《复王敬轩书》,用犀利的笔锋,对当时社会上的封建复古思想以及一些保守派对文学革命的非议,进行集中批判。
是年6月,利用假期返江阴,在礼延小学魁星阁前参加进步师生的话剧表演,独演《新加官》,揭露段祺瑞升官发财的内幕丑态。
“五四”运动中,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临时会议干事负责人,和钱玄同、沈尹默等20位教授联名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致本校全体教职员诸君函》,援助被监禁的学生和教员。
9年3月,奉派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
次年夏转至法国巴黎大学,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专攻实验语音学,创声调推断尺和“刘氏音鼓甲钟”。
【无锡名人和故居】江阴刘氏兄弟三杰今年入夏后,我多次来到江阴城中探访名人故居。
每次来,我都会走进位于西横街49号的刘氏兄弟纪念馆。
今天,我冒着雨再次来到江阴,依然与刘氏兄弟见面了。
或许是人老了,满是怀旧的情感,其实,更是对先贤的一颗敬慕之心。
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清末建筑,几间再普通不过的江南民宅,距今约有150年的历史,就因为这里诞生了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兄弟“三杰”,这座小型民居成了江阴城区积淀了深厚人文底蕴的建筑,也成了无数仰慕者的拜访之地。
如今,刘氏兄弟故居纪念馆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阴古城的一个游览区。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于2007年5月1日对外开放。
它坐西朝东,三开间两进两侧厢,三个天井和一个庭院间隔其中,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占地不大,却幽深别致,老井、月桂、天竺、腊梅、青砖石瓦,以及“石鼓墩”、“酱台”等遗迹和景点——古朴中流露着情趣。
我跨进大门,前院墙脚下的葡萄架和天竺即映入眼帘,是那么让人温馨;隔墙的院中有两簇年久的红天竺,这还是当年由刘氏兄弟父亲刘宝珊植下的,如今依旧灿烂。
纪念馆的最大特点是复原了故居功能,即展示刘氏兄弟的生活起居环境,分别布置序厅、私塾、思夏堂、纺织间、卧室、厨房等。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为了使故居纪念馆在周边高楼大厦的现代环境下不过于孤立突兀,故居所处的交通岛被打造成一个光明园绿岛,除了故居本体建筑外,还包括半农圃、流芳曲、北茂苑三个花园以及“光明行”下沉广场、音乐桥、光明街等系列景观。
(故居后门处的光明园绿岛,摄于2015年5月22日上午)纪念馆由原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馆名,著名女作家冰心为纪念馆写了序文。
陈列分“事迹介绍”和“故居景点”二大部分六个展室,共陈列展品300余件。
我虽然已是今年第三次参观刘氏兄弟故居纪念馆,但依然是一院、一室、一物细细观赏,这是我每到一处参观游览养成的习惯。
中国近代文化史“刘氏三杰”▲刘氏故居中堂中国近代文化史“刘氏三杰” ——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文\本刊洪艺编者按:上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文化艺术领域也星汉灿烂,英杰辈出,其中来自江苏江阴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在新文化运动中荷戟前行,颇多建树,为白话文、新诗、语音学、考古、摄影、民族器乐演奏与制作创新、民族音乐创作等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奠基性的探索,被海内外誉为“刘氏三杰”。
“刘氏三杰”身世奇特,祖父刘汉是个读书人,33岁无子而殁。
祖母夏氏无儿无女,孤身寡居,却立志重振门庭,在刘氏本家领养一个男孩刘宝珊,让他读私塾,考功名,期冀其延续刘家香火,出人头地。
一个冬天,心地善良的夏氏又在冰河上拾得一个女婴抱回养育。
后来,刘宝珊娶此女为妻,考中秀才,在江阴率先创办新型小学——翰墨林学堂。
“刘氏三杰”便相继诞生在这个书香门第。
“五四”闯将刘半农在“刘氏三杰”中,刘半农居长,1891年5月27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澄江镇西横街,原名寿彭。
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投身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在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时,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之革新》等震惊文坛的论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闯将”。
他开创了我国新诗流派“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诗作影响甚广,同时,又是我国语音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
少年才俊,同窗以与之相识为荣青少年时代的刘半农便以聪明过人饮誉乡里。
1905年,14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考生第—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
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
某日,常州知府到学堂视察,临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考查学生。
结果刘半农以第一名的成绩夺魁,得到知府嘉奖,获免一年学费及食宿费。
此事传为美谈。
半农天资聪颖,在常州府中学堂第一年,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
—次,刘半农到屠家拜访,偶遇屠校长的父亲屠敬山。
FIGURE物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涉及时代背景师承关系、文化氛围等多元因素,但家学渊源无疑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江阴刘氏家族整体成功,离不开家学渊源,累世相传,潜移默化。
钱谦益曾说:“盖不独先河后海,礼不忘始。
而家学渊源,名教积习,亦有可以考见者焉。
”刘氏家族到底有着怎样的家风与家学呢?为何刘氏后人在中国近代史百余年间都能够站在文化的浪潮中,一直葆有百舸争流的激涌又有着沉潜入海的深沉?让我们走近刘氏家族听一听他们的家族故事吧。
刘氏家族代有人才出“江阴刘氏三杰”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简要概之:大哥刘半农,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摄影学家。
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投身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二哥刘天华,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三弟刘北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刘氏三杰之后,个个成就不凡。
刘半农的长女刘育厚(小名小惠),是上海外语学院教授、翻译家。
长子刘育伦,水利水电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次女刘育敦,辅仁大学毕业,长期从事编译工作,多次刘育熙 尊学重教代代传刘氏家族尊学重教以及先辈的言传身教,都对刘家后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刘氏兄弟以及刘氏后人之间亲睦有爱彼此帮扶,强烈的家族荣誉感与向心力也成为他们不竭的精神倚靠被评为国家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刘天华育有两子一女,长子刘育毅,著名结构专家。
女儿刘育和是中央音乐学院资深钢琴教授,刘育和与著名雕塑家丈夫滑田友的婚姻由周恩来总理做媒。
三子刘育京,国家卫生部消毒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消毒学奠基人之一,曾荣获国际消毒学会授予的“基尔默纪念奖”,享受◎本刊记者 王海珍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北茂育有三子,长子刘育亮幼年夭折,次子刘育辉,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并著述颇丰;三子刘育熙,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小提琴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一门刘家,如何出来如此多人才?在刘氏后人刘育熙的眼中,刘氏家族尊学重教以及先辈的言传身教,都对刘家后人有著名小提琴家刘育熙于巴黎塞纳河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刘氏兄弟以及刘氏后人之间亲睦有爱彼此帮扶,强烈的家族荣誉感与向心力也成为他们不竭的精神倚靠。
三一文库()〔参观刘天华故居作文〕刘天华,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参观刘天华故居作文,对你有帮助。
参观刘天华故居作文【篇一】我的家乡在江阴,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旅行家徐霞客,有教育家顾明远,有前新华社社长朱穆之……但我最敬仰的还是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
今天,我们就怀着一股敬仰之情参观了他们的故居。
迈步走进故居的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丛百年天竺,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据说,它们是刘氏三杰的父亲,刘宝珊先生亲手栽种的,每到秋天还会结出累累红果。
看着看着,我禁想起了刘氏兄弟,他们多么像天竺呀!经过自己的奋力拼搏,获得巨大的成就。
看过了天竺,我踏进序厅,一下子就被墙上那八个大字“刘氏三杰,江阴之光”给吸引了过去,它们金光闪闪,刚劲有力,听老师说,那是冰心奶奶亲手题的呢!我由序厅向左一转,便来到了当年刘氏兄弟读书的私塾。
墙上的孔子像下整齐地排列四张课桌,桌上摆放着八只砚台。
看着空空荡荡的桌椅,我仿佛回到了从前,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正在刘宝珊先生的带领下咿咿呀呀地读书,我又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练字,先生在讲台前讲解着运笔的要领……接着,我从两棵桂花树下穿过,来到了刘天华的卧室,除了一般的陈设以外,里面还摆放着一顶蚊帐,关于这顶蚊帐,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有一次一个客人到了他家,却怎么也找不到他,这时,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那位客人这才发现,刘天华先生坐在蚊帐里,不顾早已满头大汗,正刻苦练琴呢!刘天华练琴如此认真,也难怪他能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大音乐家!而顺着刘天华的卧室继续走,便是后院了,我们的参观也即将结束了。
刘氏三杰真是我们学校的名人,江阴的骄傲,中国的自豪,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三位伟大的校友。
参观刘天华故居作文【篇二】初春,酿雨的天气,我到坐落在西横街的刘氏故居参观。
站在远处看,故居黑瓦白墙,古朴典雅。
虽说处在喧闹的大街上,可还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刘氏兄弟故居,江阴之光刘氏三杰(上)★旅游地点:江阴刘氏兄弟故居刘氏三杰是江阴人的骄傲,其故居就坐落在繁华的人民路中间,为了这座不可移动文物,人民路在这里分岔成两条道。
故居处于闹市中心,仿佛是一座孤岛,四周分明是喧嚣的城市风貌,可是这座故居却让人觉得很安静。
刘氏三兄弟个个成就斐然,在中国近代的文学界和音乐界写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大哥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二哥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现代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三弟刘北茂,是民族音乐大师、作曲家、教育家。
三兄弟的青少年时代,就是生活在这里。
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江南民宅,坐西朝东,由三兄弟的曾祖父刘荣于清末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故居是硬山式砖木结构,黛瓦白墙,三开间,两进两侧厢,前中后三个院落和三个天井,占地四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百五十平方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氏兄弟的后人把它捐赠给了江阴市政府。
大门两侧分别挂着“刘氏兄弟纪念馆”和“刘氏兄弟故居”两块牌子,其中纪念馆是由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的。
而纪念馆的序文,则是由著名女作家冰心写的。
冰心的丈夫吴文藻是江阴夏港人氏,与刘半农是大学同学,也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走进大门是院落,两侧有两丛天竺,据说这是刘氏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所栽,到如今也有百余年了,依然郁郁葱葱。
其实在屋外早已栽种了成行的天竺,每年结了红果子就很漂亮。
现在红果子结得还不多,但已经红得透亮。
第一进正屋是序厅,迎面是三兄弟的画像,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一门三兄弟个个都优秀得让人嫉妒,这个赞誉一点都不过分。
两侧的墙上有关于刘氏兄弟的图文介绍,其实三杰的事迹江阴人大多耳熟能详,尤其是刘半农和刘天华,这两个人的名气在近代史上很大。
刘北茂当然也很优秀,只是被两个哥哥的光芒给遮掩了。
这里的展板内容好像与上次来看的时候有了一些不同,但内容还是差不多的,毕竟三杰的事迹就在那儿,不过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南侧厢房前面是私塾,后面是书房。
《流风》读书笔记《流风》以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为主线,讲述了刘氏三兄弟为弘扬民族文化呕心沥血的传奇,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近百年的社会变迁,并借此绘制了一幅中国从苦难到觉醒到振兴再到崛起长图。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寄居伦敦的刘半农写下这首小诗,为现代汉语贡献了一个宝贵的“她”字。
刘半农在写下“她”字的时候,想到的是远隔重洋的祖国,也是水波婉转的家乡江阴。
百年之后,江阴作家胡美凤创作了《流风》一书,将目光投向了江阴三刘——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位先生,怀着对同乡先贤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写下了百年之后仍旧丝弦不绝的一曲流风。
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刘半农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对于中国新诗的初创、对于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天华先生在音乐领域的成就,尤其是对二胡这一民族乐器价值的再度发掘,也不愧为一代宗师。
刘北茂先生继承兄长遗志,以终生之力,对改进国乐、推广音乐教育做出的卓绝努力,同样值得后人铭记。
刘氏三兄弟是江阴人,无论他们后来如何辗转,家乡的清丽山水和人文风情,始终印刻在三兄弟的记忆中,流淌在三兄弟的血脉里。
由一位江阴作家为三人作传,这其中天然地含有了一种亲近感,延续了一种难舍难忘的乡土情怀。
胡美凤的《流风》把刘氏三兄弟的传记合写,是极具开创性的,正是这种写法,奠定了这部书的精神气质。
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相当大的成就,对现代人文学科的塑造起到了奠基作用。
正因如此,他们的个人史与中国的现代史是紧密缠绕在一起的。
同时,因为血脉相连、思想相通的兄弟情谊,他们的人生从来不是形单影只、各自展开的,而是紧紧地互相缠绕,深深地相互影响。
胡美凤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清醒的、目的明确的,她试图梳理出一张刘氏三兄弟共同成长、彼此承续的历史图谱,一份传颂乡里、泽被后世的珍贵遗产。
江阴刘氏故居作文
《游江阴刘氏故居》
嘿呀,今天我去了那大名鼎鼎的江阴刘氏故居。
一到那儿,哇哦,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吸引了我。
我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这儿瞅瞅那儿看看。
走进那大院子,感觉一下子穿越了一样。
我看到那有些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呢。
然后啊,我看到故居里有一个特别的房间,里面摆放着好多老物件。
我一下子就被一个旧算盘给吸引住啦。
我就凑过去,仔细地看呀,那算盘珠子都有点发黄了,上面还有一些不知道是啥时候留下的指纹印儿呢。
我就忍不住脑补,当年是不是有个账房先生坐在这儿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算着家里的各种收支账目呀。
我甚至还幻想自己就是那个账房先生,装模作样地拨弄着算盘珠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哈哈,把一起去的朋友都给逗笑了。
在这刘氏故居里慢慢逛着,感受着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真的觉得特别有意思。
到最后要离开的时候,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呢,还回过头望了好几眼,好像多看几眼就能把这一切都深深记住似的。
哎呀呀,这江阴刘氏故居真的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呀,下次有机会我还得来好好逛逛嘞!。
游刘氏故居今天,我们去参观刘氏三兄弟的故居。
刘氏故居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普通的清末江南民居。
走进大门,院两侧的天竺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这天竺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栽种的,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珊瑚珠似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为这儿添了几分高洁、幽雅。
从它细弱而又倔强生存的枝干上,我似乎看到了刘氏三兄弟的影子。
迈过一道门槛,我进入了第一进序厅。
正中墙上高挂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冰心奶奶的亲笔题词呢!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他们都微微含笑,默默地注视着人们。
这就是刘氏三兄弟: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
左右两侧的墙面上贴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仔细一看,让人不由得啧啧赞叹。
起初还以为刘氏故居土得掉渣的我,一下子被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故居在我眼中也高大了许多。
正堂右侧是刘氏兄弟的父母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一切都显得那么简陋。
左侧便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那是孩子的课桌。
当年三兄弟和周围的孩子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刻苦地学习着。
虽然他们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卑、痛苦,而是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真让人深深敬佩。
穿过中间的天井,我们踏着幽幽的青石路,走进故居的第二进,中间是思夏堂,是刘氏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祖母——夏氏而题此名。
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卧室不足十平方米,摆上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显得很拥挤了。
刘天华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二胡、琵琶这些他时时演奏的乐器,是他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和琵琶,从民间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不朽名曲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
顺着青石路继续向前走,穿过“老井”“晒酱台”“厨房间”,我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小院儿——竹园中。
那几枝细细的翠竹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显得小巧朴素,可这小园留下了刘氏兄弟多少童年快乐的记忆。
要塞司令部旧址,江阴名人馆★旅游地点: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要塞司令部旧址坐落于江阴步行街东端,说起来走来走去是常见到的,但并不知道这里也可以入内参观,所以居然就生生地把它错过了好多年。
好在趁着“司令部手绘明信片首发仪式”的活动,迎着寒风就一路到了旧址门口。
嘿,破天荒的,今天居然门口还排着队,看来活动挺受市民朋友的欢迎啊。
排队领了明信片,果然都是手绘的,绘得挺漂亮,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还有签名的环节,不过人太多了,也没有排队,有点乱。
我素来挤不过别人,欣赏了一会儿明信片,看着签名的老师也散了,干脆就从门口开始游览旧址了。
这座建筑很有特点,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很有民国的风格,占地3752.7平方米,建筑面积1248.92平方米,原来是江阴近代实业先驱、爱国民主人士吴汀鹭先生的宅第,始建于1920年。
吴汀鹭,名增元,江阴东大街人氏,少时就读于南菁书院,攻读经史。
他在科试的时候曾经名列一等第一名,学问自然是不错的。
然而考运不佳,在乡试时未能入榜,从此就不再在科举这一棵大树上吊死,转而创办实业去了。
清朝光绪年间,和韩燮安、祝丹卿等创办华澄染织公司,后来又参与创办了利用纱厂。
宣统元年的时候,任江阴商务分会总理,民国二年任江阴县知事。
1915年在城东创办利澄内河轮船公司,后来独资创办江阴电话局,先后担任过南菁中学校董、江阴红十字会理事长。
他多次捐资助学,还牵头撰写了一部《江阴八十一日碧血史》。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侵占江阴城,吴汀鹭先生避居乡间。
然而因为名气太大,还是被日军给找上了门,挟持着威逼他出任“维持会长”。
所谓的“维持会长”,说白了就是汉奸。
吴汀鹭先生哪肯答应啊,想方设法逃出了江阴,避居上海。
他的这间宅第,被日军侵占作为驻澄警备司令部。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军队接收,1947年作为国民党的司令部,所以这幢建筑的全称是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
1949年4月21日江阴县城解放,该地为驻澄解放军驻地,5月中旬,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阴要塞司令部,相继驻扎过陆军和海军部队。
刘氏兄弟故居观后感
刘氏兄弟故居位于江阴老城的西端。
故居坐西朝东,三开间两进,由前、中、后三个院落和后面两个侧厢房组成故居由刘氏兄弟的曾祖父刘荣于清咸丰年间建造,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民宅特点的清末建筑。
在这里诞生了三位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因其显赫的业绩与成就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
三兄弟都成为了这样杰出的人士,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这样成功呢?对,就是勤奋。
正堂两边,一侧是刘北茂的卧室,一侧便是刘家私塾。
走进这间私塾,只见四张长条形的桌子整齐的排列在中央,还有一张略小一点的,大概是老师用的桌子。
每一张桌子的右上角,都摆放着一大一小两个墨黑色的砚台。
老师桌子上方,有一副古画,画上一位身着蓝衣的中年男子背对着我们,仿佛一位诗人。
想到当年三兄弟就在这读书、习字、对课。
他们都夜以继日地努力着,刻苦地学习着。
虽然他们父母早逝,但他们没有因此自卑、痛苦,仍然这样执着、坚强、自强不息,真让人深深敬佩。
穿过父亲刘宝珊的书房,跨进思夏堂,同样是木刻的家具,同样是朴素大方的家具。
走出刘氏三兄弟故居,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刘氏三兄弟不愧为刘氏三杰,江阴之光啊!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闪烁的明珠在江阴_900字在江阴人民的记忆中,有一串串闪烁的明珠,而其中最闪闪发亮的三颗,就是刘氏三兄弟。
江阴人民还清晰记得粉墙黛瓦、绿树掩映中的刘氏故居,会永远记住刘氏三兄弟。
刘氏故居坐落在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是由二进六间三庭院组建而成。
刘氏故居号称“江南名宅特色的清末建筑”,于1985年被政府正式命名为“江苏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故居的门前中有两棵铁树,并有著名书法家朱穆之题写的“刘天华故居”牌匾,给故居增添了几分壮气。
走进故居,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顿时把我们团团围住了。
两株红天竺屹立在庭院两侧,我仿佛看见刘氏三兄弟在院子里嬉戏玩耍的情景。
继续向前走,映入我眼帘的是一间展览馆,右侧为刘氏兄弟父母的卧室,简陋的床和柜,一盏小油灯挂在床边,抬头望去,几根木梁纵横交错,渗透出一种淡雅之美。
左侧是父亲刘宝珊的私塾。
私塾是由四张简朴的桌椅和一幅孔子的挂图构成的。
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顷刻在我耳边萦绕。
我随着人流涌向前去,是一间书房,在书桌上摆放着一套《颜氏家训》,而书房的右面则是间小卧室。
面对着我的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面积仅仅只有十来个平方,虽然小,却很充实。
中间是正堂,两张椅子整齐地摆在桌子旁,后防挂着一幅《朱子治家格言》,墙上还挂着一块牌匾,名为“思夏堂”。
这时,我听到前面传来阵阵赞叹声,我循声赶去,眼前的景象更让我大开眼界,不知不觉中,我已进入了第三大厅。
在庭院的角落里,有一口古井,据说是当年刘家饮用的水源。
刘半农先生幼时总是喜欢坐在井边欣赏夜色,不知不觉中,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他想起那口井,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便写下了这样一段动人的文字:阿彭快来,你又在看井了!这是母亲的声音,分明是眼前的事,可已过去二十五年了。
只是不知,如今的夜色是否还和当年阿彭看到的那样皎洁静谧。
井边是一间灶台,白墙黑瓦。
我似乎还能感受到刘氏母亲正在灶前辛苦地做饭,还能闻到淡淡的饭香呢。
参观刘氏故居在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们来到了刘氏故居。
刘氏故居位于澄江镇西横街49号。
那是一个清朝末年的庭院,白墙黑瓦,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它显得十分朴素、典雅,有着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
踏着青砖铺着的路,我们进入了一进的庭院。
院中栽着梅树、枣树和天竺。
看,那刘氏父亲栽下的天竺,虽然已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年年红果累累,不正像刘氏三兄弟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吗?穿过庭院,来到正厅,抬头只看见一块大匾上刻着冰心奶奶对刘氏三兄弟的评价“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下面写着兄弟三人的简介“刘北茂,民族音乐大师,1903-1981年,刘天华,民族音乐一代宗师,1895-1932年,刘半农,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1891-1934年。
”我又品读着他们的事例,心里不禁肃然起劲,正右侧是父母的卧室,左侧是私塾,私塾正中放着一副孔子像,三兄弟每次上课时都要向孔子行礼,四张桌子井井有条地放着,桌上整齐地放着砚台,看着看着,我仿佛来到了从前,刘氏三兄弟正提着毛笔专心致志地写着字,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
漫步来到二进房,正中是思夏堂。
这是刘氏三兄弟为纪念祖母取名的,右侧是刘天华的卧室,房间十分简陋,是由桌子、椅子、琵琶、床和蚊帐组成的,关于这个蚊帐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好友来找他,当时天很热,他只听其声不见其人,原来刘天华正坐在蚊帐里弹琵琶,思夏堂左侧是刘半农的卧室。
随着一股人流,我穿过了思夏堂来到了后院。
院中有着一片竹子,墙上有着一首小诗:“我到北地已半年,半夜醒来一宵雨。
若移此景到江南,故国新笋添几许。
”下面的文字让我明白了这是刘氏三兄弟小时候的乐园,想着想着,我仿佛看到三兄弟嬉戏打闹,你追我赶的欢乐样子,他们玩累了就一边喝井水,一边谈笑风生,晚上兄弟三人躺在地上,数着天上的星星,谈着自己的理想······不知不觉该回去了,我依依不舍地看了一眼。
这一间在清朝再普通布过的房子却造就了三个杰出的人,刘氏故居在我心中一点一点的高大起来。
文章来源:暨阳论坛
江阴现代文化名人:刘氏三兄弟
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天华、刘半
茂,是我国现代文化名人。
刘半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
言学家、摄影学家。
他一生追求真理,积
极投身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
一。
他在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时,发
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之革新》等震惊文坛的进步论著,
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
将”。
他开创了我国新诗流派“白话
诗”,影响甚广。
同时,他又是我国
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
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二胡学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
是把“不登大雅大堂”的二胡从民间推向世
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学派。
他在我国音
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
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
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他
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霄》、《空
山鸟语》等流传广泛的不配名曲,而且培养了大批二胡、琵琶传人。
他把“学习、研究、创作、演出和教学联系在一起,构成他全部的音乐生涯”。
刘北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民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也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天华逝世后,刘北茂为了继承其“改进国乐”的遗志,毅然放弃
文章来源:暨阳论坛西北大学英语教授的席位,改任音乐教授。
先后在四川、南京、安徽、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