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藏族舞蹈是西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其特点是自由、宽广、婉转、铿锵有力。
藏族舞蹈以“藏”、“胡”、“蔑”、“滇”、“川”和“雅”六大风格为主要流派,并兼收并蓄了汉族舞蹈、印度舞蹈等其他文化的元素。
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群舞、独舞、对舞等多种形式。
舞蹈动作以藏族传统生活、劳动和宗教文化为背景,多以手腕、肩胛、髋部等为主要动作部位,以律动的音乐和舞蹈音效为基础。
藏族舞蹈的服装与舞蹈风格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藏族舞蹈服装上常见的是藏袍、绸布、彩带、银饰、珠宝等等作为装饰品,具有藏族文化独有的特色。
藏族舞蹈在表现藏族传统文化和自我表达方面拥有重要意义。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变化,无论从音乐、节奏到动作,都流露出了深深的文化底蕴。
同时,对外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藏族舞蹈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民俗活动而闻名。
藏族民间舞蹈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藏族民间舞蹈。
1. 阿旺旺久舞(A Wang Wang Jiu Dance)阿旺旺久舞是藏族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这种舞蹈是以庆贺丰收为主题,舞者们手持着五彩缤纷的锡杖,在欢快的乐曲中跳跃、旋转和挥舞。
身穿传统的藏族服装,舞者们融入了自然的动作和表情,向世人展示了富有活力和喜庆的藏族精神。
2. 高跷舞(Gaoqiao Dance)高跷舞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技巧性的藏族民间舞蹈。
在这个表演中,舞者们踩着高高的木质跷板,跳跃、翻转和进行各种艰巨的动作。
这种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性,给观众带来活力四溢的表演,展示了藏族人民勇敢拼搏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3. 木拉康舞(Mula Kang Dance)木拉康舞是藏族婚礼上经常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
在这个舞蹈中,男女舞者们手持漂亮的色拉(藏族特有的手巾)在舞台上跳舞。
舞者们的动作优雅、舞步轻盈,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幸福婚姻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拉康舞不仅展示了美丽的动作和和谐的旋律,也是藏族文化中家庭、婚姻和社会联系的象征。
4. 边塞舞(Frontier Dance)边塞舞是藏族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风格,表达了藏族人民的勇敢和顽强精神。
在这种舞蹈中,表演者穿着具有特殊装饰的藏族服饰,在激昂的音乐中高举双手、踏实的舞步和独特的手势,展现了西藏边境地区的豪迈和激情。
5. 密秘舞(Mi Mi Dance)密秘舞是藏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戏剧性的一种舞蹈形式,经常在藏族人民举办的庆典和传统节日活动中表演。
这种舞蹈通过表情、动作和色彩鲜艳的服装,讲述了藏族人民的传统故事和传说。
密秘舞具有强烈的表演性质,舞者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藏族文化的神秘和多样性。
总结:藏族民间舞蹈是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形式的舞蹈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独特气质和生活方式。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藏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达形式,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藏族民间舞蹈丰富多样,每个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来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种著名的藏族民间舞蹈。
1.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是藏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它取材于雪山、江河和大草原的景色,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舞蹈中舞者们身穿传统的藏族服装,手持彩旗,随着轻快的音乐律动,展现出雄壮、奔放的风采。
2. 祭神舞祭神舞是藏族人民在庆祝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常见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手持盛满酥油蜡烛和酒的祭祀器具。
他们跳跃、旋转并做出各种动作,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祝福,以及祈求丰收和幸福的愿望。
3. 格萨尔舞格萨尔舞是藏族舞蹈中最具战争气息的一种舞蹈形式。
舞蹈中的男演员身着壮丽的戎装,手持剑和枪,表演勇敢、威武的战士形象。
同时,舞台上的舞者们也展示出了他们的技巧和力量,使整个舞蹈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4. 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是藏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它取材于雪山、江河和大草原的景色,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舞蹈的动作和身姿仿佛在描绘美丽的山川和奔腾的江河,给人一种壮丽和奇幻的感觉。
5. 托门舞托门舞是藏族舞蹈中最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一种舞蹈形式。
它是由男女舞者联袂演出的双人舞蹈,舞者们手拉手,以跳跃、旋转的方式展示他们的技巧和灵活性。
整个舞蹈充满了欢愉和节奏感,给观众带来了欢乐无限的视觉享受。
以上仅仅是藏族舞蹈中的几种典型样式,实际上,藏族民间舞蹈的类型还有很多。
这些舞蹈形式不仅仅代表了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和神灵的尊重和崇敬。
通过这些舞蹈,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总结起来,藏族民间舞蹈的丰富多样性令人惊叹。
它们不仅仅是舞蹈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承历史和弘扬文化的媒介。
无论是雅鲁藏布江、祭神舞、格萨尔舞还是托门舞,每一种舞蹈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特殊的艺术魅力。
藏族舞蹈组合动作(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藏族舞蹈概述二、藏族舞蹈组合动作的特点三、藏族舞蹈组合动作的教学设计四、总结正文一、藏族舞蹈概述藏族舞蹈是我国藏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起源于藏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舞蹈动作优美、韵律丰富,不仅表现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二、藏族舞蹈组合动作的特点藏族舞蹈组合动作具有以下特点:1.节奏鲜明:藏族舞蹈的节奏通常较为鲜明,以强烈的节奏感为特点,如踢踏舞、锅庄舞等。
2.舞蹈形式多样:藏族舞蹈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多种形式,舞蹈动作丰富多样。
3.手臂动作独特:藏族舞蹈中,手臂动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具有独特的形态,如捧手、托掌等。
4.舞蹈与歌唱相结合:藏族舞蹈通常伴随着歌唱,舞蹈与歌唱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三、藏族舞蹈组合动作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适合学生的舞蹈动作: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条件,选择简单易学且具有代表性的藏族舞蹈动作。
2.分解动作,逐步教学:将舞蹈动作分解成简单的步骤,逐步教授,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舞蹈技巧。
3.注重舞蹈与歌唱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在舞蹈过程中与歌唱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舞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藏族舞蹈组合动作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技巧,培养他们的舞蹈表现能力。
对藏族舞蹈描述
藏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藏族舞蹈的动作通常较为舒缓、大气,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起伏、扭转、摆动等动作,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藏族舞蹈的服饰也非常有特色,通常以华丽的长袍、长袖、长靴为主要特点。
服饰上的图案和色彩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音乐方面,藏族舞蹈通常伴随着悠扬的藏族音乐,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总的来说,藏族舞蹈是一种非常美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信奉喇嘛教。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
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
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
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
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
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
“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
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
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传统的堆谐音乐中,大部分都带有宗教色彩。
歌词还有歌颂爱情的,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爱情生活。
堆谐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
舞蹈气氛热烈、动作灵活。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11、锅庄舞(即圆圈舞)是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
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
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
3、踢踏舞,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改进完善,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
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4、热巴舞,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将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5、还有西藏的宫廷歌舞、后藏的大鼓舞和前藏的腰鼓舞等。
藏族舞蹈服装有什么特征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劳动和宗教,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加上了音乐并运用化妆、装饰、服装、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服装起着装饰和烘托舞蹈表现的作用,并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染力,我们可以从岩画、壁画、唐卡、彩陶、国画等资料上看到舞蹈艺术和服装的发展情况。
早在公元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创了“跳神舞”活动,随着“跳神舞”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饰艺术。
时代发展至今,舞蹈的服装,是以舞蹈为主进行设计的,是为舞蹈表演服务的。
因此,服装的式样、色彩、装饰,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的。
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装来表现,因此舞蹈服装设计在主动性上受到了舞蹈主体的约束,舞蹈服装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与编导密切的配合。
要了解编导的意图和舞蹈反映的主体和内容,使服装与舞蹈和谐一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有着歌舞海洋之称的西藏,不但各地区、市、县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饰也有较大的区别。
有些舞蹈热情奔放、豪爽、强烈、粗旷,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
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静、欢快、活泼,像藏族弦子舞。
藏族民间舞蹈藏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藏族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
藏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舞蹈技巧和文化内涵,深受世人喜爱。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藏族民间舞蹈的起源、特点以及对藏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藏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吐蕃王朝时期。
在那个时代,舞蹈作为一种传统形式,被广泛用于祭祀、庆贺丰收和庆祝胜利等活动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族民间舞蹈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将音乐、舞蹈和服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藏族舞蹈艺术。
二、特点与表现形式藏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在于它独特的舞姿和舞蹈技巧,充满了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首先,藏族民间舞蹈注重舞者的身体表达和舞蹈技巧的呈现。
舞者通过身体的曲线、动作的连贯和灵活的舞姿,表现出惟妙惟肖的形象和动态美。
他们潇洒自如的舞蹈动作,以及整齐划一的队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藏族民间舞蹈的音乐和服饰是其独特之处。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藏族舞蹈的音乐多样且富有节奏感,常常使用传统乐器,如羊角、手鼓和弦乐等。
同时,舞者们所穿的传统服装也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它们绚丽多彩、充满装饰和细节,彰显了藏族人民的独特风采。
三、对藏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藏族民间舞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保持和传承藏族文化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首先,藏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舞蹈,藏族人民能够表达他们的感情、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展现他们的价值观念。
舞蹈作为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形式,能够将一代人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人。
其次,藏族民间舞蹈也是社区和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们一同动作协调,呈现出一种团结一心、紧密合作的精神风貌。
这种群体的团结意识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藏族民间舞蹈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它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也为人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契机。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藏族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藏区的确称得上是歌舞的海洋。
下面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篇1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特点琳琅满目,繁华似锦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
这种动作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观念。
“颤、开、顺、左、饶”是各种类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构成是与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炼而成的审美标准。
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碾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在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十二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为“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碾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纽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弧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1、体态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
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比较高的高原、草原等地区,气压相对比较低,爬山、跳水等劳做时假如挺胸,会导致气息不通畅,因此根据自然环境,动作体态需要含胸,松弛。
它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而从舞蹈角度看,却另具一种美感。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信奉喇嘛教。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
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
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
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
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
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
“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
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
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传统的堆谐音乐中,大部分都带有宗教色彩。
歌词还有歌颂爱情的,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爱情生活。
堆谐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
舞蹈气氛热烈、动作灵活。
音乐节奏鲜明、开朗、活泼。
舞蹈者必须踏点准确,既不拖,又不往前赶,以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统一。
堆谐的音乐可分降谐和觉谐,“降”是慢的意思,“觉”是快的意思。
降谐以歌唱为主,舞蹈动作较简单;觉谐为快板歌舞,现在作为舞蹈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觉谐。
降谐的音乐悠扬抒情,有一个固定的引子。
觉谐的音乐常用紧拉慢唱的方法,音乐欢快、活泼。
也有一个固定的引子。
根据演唱者句末拖的长音,器乐配以固定的音符密集的问奏。
歌曲可与引子同一调性,如《却非突西》,亦可转入近关系调,如《松则亚拉》、《库马拉》等。
有少数党谐的引子与一般的引子不同,《唢呀拉》、《欧西谷巴》等歌曲即用这一引子。
觉谐的歌曲后面一般都有一段固定的尾声配合舞蹈的大结束步。
只有个别歌曲不用这种尾声,如《却非突西》。
一些独立完整的堆谐由降谐和觉谐两个部分组成,结构如下:
降谐(引子→歌曲),觉谐(引子→歌曲→尾声)
觉谐的音乐往往是降谐音乐的简化、压缩,加快速度,使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堆谐的伴奏乐器有札木聂(又名六弦琴,藏族拨弦乐器,两弦定一音)、竖笛、胡琴等,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增加乐器,如扬琴、根卡、横笛、串铃等。
果谐
果谐,藏文原为圆圈歌舞的意思,是流传在前后藏地区广大农村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以山南地区的果谐最有代表性。
以2/4节拍为主,步法札实稳健,节奏鲜明,富有劳动气息,情绪欢快热烈。
果谐属于农区古老的歌舞形式,不用乐器伴奏(有的地区用串铃伴奏),边唱边跳。
表演开始时,领舞者先唱一句,使大家知道是哪首歌曲,然后大家一起从左向右沿圆圈跳舞,领舞者常以“去去去”、“休休休”的呼喊声统一节奏。
果谐的音乐淳朴、刚健、豪迈、有力。
结构简练,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歌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和紧缩,以脚顿地为节,作为乐曲的前奏、间奏及结尾。
如《恰地功保由》等。
还有一些果谐用藏语来代替前奏、间奏和尾声。
如《阿节总巴》、《秋惹木亚拉》慢板转快板之间的间奏用藏语“吉0|尼0||:吉尼松松:||松松松松|松松||。
”《爱戈穹木这木》的结尾为藏语“吉尼|松松|希额|古久|这O|这O|||。
”
弦子(谐)
“弦子”,藏语称其为‘页”、“依”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
表演时由一名操牛角胡或二胡的领头人边拉边舞,所以俗称“弦子舞”,它是典型的农业区的歌舞,以巴塘的弦子最为出名,故又叫“巴塘弦子”。
在牧区,有一些热巴艺人表演的弦子,称“热巴弦子”。
弦子的舞姿婀娜,动作舒展、柔美。
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抒情、延绵连贯、婉转而深情,极富歌唱性。
演奏弦子音乐,凡遇长音时,弦乐器牛角胡(与二胡形制相似,琴筒用牛角制成,蒙以蛇皮)由于弓子较短,都演奏成每拍两个带连线的八分音符同音反复,这两个八分音符之间加上一个低大二度或小三度的装饰音,使曲调显得有起伏并取得连绵不断的效果,成为弦子音乐的基本特色。
用二胡、大提琴等拉弦乐器演奏弦子音乐都应保持这种特色。
弦子所唱的歌词内容广泛,多数曲调可以自由地填入新词。
锅庄(卓)
“卓”是藏语对舞蹈的泛称,现在一般指锅庄。
藏语卓的繁称为果卓,锅庄是它的变音。
也有人解释为从前人们因在簧火旁围着锅起舞,跳舞之处叫锅庄;因舞蹈时不用乐器伴奏而必须唱歌,所以又叫歌庄,是一种圆圈歌舞。
锅庄是一种古代传下来的舞蹈,人们白天外出狩猎,晚上聚集在一起分享猎物,围锅取食并跳起舞蹈以示庆贺。
锅庄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如西藏昌都、工布、甘孜、藏北草原,四川阿坝,云南中甸及青海、甘肃藏族居住区。
锅庄的舞蹈动作粗犷有力,矫健奔放,劳动气息强,有模拟禽兽的各种动作。
锅庄的音乐曲式短小,是2—4乐句组成的分节歌,先清唱然后歌舞,歌舞时先慢而后快,最后以快速结束。
音乐节奏顿挫有力,比果谐更为粗犷、高亢、豪放。
反映藏族军民血肉相连,鱼水深情的歌舞曲《洗衣歌》,是汉族作曲家罗念一同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浓郁的“酥油糌粑”味,在全国广为流传。
此外,藏族民间歌舞还从藏戏中汲取营养,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卓瓦桑姆》、《智美更登》等民族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