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力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4.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二、重难点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引入并认识力的概念,并能根据力的概念辨析相关题目。
三、学习用具八年级下册物理课本、铅笔、尺子、橡皮泥、弹簧、磁铁、铁球、气球等。
四、预习检测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5.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最后在箭头旁标注力的符号和大小。
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五、自学指导及典型例题(一)力的概念和单位【活动一】:什么是力?请同学们边观看微课一,边思考: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对谁施加了什么力的作用?并通过归类总结出力的概念。
1.人对车施加了推力。
2.手对弹簧施加了拉力。
3.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提力。
4.压路机对路面施加了压力。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活动二】:认识力的概念请同学们根据力的概念及生活中的事例,边看微课一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力能否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2)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有关吗?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
不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力、地球引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两物体无相互作用时)。
【活动三】:了解力的符号和单位请同学们通过自学课本及观看微课一将以下内容填全,并完成例题1。
高一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导学案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二、问题导学1、算法: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思想是消元的思想,有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两种消元的方法,请用加减消元法写出它的求解过程.解: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3、试写出求方程组的解的算法.解: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4、算法的特点:(1)、(2)、(3)、(4)、(5)、()三、问题探究: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解: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第一步:;第二步:将第一步;第三步:将第二步;第四步:将第三步.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直接计算第一步:取=5;第二步:计算;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说明算法不唯一)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例4:(必修2第129页)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第一步: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第二步:根据条件列出关于,,或,,的方程组;第三步:解出,,或,,,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例5:(课本第3页例1)(难点是由质数的定义判断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是否为质数的基本方法)四、课堂练习1:(课本第4页练习2)2: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3:(课本第4页练习1)任意给定一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求以这个数为半径的圆的面积.五、课堂小结1. 算法的特性:2. 描述算法的一般步骤:六、作业1. 有A、B、C三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瓶,A装着酒精,B装着醋,C为空瓶,请设计一个算法,把A、B 瓶中的酒精与醋互换.2. 写出解方程的一个算法.3. 利用二分法设计一个算法求的近似值(精确度为0.005).4. 已知,,写出求直线AB斜率的一个算法.5. 已知函数设计一个算法求函数的任一函数值.1.1.2 程序框图(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2.掌握运用程序框图表达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的算法;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运用程序框图表达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的算法【教学难点】规范程序框图的表示以及条件结构算法的框图【教学过程】二、问题导学:(一)练习:1.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4,利用海伦—秦九韶公式设计一个算法,求出它的面积.2. 任意给定3个正实数,设计一个算法,判断分别以这3个数为三边边长的三角形是否存在.(二)、程序框图的有关概念1. 程序框图的概念:2. 构成程序框图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课本第6页)3.规范程序框图的表示:4.三种逻辑结构:;;。
信息技术第一节课常规教育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我们需要注重常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和习惯。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讲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入门知识。
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通过讲解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结束后,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和反馈。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习惯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看法和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和学生反馈,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应该注重常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和习惯。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我步入高中的第一节英语课,那是一节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的课程,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我们的老师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方式开始我们的课程。
她以英语问候我们,并用轻松的口吻消除了我们所有的紧张感。
她那充满活力的个性和无比的热情让我们对即将开始的英语学习充满了期待。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程实施标准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难点:1.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知识要点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1)滑板车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我们不再蹬地,它最终会停下来。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发生现象的观察。
类似的例子请举几个。
(2)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的物体要靠力来维持,撤掉这个力,物体就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伽利略认为:运动的物体 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
【答案】不需要摩擦力2.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演示实验在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收集数据:(2)分析与归纳①此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哪个物理量要发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来实现这种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运动的小车收到的阻力越_____,小车运动在水平面上向前滑动的距离________。
理想化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共79页附答案)目录第一节力第二节弹力第三节重力复习与小结第八章力和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运动和力第3节摩擦力复习与小结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复习与小结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一节力教师寄语:愚人不能从智者哪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
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中心任务: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1、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
2、力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物体,一个是_________物体。
3、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
4、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________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等等。
5、阅读课本,力作用的效果部分。
(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3)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认识力的三要素。
1、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物理 导学案 编号:1 使用时间:2010年8月28日 编写人:王建兵 审核人: 负责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第 页共 页 第 页共 页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一、学习目标1.知道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概念。
2.知道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特点,能对实例进行分析。
3.体验教学过程,培养科学的学习观。
二、使用说明.1.用15分钟阅读课本第一册P12—P14,用5分钟填写练习册进行知识梳理,用15分钟完成问题导学三、预习指导1.重难点: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2. 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理解物理规律。
四、探究教学知识点一:物质和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___________的点叫质点。
特点: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及形状,而突出“_____________”这一要素,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质点并不意味着物体就是一个很小的点,它可以很大。
条件: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将运动物体视为一个质点。
2).研究转动的物体时,不能将它视为质点。
研究平动的物体时,只要不考虑它的局部就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随堂练习1:下列情况中,你认为观察者将运动的人或物体视为质点的是( )A.岸边的人看到顺水而下的小船B.游人看到过山车的运动C.裁判为跳水运动员的打分D.赛车运动中,裁判为赛车计时E.修理人员研究车轮的转动知识点二: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将用来作为标准的,被认为是不动的物体称为___________。
运动是相对的,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一般是_____________。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参考系的选取要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在研究同一个问题中的多个物体的运动时,选取的参考系要相同。
随堂练习2.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考系一定是不动的物体 B 。
第十三章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导学案主备人:张志华审核人:时间:2012-10-10【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重点、难点)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重点)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温故知新】1、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改变,也可以改变2、力的、和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请写出此现象中包含的两个相关的物理知识。
(1)(2)【学习过程】一、试一试: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变形,体验手感,撤去压力,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二、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弹性和塑性结合自己的体会,对以上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1、弹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2、塑性:根据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2)弹力:1、弹力:2、弹力的产生条件:。
3、弹力的大小与有关。
【点拨】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3)弹簧测力计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力计叫2、观察其结构,并尝试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弹簧测力计,你能说出它的测力原理吗?下面进行实验探究。
弹簧测力计由三部分组成:弹簧、秤钩和刻度盘【达标测评】1、橡皮泥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____,当弹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使物体发生_____形变。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物体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
2、测力计是根据这一特性制成的,可以测量力的大小,就是其中的一种。
3、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1)测量前要观察量程和,指针要。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导学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导学案第一节人种和人口第一课时人种和人口分布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3.学会运用地图说明人口分布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重难点:学会运用资料、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状况。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64-68页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人种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_____,按照肤色差异,可将世界人口分为三大种族: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集中地区。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美洲的原住居民也是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非洲的___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__________的地区。
活动二:探究世界的人口分布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五)课堂总结三、板书设计四、当堂检测五、素材拓展1.图中了解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2.世界人口在不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3.世界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当堂检测1.某化妆品公司研制出适合黑种人使用的化妆品,在下列国家可能找到销售市场的是()A.俄罗斯 B.伊拉克C.南非D.新加坡2.亚马孙平原人口稀疏,是由于该地()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降水稀少、气候干旱C.资源缺乏、面积狭小D.全年高温多雨3.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是自()A.15世纪以来B.16世纪以来C.18世纪以来D.20世纪以来4.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数量和速度方面的特点是()A.速度慢、数量少B.速度快、数量大C.速度快、数量少D.速度慢、数量大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世界上人种的划分依据是()A.语言文字 B.宗教信仰C.肤色等体质特征 D.社会经济制度(2)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洲东部和东南部,__________洲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第十章浮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东进学校陈思思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东山学校李媚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本章是在学过力、二力平衡、二力合成、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熟悉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因此教学时只需用一句话点明学生已知的事实后,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通过教师引导,得出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结论.既然一切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下沉,有的物体要上浮呢?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很自然地要去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教学中这样的安排会调动学生始终怀着一种积极的兴趣去探究、讨论,有利于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本章共有3节:1.第1节为“浮力”,本节可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②用实验“称重法”测量浮力大小;③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充分思考、讨论,在探究中学习.2.第2节为“阿基米德原理”,本节可分为两个课时:第1课时为“初步认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和理性探究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求浮力等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可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第3节为“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本节可分为两个课时,第1课时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①观察鸡蛋的浮沉,认识上浮、下沉、悬浮、漂浮四种现象;②从重力、浮力的大小关系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③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第2课时为“浮力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了解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理解浮沉条,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密度计的作原理.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浮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算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浮条件,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热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课时建议】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6课时:第1节浮力……………………………………1课时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第1课时初步认识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2课时第1课时体的浮沉条件第2课时浮力的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观察法:通过“观察”日常活中的有关现象和活体验,逐步形成浮力的初步概念.2推理法:利用已学的压强知识推理出浮力产生的原因.3.实验探究法:积极投入到验中,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大小,可以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第1节浮力课题浮力课新授课教学目标知与技能1.知道浮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2.知道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算浮力.3.知道大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浮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饮料瓶、水、乒乓球、大量筒、软木塞、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铅、橡皮泥、盐水等.教学难点用称重法计算浮力.教学课时1课时课 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前预习方向总是竖直向上,其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 .2.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算浮力的大小:物体在空气中示数为G,浸入液体后示数为F,则物体所受浮力大小F浮= G-F .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即F浮= F向上-F向下,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4.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节日放飞的氢气球会浮在空中;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在陆地上搬不动的石块,在水中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等事例,你们思考过它们能这样的原因吗?生:因为它们受到了浮力.师:回答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在这之前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关于浮力的哪些知识或一些疑问呢?学生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生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备课笔记生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生3: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师:大家先不要着急,我们下面就先来探究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新课浮力的产生和方向1.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教师演示: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教师提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用左手拿着乒乓球,右手放在乒乓球下方,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右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学生实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软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学生体会:手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同时观察到放手后,软木塞立即上升,最终漂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学生结论: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上的类似于人右手对乒乓球的支持力.板书: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师:下面我们以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物块为例进行探究,分析比较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板书: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因此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3.探究三: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大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大小”.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大小(多媒体课件)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我们应了解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如图甲所示,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液体压力为零,则F浮=F向上.(2)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如图乙所示,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向上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物体被紧紧地压在容器备课笔记要点提示:浮力的作用点:物体浸入液体中部分的几何中心.进行新课底部.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B.只有浸入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C.空中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因此篮球飞行时不受浮力D.游泳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那是受到浮力作用的结果解析:浸在液体或气体(空气)中的物体,无论是漂浮在液面,还是浸没在液体中,沉入液体底部,都会受到浮力(物体底部与液体底完全紧密结合的情景除外,通常不考虑这种情况).至于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那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的结果.答案:D用称重法测浮力师:大家想想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呢?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G,再将物体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则浮力F浮=G-F.教师鼓励学生,并演示实验.教师总结:这种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叫称重法,它是通过等效转换的思想来测出浮力的.板书:称重法测浮力:F浮=G-F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重7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N,浮力方向是_____.解析:石块浸在水中时,对石块进行受力分析,受到弹簧测力计向上的拉力F、水对它的浮力F浮、向下的重力G,石块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有F+F浮=G,则浮力F浮=G-F=7N-4.3N=2.7N,浮力方向竖直向上.答案:2.7 竖直向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装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1)快乐游戏:造“船”比赛.(学生分组用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并观察、交流船的差异)(2)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3)快乐体验:将同一只橡皮泥小船放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盐水中(要求盐水密度比水大得多),学生观察,小船浸入液体中的深度.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索:(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备课笔记思想方法:利用已学的压强知识推理出浮力产生的原因用到了推理法.小组问题探讨:是不是所有的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特别提醒:用“称重法”测浮力时,要注意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是物体重力,也不是物体受到的浮力,而是重力和浮力之差.课外链接:失重状态下还有浮力吗?当液体和浸入在液体内部的物体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情况下,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这是由于当液体不受重力时,无法流动,且在无重力时液体内压强不存在,而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前提是压强差),所以完全失重时,物体将不再受到浮力.进行新课(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关系;(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各小组根据所研究的课题,设计实验,教师指导完善,引导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进行探究实验.参考示例:(多媒体课件)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图示:现象: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分析:根据F浮=G-F拉,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实验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控制变量: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图示: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分析:根据F浮=G-F拉,两种情况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控制变量:物体的体积相同,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图示: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其他探究可仿照示例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备课笔记方法点拨: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和浮力称重法来解决问题.例题3(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宇和他的同伴利用水和盐水等器材来研究浮力的实验过程,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是研究浮力的大小与的关系.(2)实验可测出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为______N,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液体密度(2)1 1.2(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教学板书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了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还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我们还学会了用称重法测浮力.教材习题解答动手动脑学物理(P52)1.为了能把砍伐的木材从林场方便地运出,有水道的地方常将木材联结成木排使其顺流而下.这个例子中,木排受到河水的浮力.请你从日常生活或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再举两个例子说明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浮力.2.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3.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重物,在空气中称量时的示数如图10.1-7甲所示,把重物浸在水中时的示数如图10.1-7乙所示.重物浸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大?4.一个竖直悬挂在水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5N,底部受到水的压力为13N.你认为这个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多大?5.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你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说出实验所需的器备课笔记知识拓展:用“压力差法”计算浮力如图,现有一正方体的物体悬浮于密度为ρ的液体中,其边长为L,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为h,那么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即为h+L.由于对称关系,物体受到来自前、后、左、右的压力应为平衡力,但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不同.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强p上=ρ液Gh.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F上=p上·S=ρ液GhL2.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p下=ρ液G(h+L).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F下=p下·S=ρ液G(h+L)L2.由F浮=F下-F上得F浮=ρ液G[(h+L)-h]L3=ρ液GL3.材和实验步骤.1.解答:木头漂浮在水上;轮船在海上航行.2.解答: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物体在空气中和浸入水中时对弹簧的拉力,可以发现两次示数不相同,即证明该物体受到浮力,方向向上.3.解答:F浮=G-F=3.2N-2.2N=1.0N.4.解答:F浮=F下-F上=13N-5N=8N.5.解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大烧杯和水、细线、橡皮泥实验步骤:(1)将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让橡皮泥完全浸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2)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橡皮泥完全浸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3)比较F1和F2大小:若F1不等于F2,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与固体的形状有关;若F1等于F2,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与固体的形状无关.难题解答例题4 潜水员完全浸入水中后,下潜的过程中,他所受到的()A.浮力逐渐增大,压强逐渐增大B.浮力逐渐增大,压强逐渐减小C.浮力不变,压强逐渐增大D.浮力不变,压强不变解析:潜水员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在水中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深度无关,潜水员下潜的过程中所受浮力不变,由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他受到的压强会逐渐增大.答案: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1.在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时,将一个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另一个乒乓球放在手中,这样进行对比,让学生形成直观感觉,对浮力进行较实际的探究,让学生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容易备课笔记归纳总结:浸入液体里的物体要受到向上的浮力,并不是说物体只要在液体中就一定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只有当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时,物体才受浮力的作用,即F浮=F向上-F向下.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第七章第1节《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会分析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及影响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3、能根据力的三要素作出简单的力的示意图
4、能分析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二、新课教学
知识点1:体验:用手托起书本,用手指推动书本等,阅读课本P2“力”部分。
结论:力是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
另外一个是。
力用符号,力的单位,单位符号。
托起两只鸡蛋的力大约为。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1、体验:把一张纸揉成一团,把钢尺压弯等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验:把纸团抛出去,另外一个同学接住纸团
分析:(1) 、老师把纸团扔出,纸团在力的作用下从变
成,某同学把纸团接住,纸团在力的作用下从变成
(2)、右图运动员用头顶球使球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
(3)同学们骑自行车有时快有时慢,这是力使物体的发
生了变化,上述这三种变化都属于运动状态的变化。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1、体验:用不同的力推课桌。
结论:力的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体验:用力往下压课本和用力在课本一侧推课本。
结论:力的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体验:把蒸馏水瓶放在桌面,推动它靠近底部和靠近顶部的位置。
结论:力的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小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是、、
知识点4:力的示意图(即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1、画出物体A合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示意图。
2、作出静止在水平面的物体受到向左的推力F的示意图
知识点5:力的作用是相互
1、体验:用力拍桌子,你感到疼吗?
2、观察课本P5图7.1-5,小女孩穿着溜冰鞋用力推墙壁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分析:小女孩用力推墙壁,她给墙壁施加了一个力,墙壁受到了她的推力,我们说,小女孩是施力物体,墙壁是受力物体,小女孩往后退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 对她的推力,此时墙壁是,小女孩是。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当堂训练:
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___。
力的作用效果是 _______ ,
________ 。
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
2、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 。
3、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____。
4、关于力的说法,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加力
B.受力的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的物体
C.静止的物体不受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力
D.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可能相互施加力
5、如图12-4-1所示的四幅图中,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明显形变的是()
图12-4-1
6、一人用细绳拉着一个重物在地面上前进,则()
A.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重物
B.如研究细绳对重物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绳子,受力物体是重物
C.如研究重物对细绳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重物,受力物体是绳
D.如研究绳子对人的拉力,则施力物体是绳子,受力物体是人
7、下列情况中,哪些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在地面上静止不动的桌子
B.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
C.从车站驶出的公共汽车
D.在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机
8.观察图12-4-5的三幅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