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技巧
- 格式:docx
- 大小:10.30 KB
- 文档页数:4
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干预护理【摘要】在医疗过程中,护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急危重病人的护理,正成为一个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护士,我们应该具有系统的护理理论和娴熟的护理实践,以此来实现自身职业的价值。
【关键词】急危重病人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护理是一个仔细的工作,护士要由一定的耐心,这样才能正常的开展工作。
而病人本身就是一个异于常人的群体,也许在生病的过程当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要求护士要时刻注意病人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急危重病人,更要从各方面仔细周到的护理。
1 急危重病人的特殊性所谓的“急危重病人”通常是指人所患的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症。
它往往把人推向生命的风口浪尖,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这就区别于一般的普通病人。
急危重病人应当尽早进行医学上的处理,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一般的医院都会为这一类患者设有专门的急救室或重症观察治疗室,在医学上也俗称“特护室”,配备较好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对急危重患者进行专门的护理和治疗。
而从事这种特殊护理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架起病人、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之间的桥梁,准确把握急危重病人的心理症结,正确而又不失度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干预护理。
2 加强对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急危重病人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再加上病人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因而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自己的心理,并且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因此,如果对急危重病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的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作为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如何做好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这是一个一直为人们所研究的话题。
医务工作者在无数次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总结出来一些经验,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1)在前边我们曾提到,急危重病人由于病情的原因,情绪可能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总是显得那么的苍白,很难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危重患者被收治入科后,受疾病影响,机体强烈不适,加之对自身状况不了解,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促使机体处于持续应激的状态,进而为急诊救治工作的开展构成了阻碍。
分析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并展开个体化护理干预,具有十分必要性。
一、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有哪些?(一)焦虑不安因起病急骤,部分患者缺乏家属陪伴,故易有焦虑不安心理产生。
部分因在家庭和单位担任重要角色,故出于对家庭和工作责任心的考虑,而有严重顾虑。
(二)恐惧、焦虑急诊重症患者多为病情急剧恶化或忽遭意外伤害等原因到院就诊,思想上缺乏足够准备,易有恐怕、焦虑感产生。
(三)情绪低落因交通事故等意外致残,或在意外中失去亲人,易对心理造成过大打击,对现实无法接受,进而情绪较为低落,对周围的刺激拒答,或无反应,表情淡漠。
(四)抗治心理部分具慢性疾病久治效果不理想者,以及因各种因素服毒自杀者,因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进而有拒绝治疗的表现,以易激动,配合依从率低为特征。
二、评估患者及家属心理的方法因急诊科工作繁忙,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类别多样,故护患间沟通时间有限,可通过下列方式,对心理做出直观评估。
(一)观察法在对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展开细致的观察,以对情绪状态掌握。
如是否存在无法安静、面容紧张等情况。
(二)交谈法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交谈,以对家庭亲密关系、认知疾病的程度了解,边施护边交谈,除可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外,还可促使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三)协同法与医生加强沟通,以对患者病情、引发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解,进而对疏导方案进行优化。
三、急诊危重患者在心理护理时有哪些技巧?(一)把握沟通技巧护患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心状况掌握,进而便于对干预方案进行更精准的制定。
同时,有效沟通还可促患者负性情绪得以消除,增强对救治工作的信心。
故护士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对沟通技巧掌握,如善于应用引导法等,以提升沟通效率。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在医院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近些年,急诊所收治危重症患者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急诊重症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其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适宜的护理方式能够对治疗效果起到辅助作用,临床上强调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全面且科学的护理服务。
危重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在救治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护理该类患者过程中应将心理护理作为重点内容,不断提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那么,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呢?应当如何对该类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呢?1.急诊危重病人心理特点暴躁易怒。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其身心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内心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而在巨大心理反差下部分患者会出现暴躁、谩骂等情况。
且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不适宜的行为举动会加剧患者过激行为。
焦虑。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往往具有发病突然的特性,或者患者遭受了意外情况。
患者在并未对自身疾病进行全面认知的前提下出于对身体状况的担忧会产生严重的不安与焦虑情绪。
如若患者遭受了事故,事故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会认为事故对自身生命产生威胁,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紧张。
患者会因病情恶化或者遭受意外而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在入院后会产生精神紧张的情况。
情绪低落。
因工伤或车祸而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其心理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且患者会因自身病情较为严重而出现不愿接受现实的情况。
在此时患者会出现表情淡漠、不言语,对周围刺激物的反应不敏感等情况。
负面情绪累积。
人是情绪化动物,通常情况下情绪可分为负面与正面两种。
正面情绪会使人愉悦,而负面情绪则会使人悲伤。
情绪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患者在就医后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医疗程序。
而这些复杂的情绪会致使患者负面情绪叠加,并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
患者病情越严重,爆发往往会越为强烈。
RICU神志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发表时间:2011-11-02T13:31:05.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张静吴迪杨鑫田甜胡锦蓉曹媛媛[导读] 护士尽量保持在病人视野范围内活动,消除其孤独悲观情绪,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张静吴迪杨鑫田甜胡锦蓉曹媛媛(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州 434000)【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325-01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RICU收治的是患有严重生理功能衰竭的病人。
他们除了需要依赖药物及支持生命的仪器外,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向病人及家属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1],而高质量的心理护理对病人,尤其是神志清醒病人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1 临床资料2009年9月~2010年3月,收入RICU治疗的神志清醒病人共121例,男74例,女47例,年龄35~88岁,在RICU治疗1~35天。
2 常见的心理问题2.1 RICU陌生环境对病人的影响我院RICU为封闭式床单元,入住的患者病情危重,但往往神志是清楚的,RICU有数量繁多的监护仪器、治疗设备、陌生的医护人员等,会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
2.2 焦虑、恐惧病人常常由于病情严重、身体不适、经济负担过重,以及抢救危重病人时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各种监护仪、呼吸机显示器上闪亮的指示灯以及噪音(如:机器的报警声、吸痰时的声音等),一般可达45~80dB,而60dB就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会使病人感到烦躁不安[2]、焦虑。
特别是目击了同室病人的死亡,更易产生很强的精神心理压力,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
ICU白天噪声水平不得超过45dB,夜间不得超过35dB,但有关研究证明,ICU噪声污染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高于标准,最高可达80dB。
Kahn[3]等认为,噪声主要来自谈话、监护报警、呼吸机等,这3类噪声分别占噪声总量的26%、20%、8%。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1)有急有缓: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我们`搜集整理。
(2)沉着冷静: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也是对病人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3)有的放矢:积极寻找导致病人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如对疾病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4)与抢救同步:情况允许时,心理护理可与抢救同步进行。
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说明意图,以消除患者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心理换位:护理人员应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更不能对病人进行训斥、嘲讽。
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6)社会支持系统:急诊病人多由亲友或同事陪送。
护士应从言谈举止上给其以适当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支持和鼓励病人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少数预后不良的危重病人,应预先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救治无效死亡的病人,应和家属一道做好善后工作。
ICU患者心理研究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ICU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探讨心理护理在促进ICU患者疾病恢复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观察109例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
结果:减轻了ICU患者心理不适,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关键词】重症监护;心理反应;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279-02近年来,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ICU是集中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为治疗、护理需要常住监护病房,尽管监护病房拥有完善的设备、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人员、严密的监测、整体化的治疗护理,但据报道,病人在ICU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4%~72%的[1]。
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称之ICU综合征,可表现为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焦虑、恐惧和抑郁,甚至拒绝治疗,影响疾病预后,所以充分认识ICU病人的心理变化与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ICU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1.临床资料本组109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急重症患者,年龄20~80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70例,大专以上34例。
其中,急腹症17例,脑血管意外32例,外伤60例。
2.影响患者心理反应的因素2.1 疾病因素循环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有脑供血不足,使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
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蓄积,也能引起情绪不稳定、忧郁、疲倦、萎靡、乏力等症状。
2.2 体质因素个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患者对疾病所造成痛苦的耐受性及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2.3 环境因素患者对ICU环境陌生,加上ICU气氛严肃。
各医疗仪器发报声,医务人员的频繁走动,其他患者的呻吟声,以及与家人隔离和缺乏心理交流,均增加了患者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患者目睹其他患者的挣扎甚至死亡,加重了恐惧心理。
ICU 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ICU是集中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场所,为治疗、护理需要常住监护病房,尽管监护病房拥有完善的设备、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人员、严密的监测、整体化的治疗护理,但仍有很多的病人在监护期间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
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称之为ICU综合征,可表现为定向障碍、记忆和判断力受损、焦虑、恐惧和抑郁,甚至拒绝治疗,影响疾病预后。
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是对护士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那么这类病人的心理特征有:1..初期焦虑恐惧: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有别于普通病房,不允许亲属陪护,收住的都是病情危重的病人,患者极易产生恐惧感,缺乏归属感。
2. 否认、偏见:多发生在病人经抢救,急性症状得到初步控制,病情逐渐好转,认为自己的病没那么重,无需监护或机械治疗,气管切开后怕以后会留下语言障碍。
3. 忧郁:一般在4~5天后出现,多见于在职人员种类的病人,这一类的病人怕留下后遗症,担忧以后的工作能力,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等因素。
护理人员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增强病人的信任。
避免因技术因素、治疗手段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尽可能缩短病程。
调动病人的内在潜力,引导病人恰当地采用心理防御机制。
4 .急躁:患者对工作及家庭的担忧,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造成的不适及失去语言沟通能力,身体的不适与心灵的疾苦无法用语言表达,病人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又得不到恰当的理解。
5. 依赖心理:病人由于熟悉和习惯了监护环境及了解了抢救治疗水平,不愿意离开监护病房,希望得到更全面的照顾,不愿医护人员离开病床边以及离开视线范围,这样才觉得安全,生命才有保障。
作为监护室的护士在护理这些病人时(1)针对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我们要急病人所急的沟通技巧,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在ICU病房的安全感,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2)ICU监护室的病人受许多因素影响,心理护理复杂,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表情和情绪反应,不在床边谈论患者的病情,发现异常情况时,尽量不要流露出紧张神情,以免给病人增加恐惧心理。
急危重症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作者:杜营营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医院的服务水平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医患矛盾也成为一大热点。
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各方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激化。
所以提高服务质量是医院工作的一项要务。
因此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就是提高质量的又一大步,急危重症病人是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特殊人群,加强其心理护理自然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紧张情绪;应激状态;恐惧心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37—011 患者的心理状态[1] 急危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和时刻需要监测生命体征的病人。
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心理适应能力差,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其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乍然而至的天灾人祸、或者恶性事件,或者原有病的病情加重等超常的刺激,心理处于应激状态,如果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比较经常出现的是濒死感,伴随着绝望、恐惧、无助等极度消极的情绪,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
当然,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社会适应性不同等会对病情有不同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心理护理工作之前,必须具体分析每一个病患的具体情况,以便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2 心理护理[2,3]2.1 增强病患的信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或逐渐加重的病情,病人的绝望心理可想而知,为了让病人积极地配合治疗,必须安慰病人,稳定其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得到有效的治疗。
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分析,向病患说明心理强大了有助病情的恢复,家人和关爱他们的人是始终陪护在他们的身旁的,同时医护人员也会尽力为他们服务。
总之,病人不能自暴自弃,并且有足够的信念活下去。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到心理护理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无比珍贵的,对于生命的珍爱、珍视是永远都应该被重视的课题,医院作为可拯救人们生命安全的唯一场所受到大众无比的依赖。
然而随着医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急诊危重病人心理护理的有效性以及促进性则用事实具体的反馈给了医护人员,因此受到高度重视与思考。
由于急诊危重病人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又要面临生命不确定性,内心的压力与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本文将根据急诊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望可为急诊工作提供参考。
1急诊危重病人心理特点急诊危重症,针对其危急性、故需联合多个科室专业人员进行持续的诊疗和评估。
此时患者的生理心理均处于极度恐惧、悲观消沉、紧张的复杂情绪下,如若能够给予最优质、最恰当、最佳的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对患者的转危为安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①恐惧心理:一般来讲,每个人都会因为不确定性而形成恐惧的心理状态,对于危重病人更是如此,由于对自身疾病发展去向的不自知,自然而然会产生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因此就会生出恐惧,特别是对于重大事故所导致的伤害,更是令病人本身以及家属都手足无措。
②悲观心理:急诊危重病人普遍均是突发性意外以及突发性急症所至,此类病例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病急、症状明显、痛苦急剧,会使对疾病本身不是很了解的急诊患者造成模糊的心理认知,病人会对病情的严重性超高估计,尤其是对于事故造成的危重病人来讲,他的潜意识会不断的回想事故的严重性,觉得身体的承受能力是脆弱的,生命可能会随时终结,因此会产生悲观消沉的心理状态。
③急、躁、怒:由于急诊危重病人情况的复杂性居多:首先病痛本身的痛苦是巨大的;心理承受的压力是沉重的;经济方面的负担是切实的;后续生活质量的变化是艰巨的。
在此种局势下,患者极易出现急躁、出言不逊以及动手殴打等等过激行为,因此所处科室的医护人员言行中小小的误差和欠缺均会成为勾起患者发泄的出口。
④紧张心理:在急诊病人特殊群体中,病人自身需要面对的伤害和痛苦是无人可替代的,例如:病情突然不稳定急剧恶化,重大交通事故,心肌梗塞患者以及胃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等等,均不在任何的心理准备下发生,所以患者会出现精神高度紧张和濒死感。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急诊病人发病急,变化快,必须要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器官功能。
但是,急诊病人常因恐惧、焦虑等心理,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那么,该如何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和急诊病人沟通有哪些技巧?下面进行简要阐述。
1.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1)紧张、恐惧和焦虑。
此反应是人在某种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情绪反应,多见于慢性病、创伤、急诊病人,其原因为突发疾病或慢性病加重。
比如,创伤多为遭遇天灾,对创伤所致残疾、疼痛缺乏准备。
再加上对医院环境陌生,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急腹症发病突然,疼痛剧烈,产生紧张、焦虑心理,迫切需要止痛。
(2)烦躁、抑郁。
这种心理多发于慢性病时间长,病情反复的病人。
受自身病情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躁心理。
还有部分年轻人,由于感情、学习受挫,产生悲观、抑郁心理。
(3)愤怒、急躁。
此心理多见于打架斗殴、酗酒的病人,发生原因为难以承受当前受到的创伤,从而产生急躁心理。
一旦稍有不顺,就会出现脾气暴躁,甚至攻击他人的现象。
比如,酗酒者会失去理智,过于兴奋且伴有创伤,受伤后不了解原因就暴怒,常借机寻找发泄机会或对象,甚至打骂医护人员,影响临床治疗的进行。
(4)迁怒。
由于病情危重,多数病人常将自身痛苦迁怒他人,一旦个别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脾气。
若接诊时稍有疏忽,病人就会有很多怨言,拒绝配合治疗。
(5)绝望自杀。
此类心理常见于青年女性,她们心胸狭窄,不能正确面对人生得失,用安眠药、喝农药的方法自杀。
出现这类心理的病人,通常会拒绝治疗,需要他人协助才能施救。
2.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1)热情服务,快速接诊。
急诊病人病情凶险,发展快速,渴望尽早得到确诊和治疗。
当病人进入诊室后,护士要快速接诊,耐心、热情的询问病情,安排其在候诊椅上候诊。
同时,用关切、礼貌的口吻安慰病人,根据病情妥善处理。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护士要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临床常见急危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其康复的方法。
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解除其心理压力,尤其是处于危急状态的病人的心理反应十分复杂。
这就要求急诊科的护士,应首先去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病人的效果,提高抢救质量。
1 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住院后往往出现恐惧、焦虑心理,有些病人会觉得病情很严重,随时可能死亡。
因此一种恐惧感油然而生,精神极度紧张,惧怕死亡,容易造成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臟负荷加重,使病情加重,影响治疗和愈后,这时护士的心理品德、修养与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
首先要态度和蔼,服务周到,体贴,同情病人。
在诊疗操作期间反应灵敏,忙而不乱。
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责任心,增加巡视病房次数和时间,与病人做以深层次的交谈,向病人讲明精神紧张的不利因素,并告之心肌梗死并不是不治之症,讲清楚现代医学的发展,在心电监护下我们一定会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最好的药物诊治。
使病人心理产生信赖感,稳定情绪,减少精神压力,配合治疗,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有个别病人对心肌梗死病认识不足,产生无所谓的心理,不配合治疗,由于不习惯床上解大小便,下床活动,很固执结果加重心脏负担,梗死面积扩大,并发心衰,发生意外。
所以一定要讲明在早期病人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下床活动的危险性,一定要配合治疗,防止意外发生。
2 服毒病人的心理护理服毒病人多因婚恋、家庭、升学、就业、舆论、习俗等,服毒患者无论何种原因自杀都有他的难言之隐,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意志不坚强,思想简单狭隘、感情脆弱、人际关系及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等心理特征,青年人多为恋爱、婚姻不幸、家庭不和、高考落选,中年人多为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病痛折磨及事业上的坎坷,老年人多为遭子女虐待,久病无人照顾及家庭关系难以处理,儿童多为误服。
服毒病人的心理状态一般有3种心理状态,坚决要死、犹豫不决、要求救命。
急危重症心理护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急危重症心理护理流程。
一、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1. 观察患者的表情、神态、语言和行为,了解其情绪反应。
急危重症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技巧
(作者: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急危重症;清醒病人;心理护理急危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急危
重症病人以服毒、外伤、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发作为主,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危重症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危重症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因为急危重症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本文结合工作体会进行探讨。
1以行动亲近病人
急危重症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危重症患者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尤如杯水车薪,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所以心理护理首先要表现在医疗、护理人员以治愈疾病的态度上,高度的重视,足够的信心,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执行医嘱的轻、快、稳、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安全感。
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以技术取信病人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急危重症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3以善心感动病人
急危重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其家属、亲友由于对突发疾病的恐惧和缺乏了解,对亲人病情的担忧,往往会表现得惊惶失措,哭闹喊叫,甚至易怒、冲动,不但影响了正常抢救秩序和抢救过程,而且会给患者情绪带来很坏的影响,使之过分担忧自已的病情,加重心理负担,反而加重病情。
而对于对生活丧失信心,病程长,预后差将会落有残疾的患者,亲友、家属的理解、体贴、关怀和适时、适度的劝说对病人心境的改善也正如雪中送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用善心感动病人及家属。
在允许的情况下,向他们做好必要的病情介绍,讲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稳定情绪,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影响、感染患者的情绪,使救治顺利进行。
4以素质影响病人
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每一位患
者都希望到一个医疗水平高的医院,找一个医术高的医生救治,对护士的要求也是同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质,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仪表的整洁、端庄,首先会在心理上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执行医嘱的准确无误,技术操作的熟练利落,就会让患者看到自已康复的希望,在安全感中,很快进入被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5用责任呵护病人
病人脱离危险后,面临着较长时间的恢复阶断,此期由于病人角色的转换,与社会生活脱离时间较长,病人迫切希望早日康复,脱离医院环境,尤其在某些生理功能丧失或低下,生活不能自理时,往往表现为焦躁、易怒、情绪低落等等,难于配合护理工作,此期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做好各种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尤其对不能起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其肢体的功能位置和卧位的舒适,以便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要保持病室安静、清洁、整齐,减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加上护理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谦和的笑脸,必定会维持病人良好的心境,缩短治疗过程,促进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