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拉片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7
电影《杀手里昂》分析
1 全景俯拍俯拍拍摄湖面,黑色的格
调,渲染一种诡异的气氛
2 全景俯拍俯拍拍摄道路,仔细看可
以看到道路上有两三个人
在跑步,与前面暗黑的湖
面形成对比
3 全景俯拍、
平拍从俯拍拍摄森林到平拍拍摄楼群
4 全景俯拍、
推
拍摄街道介绍环境
5 全景从上平
拍
经过桥底继续拍摄街道
6 全景仰拍画
面拍摄街道和两幢楼之间的旗帜,说明是在美国拍摄的
7 全景平拍、
移动画
面拍摄小店并进入,给人一种神秘的气氛
8 特写平拍、
固定画
面拍摄手持杯子,突出诡异的气氛
9 特写平拍、
固定画
面人物左眼镜片上反射的影子,说明有人要和他谈事情
电影《巴顿将军》分析
镜
号
画面景别角度画面内容
1 全远景仰拍国旗,巴顿将军出场并敬
礼
2 特写仰拍巴顿将军敬礼
3 特写平拍对巴顿将军敬礼勋章、手
和手枪的特写,突出巴顿
将军战功卓著,并表现了
主人公是一位威风凛凛的
将军
4 中景仰拍巴顿将军做演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导演基础》拉片作业姓名:张晓静班级:15级编一学号:1504107151《阿甘正传》一:长镜头解析镜号一的画面内容是羽毛从天空一直飘落,飘到了阿甘的脚下。
从近景到远景再到近景,营造出了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俯拍与仰拍的集合,是镜头一直跟随这羽毛,始终让它占据着画面的中心位置。
摄像机在高空中不停追拍羽毛,再从高空缓缓下落,跟随羽毛静静落到地上,仿佛是观众的眼睛一直追随着羽毛。
1,羽毛下降到人间象征着故事的开始。
2.羽毛的纯洁象征着阿甘内心的纯净。
3.羽毛的飘忽象征着命运的波折。
4.与结尾相结合,象征了完整的一生。
影片一开始白色羽毛随风飘摇的场景和结尾其从书中掉出继续飘飞的场景相照应,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导演运用长镜头对羽毛随风飘舞的描写,留给观众的是对羽毛产生的无尽想象,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泽米基斯导演在这用了一个隐寓蒙太奇。
羽毛先是在空中一直飞,直到落到阿甘脚跟前,然后阿甘把它捡起放到了皮包里的一本书中。
白色的羽毛的飘零就暗示了阿甘将会是一个孤独寂寞,没有自己的长久之所的人生,一生没有几个朋友。
同时也是在说阿甘这个人有像羽毛那么洁白无暇的心。
此外,还能理解为命运像羽毛一样飘忽不定(丹中尉的观点),但是羽毛注定会飘到阿甘脚下也注定会飘走(阿甘母亲的宿命论观点),照应了阿甘之前对命运的思考和全片的主题。
二、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结构承载着电影创造者对整个文本的阐释方式,也是观众解读影片,把握影片精髓的基点。
不同的影片由于题材不同,所采取的叙事结构当然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并感染观众。
①结构作为传记题材的影片,《阿甘正传》整体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在影片开头,观众就被一幅静谧祥和的画面所吸引:一根随风飘舞的羽毛从树梢到天空,最后掉落在坐在公交车站长椅上的阿甘脚下,随即阿甘就用稍显笨拙但简单平和的语言向来往的人群讲述自己的经历。
至此,观众便在导演的指引下,伴随着影片的双重线索一步步地走近阿甘的世界。
视听语言学期作业导演系××《辛德勒名单》舞厅一场镜头分析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博格完成于1993年的影片《辛德勒名单》描绘了德国工厂主辛德勒从一个投机商人演变成犹太人保护者的真实故事。
荡气回肠的时代背景、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都使影片为广大观众所铭记。
而这部影片成功之处还不仅仅在于此,作为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大奖的影片,其视听语言处理相当优秀。
本文重点分析辛德勒在舞厅请德国人喝酒这一场戏的前半部分的视听语言。
这一场戏着重描绘了辛德勒作为投机商的一面,共计24个镜头:1.第一个镜头的画面起幅是辛德勒的近景背影(图1),影片至此尚未出现其正面形象,斯坦尼康跟,引出招待和舞厅环境,观众可以看到门里的大致情况。
辛德勒俯身对招待说话,低头的同时变焦虚掉后面酒吧的背景,使视线集中到人物对话上面来。
前景的辛德勒着深色服装,后景的舞厅内这时也是暗的,给招待打顶光,突出他的白发和面部表情,画面构图虽然是强烈的明暗对比,但是非常和谐。
(图2)这时就使招待拿钱的动作变成画面的焦点,这个动作交代了辛德勒的经济实力,对人物性格同样有提示作用。
摄影机肩高,平拍。
音乐起,画外群杂。
图1图2接着镜头继续跟随招待和辛德勒进入房间内,辛德勒脚步放慢,近景,画右出画(图3),镜头跟招待拉开凳子。
前景依然是暗调,后景用舞台幕布制造一个亮的区域使画面明暗平衡。
这里基本交代了舞厅的空间环境。
低角度平拍。
音乐继续。
脚步声,画内画外群杂。
图3辛德勒从画右入画,坐下(图4)。
镜头跟摇招待,停在桌边,向下摇出辛德勒侧面,仰拍(图5)。
主光从演员正面靠右打亮脸部,背后基本黑掉,凸现人物表情。
辛德勒的面部形象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
这个人物出场的画面相当的讲究。
可以看到从画幅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上依次出现的几个亮的区域是一个德国军官的脸、招待的脸、窗,最终递进式的在黄金分割位置出现辛德勒的脸,而辛德勒脑后用柱子形成类似于画框的构图,辛德勒身后由画左向画右走过一个女人,再次把视觉中心集中到辛德勒。
迷雾拉片作业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迷雾》拉片作业《The Mist》段落分析简介:《》(The Mist),是由执导的、科幻类电影,主演,。
改编自的同名小说。
一座风景秀美的小镇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浓雾瞬间淹没。
雾中传来阵阵惨叫,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散。
David和他的儿子Billy与众多镇上的人被困在小镇超市里,等待雾的消散。
浓雾并没有如期望的散开,而走进浓雾的人一去不返。
浓雾逐渐露出了它狰狞的面目。
恐惧、惊慌、挣扎、悲伤、绝望……人们的精神濒临崩溃。
如何才能活着走出迷雾?面对超市里几近癫狂的人们和超市外吞噬一切、不可知的迷雾,David紧紧搂着儿子,开始了艰难的求生之路,可结局却不尽人意。
角色:David:(托马斯·简/Thomas Jane饰演)小镇里周知的画家,大雾没来临的时候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影片突出刻画主演David,是个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人物,想当个leader,有着所有大家英雄人物必有的印象:具有美丽的心灵,勇敢的不屈的灵魂,聪明的才智和当领导的头脑,更主要刻画他爱他的儿子,很爱。
所有之前特意刻画的英雄形象都为后文不寻常的结局做铺垫。
在这一段落中David表现的开始很坚毅后来很癫狂。
他以为走不出迷雾的结局就必定是被怪物残忍的杀害,连丝毫给自己的退路都没有,用典型的英雄主义来示意大家,“被我的枪杀死比被怪兽咬死好百倍”,五个人仅有四发子弹也毅然决然的发挥自我牺牲精神,以为这是在为他们好。
最后雾散去才发现自己做的事又有多么愚蠢,人死不能复生,他也将一辈子承受这种绝望的痛苦,再也无法理智的他嚎啕大哭。
Amanda:(/ Laurie Holden饰演)女教师,看起来温文尔雅的,人也很有耐心,一直很理智,也帮助David看着小Billy,同样也是有野心又勇敢的人,不随波逐流,有冒险精神。
Amanda在这一段落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知道马上就要死了的时候眼泪才流出眼眶。
现以美国经典公路片《邦尼和克莱德》(又译《雌雄大盗》)片段为例,简单练习一下拉片。
仅供参考。
1967年美国导演阿瑟佩恩拍摄了电影《邦尼和克莱德》,轰动一时,成为新好莱坞主义的代表作。
看过此片的人,常会被片尾男女主角之死的场面所震撼。
而这个经典段落也在电影史上被反复提及,人们称之为“暴力美学”。
拉片分析如下:电影选段:邦尼和克莱德最后被叛徒出卖,在公路边遭遇警察伏击,中枪身死时间:108:00--109:06从克莱德扭头张望到树后躲藏的警察开枪,时长20秒18格,导演却用了30个镜头切换,我们知道1秒的电影胶片是24格,这样算平均每个镜头1秒不到,仅仅16格。
它的剪辑率是狂风暴雨化的,邦尼与克莱德在命悬一线时表情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频繁交织,惊飞的白鸽,树丛里的枪口,恐慌的叛徒等,这些画面的组接让人眼花缭乱,危险逼近却没有半点声音,让人透不过气。
一闪而过的白鸽,刹那的美感,似乎也暗示了两人悲剧的宿命。
突然,轰乱的枪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警察的子弹雨点般向他们打去,两人中弹倒在血泊里。
克莱德倒下,升格拍摄加中近景慢镜头,两人被枪杀的画面放大了,时间延伸了,被子弹打的血肉模糊的身体,尘土飞溅,满是弹孔的车身,场面惨不忍睹。
导演给警察的镜头极少,却用大量的时间画面展现男女主角被杀害的惨状,冷静残酷,不管你想不想看。
一般电影在表现作为主角的好人之死时(当然本片的主角不能简单的拿好人坏人来定义),手法都比较含蓄委婉,中外皆是。
在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在秦宫外接受箭雨的“洗礼”,从容赴死,导演是这样处理的:全景,墙上射满了箭,中间一丛箭镞空出一个人形。
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就义,梅尔吉布森用刽子手下落的斧头,华莱士松开手掌,仰拍天空下飘飞的手帕的特写来展现。
相反,《邦尼与克莱德》在这方面处理的很直白,一览无遗。
这种手法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强盗显得无助而脆弱,让人同情;警察凶残,让人厌恶。
这种本末倒置的心理感受,与导演独具匠心的执导和别具一格的剪辑是分不开的。
《大白鲨》开头拉片笔记非常远的鲨鱼,特别近的警长——《大白鲨》开头拉片分析《大白鲨》是一部掺杂了希区柯克式悬念、看不清的女性裸体、沙滩比基尼、喜感人物、大怪兽、血腥场面、人物动作场面、机械动作场面等类型元素的商业大片,其故事简单易懂,大概可以分为两半。
前一小时左右为大白鲨袭击人类,矛盾主要集中在警长和市长间,市长为了经济利益不断阻挠警长关闭海滩、捕杀怪兽。
在中间部分终于出了大事,于是市长不得不同意并支持了警长一行人出海捕鲨。
后一半的主要矛盾在大白鲨和捕鲨人之间,变成了以动作片元素为主的鲨鱼被反击,结局当然不可能是鲨鱼赢了。
在这众人皆知的结局面前,剧作就只能以动作场面的细节取胜了。
可以将影片的前18分钟作为开头来分析,这一段主要是讲一女子被不明危险物咬死,法医确定为鲨鱼袭击,警长为了游客安全要求关闭海滩,但遭到市长拒绝,于是在大白天,发生了第二起游客被袭事件,这次看清了凶手为鲨鱼。
这个开头主要呈现了两对矛盾,即警长与市长之间的矛盾,也可称为“以人为本”与“金钱第一”这两个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大白鲨和人类之间的矛盾,人类霸占了过多的大自然资源,而鲨鱼是海洋生物圈的代表,所以鲨鱼和人类的关系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不安与躁动的片头画面黑场时便有水底的环境音了,我们大概知道这是一部与水有点联系的影片了,就像《梅兰芳》的片头是京城里充满时代感的吆喝声一样,把我们提早拉入情境,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听觉上的空洞。
演职员的字幕一出来,约翰·威廉姆斯那低沉而又不安的配乐便响起,这是在为影片基调预热,我们大概可以猜到这是一部有惊悚或恐怖戏份的影片。
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水底世界,冷色调,当画面一出,配乐也瞬间急促起来,并叠出了片名“JAWS(大白鲨)”。
不安与躁动,甚至有点恐怖感的配乐,加上冰冷色调的海底镜头,一同传递出影片的恐怖类型基调,这个感觉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虽然观众们不知道这感觉怎么来的。
欲扬先抑的吓人策略随着下一组非海底镜头的出现,片头的配乐骤然消失,这两组镜头在色调上有明显的冷暖对比。
拉片时要思考的问题列表I.O 影画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第二遍: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第三遍: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第四遍: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
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
)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