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新教材(2019)统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6
*变形记(节选) 课前自主预习生平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1915年获德国冯塔纳文学奖。
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
1924年6月3日卡夫卡逝世。
在逝世后,他的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反响。
作品短篇名作有《变形记》《中国长城建造时》《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等。
评价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了杀声震天的战场。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中。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1.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
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2.卡夫卡的小说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
“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变形记》就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着人。
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写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变形记》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变形记》。
该小说选自教材的第三章“小说与戏剧”,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主人公格里高尔·桑萨的奇异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家庭和社会反响,深入剖析了人的异化现象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存在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理解作品的文学背景。
2. 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化过程,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小说深层含义的理解,如人的异化、家庭关系的变化等。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象征意义以及卡夫卡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虫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概念的思考,进而引入课题。
展示虫子图片(2分钟)学生思考分享(3分钟)教师引入《变形记》(1分钟)2. 讲解背景:简要介绍卡夫卡及小说的背景。
卡夫卡生平介绍(3分钟)小说背景阐述(2分钟)3. 情节梳理: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阅读文本(10分钟)梳理情节,教师点评(5分钟)4.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案例展示(3分钟)学生讨论(5分钟)教师讲解(5分钟)5.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探讨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练习题目展示(2分钟)学生练习(10分钟)教师点评(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主要内容:作者:卡夫卡情节概括:格里高尔的变化、家庭关系、社会反响象征意义:人的异化、个体存在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关系,探讨家庭和社会是如何影响个体命运的。
请以格里高尔为例,谈谈你对“人的异化”的理解。
2. 答案要点:人物关系分析:家庭成员的态度变化,社会关系的冷漠等。
2024年《变形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变形记》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深层含义;解读作者弗朗茨·卡夫卡通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哲学思考;以及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和存在主义元素。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阅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概括《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内外因素,理解其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解读卡夫卡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及个人存在的哲学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学生通过学习,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含义的解读;卡夫卡对于现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剖析。
教学重点:主人公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哲学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变形”现象,如昆虫的变态发育,引发学生对“变形”概念的兴趣。
提问:如果人也会“变形”,你们认为会发生什么?2. 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快速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梗概。
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主人公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和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萨姆沙的变形象征人的异化。
解读小说反映的资本主义社会下个人的困境。
4.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讨论萨姆沙变形后家庭成员的态度变化,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5. 深化理解(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卡夫卡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探讨。
讨论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认同。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故事框架2. 萨姆沙变形过程3. 象征主义与存在主义元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变形记》,分析主人公萨姆沙变形的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的看法。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第六单元《变形记》(节选) 知识点清单*变形记(节选)一、重点剖析1. 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非人的“异类”——甲壳虫?答案:(1)从社会(公司)的角度分析。
①格里高尔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再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
格里高尔承受着来自工作的沉重压力和渴望知己而不可得的孤独感。
②总是坐在桌子上居高临下地对职员发号施令、对职员非常苛刻的老板,没骨气的、毫无同情心的听差,傲慢虚伪的协里,等等。
这表明格里高尔工作圈的人际关系十分恶劣。
(2)从家庭的角度分析。
父母欠下的沉重的债务、家人对格里高尔的习惯性的依赖让他不得不长期忍受他不能忍受的来自工作和同事等方面的压力。
(3)从个体的角度分析。
格里高尔对现状极为厌恶,渴望摆脱,却又必须忍耐,并且是长期忍耐,虽然在理智上可以接受,但很可能在潜意识里他是希望有什么突来的变化来打破这种让他越来越难以承受的状态的。
变形可以说是格里高尔逃脱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途径,哪怕这不一定是好的途径。
小结:格里高尔不能忍受社会尤其是工作与人事带来的重重压力,这种压力看似平常,然而日积月累,最终变成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2. 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的是甲壳虫而不是其他动物?你认为甲壳虫象征着什么?答案:(1)从本质上讲,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意味着他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
甲壳虫的大身躯、小细腿表明格里高尔已经不堪重负。
甲壳虫笨重、卑贱却是自由的,是格里高尔的自卑心理和人生理想的结合。
(2)甲壳虫有“甲壳”,既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
甲壳虫是弱小的,是任人宰割的,反映出人对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恐惧。
3.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可有多种解读)答案:《变形记》深刻地表现了关于人的异化的主题。
所谓异化,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也就是人成了“非人”。
习作:变形记【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
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1.(出示课件2)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小猪变形记》吧。
在《小猪变形记》中,小猪变成了斑马、大象、小鸟……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你想变成什么呢?变身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发言,讲述自己想变成什么,变身之后会发生什么,教师相机引导。
2.(出示课件3)教师出示课题——习作:变形记。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4)1.结合教材内容,打开学生思路(1)(出示课件5)出示教材内容:《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起来很有趣味。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东西,会发生什么?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
(2)(出示课件6)教师提出问题:现在给你一个变形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出示课件7)教师给出提示:可变形为动物、植物、建筑、自然、交通、生活物品等。
学生交流自己变形后的新身份。
2.范例展示(出示课件8)教师过渡:大家可变形的东西可真多,那么变形之后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先来看看范例。
(出示课件9)范例一: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能会结交几位蚂蚁朋友,可能会跟着哪只小昆虫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教师指导:你的身材和蚂蚁一样了,你拥有了蚂蚁的能力,你做着蚂蚁能做的事情,你就是一只蚂蚁……你是一只能观察、会思考的蚂蚁!(出示课件10)范例二:如果你变成一盏路灯,你将无法移动,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你面前走过,你会看到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教师指导:你的身材和路灯一样高,你和路灯一样不能移动,你可以为他人照明,你就是一盏路灯……你是一盏不能移动、会思考的路灯!(出示课件11)教师提问:谁能总结一下变形后的“你”?预设1:拥有和事物一样的外形。
《变形记》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变形记》这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作者弗朗茨·卡夫卡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哲理,以及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审视这部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变形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及主旨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
3. 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变形记》课件、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有关“变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主题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变形记》,了解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形象。
3.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践情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中的关键情节,设置典型题目,进行讲解。
1) 主人公格里高尔为何会变形?2) 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3) 作品主题的现代主义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5.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作品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主要内容:1) 情节结构:变形前、变形中、变形后2) 人物关系:格里高尔与家人3) 主题思想:现代主义特色、社会现实反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请简述《变形记》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格里高尔变形的象征意义。
3) 请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谈谈你对《变形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