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初探——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docx
- 格式:pdf
- 大小:533.09 KB
- 文档页数:8
巢湖湿地管理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巢湖湿地作为我国重要的湿地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巢湖湿地资源,本报告对巢湖湿地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未来的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湿地资源与生态功能巢湖湿地面积广阔,水域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动物种类,具备重要的生态功能。
巢湖湿地是水鸟栖息地、鱼类产卵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功能。
然而,长期的人类活动对巢湖湿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湖泊周边的农业和工业污染、湿地的填埋和开垦等活动,导致湿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3. 现有管理措施为了保护和管理巢湖湿地,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3.1 湿地保护区划对巢湖湿地进行了划定保护区域,并建立巢湖湿地管理机构,负责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管理工作。
不同区域的湿地按照其生态功能和保护需求进行划分,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
3.2 生态修复与保护针对湿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问题,开展湿地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
采取种植湿地植被、湿地水域的净化处理、禁止湿地填埋和开垦等措施,以恢复和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
3.3 宣传教育与科普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与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巢湖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参与度。
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主题的讲座、展览和实地考察,提高公众对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3.4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违法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和惩罚。
加强对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湿地保护的法制化水平。
4. 存在问题与挑战尽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巢湖湿地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4.1 不同部门间的协作不够紧密巢湖湿地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管理,而不同部门间的协作存在不足。
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畅,导致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一体化难以实现。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靳艳(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摘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条件,阐述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基n和发展现状,细致剖析了当前安徽省乡村发展面临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牌建设薄弱、宣传推广力度较小,基n设施不完善、服务配套度不高,专业人才缺乏、智力支持不足等突出问题,在此基n上提出了丰富乡村旅游产™、强化™牌建设、完善基n设施、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安徽省;乡村旅游;美丽乡村;旅游需求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趋势明显,城乡居民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对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大幅增长[1]。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魅力,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进而上升为促进美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2]$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支持6000个以上试点村发展乡村旅游[3]$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总收入持续攀升,在2018年达到8000亿元,同比增长&1%⑷。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适宜安徽省乡村旅游实际需要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1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1.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5]$安徽省历史悠久,农业基础深厚,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在农业生产礼仪、自然风光、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文章编号:2095-7211(2021)04-0045-05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时间较早。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批准《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插图的函
正文:
----------------------------------------------------------------------------------------------------------------------------------------------------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批准《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插图的函
皖自然资测函〔2019〕11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你院报审的《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
划》插图(巢湖流域水系图、巢湖演变略图、环巢湖地区生态敏感度综合评价图、环巢湖地区生态网络分析图、环巢湖湿地总体规划图、规划结构图、科普教育基地分布图、湿地恢复规划图、水质监测点规划图、交通规划图),编制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规格:16开单面,图幅数量:2份,用途:公开出版,样式:纸质。
经地图技术审查,地图内容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审查合格,批准审图号为:皖S(2019)4号。
2019年4月9日
——结束——。
景观游憩学(introducting to park and outdoor receration)景观学:景观美学—园林美学/风景美学、景观生态学、景观游憩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景观工程学……第一章景观游憩学在景观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基础理论:人文景观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格局、过程●应用理论:旅游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社会生产实践:1)国家公园规划设计与管理2)旅游区规划设计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4)公共休闲地规划设计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6)国民健康工程与国家战略●研究对象:广义---游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狭义---游憩与风景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揭示游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自然生态系统在游憩作用下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环境特征对游憩体验的影响机理。
●游憩---环境系统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游憩生态学(RE)●研究方法:1)生态跟踪调查2)实验室与观测站,定点监测3)体验质量调查4)比较法5)统计分析法6)模型法●人类生活中的6个关键词:leisure:闲暇与休闲;recreation:游憩(chaercters);tourism:观光与旅游;spoet:运动与体育;play:游戏;work:工作;●相互关系是什么?主体、客体、载体、媒体●闲暇、休闲、游憩、旅游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recreation and tourism1)闲暇---时间的概念2)休闲---时间、状态、心态、动态、双重性,目的是快乐与自我表现、内在满足,社会与个人性;休闲是一种社会现象;3)游憩---re_creation,身心再生与社会效益,再构筑、再充电、再储蓄,具有某种特点的活动的总称,人类为了再生产闹动而进行休息、转换心情等活动。
Rationalized leisure的一种。
价值指向性与目的性明显;游憩是特定地域的行为与活动。
4)旅游---观光与综合概念(内涵丰富),性质经济化,目的性最强。
目录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规划区定位用地布局和控制 (2)第三章土地使用和兼容控制 (3)第四章地块划分和规划指标控制 (4)第五章建筑间距、限高、后退红线距离 (6)第六章四线规划控制要求 (6)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7)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8)第九章城市设计引导 (8)第十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9)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9)第十二章竖向规划 (9)第十三章环境保护控制 (9)第十四章附则 (9)附录 (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和旅游会展度假中心,是环巢湖旅游线路的启动区。
为全面发挥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的功能和作用,打造合肥市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提升城市形象的标志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代表区,特编制《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地块控制详细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位于巢湖北岸,以滨湖核心为依托,由上海路—杭州路—衡山路—云谷路—湖南路—珠江路—环湖北路形成的,呈近似三角形的地块。
南临塘西河公园,西南面是北涝圩。
规划区内总用地 6.28公顷。
以上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使用和新建、改建建筑活动均应按本规划进行。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国家主席令第74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国务院令第256号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9)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19年建设部令第146号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9年)6、安徽省地方标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DB347、《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2019年修改)8、《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9、《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7号)10、《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11、《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9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深化总体规划,落实规划指标。
《旅游休闲示范城市》(LB/T047-2015)行业标准引言为推动我国城市旅游休闲体系的建设,提高国民旅游休闲的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旅游休闲示范城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共有要素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旅游休闲城市。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 17775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HJ 63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LB/T 010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LB/T 012 城市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LB/T 013 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LB/T 019 旅游目的地信息分类与描述LB/T 021 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旅游休闲示范城市demonstration city of tourism and leisure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是指旅游休闲功能突出、旅游休闲产业完善、旅游休闲环境和谐、能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旅游休闲需求、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城市。
4要求4.1 必备条件4.1.1 政策与规划以下条件至少应满足其一:——有旨在促进旅游休闲业发展的地方政府文件或地方人大立法;——过去十年内编制有旅游休闲总体规划;——最新城乡总体规划中包含有旅游休闲相关专题规划。
4.1.2 安全前三年度未发生《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所列重大级以上旅游安全事故。
4.1.3 资源保护申报前一年度,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未受到国家主管部门或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警告(含)以上处罚。
《旅游休闲示范城市》(LB/T 047-2015)行业标准已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现予以公布,自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
旅游休闲示范城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共有要素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旅游休闲城市。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T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2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17775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HJ63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LB/T010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级划分与评定LB/T012 城市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LB/T013 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LB/T019 旅游目的地信息分类与描述LB/T021 旅游企业信息化服务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旅游休闲示范城市demonstration city of tourism and leisure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是指旅游休闲功能突出、旅游休闲产业完善、旅游休闲环境和谐、能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旅游休闲需求、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城市。
4要求4.1 必备条件4.1.1 政策与规划以下条件至少应满足其一:——有旨在促进旅游休闲业发展的地方政府文件或地方人大立法;——过去十年内编制有旅游休闲总体规划;——最新城乡总体规划中包含有旅游休闲相关专题规划。
4.1.2 安全前三年度未发生《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所列重大级以上旅游安全事故。
4.1.3 资源保护申报前一年度,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未受到国家主管部门或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警告(含)以上处罚。
4.1.4 空气质量根据GB 3095和HJ633—2012,申报前一年度,空气质量指数(AQI)年达标天数比例高于55%。
环巢湖十大湿地管养技术导则环巢湖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境内,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国家级湿地公园。
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十大湿地管养技术导则是对湿地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指导文件,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是湿地管养的基础。
通过定期对环巢湖湿地进行水质、土壤、植物和动物等方面的监测,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 水源保护与水质治理:水是湿地的生命线,保护湿地水源十分重要。
建立水源保护区,禁止采砂、破坏湿地植被等活动,加强水源保护意识。
针对湖泊水质问题,则需要加强污染源排查和治理,合理规划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和饲养养殖场的位置,减少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染物的输入。
3. 湿地植被修复与保护: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和保护湿地植被对维持湿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加强湿地植被的保护,禁止非法采挖湿地植物和毁坏湿地植被。
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湿地植被修复,引进天然或人工湿地植物,提高湿地植被覆盖率和多样性。
4.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
加强湖泊入口的巡查和封堵,预防外来物种的迁入。
针对已经入侵的外来物种,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控制和清除,避免其对本地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5. 洪涝调控与水位管理:合理管理湖泊水位,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需要,制定适宜的水位管理方案,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生长和繁衍条件。
建立洪涝调控设施,减少洪涝灾害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6. 扰动管理与旅游开发: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扰动很敏感,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设置旅游接待中心和游览线路,引导游客有序游览,减少人为干扰。
建立游船、游览车等交通管理机制,控制噪音和尾气的污染。
7. 教育宣传与公众参与: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组织湿地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提倡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工作,增强社会共治湿地的意识和能力。
环巢湖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环巢湖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部,是一个以水幕洞、花卉园、岩画等为特色的旅游区。
环巢湖风景如画,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也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支柱。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逐渐突出,呼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声音也日益高涨。
环巢湖的生态环境是其最大的财富,而环保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对于游客来说,环保旅游是探索新奇的旅游形式和拓展旅游资源的新途径,它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到自然的美妙,还能帮助他们了解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实行环保旅游也是重要的营销策略,鼓励游客在旅游中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探索环保旅游资源。
环巢湖旅游的环境保护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管理。
运营商、政府等应该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制定管制措施,引导游客文明游览,杜绝随意开展破坏环境行为。
其次,要开展宣传。
在推广旅游活动的同时,加强环保教育,倡导游客不带走、不破坏、不乱扔垃圾等基本环保常识,让游客养成爱护环境的观念。
还应该大力推广绿色车,号召游客骑行或搭乘电动的小车,减少汽车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出行方便又环保。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环保旅游的重要方向。
旅游活动不仅要保护环境,还要顺应时代发展,以人为本,注重游客的体验,提供更多的旅游选择,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并发挥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环巢湖旅游业应继续拓展新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为他们提供卓越的旅游体验。
同时,也应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增加旅游经济收益,推动当地社会发展。
总之,环巢湖旅游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必须推动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引导游客文明游览、发挥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严格保护环境,保障生态平衡,让环境更加优美,让旅游更加美好。
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旅游局文件关于印发《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通知合肥市、巢湖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省旅游局主持编制的《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根据专家评审和部门意见修改补充完善。
受省政府委托,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环巢湖旅游开发有利于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改善我省旅游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是推进全省“861行动计划、建设“八大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合肥、巢湖两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肥市、巢湖市及各有关县和省直有关部门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据《规划》,抓紧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实施意见,并与即将开始编制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
要加大环巢湖旅游开发的宣传力度,为兴施((规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巢湖旅游开发建设。
2004年9月25日前言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合肥、巢湖两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合巢旅游联动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联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
2003年3月22日,合肥市与包括巢湖市在内的周边城市初步达成了联手开发区域旅游的协议:其次,以交通建设为基础,围绕环巢湖旅游的公路网及南淝河水上旅游线路工作已经启动a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在省旅游局的牵头组织和具体指导下,受合肥市旅游局、巢湖市旅游局的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承担《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编制任务。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得到省旅游局、省建设厅及合肥市、巢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在规划调研阶段,省旅游局多次牵头召集两市旅游局和规划编制单位就规划范围及编制内容、文本、框架、图纸等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许多好的思路和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我院和两市旅游局通力合作,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滨湖地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区域性旅游规划理念,于2003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规划方案(初稿)。
巢湖市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本4.7巢湖市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录导⾔ (1)第⼀章规划的基本思路 (1)⼀、总体评价 (1)⼆、主要内容 (1)三、⼏点建议 (1)第⼆章旅游篇 (2)⼀、旅游资源特⾊ (2)⼆、形象定位 (2)三、旅游品牌体系 (2)四、旅游市场分析 (2)(⼀)⽬标市场定位 (2)(⼆)客源市场定位 (3)(三)市场预测 (3)五、旅游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3)(⼀)旅游功能分区 (3)(⼆)各功能区规划 (3)六、旅游产品规划 (5)(⼀)核⼼产品 (5)(⼆)旅游线路设计 (5)七、旅游接待服务规划 (6)第三章城镇篇 (6)⼀、城镇⼈⼝规模 (6)⼆、城镇⽤地规模 (6)三、城镇空间结构 (6)四、城镇⽤地规划 (6)五、城镇交通规划 (6)六、绿地系统规划 (7)七、城镇设计指引和历史风貌保护 (7)⼋、环保与环卫规划 (7)九、综合防灾规划 (7)⼗、⼯程管线专项规划 (7)(⼀)给⽔⼯程 (7)(⼆)排⽔⼯程规划 (8)(三)电⼒⼯程规划 (8)(四)电信⼯程规划 (8)第四章基础篇 (8)⼀、区域特征 (8)⼆、市政基础与服务设施 (8)三、旅游资源条件 (9)第五章重点建设旅游项⽬及投资效益分析 (11)⼀、近期重点建设项⽬及投资估算 (11)⼆、效益评估 (12)(⼀)经济效益 (12)(⼆)社会效益 (12)(三)⽣态效益 (12)巢湖市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巢湖市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本导⾔中国旅游业正处于传统观光旅游向时尚、休闲、度假旅游转型阶段,并且其国际化进程进⼀步加快。
如果安徽是我国下⼀轮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区,那么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疑会成为这⼀地区的⼀匹⿊马。
我们期待着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以温泉资源和⽣态环境为特⾊,实践⼤众化起步,⾼端产品主导,打造温泉⽂化社区的开发新模式,成为⼀个⼤都市郊区旅游新城建设的成功典范,成为⼀个充满活⼒的⼩城,⼀个富有风情魅⼒的⼩城,⼀个⾼品位的⼩城。
旅游规划341重估巢湖341.1规划范围界定本规划范围包括两个层次:(1)规划核心层以巢湖780平方公里水域为核心,包括合肥滨湖新区、巢湖市区、庐江县城以及大圩乡、长临河镇、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中焊镇、柘皋镇、银屏镇、槐林镇、散兵镇、盛桥镇、白山镇、同大镇、三河镇、严店乡等环湖周边乡镇,面积2600平方公里,是环巢湖旅游发展的主体区域(以下统称“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2)规划联动层以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统筹考虑巢湖流域及周边旅游资源状况,范围涵盖合肥市区、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肥西县、长丰县以及周边的和县、含山县、无为县等县市,面积12500平方公里,是环巢湖旅游发展的联动区域(以下统称“泛巢湖”)。
3.4.1.2发展背景解读(1)融入“长三角”一一融入、转型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NI对接、时指出: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具体说来,安徽要着力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产业集聚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旅游休闲五大基地。
凭借区位优势和自身发展,2010年合肥被正式吸收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跻身“长三角俱乐部”,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分享中国最活跃、中国最大城市经济带内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为承接旅游业发展,建设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创造了条件。
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将为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平台和巨大的客源市场。
在此环境下,合肥应积极发挥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提高宣传营销水平,重点培育生态休闲、人文体验、红色旅游等新产品,率先在旅游产业层面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积极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结论】新平台,要求合肥融入长三角旅游发展大格局,与沪、宁、杭等旅游名城等高对接,实现合肥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初探——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秦梦迪,李京生,刘来玉摘要:我国国家旅游休闲区的提出,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课题。
本文从公共资源保护的角度,对国家旅游休闲区的规划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公共资源是全民共享的资源,也是旅游休闲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对其资源品质和共享性的保护是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的重要前提。
本文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对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规划基于对公共资源的分类梳理,首先对公共休闲空间进行分级保护控制并针对不同类型公共资源的特征提出了不同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进而通过公共休闲产品的策划,充分挖掘公共资源价值的同时保护全民共享资源的权利,最后提出公共资源的管理策略以保证运营过程中公共资源人人共享的权利。
关键词:公共资源,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环巢湖1背景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大都市区居民近中程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传统的景区旅游逐渐向多样化的休闲旅游转型。
2013年国务院制定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
环巢湖地区面向合肥大都市区旅游市场,拥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核心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休闲业的优势条件和必然趋势。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合肥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试点。
国家旅游休闲区是面向大都市圈,介于自然保护地和城镇型开发地域之间,以释放近、中程日常休闲需求为目标,以休闲产业为核心,提供面向公众的旅游休闲服务为主要内容,兼具国土主体功能区和产业经济专项功能区特征的复合发展区域。
国家旅游休闲区的提出,主要以落实“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合理引导旅游休闲要素配置和产业发展,促进国民旅游休闲福利供给,提升全体国民休闲品质为目标。
强调了对旅游休闲区内各类资源要素的合理利用,注重区域发展与保护的平衡,鼓励旅游休闲的福利化供给,关注大众休闲的均等权利。
而在我国目前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在生态保护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保护与开发“一刀切”的惯式思维,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对立,造成旅游区域潜在价值的遗失。
此外,旅游开发对区域内社区“搬迁式”的思维也激化了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王应临,2014),而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让旅游区失去了其最本真的文化和风貌特色。
更严峻的是,一些旅游开发对本应是公众共有的资源进行垄断独利,出现了公共岸线变私人海滩、旅游景区门票高昂、圈地建造高端别墅等一系列反共享利用和反共享经营的现象,损害了大众享有旅游休闲资源的平等权利。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面对国家旅游休闲区的定位和目标,规划不仅仅需要对区域内的资源制定弹性的、融合性的保护策略,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推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程的角度,充分彰显社会“公共性”的诉求(袁祖社,2007)。
因此在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中,我们提出公共资源保护的概念,从社会共享、全民平等的角度控制与引领整个旅游休闲区的规划路径,充分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公共资源本身的品质,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同时避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资源“共享性”的破坏,保护公民休闲的平等权利。
2公共资源的解读2.1公共资源的概念公共资源是指不为任何企业或个人所拥有,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利用的资源(李红凤,2012),主要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韩方彦,2009)。
通常包括土地、水、空气、草地、森林、海洋、矿产、野生动物等资源。
本文所研究的公共资源主要指公共旅游休闲资源,是旅游休闲产业与活动得以发展和实施所依托的公共资源,可以分为生态系统资源、原态文化资源和特色景观资源。
2.2公共资源的特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其中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时并不能阻止其他人对其消费,体现出公共资源的共享性;竞争性表现为任一群体成员所使用就会妨碍其他用户来使用一定量的该项资源,使得资源的质量降低(张书怡,2009;李红凤。
2012)。
虽然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但是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公共资源私有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滨海酒店占有公共海滩,温泉酒店包围千年古寺,填湖建造豪华别墅等现象值得引人深思(李红凤,2012)。
而由于公共资源的竞争性,如果忽视对其保护,就容易导致“公地悲剧”(Hardin,1968)的发生。
1994年,Healy将公共资源概念引入旅游研究时便指出,如果旅游开发经营中原居住民既有生活方式改变,放弃了对自然环境本真与原始性的维护,最终将失去对旅游者最初的吸引力。
2.3环巢湖公共资源保护的内涵基于公共资源的概念与特性,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了公共资源“共享性”保护的理念,针对旅游发展对公共资源本身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开发、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的忽视以及旅游发展过程中垄断经营的问题,提出了代际共享、主客共享、全民共享三个重要的共享层次。
代际共享是指对公共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发展导致的资源无节制利用,保证子孙后代享有公共资源的权利,这是对公共资源最根本的保护,也是旅游休闲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主客共享是充分协调本地居民生活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公共资源,既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休闲需求,也对应外来游客的旅游休闲需求,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全民共享则强调公共资源全民享有的权利,杜绝公共资源私有化经营的现象,并推行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的福利化供给,实行免票或低价门票管理,保证低消费人群享有公共资源的权利。
通过三个方面的“共享性”,既涵盖了传统生态保护规划中对于资源可持续性的保护,又进一步针对公共资源的特征延展了保护的内涵,突出了不同代际人群、不同居住地人群以及不同消费层次人群对于公共资源拥有的平等权利。
3环巢湖公共资源梳理基于对公共资源的理解,规划首先对环巢湖的公共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形成三大类、十三基本类的公共资源体系(表1)。
其中生态系统资源主要包括水系、湿地、山体、森林、农田等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维持作用的资源,对其进行保护的目的是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基本生态格局的稳定性。
原态文化资源主要指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名镇名村特色人居环境等,包括文化遗址、乡土民俗、民间手工艺、古建筑、古村落、古镇等。
这些资源往往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为社会民众所共同拥有,其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但同时其原真性也容易受到破坏,对其进行保护目的是维持区域本身的风土特色与文化脉络。
特色景观资源主要指区域中具有旅游休闲价值的景观资源,其与生态系统资源的不同点在于更加强调其休闲价值而非生态维持价值。
在环巢湖区域,特色景观资源主要包括环湖湿地景观、圩田农业景观、郯庐断裂带地质景观、巢湖岛屿以及温泉等。
这三类公共资源中,生态系统资源是本底,是旅游休闲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条件,而原态文化资源和特色景观资源是生态本底上的亮点,是旅游休闲活动体验与品位的重点。
通过对其归类梳理,为后续规划中对于特定公共资源不同保护与发展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表1.公共资源分类表主类基本类生态系统资源水系湿地山体森林农田原态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名镇名村特色景观资源环湖湿地景观圩田农业景观郯庐断裂带地质景观巢湖岛屿温泉4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规划路径在理解公共资源概念并对环巢湖公共资源进行分类梳理的基础之上,规划通过公共休闲空间控制、公共资源分类保护策略、公共休闲产品体系规划以及公共资源管理四个步骤对公共资源的代际共享性、主客共享性和全民共享性进行实现。
4.1公共休闲空间控制旅游休闲区的规划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公共休闲资源密集的区域往往也是生态脆弱的区域,既是旅游休闲发展的核心,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区,因此在空间发展控制上传统“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规划方法已经并不适用,而更需要在规划中把控好休闲活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
针对这个问题,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提出了公共资源保护区的概念,将公共资源密集的核心区域进行分级分类保护,形成三级公共资源保护区(图1)。
根据不同区域核心资源的休闲特征与生态属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生态控制要求并明确准入项目(表2)。
其中一级公共资源保护区主要涵盖了重要的山体森林、湿地水域等生态系统资源,这些资源有重要的自然生态维护价值,对其保护应重于开发,弱化其休闲功能,只能进行较为单纯的观光游览等建设量小、不具污染性的休闲活动,并严格控制游客容量。
二级公共资源保护区主要涵盖了环湖重点原态文化资源和特色景观资源区域,对其保护与开发应并重考虑,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但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合理引导旅游休闲开发项目的进入。
三级公共资源保护区则是与一级、二级保护区域紧密相连,在生态空间格局上具有延续性的区域,对其保护以整体景观基调的维持为主,注重维护当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并与周边自然与文化景观风貌相协调,可以适当开发度假区、文化街等旅游休闲项目。
这三级公共资源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存在互相包含和交叉的关系,有利于引导旅游项目不同功能板块在空间上的布局。
通过生态控制要求和旅游准入项目的明确,在保证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了资源的旅游休闲价值,探索了保护与开发协调的发展路径。
图1.公共休闲空间控制分区表2.公共休闲空间控制表生态功能区生态控制旅游准入项目一级公共资源保护区以保护资源、维护和提升景观品质为主要目标,加强对自然山形地貌、湖泊水域、动植物以及人文景观的严格保护。
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障景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适度开展观光游览、生态休闲活动;应严格控制游客容量;严格控制外来机动交通进入保护区。
生态修复,生态保育,科研观测,文物修缮保护,风景游览步道,观景台,确需建设的军事、保密等特殊用途设施。
二级公共资源保护区以风景游赏和风景恢复为主,鼓励游览区建设,合理扩大规模。
对已被破坏的风景资源实施景观和生态恢复。
严格控制旅游服务设施规模,合理引导其建筑风格与建设强度。
现有建筑和设施对景观环境有影响的,应进行景观改造或拆除搬迁。
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控制外来机动交通进入。
核心保护区的准入项目,游客中心,旅游餐厅,小型旅游宾馆,纪念品商店,其他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论证,与生态保护不相抵触,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建设的项目。
三级公共资源保护区宜合理引导集中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项目。
应维护当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建设应注重与景区景观风貌相协调,严格控制建设范围、强度和建筑风貌,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并与周边自然和文化景观风貌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