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
- 格式:doc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初中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地纷纷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结合我校初中教研教改的实践经验,总结取得的主要成果,为我国初中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教研教改的主要成果1. 教学理念的创新(1)以学生为中心。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倡导教师参与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的改革(1)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开展翻转课堂。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尝试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3. 课程设置的优化(1)增加实践性课程。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注重增加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2)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课程资源。
(3)加强学科整合。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教师队伍的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注重教师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我校初中教研教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 教育评价的改革(1)实施多元化评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7.20•【字号】渝府发[2013]54号•【施行日期】2013.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的决定(渝府发〔2013〕5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调动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根据《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50号)的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推荐申报、评审委员会审议和结果公示、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定等程序,评出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项目404项,其中,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项目210项,普通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教学成果奖励项目130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学校和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教学成果奖励项目64项。
市政府决定,对404项教学成果予以奖励。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向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学习,自觉学习、借鉴、运用先进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带动作用,尊重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获奖名单重庆市人民政府2013年7月20日附件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获奖名单(同等级奖项排名不分先后)一、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类二、普通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教学成果类三、中等职业技术技术学校、其他学校和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教学成果类二等奖名单(共20项)。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主要成果1.教材建设(1)邱棣华、秦飞、王亲猛、夏雅琴编著的《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版,书号:ISBN 7040130742);(注:邱棣华教授是刚刚退休的本课程组教授)(2)隋允康、王慕、邱棣华承担的“教育部网络课程试题库”也已正式结题,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材料力学习题库(分项目负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4;(3)隋允康教授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国外著名教材、James Gere英文版的材料力学(Mechanics of Materials)写序,强调教育创新的观点; (4)邱棣华主编、秦飞参编的《材料力学》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立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7040144778)。
2.教学研究近年来撰写了30多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完成本课程学生小论文集3册,承担了教育部、北京市和北京工业大学的教育教学多项研究课题,其中有 (1)“地方工科院校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体系研究”。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立项课题:(B17),隋允康等,2001;(2)“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工程力学”,北京市教委,隋允康等,2003;(3)“基础力学重点课程建设”,北京市教委,隋允康等,2003;(4)“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邱棣华、秦飞,2003-2004;(5)“北工大基础力学重点课程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等,2002;(6)“材料力学多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秦飞,王亲猛,2001.3.优秀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成果奖(1)王慕(第4名),仿真应用力学实验,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2)隋允康获“北京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称号,2001;(3)“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开发与更新”,张亦良,王慕,李晓阳,邱棣华,隋允康,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4)隋允康被评为“2003年北京市教学名师”;(5)邱棣华获“北京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称号,2002;(注:邱棣华教授是刚刚退休的本课程组教授)(6)邱棣华获北京工业大学“我心目中最爱戴的老师”称号,2002;(7)隋允康被评为“2003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名师”;(8)隋允康被评为2003年北京市 “教育创新标兵”;(9)王慕,张亦良:“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培养高素质人才基地”,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10)张亦良荣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2003;(11)秦飞荣获北京工业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2003;(12)王慕等5位教师荣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媒体评比三等奖”,2003;(13)张亦良荣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14)张亦良获中国力学学会力学教学优秀教师,2004;(15)课程组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材料力学精品课程的打造 —— 观念·课程·教法·教材·教研·环境·队伍),2004。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第一条评奖宗旨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检阅l999年至2003年以来我国教育科研战线所取得的工作成就,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学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部决定举办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
第二条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全面总结1999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教育科研战线的工作成就,检阅教育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营造重视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评奖工作要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三条评奖范围l.凡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的各级各类立项课题均可参评。
2.凡未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而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教育科研成果,或不宜公开发表和出版但被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教育科研成果,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肓部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推荐,也可参加此次评奖。
3.凡已在往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奖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
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奖(教育学科、心理学科)与本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实行统一评审。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其推荐成果主要应是评奖活动中已获奖成果。
凡参加评奖活动而未获奖的成果,不得推荐参评。
未参加评奖的成果可推荐参评。
5.参评成果限定在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
第四条参评成果l.已公开出版和发表的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不包括工具书、论文集、教材、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08年度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名单的通知正文:----------------------------------------------------------------------------------------------------------------------------------------------------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08年度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名单的通知(渝教高〔2008〕51号)各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82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2008年市级教学团队申报评审工作。
在各校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经资格审查、专家网上初评、会议终审和公示,决定将重庆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等43个教学团队列为重庆市2008年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现予以公布(见附件)。
希望各高校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切实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重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 2008年度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名单二○○八年七月十五日附件:2008年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序号团队名称带头人姓名所在学校类别(本科/高职高专)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张智重庆大学本科2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任宏重庆大学本科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团队陈仲常重庆大学本科4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杨昌棋重庆大学本科5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重庆大学本科6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邹晓玲重庆大学本科7昆虫学教学团队王进军西南大学本科8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孙敏西南大学本科9植物营养学教学团队黄云西南大学本科10英语专业教师教育及发展课程教学团队西南大学本科11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刘明华西南大学本科12食品科学与安全教学团队阚建全西南大学本科13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田平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14法理学教学团队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本科15民法学教学团队李开国西南政法大学16刑法学教学团队陈忠林西南政法大学本科17侦查专业教学团队管光承西南政法大学本科18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团队王亚平重庆医科大学本科19特殊教育学教研室张文京重庆师范大学本科20旅游开发与策划研究所罗兹柏重庆师范大学本科21软件教学部王国胤重庆邮电大学本科22通信与信息教学部陈前斌重庆邮电大学本科23大学物理教学部龚云贵重庆邮电大学本科24道路与铁道工程教学团队唐伯明重庆交通大学本科25岩土与地质工程教学团队陈洪凯重庆交通大学本科2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刘伦重庆交通大学本科27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团队曾庆均重庆工商大学本科28高级英语课程教学团队肖萧四川外语学院本科29环境艺术系教学团队郝大鹏四川美术学院本科30雕塑系教学团队刘威四川美术学院本科31材料主干课程教学团队黄伟九重庆工学院本科3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刘全利重庆工学院本科33中国文学类课程教学团队封英锋重庆三峡学院本科34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团队綦明男重庆文理学院本科35汉语课程教学团队杨雅丽长江师范学院本科36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寅齐重庆科技学院本科37工程测量教研室李天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38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团队丁力高职高专39民政管理专业群教学改革团队周良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高职高专40计算机网络教研室李建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41旅游管理教学团队李庆重庆教育学院高职高专42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团队周玉蓉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43通信技术教学团队谭中华高职高专——结束——。
2022年重庆市基础教育精品课遴
选活动评审结果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基础教育精品课”名单。
通过教师自主申报、学校推荐、县级初选、市省遴选等程序,最终确定了2422节部级精品课。
其中,重庆112节精品课入选。
根据公布的名单,重庆入选的精品课中,小学有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语文老师李瑞的《小毛虫》、大渡口双山实验小学霍艳老师的道德与法治《欢欢喜喜庆国庆》等56节精品课入选,初中有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语文老师王天财的《昆明的雨》、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校的数学老师付雅忻的《平移》等29节入选,高中有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语文老师吴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27节入选。
为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
通过教师自主申报、学校推荐、县级初选、市省遴选等程序,共推荐精品课14799节,覆盖9158所中小学校。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各省推荐精品课进行评审,并对评审结果予以公示,最终确定了2422节部级精品课。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所有部级精品课,并持续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引领更多教师投身课程教材内容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汇聚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学生教师使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用,加快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全国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成果的一次高度肯定。
本次评选共评选出20个一等奖,其中有一等奖获得者就是XXXXXXXXX,以下是本篇文章对其取得此项荣誉的报道和分析。
一、背景介绍全国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设立的重要奖项之一,旨在鼓励和推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评选对象包括中小学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学成果,奖项设置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四个等次,是对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极大肯定和激励。
二、获奖项目介绍XXXXXX获得全国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名为XXXXXXX。
该项目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得到了专家评审的高度认可。
其获奖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该项目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深入讲解和实际应用,教学内容设计新颖、紧贴时代需求,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教学方式独具特色。
该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学效果显著。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该项目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三、获奖项目影响XXXXXX获得全国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深远影响:1. 为广大教师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XXXXXX获得的这一殊荣是其多年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果,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2. 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XXXXXX项目获奖所推崇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对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思路。
3. 对学科领域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XXXXXX项目在特定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为其他类似学科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思考。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简介重庆大学力学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重庆市重点学科。
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开设基础力学课程的专业众多。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主要面向机械类和土木类各专业,工程力学则面向近机类、电气、工业工程、建管、环境、安全等背景更为广泛的专业开设,其学生受益面占开设力学课程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工程力学》课程历史久远,实力强大,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上有优良的传统。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经过几代前辈的不懈努力,《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力学实验教学水平和条件始终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已经形成了紧密与学生专业结合、紧密与工程和科研结合、适应多学科培养模式的课程特色。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力学学科、力学基础课程和实验装备条件的建设。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世行贷款建设,到1996年作为示范项目,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重庆大学力学标准化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力学实验室的面貌,成为当年力学实验室建设的样板。
211项目和985项目建设更是带动了实验建设和学科的建设,也为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师队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978年基础力学教研室召收研究生,在重庆大学历史上,开创基础课教研室召收研究生的先例。
1985年成立工程力学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教研室作为工程力学系下设教研室,编制60余人,组成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基本队伍。
1996年,为适应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整合,材料力学教研室与理论力学教研室合并为基础力学教研室,编制30余人,组成含工程力学在内的基础力学课程建设的基本队伍。
同年开始,按照力学与工程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以及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针,打破教研室间的界线,在全系范围内统筹安排各类教学任务,形成现在这样的人数甚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师队伍。
渝教基〔2009〕40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表彰重庆市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通报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委属中小学: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树立一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典范,激发广大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评选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通知》(渝教基〔2009〕15号)精神,自今年4月以来,市教委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
经学校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逐级推荐评选,市教委组织专家严格审查,以及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众信息网、重庆德育网为期两周的公示,决定对我市100名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予以通报表彰(具体名单见附件)。
希望被表彰的优秀班主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同时,希望全体教师谨记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教诲和希望,不辱使命,担当重任,狠练内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为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件:重庆市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名单二○○九年六月三十日主题词:第三届班主任表彰通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7月1日印附件:重庆市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名单(100名)万州区(3名)毛大艳重庆市万州区甘宁中心小学易彬彬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向宏云重庆市万州区走马初级中学黔江区(3名)孙林奎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胡岗重庆市黔江区民族中学陈清容重庆市黔江区黎水中心学校涪陵区(3名)陈家明重庆市涪陵区第九中学校潘玉萍重庆市涪陵区第十五中学校赵钦重庆市涪陵区荔枝希望小学渝中区(3名)曾杰重庆五十七中张志强重庆市渝中区大坪小学陶健重庆复旦中学江北区(2名)魏渝南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辜向红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沙坪坝区(3名)向彬斌重庆市沙坪坝区工读校胡晓燕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小学陈刚重庆青木关中学大渡口区(2名)梁渝重庆市茄子溪中学余颖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九龙坡区(3名)蒋晓丽建设工业集团第二子弟小学余剑波重庆铁路中学杨华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小学南岸区(3名)潘文荣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徐燕重庆市南岸区珊瑚中学夏明娟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小学北碚区(2名)欧兴桂重庆兼善中学郭礼雪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万盛区(1名)李小兵重庆市万盛区关坝镇初中双桥区(1名)周扬琼重庆市双桥区实验小学綦江县(2名)赵红重庆市綦江中学李琳重庆市綦江县陵园小学长寿区(2名)史柯川维中学杨普英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中心校巴南区(3名)李原重庆市巴县中学姚雪然重庆市清华中学牟亚军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渝北区(3名)唐建红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姚治伟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郑洪霞重庆市经开育中学江津区(3名)李永涛重庆市江津第八中学黄光惠重庆市江津区实验中学刘容重庆市江津区龙华小学合川区(3名)张海兵重庆市合川区龙市中学陈登洪重庆市合川区新华小学左丽重庆市合川区久长街小学潼南县(2名)王建重庆市潼南中学唐婕重庆市潼南实验二小铜梁县(2名)张莺重庆市铜梁县巴川初级中学周会重庆市铜梁中学永川区(3名)唐晓川重庆市永川中学袁国惠重庆市永川区青峰镇初级中学校谢应玲重庆市永川区望城路小学校大足县(3名)陈敏重庆市大足中学唐强重庆市大足县中敖中学唐全莲重庆市大足县龙岗镇第一小学荣昌县(2名)吴恒船重庆市荣昌中学叶玲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璧山县(2名)李兴文重庆市璧山县实验小学万维重庆市璧山县正则中学南川区(2名)刘莲重庆市南川区书院中学校吕建会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六小学校丰都县(2名)孙林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雷鸣重庆市丰都县实验中学垫江县(2名)刘小强重庆市垫江县包家学校冯加权重庆市垫江县第一中学武隆县(1名)杨小娟重庆市武隆县石桥乡中心小学校梁平县(3名)李东慧重庆市梁平县屏锦镇第二中心小学王海波重庆市梁平县梁山初级中学尹继芬重庆市梁平县明达镇天台完全小学城口县(1名)曾乐璋重庆市城口县明通初级中学校开县(3名)杨琳重庆市开县汉丰街道第三中心小学徐克清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明灯重庆市开县中学忠县(2名)李小琼重庆市忠县实验小学校杨明周重庆市忠县中学云阳县(3名)叶躬旭重庆市云阳红狮初级中学陈明贵重庆市云阳县养鹿中学施祖平重庆市云阳民德小学奉节县(2名)朱绍平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朱和菊重庆市奉节县辽宁小学巫山县(2名)谭晓勇重庆市巫山高级中学谭兴春重庆市巫山县大昌中学巫溪县(1名)刘玉凤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石柱县(2名)隆光辉重庆市石柱中学陈敏重庆市石柱县南宾镇小学校彭水县(2名)任佑平重庆市彭水县中学曾佳燕重庆市彭水县桑柘镇中心校酉阳县(2名)陈念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实验小学校冉承友重庆市酉阳自治县麻旺中学秀山县(2名)赵琴重庆市秀山县东风路小学曾芬重庆市秀山县第一中学委直属学校(9名)张鸣重庆市第一中学王昭重庆市南开中学贺先进重庆市第八中学杨春菊重庆市育才中学唐虢重庆市巴蜀中学陈彬彬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向颢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李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李若兰重庆市人民小学校。
学院录取分数线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立足重庆基础教育,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办学宗旨,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学院始建于1954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首批“重庆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21.4亩。
两个校区均依山构建,绿荫叠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现设有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前教育学院(重庆学前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旅游与服务管理系、美术系和继续教育学院共10个二级教学单位;学院现有专业共74个,涉及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
学院现有本科、专科和高职全日制在校学生7887人。
现有专任教师422人。
有高级职称教师206人(其中正高48人,副高15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3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
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13门,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市级教改试点专业5个,市级示范专业1个;现有市级教学团队8个;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9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22项。
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被评为重庆市高校第一批质量工程项目与教学改革先进学校。
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独著、主编专著教材共7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8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27篇;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3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励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类、重庆市科技进步奖、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成果共21项。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和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的通报正文:----------------------------------------------------------------------------------------------------------------------------------------------------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和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的通报(渝教高〔2013〕16号)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表彰先进,大力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建设、严格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我市高校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快我市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推动我市高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评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和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的通知》(渝教办高函〔2012〕308号)精神,我委决定对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在各校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公示,决定授予重庆大学教务处等18个高等学校教务处“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授予卢峰等143名同志“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立新功。
全市高等学校教务处和教务管理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科技教育中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名单2.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名单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5月4日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名单重庆大学教务处西南大学教务处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重庆医科大学教务处重庆师范大学教务处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重庆工商大学教务处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重庆文理学院教务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教务处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务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教务处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附件2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名单重庆大学:卢峰、韩忠、朱正伟、印勇、张希谊、包健西南大学:赵玉芳、彭远义、朱汉春、李晓阳、陈京、周光明西南政法大学:钟曼娟重庆医科大学:杜之渝、戴红卫、罗天友、冉素娟、白晋、徐晨重庆师范大学:洪全、杜斗恒、胡芳、况明安、李世宏、余健重庆邮电大学:胡学刚、蒋学文、李益、余翔、罗华重庆交通大学:赵明阶、曾祥齐、梁德全、李伟重庆工商大学:石玲、曾晓松、毛萍、黄云超、冉萍、李仁炳四川外语学院:廖巧云、廖峻、肖肃、李大雪、严功军、殷和素四川美术学院:黄耘、刘明孝、翁凯旋、余毅、曾岳重庆理工大学:肖蕙蕙、陈世平、蒋西明、黄宇、伍光明、李文杰重庆三峡学院:陈立万、胡定平、聂祥飞、郭作飞、滕新才、熊江重庆文理学院:杨帆、杨守良、王蕾、罗代忠、谢吉容、刘希东长江师范学院:于海洪、卢孟春、谭永忠、王东辉、蒋光明、钱军平重庆科技学院:李文华、张其敏、黄志玉、王春涛、彭军、江燕玲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张向华、张承凤、江净帆、文红、李庆、李跃文重庆警察学院:邱福军、周剑锋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唐靖云、禹华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彭成、王杨丽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房朝君、周雄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艾艺红、刘彩虹四川外语学院南方翻译学院:段美芬、吴舸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刘达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丁力、郭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杨柳清、曾岗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刘家英、费文庆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刘旻溟、罗能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冉学农、黄正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秦传江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丛连钢、傅伟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兰玲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潘久政、杨俭重庆工贸职业学院:吴晓林、杨忠良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李春梅、钟利华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江涛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陈志建、黄争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蒋世军、包立军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杨旗、张银会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赵崇炳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周昌芹、胡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魏军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胡云华、徐铭怀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武建华、杨戈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陈明平重庆电讯职业学院:杨柳、陈丹丹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周春荣重庆电信职业学院:侯周兰、苟本富重庆经贸职业学院:郝位军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吴海东——结束——。
刘霞简介刘霞女讲师博士在读2005年参加工作教过的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实数的构造理论等。
2010年曾被学生网评为重庆大学教学50强。
魏曙光简介姓名:魏曙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07.05籍贯:重庆万州职称:副教授所在单位:数学系简历:1983.9-----1987.7 兰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本科1991.9------1994.7 重庆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7参加工作,直至现在。
工作: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工作。
先后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
它们分别是本院数学学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解析几何》,以及公共课《数值计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
在教学同时,发表了多篇教学、科研文章,参与了多个教改项目,还参与了《数值计算》,重庆大学出版社、《高等数学》,重庆大学出版社两本教材的编写。
其它情况:2007到2008学年度被评为重庆大学教学前50强。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微分方程数值解以及非线性泛函分析的研究。
朱长荣简介朱长荣,副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2003年硕士毕业;2007年博士毕业。
朱长荣多次出国访问:2003年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学习;2008年--2011年,加拿大Ryerson Univercity作博士后研究工作。
朱长荣有多年从教经历,先后担任过15门数学专业研究生、数学专业本科生、非数学专业公共课等课程,课程涵盖分析类、代数类、几何拓扑类。
知识面广,具有很好的数学思维,一直从事教学科研活动,获得过多种荣誉称号,如“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央高校基金。
王克金简介王克金,硕士研究生,讲师,担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教学工作,从事教学工作已满31年。
于光磊简介于光磊,男,1961年4月出生,副教授。
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198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硕士。
2018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近年来,重庆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为了表彰在教学领域中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和学校,重庆市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并颁发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本文将介绍2018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情况及一些获奖教师和学校的典型案例。
我们来了解一下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标准和流程。
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立了不同的奖项。
评选的标准主要包括教学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指导性和普及性等方面。
评选流程分为自愿申报、初评、复评和终评四个阶段,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在2018年的评选中,共有来自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校报名参评。
他们的教学成果涵盖了多个学科和领域,例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
经过初评,最终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学校进入复评环节。
复评时,评委们深入研究每个教学成果的实施情况,与申报者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最终确定了终评名单。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和案例。
在小学阶段,某小学的李老师凭借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和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李老师还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和开放性题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某中学的王老师凭借其独特的数学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王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问题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王老师还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某高中的张老师凭借其独特的英语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和教育著述评奖结果公示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18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71项)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育著述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15项(排名不分先后)成果名称作者姓名创新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龚春燕、胡方、冯友余、刘玲、田益综合课程设置的心理学依据王纬虹小学数学教学论李光树、朱福荣、张健、陈祥彬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王家骥、宋海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案例点评与分析李常明、彭智勇、鲁琼瑶课程实施:整合与优化刘云生、张鸿前概念对中学生物理概念形成的影响研究贺晓霞现代小学德育课程研究陶元红、汪红、聂坤丽、罗茜、吴桂兰历史学科特征与教学创新李德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刘丽俐、肖啸空、黄晓梅、冉泊涯、谭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蔡其勇构建中学班主任队伍现代管理机制的研究陈云、刘雪雁、刘刚区域素质教育“五三整合”督导模式研究与实践陈浩川、陈捷、唐锦全、余国源、刘林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晓斌关于幼儿园教师评价的调查与思考申毅、王纬虹二等奖57项(排名不分先后)成果名称作者姓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陶元红创新性学力论纲余国源、吴宪材小学语文学习心理谷生华、林健为促进儿童思维策略发展而教―“问题·探究·发展”教学初探谭小林中小学师生创造性现状调查报告胡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项目学习丁嬿小学生自主学习初探—长寿凤城一校研究成果集母建辉、杨月富、蔡小丽、黄利、雷文俊加强主体活动体验培育中学生现代德性赵支援、时盛荣、文鹏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哪里—启动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能力熊世伟构筑校园文化环境,开创德育教育新境界张扬群思想品德课“讨论式教学”策略初探聂坤丽论政治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李光惠建构解题监控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梁显政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刘德义、刘兴胜、姚奇、汤昌容、刘元惠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探索心育之路鲁善坤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探讨江宏构建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关系石怀湘、张志勇班主任主体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曾菁、万缨、陈鸣鹤试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触觉钱直树实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朱福荣、李孝媛对现行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彭栋明实现英语教师专业社会化模式初探朱括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认知原理和浸入式教学的实践仇红高中学生形成物理实验能力的元认知研究阳光富注重思维方法渗透,实现物理优质教学宋伦翔用跳台阶练习法提高初中生立定跳远成绩之我见李雪梅运用“问题探索”上好中小学体育课刘平平新时期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杨志兵、张远含、王晓峰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谭兴云、沙静芳、万建强、刘璐、胡世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三重奏严湘冬现代幼儿教师成长阶梯李平、钱珊、朱晓虹、黄娅、罗虹走进创造教育—巴蜀幼儿园开展创造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邓大庆给想象插上翅膀,让孩子勇于创新刘启平试谈小学艺术课程的基本特性潘光玲从动物小说的兴起看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唐英新教材诗歌教学三部曲周小燕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实践性杨世碧乐学活记省时高效-----识字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刘咏梅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傅玉蓉对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何晓波让美质在心灵积淀—樜谈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杨晓薇试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刘文东试论创新教育的价值目标及其实践策略龚家伦构建三峡库区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的思考李淑春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再认识毛明山云阳教育发展研究万先术、屈长元、熊得雅、吴启术创建优质校园生活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江琳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肖方明中学生影视欣赏申玉辉版画特有功能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张雪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设计唐绍友中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技能”的比较浅析孟世才用活课程资源,启迪环保意识王勇认识“漁场教育”苏武银、周光烈、明兴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落实主体地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讨李治国、李冬媛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验与探索陈晓凤、杨才明、杨虹、邓继平、邓向阳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杜东平三等奖110项成果名称作者姓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张健困难企业子弟学校高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相关分析李晓东、周于川、周远华、杨世文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建立“交互式”课堂模式夏小奇创新传统教学理念,构建互动教学模式何享权教育创新与实践邓云森家教教育导航吴锦福、刘晓英、刘辉、伍怀华、翁小利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陈登平德育的智慧梁燕新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熊远国截痕是什么曲线索隆国贵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吴平校本教研:特点内容与方式张学忠初识《物理课程标准》黄正东初探美术教学与创新陈勇论初中生物学习方式的变革王利亚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龙运海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创新能力林波“出声思维”对初中生化学学习成绩影响的实施研究熊克蓉、邹红小学语文有效讨论学习的探索罗志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区域整合模式冉泊涯语感教学中心论巫正鸿CAI软件的层次性浅论胡祖奎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评价的研究宋开亮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策略浅探王铭乐学创新罗明仁高中新教材的使用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赵洪英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甘健茸地理教学中的“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及运用付申珍中考命题研究思想政治分册刘云、唐大伟、雷鸣、熊鹰、聂坤伦挑战学生和理智刘渝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徐开明论数学课本习题“回头解”的价值陈开龙城区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彭爽、李朝容、余小彬、刘红、赵波教师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对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影响郭蓓关注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叶飞特色学校的成因及其内在特性陈世联让绿充盈心灵余莹儒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郭莉定向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式学习罗裕红注重情感因素巩固学习兴趣李贤贤谈谈英语学习中负迁移的转化彭贞英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周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导练”和英语素质教育培养雷承志体育课“分类教学法”实验研究刁占清家园共育的桥梁-----家园联系栏曾艳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谢光梅在活动中构建小班幼儿语言何玮书法教学审美化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彭康语感——“听说读写”的灵魂李学伟采取“三统一”的培训模式确保我市全员培训质量况红简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张洁琳课改,我要与你同行欧阳芳、郭培恒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命题王方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摭谈吴万瑜、刘大荣、潘光丽自由写作与考场写作兰敏、张克敏采用探究式教学张扬结合型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杨昌戈、金春市场经济“开放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周静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与评价赵顺平、张世平、戚风琴、易剑莉、蒲恒景构建小学素质教育区域模式实验研究报告唐锦全、汪红、李华成、尹秀坤、冯明权人机交互式学习的可行性探索罗佳实施教育网络化战略充分发挥名优教师作用甘霖、陈代华创新学习思考与实践邓继平、田琪、王元寿大力实施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任权民学校教育与中小学学生社会化师美明构建小学活动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马佳、江琳、王丹、刘丽娜、吴艳用系统方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程智论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段云国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途径初探邓伟、张玫加强中学德育管理培养学生“三自”能力文鹏、张正荣增强班主任法纪意识的认识与实践陈刚、林安学、张增文浅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付波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肖啸空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谢先庆优化英语教学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王丽萍学法指导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高中英语教学体会戴国平浅谈中学物理不同知识类型教学中的教学主体张晓华试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税何永宏中小学校体育现状浅析卓小健浅析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胥洪跃化学激趣教学的实验探索与思考陈伟、张胜礼、冯远鸿浅谈音乐在大课间中的应用周荣安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陈昌发小语“自主学习”研究—“质疑”方法探微谭云清小学写字教学模式初探耿松莉作文评语的激劢和导向作用邹凯、唐海燕浅析中师办学困境及应对策略叶启明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张超增强教师四种意识激发教师工作动力王永明中学课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范盛兰、龚向明、邓昌荣、汤光亮构建阅读对话的平台陈家尧对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的思考王维琦浅谈小学科技活动与美育的交互作用黎春莲创造性劳动教学实践初探施毅改革思品教学增强德育实效张琴信息时代的中学数学教育必须改革傅常治校方略刘奕农村村小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初探卞小娟中学健美教学应注重形体训练赵健兰CAI课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刘智利统计——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李莉在与幼儿的视觉交融中成长李钰改革学习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余朝莉班级管理新思路尹正超普通中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张永国、李庆福谈谈打击乐器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陈净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陈治国“五步导议式”课堂教学模式武德瑞、李学勇、刘奎高中历史课应用发现教学法初探余明华、张茂芹区域性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田益中英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之比较宋武、刘忠芳优秀奖112项成果名称作者姓名中学网络德育的构建与模式研究黎玉斌网络环境下小语阅读探究性学习模式探究陈晓荣、胡长荣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梁崇明、李宗林、赵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与思考刘庆创新与实践——教坛初探吴锦福浅谈“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李天鹏也谈实践能力的培养江喻洪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做法和体会安大为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自我训练的几个问题胡方碧运用“问题学习法“组织单元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思考李永红浅论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及其培养李声康激导探究法“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冯绍松、郭成淑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卢承霞建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张城娅整合“三维”力量,消除三大障碍何德友、赵培凤开展家政教育的尝试蒋仁菊现代中学生德性素质调查报告陈明德、蔚德荣、林光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尝试郭礼雪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刘莉公民道德教育读本余平、刘少鸾、江春、周宗贤西部地区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孙为民浅谈中考政治的开放性试题唐大伟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指导覃邦德、蒋辅昆、殷立华、雷鸣、胡昌模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李正良浅谈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蒋德人“最近发展区”与数学能力的培养丁邦勇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刘国胜数学教学要着眼学生的发展吴家平课堂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易中建转变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陈怀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肖永君农村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吴洪敏心理教育在后进生转化中的作用黄奉平明确办学思路,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秦大培“探索主体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课题研究报告周绪田聋童家庭康复教育的研究汪毅职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苏德发、吴宪材、聂广林、龚家伦、陈跃成人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王和富、陈捷、陈绍华、陈勇、陈跃重庆市北碚区职高学生现状调查与思考王宇翔乡镇薄弱初中的成因及其治理邓茂才、曾令锡用新的眼光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刘旺重视估算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黄贵中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谢盛勇用新课程理念理解数学教材胡小雯怎样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为起点学数学肖开祥、夏万海创设情景,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申红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之管见阳兴春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刘会贵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初探杨晓梅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活化原则,优化背诵策略尹晓英实施活动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对组织初中英语活动教学的探索很思考吴旭中学英语目标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探微邓巧玲2003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评析谭顺福最新课标词汇高中英语学习词典俞才伦“平抛物体的运动”探究式教学设计王梅经典物理学的思想钟及龙背越式跳高“倒序教学法”唐雪梅赛前过度紧张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潘立生物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探索陈景红“差异学习,分类指导”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洪波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范明洁学习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体会唐小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梁红游戏中促进幼儿主体发展的指导策略吴娣菊幼儿园活动区管理初探张静幼儿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曲琴、唐锦全、殷静、夏仁菊、冯业勤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问题与对策—云阳县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分析和调查报告文平中浅谈电影实验教学与学科整和的美学效果贺伟、谭建英“五步”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何学勤、周兴全语文教学要做到“心中有人”冯小旭感知、体悟、品析刘莉新课程赋予的新角色张雯茜培养创新素质深化目标教学胡丽霜异步导学能真正减负增效落实素质教育廖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罗咏梅以发展为本李捷明确教学要求加强写字指导郭先富新课程改革应关注的问题陆清华农村小学语文读写问题的再思考郑华恒对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科书的期盼钟诚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多元化角色刘少谷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拓展学校发展之路王大华、刘政智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角色定位浅析罗启维师资艰涩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飞学生素质整合教育的探索邓云森、龚祖华教师创新教学设计的策略张世平开展教师研究性学习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张天岚新课程下对评课的评价标准构思及说明冯丽重视过程,精心指导夏茂琴浅论器乐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曾亚琼论《屈原赋》的悲剧精神和抒怨愤的美学思想杨醴借助语境,培养语感张莉开放式作文教学要实现“五个解放”周必玲高中语文“见面课”的教学艺术和技术周鹊虹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马健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初探刘仁亮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王晓丽让学生参与合作与评价方晓霞谈谈高考模式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杜杰超试论少年儿童劳动教育邱平磁铁的性质潘广辉关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朱艳现代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叶省三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李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陈勇、邓容让历史课“活”起来周瑛数学发散思维的特征与培养陈荣辉浅谈教师的教学机智佘宗平教育学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索—教育学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邓泽军以人文的理念来拓展教学的空间胡才富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姚润平一朵含苞的蓓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刘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