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汉《华南虎》原文阅读与作品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7.36 KB
- 文档页数:2
课文《华南虎》的解析
课文《华南虎》的解析
1、华南虎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华南虎是这首诗表现的主要形象。
它有着“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园。
人们可以在肉体上折磨它,可以囚它驰骋四方的“健壮的腿”于斗室,可以“活活地铰掉”它充满战斗力的“趾爪”,可以用“钢锯锯掉”它坚强的“牙齿”,但是法西斯般的残忍,终究禁锢不住“不羁的灵魂”。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暗示着它为自由做过怎样勇士般无畏但却徒劳的反抗。
可是,华南虎仍然会不屈不挠不悔地抗争下去,因为抗争是它活下去的全部寄托和现实意义,是它高贵灵魂的有力呈现。
这抗争使得作为观众一员的“我”感到“耀眼刺目”,感到“羞愧”,感到灵魂的阵痛。
于是,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也是“我”
的屈辱灵魂的觉醒。
精神的高尚终究会战胜世俗的卑劣。
──从那掠过的身影中我们似乎依稀可以看到人类的希望。
2、豪放不羁的精神美:
诗中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
它看似被拘押在铁笼中无可奈何,但它身上这些美好的东西却是那“两道铁栅栏”所无法禁锢的,那种豪放不羁的精神美在铁栅栏的衬托下给了读者更加强烈的震撼,令人不禁扪心自问: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华南虎》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华南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整体把握(一)主旨诗歌描写的是一只被囚禁在铁笼中,失去了自由的华南虎,这只华南虎受到了残酷的迫害,趾爪破碎、鲜血淋漓,但是它有着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健壮的腿,你仍能够看到老虎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同时作者描写了老虎的神情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它都一概不理这些句子显现出的是华南虎骨子里的威严,决不向世俗低头的高傲;还有那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正是华南虎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吗?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只肉体被囚,但是精神自由的华南虎。
联系此诗诞生的社会背景正值十年动乱期间,作者正是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了自己以及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二)结构全诗共5节。
第一节:叙述在公园见到虎。
第二节:写人们对虎的围观以及我对虎的期望。
第三节:通过描写虎的动作神情来体现老虎内心无尽的孤独和忧愤。
第四节:着力刻画虎的趾爪,体现虎的反抗和威严。
第五节:写出我对华南虎不屈的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
(三)延伸1.作者相关资料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人,蒙古族。
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两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
1955年因胡风一案被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两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半棵树》、《悼念一棵枫树》等。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两本。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华南虎》教材理解《华南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
牛汉诗作虽为数不多,却能“写出一点生气”,构思亦很精巧。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
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牲灵的年代。
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
在诗作中,诗人把这苦难和血性赋予了一个有生命的肌体被囚禁的华南虎。
牛汉擅于写在生命的扭曲中那不屈的灵魂。
《华南虎》为华南虎构筑的,也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
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
这既是现实性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
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虎人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着的灵魂。
虎,在这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符号,铁笼恰是邪恶与困厄的象征,正是它扭曲了原本属于旷野、属于深山、属于野性的生命;也正是在这扭曲中,这生命才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显示出更顽强的意志,更崇高的灵魂。
生命之火在暗夜中显示出更加灿烂的光彩;灵魂之光在苦难中得到令人惊异的升华。
诗人把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印到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动,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颂赞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
再品《华南虎》第一次接触牛汉的诗歌《华南虎》,是在2003年的春天。
因为省级课改试验区搞人教社七年级下册教材培训,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观摩课,语文教研员说《华南虎》很难讲,希望我能够给全市的语文教师上一节课。
我想写动物的文章没什么难的吧。
可是,当我拿到教材翻看这首诗歌时,我很快被诗中所描绘的华南虎形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同时也明白了这首诗难就难在对华南虎形象的分析和把握。
在上完课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听课还是阅读教材,碰到这首诗歌总是有异样的感觉。
今再捧读咀嚼《华南虎》,翻阅诗人牛汉的诗集和有关介绍,越发感到诗人那血染风采的眩目,生命痛感的灼热,不羁灵魂的高尚!血染的风采血色,可以说是人们最不愿意见到的颜色。
因为这种颜色给人以恐怖,甚至会给人造成心灵上不可抹去的阴影。
但是在牛汉的诗歌中,特别是《华南虎》一诗中,血色已不单单是一种颜色的呈现,它是诗人个性的展示,是诗人风骨的聚焦,是诗人灵魂的张扬!华南虎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谁能否认这仅仅是写一只被困笼中、被人戕害、受辱受难,不屈反抗、勇于抗争的华南虎呢?谁能不联想到诗人当时身陷囹圄、惨遭迫害的生命现状呢?又有谁不能想象诗人那深受创伤的滴血的颤抖的心灵呢?以“血”写诗,以生命写诗,这是牛汉诗歌的特点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血”的意象?诗人说在他生命里确实有“血的记忆,”这种血的记忆大量能够沉积在自己的诗歌中。
因为四十年代搞地下工作时,遭国民党追捕,并被打得头破血流,并留下淤血,大脑也深受刺激,这是身体中血的凝结。
因为这“血的记忆”在诗人心中的层层积累,渗入诗的气质,铸就“诗的原型”。
因此,诗歌是诗人生命的体验和痛苦的经验。
《华南虎》正是这生命体验和生命痛感的见证和最具体的诠释──这如诗人所说“血有别样的光彩”。
一场生命的邂逅——谈牛汉的《华南虎》聂鸿飞《华南虎》2001年第一次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标教材。
在使用这套教材的七年时间里,这首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被解读着,必定被渲染上了牛汉创作之初所万万没有想到的各种色彩。
这是必然的结果,当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它就不再属于作者个人。
但是读者又不能完全脱离创作的时代和作者的境遇来解读作品,尤其是对于这首《华南虎》。
正如牛汉自己所说的:“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
”所以,他说:“文革期间我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写的那些诗,如果把它们从生活情境中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很难理解到产生那些情绪的生活境遇。
”(《对于人生和诗的点滴回顾和断想:关于情境诗》)牛汉把包括《华南虎》《半棵树》《悼念一棵枫树》《鹰的诞生》等诗称作“情境诗”,就是借歌德的提法,特指在1970年到1976年这个特殊的阶段中创作的不能离开创作时代和人生境遇而孤立欣赏的诗作。
既然如此,我们在《华南虎》的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牛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苦难遭遇,就不得不把这首诗还原到1973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解读。
胡风被看作是“七月诗派”的倡导者和主要诗人,在50年代,胡风的文艺理论遭到严厉批判,以胡风为首的一干人等被划作“反革命集团”遭到逮捕和关押,作为“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32岁的牛汉于1955年5月第一批被捕入狱,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余年的苦难生涯。
上个世纪70年代,几经打击蹂躏之苦的牛汉,又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接受进一步的“思想改造”。
在那个严酷而荒诞的年代里,个体生命的悲戚和无奈被最大限度地显现出来,对知识分子的肉体摧残和精神的践踏令无数耿介之士陷入绝望的深渊,牛汉也不例外。
而此时,禁锢环境下的一丝转机都可以成为深陷囹圄的牛汉的救命稻草。
可是,现实却是,“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我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
牛汉《华南虎》原文阅读与作品赏析
《华南虎》
牛汉
在桂林
小小的动物园里
我见到一只老虎。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
隔着两道铁栅栏
向笼里的老虎
张望了许久许久,
但一直没有瞧见
老虎斑斓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笼里的老虎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
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它都一概不理!
又长又粗的尾巴
悠悠地在拂动,
哦,老虎,笼中的老虎,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还是由于悲愤
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
(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
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象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1973年6月
(选自《诗刊》1982年2月号)
《华南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
牛汉诗作虽为数不多,却能“写出一点生气”,构思亦很精巧。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
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牲灵的年代。
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
在诗作中,诗人把这苦难和血性赋予了一个有生命的肌体——被囚禁的华南虎。
牛汉擅于写在生命的扭曲中那不屈的灵魂。
《华南虎》为华南虎构筑的,也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
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
这既是现实性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
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虎人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着的灵魂。
虎,在这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符号,铁笼恰是邪恶与困厄的象征,正是它扭曲了原本属于旷野、属于深山、属于野性的生命;也正是在这扭曲中,这生命才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显示出更顽强的意志,更崇高的灵魂。
生命之火在暗夜中显示出更加灿烂的光彩;灵魂之光在苦难中得到令人惊异的升华。
诗人把充满哲理的思索和充满激情的想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印到处于困厄之中的华南虎身上,控诉了制造苦难历史的十年浩动,嘲讽了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颂赞了顽强的生命,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炽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