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3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一)药敏试验的目的测定病原微生物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的试验称为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Drug sensitivity test),简称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的主要目的是:①用于测定新的抗菌药物或制剂的抗菌谱;②对病灶分离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应用于测定细菌经过多年后敏感性的变化情况和地区特异性;③在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时,针对病原菌选择合适的首选药物品种。
(二)药敏试验的原理及种类药敏试验是通过培养基培养的细菌确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将被检菌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然后加上不同种类或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或制剂),观察细菌生长发育的速度和程度。
用药后,细菌在培养基上停止生长并且死亡,抑菌圈清晰,说明细菌对药物敏感,药物表现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用药后,细菌停止生长,但液体培养基经过一定时间后还可能出现浑浊或固体培养基上的抑菌圈不清晰,说明细菌对药物比较敏感,预示药物对被检细菌只是起抑菌作用。
通常判定一种药物对细菌的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强度指标是固体培养基中抑菌圈的大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抑菌圈的大小与药物对培养基的渗透性是密切相关的。
药敏试验方法较多,但在原理上不外乎是稀释法和扩散法两大类。
而扩散法(包括纸片法、管碟法)通常适用于临床治疗选择药物。
(三)常用培养基制作法1.普通肉汤培养基牛肉浸膏 3.0克蛋白胨 10.0克氯化钠 5.0克蒸馏水 1000毫升放在三角烧瓶中,微温溶解后,调节pH值至7.4~7.6,煮沸10分钟,冷却后的pH值为7.2±0.2。
15磅压力下灭菌15分钟(115℃灭菌30分钟)即得。
本培养基可用作为固体、鉴别、选择等培养基制造的基础原料,大部分细菌都能在其中生长。
1.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照上述普通肉汤培养基的配方及制法,加入15~20克琼脂,加热溶解后,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115℃灭菌30分钟,即得。
3.0.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蛋白胨 10克氯化钠 5克葡萄糖 5克牛肉浸膏 3克蒸馏水 1000毫升微温溶解后,调节pH值至弱碱性,煮沸后,加葡萄糖溶解,摇匀,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115℃灭菌30分钟,即得。
第4章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一、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1.扩散法(K-B法)(1)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接种有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该点称为抗菌药源。
药物向周围扩散,形成了随着药源距离增加,琼脂中药物浓度递减的浓度梯度。
在药源周围可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圈,其大小可以反映待检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性,并与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2)实验材料①培养基:采用水解酪蛋白(M-H)琼脂,pH为7.2,琼脂厚度4mm。
对生长条件要求高的细菌,如链球菌属细菌需加入5%脱纤维羊血,嗜血杆菌属细菌需加入1%血红蛋白(含Ⅴ因子)和1%Ⅹ因子复合物。
②抗菌药物纸片:选用直径为6.35mm,吸水量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
制备时取灭菌药敏纸片,经加样或浸泡药物溶液后冷冻干燥,置4℃保存备用,在有效期内使用。
③接种菌液挑取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4~5个,接种于3~5ml M-H肉汤中,于35℃中培养2~8h。
嗜血杆菌属和链球菌属细菌需用加血肉汤培养过夜。
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至0.5麦氏比浊标准(相当于1.5×109/ml的含菌量)后在15min内接种。
(3)试验方法以无菌棉拭蘸取已制备好的菌液(其浊度为0.5麦氏比浊标准),在M-H琼脂表面均匀涂布接种3次,每次平板旋转60°,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
平板置室温干燥3~5min,后用无菌镊子或专用纸片分配器将含药纸片贴于琼脂表面。
纸片应贴得均匀,各纸片中心相距>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15mm。
直径为90mm的平板可贴6张纸片。
纸片贴牢后应避免再移动。
平板室温放置15min后倒置于35℃培养箱中培养16~18h后读取结果。
(4)结果解释平板置黑色背景上,从背面量取包括纸片直径在内的抑菌圈直径,单位为mm。
培养基中如果加有血液须打开皿盖从正面测量抑圈菌。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与细节耐药性监测来源:查验医学在线2009-4-15 南网编辑2010-7-6一、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药物敏感实验(一)纸片琼脂扩散法纸片琼脂扩散法又称Kirby-Bauer实验,是操作最简易、利用最普遍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1.实验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
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
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即抑菌圈越大,MIC越小。
2.培育基和抗菌药物纸片(1)培育基:水解酪蛋白(Mueller-Hin-ton,MH)培育基是CLSI/NCCLS采用的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药敏实验标准培育基,pH值为~,对那些营养要求高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链球菌等需加入补充物质。
琼脂厚度为4mm。
配制琼脂平板当天利用或置塑料密封袋中4℃保留,利用前应将平板置35℃孵育箱孵育,使其表面干燥。
(2)抗菌药物纸片:选择直径为6.35mm,吸水量为20ul的专用药敏纸片用逐片加样或浸泡方式使每片含量达到规定所示。
含药纸片密封贮存2~8℃或-20℃无霜冷冻箱内保留,β-内酰胺类药敏纸片应冷冻贮存,且不超过l周。
利用前将贮存容器移至室温平衡l~2h,避免开启贮存容器时产生冷凝水。
3.细菌接种细菌接种采用直接菌落或细菌液体生长方式。
用麦氏比浊标准的菌液浓度。
校正浓度后的菌液应在15min内接种完毕。
接种步骤如下:①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内壁将多余菌液旋转挤去后,在琼脂表面均匀涂片接种3次,每次旋转60°,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②平板置室温下干燥3~5min,用纸片分离器或无菌镊将含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③置35℃孵育箱孵育16~18h后阅读结果,对甲氧西林和万古霉素药敏感实验结果应孵育24h。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实验,它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执行标准的严格性和准确性对于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试验材料和各种试剂。
同时,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进行。
首先,要准备好待测菌株的悬浮液,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其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琼脂平板上。
接种后,要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一般为16-18小时。
培养结束后,需要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相关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根据菌落的生长情况和抗菌药物的浓度,可以判断出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在记录和分析数据时,要注意细致入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执行标准中,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和判定也非常重要。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判断出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或者中间敏感性。
这些判定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此外,在执行标准中,还需要对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排除。
比如,培养条件、试剂质量、操作技术等都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在试验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调节。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的严格性和准确性对于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试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试验结果的解释和判定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在执行标准中,还需要对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排除,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是临床无指征治疗性、预防性用药严重及选择错误的品种、剂量及疗程。
而不合理用药可导致治疗失败、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增长迅猛、医药资源大量消耗等不良后果。
而我们应该如何为临床正确选用抗生素呢?正确的答案是,我们应该根据感染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就是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效力。
目前,我科遵循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版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进行操作。
由于CLSI标准的公认程度和准确性,许多国家都采用该标准。
该标准根据不同的细菌分类(如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制定可选用的抗生素及其药敏试验的判读标准,并将它们分成四组:A组:一级试验并常规首选报告的抗微生物药物;B组:一级试验,临床使用的主要抗生素(尤其在院内感染时)有选择报告的药物;C组:补充试验,有选择报告的药物;U组:补充试验,仅用于泌尿道感染细菌的抗微生物药物。
CLSI标准所制定的三级划分制及临床意义如下:高度敏感(S):用该种药物常用剂量治疗有效;中介(I):仅在应用高剂量抗菌药物时才有效,或者细菌处于体内抗菌药物的浓缩部位(如尿液、胆汁等)才被抑制;耐药(R):药物对某一细菌的MIC高于药物在血或体液中可能达到的浓度,有时细菌能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则不论其MIC值大小如何,均应判定该菌为耐药。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可以听到一些关于细菌药敏试验与临床药效不符的抱怨。
这一现象的出现,国内外的一些文献认为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①与临床是否正确地获得合格的标本至为相关;我们应规范标本的取材、送检及减少送检污染部位的标本(如:痰、咽拭子等)。
②可能出现真菌等二重感染。
③CLSI药敏标准制定中的局限性。
④细菌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
⑤药敏试验操作不当。
⑥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
⑦一般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细菌培养仅限于需氧非苛养菌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