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选线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5
一、定义:选线是在规划道路的起点和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符合要求、经济上合理、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心线的工作。
二、原则: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最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路线设计应注意在立体线形设计中平、纵、横面的舒顺、合理配合,力求平面短捷舒顺,纵面平缓均匀,横面稳定经济;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宜轻易采用低限指标,也不应不顾工程量的大幅增加而片面追求高指标。
选线占地:做到少占田地,注意尽量地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等;对沿线必须占用的田地,应按国家有关法规,做好造地还田等规划和必要的设计。
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公路,应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相协调,并适当照顾美观。
注意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重要的历史文物遗址。
严禁损坏重要的历史文物。
工程水文地质: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
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当路线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对于高填深挖路基地段,应做好路基边坡岩土情况的勘测工作,查清边坡及基底情况,据此进行填挖边坡稳定性计算,必要时采取切实可行及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
路桥关系:大中桥位应在服从路线总方向的原则下综合考虑,不要因桥位而过多地增长路线,桥位应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水流稳定、地质良好的河段上,并注意方便群众。
小桥涵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但在不降低路线技术指标的情况下,也应适当照顾小桥涵位置的合理。
高等级公路: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由于其路幅宽,可根据通过地区的地形、地物、自然环境等条件,利用其上下车道分离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采用上下行车道分离的形式布线。
环境保护:● 平原微丘区公路选线:1)填方、取土、弃土对农业资源、土壤耕作条件的影响;2)对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影响;3)路面径流对养殖业水体的影响。
公路勘测设计第五章公路选线公路选线是公路勘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首要步骤。
公路选线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公路的运输效益和安全性。
在进行公路选线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经济因素、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因素,以确定最佳的公路线路路径。
本文将从选线相关概念入手,详细介绍公路选线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公路选线是在确定公路基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结合勘测地形图和地物图,确定公路线路走向和位置的过程。
选线工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宏观选线和微观选线。
宏观选线是指确定公路线路走向大致位置的阶段,一般以地形和经济因素为主要考虑因素;微观选线则是在宏观选线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地形测量和经济评价,确定具体的公路线路。
公路选线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研究区域背景分析、地形地貌调查、设计原则确定、候选线路选定、线路比选和最终选定。
首先,研究区域背景分析是确定选线目标和范围的基础。
对区域的自然地理、市场经济、交通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明确选线依据。
然后,进行地形地貌调查,了解地形的起伏、沟谷、河流、山脉等情况,以及土壤、水流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线路的走向和位置非常重要。
接下来,通过制定设计原则,明确选线的基本要求和约束条件,如最短路径、最小坡度、最小曲线半径、尽量避免河流等。
然后,根据前期调查和分析结果,确定一定数量的候选线路。
候选线路的确定要兼顾地形条件和经济效益,确保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候选线路选定的基础上,进行线路比选。
通过综合分析候选线路的地形、地质、交通条件和经济效益等各个因素,进行线路评价和比较,确定最佳的线路。
最后,根据线路比选的结果,进行最终选定。
最终选定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确保选定线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公路选线的方法主要包括定仪法、勾贯法、影像解译法和GIS等技术手段。
定仪法是利用地理仪器,根据地形地貌特点进行实地勘测,确定选线线路。
勾贯法是通过勾勒地形地貌信息,进行线路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