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韩非子初中读后感700字导语: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
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韩非子读后感篇一:《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杰作,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优秀作品,在古代的哲学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它与先秦百家的著作共同交织联系,构筑了中国古代的灿烂传统与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中“外儒内法”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这就说明了儒,法思想整体上的结合,构成了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
由此可见,法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而《韩非子》这部著作正是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阐述的淋漓尽致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韩非子》一书,我对法家思想和韩非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我就阐述一下我对法家思想以及《韩非子》的看法:首先我先阐述一下我对法家思想的看法:我认为所谓法家思想,首先强调的就是以法治国,不一君主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君主要在言与行上做到“以法为本”、“矫上之失”、“一民之轨”“法不阿贵”“令行禁止”。
其中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贵族法权思想相比,现然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与此同时,术,即君主管理臣民的方法,和法一样重要,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
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即“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而与此不同的是,法宜公开,术宜深藏。
而从《韩非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韩非的“术” 同申不害相比,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韩非子的读后感韩非子,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政治思想和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阅读他的著作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政治、社会和人性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首先,韩非子的著作让我对政治有了全新的理解。
他提出了“治国有术”和“兼爱非攻”的思想,强调了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和心态。
他认为,君主应当具备智慧和权谋,善于运筹帷幄,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他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王应当关心民生,关爱百姓,以赢得人心。
这使我深刻理解了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应当具备的品质和责任。
其次,韩非子的著作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让我对社会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认为,社会必然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但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法律来调节和解决,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只有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也才能实现持续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韩非子的著作对人性的思考和观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人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人性本恶,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
他主张以惩罚和奖励来规范人的行为,通过法律来制约人的恶性倾向,从而实现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这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自私欲望,但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总而言之,阅读韩非子的著作让我深受启发,对政治、社会和人性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理论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正是通过对他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现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一、引言
在读完《韩非子》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本书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深入探讨了人性、政治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以下是我对《韩非子》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人性的本质及其影响
1、人性善恶论:韩非子认为人性本质善恶并存,强调人性的善恶是由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成的。
2、勤劳与懒惰:在书中,韩非子强调了勤劳与懒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倡勤劳奋斗的精神。
三、政治制度与管理
1、君主制:韩非子主张君主制,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2、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强调法律的制定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四、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1、道德教化:韩非子强调道德教育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
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2、忠诚与奸猾:书中提到了忠诚和奸猾的不同表现方式,
以及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影响。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以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2、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
性和统治者的权力。
六、总结
在阅读《韩非子》这本书后,我对人性、政治和道德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材料,对我个
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君主制:一种政治制度,由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对国家
和人民实行统治。
- 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以法律为准则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读了韩非子的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智慧的奇妙世界,还带着点儿犀利的味道呢。
韩非子这人可真是个洞察人性的高手。
他书里那些故事和道理,就像一面镜子,把人的各种小心思都照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讲的那些君臣之间的事儿,那简直就是古代职场(朝堂也算一种职场嘛)的生存指南。
君主要怎么驾驭臣子,臣子又怎么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保全自己并且争取利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太多了。
我就感觉啊,那时候的朝堂就像一个充满各种陷阱和机会的大棋局,每个人都得小心翼翼地落子。
他讲的法术势,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绕。
但是一旦理解了那么一点,就会忍不住拍大腿,这就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团队的秘诀啊。
“法”就像是一个大家都得遵守的游戏规则,不管是谁,触犯了就得受罚。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谁闯红灯就得挨罚,这样交通才能有序。
“术”呢,就是管理者的小手段,怎么能看透手下的人有没有好好干活,有没有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就像老师突然来个小测验,看看学生有没有认真复习一样。
而“势”呢,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有了权势才能让别人听话。
就像班主任在班里,一声吼,大家都得乖乖安静下来。
不过韩非子的思想也有点冷酷的感觉。
他眼里的人好像都充满了欲望和算计,都是为了利益在奔走。
读着读着,有时候会想,人难道就这么功利吗?但是再一琢磨,在那个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年代,也许就是这样的现实催生了他这样的思想。
大家都得争啊,不争就被灭了。
这就像在一场激烈的比赛里,每个队伍都想着赢,都在找对手的弱点,不择手段地得分。
还有韩非子讲的那些寓言故事,太有趣了。
像“守株待兔”,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当时只觉得那个农夫好傻。
现在读了韩非子的原著,才发现他是在讽刺那些不懂得变通,只想着不劳而获的人。
这故事就像一个小锤子,轻轻敲打着那些心存侥幸的脑袋,告诉他们: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努力干活吧。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
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着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
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着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
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
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
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
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
”(《韩非子。
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
“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
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感震撼和启示,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韩非子的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独到
的思考方式在政治、军事和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著
作中展现了他对人性、社会问题和政治制度的深刻思考,使人们
不禁为之思考和深思。
通过韩非子的著作,我认识到思考问题的
重要性,并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韩非子的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他不仅关注政治和军事领
域的问题,还关注了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他提出了“法术”、“势力”和“不变之道”等概念,主张通过法制和权力的运用来
维护社会秩序和达到治理的目的。
他强调了政治手段的重要性,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
读完韩非子的著作,我
更加意识到政治智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韩非子的著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他在著作中不
仅分析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和政治现象,还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和
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例如,他主张利用势力和权谋来稳固统治,
以及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些观点对于我个人而言,也给我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在韩非子的著作中,我获得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他的思想独到而深刻,对于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读完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感他的智慧和思想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非子读书心得在我读过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思想。
韩非子的著作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领悟。
以下是我从韩非子的著作中得出的几个重要的心得体会:第一,治理国家要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韩非子认为,法律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工具,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平衡不同利益的关系。
他主张建立明确的法律体系,以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这种法制思想无疑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智慧。
韩非子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只依赖法律,还要依靠君主的德行和智慧。
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君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注重教育培养,提高人民素质。
韩非子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非常重要。
他提倡对人民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民众的品德和才能,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教育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强调了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善于运用策略和智慧。
韩非子在著作中着重强调了智慧和谋略对于达成目标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和组织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提高竞争力和成功达成目标至关重要。
第五,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决策。
韩非子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主张实事求是,避免主观偏见和虚假的夸大。
他认为,只有依据事实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行动,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韩非子的著作,我不仅对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心得和启示。
作为一位读者,我们应当学会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学识,以应对现实的挑战和问题。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韩非子的故事读后感《韩非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语言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这部书中,韩非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阐述了他对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见解,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文学才华。
在读完《韩非子》之后,我深受启发,对韩非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提出了“法治”、“得人”、“权谋”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首先,韩非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使社会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他主张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偏袒任何人,使每个人都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事。
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其次,韩非提出了“得人”理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要想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只有通过善待人民,尊重人民的权利,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这种理论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韩非还提出了“权谋”理论。
他认为,政治斗争是残酷的,要想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善于运用权谋手段,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理论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韩非子》,我对韩非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韩非的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的理论和观点对当今社会和政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他的思想,使之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看《韩非子》的个人观后感700字看《韩非子》的个人观后感700字1第一点,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故法家之于儒家,最大的争端在于仁爱与法制。
在法家的角度看来,仁爱可以说是不仅无用甚至是有害的。
这点可以参见母亲溺爱儿子的后果。
同时纵观历史,最不济的君主并不是暴虐之主,像秦皇汉武,甚至隋炀帝,虽然将国家治理到满目疮痍,怨声四起,但是他们的成就依然不失一代雄主之名。
而最差的君主,反而是那些看起来仁慈的皇帝,而朝代的破落,常常也是从他们开始。
仁慈,则不能明辨臣下的过错,所谓的权臣,其实都是皇帝自己栽培出来的。
比如汉朝成哀两帝,把乳母也赐予爵位,可谓仁爱不忘本的典范了。
而当时外戚权臣之跋扈,也是前朝所未有的。
第二点,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这点可以说,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是没有想到的一点,原来千年前就有批判过儒家的守旧思想,所以这千年来,朝代如何变更,历史不断重演而没有改变本质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三点,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相关人性论的主张。
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
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论观念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的承续。
荀子的性本恶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的无法满足状态,他在《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
这一点对于人性的透彻度也是理解的非常恰当,一味的礼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贞观之治之所以犯罪率低,与其说是礼教不错,倒不如说是人们经济水平与人们的需求基本保持平衡,才能够达到这点,而这点也符合上面提到的趋利避害。
《韩非子》读后感(通用19篇)《韩非子》读后感篇1《韩非子》中有这么一条寓言:宋国有一个富人,家中的院墙遇到大雨倒塌,儿子认为,如果墙修补不及时,肯定会有人进来偷窃。
而隔壁老人也这样说。
到了晚上,富人家中果然失窃。
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说的对,而怀疑邻居老人就是小偷。
就该故事本身来讲,儿子的话与事实相符就是聪明,而邻人则成了偷窃嫌疑人。
在旁观者看来,这个结果自然是愚昧可笑的。
但那富人的怀疑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自己的亲儿子那自然是为自己好的;而邻居虽然说了同样的话,但肚子里还不一定是什么坏水呢。
多少年来,这则寓言可能许多人都看过,看过后也会大骂这富人愚蠢,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不是这么回事了。
因此,我认为韩非子写这则寓言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那么,感情亲疏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认知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犯过一个受感情亲疏影响的错误——五个小孩子来我们家里玩,我便拿出玩具来。
小朋友们走后,我发现平时我最喜欢的那个玩具车没有了。
这五个小朋友当中,有四个是住在我们楼下的,平时我和他们玩得多一些;而另一个小男孩平时和我挺生的,也没有什么感情。
于是,我本能地怀疑那个玩具车是被他拿走了。
我去找其中一个小女孩,向她道出了我的怀疑。
她也认定那玩具车就是小男孩拿的。
于是,我就去找那个小男孩。
男孩很生气,说他才不稀罕那玩艺呢。
他越辩解,我越觉得他心虚。
第二天,我到床底下找东西,吓了我一跳:那个玩具车呆在床底下呢!我从此不敢再和那个小男孩见面。
见了面,我就赶快走开。
多少年了都是这样。
我真的对不起人家。
这件让我汗颜的事情至今还留给我教训,那就是判断事物不受感情亲疏的影响,不下轻率的结论。
任凭感情亲疏来左右自己的判断认知有时候也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就是“感情决定一切”的忠实拥趸,明知二弟云长性烈如火,在自己不得不去西川征讨时还是让他镇守荆州,而他平日里最信任的大救星诸葛亮说也不能左右他的选择。
《韩非子》读后感
高三暑假,读了《韩非子》,着实是有趣味。
就记得别人说: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烽火四起,战祸连年的年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光辉时期。
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韩非子并没有因自身的生理缺陷以及无孔子周游列国劝说的丰功伟绩而被人们所抛弃忘记,恰恰相反,韩非子以其依法治国的思想主张和《韩非子》一书使法家在诸子百家中稳占一席之地,更被历史所铭记。
那么,《韩非子》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的主要精髓又是什么,以及它对现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相传韩非子“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但他却笔撰著文,著述观点鲜明,文章洋洋洒洒,感情激起,笔锋犀利,而《韩非子》这部鸿篇巨著绝大部分出自韩非子笔下。
《韩非子》共55篇,分为20卷,约10万字,为法家集大成之作。
纵观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语言幽默。
书中重点宣扬了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同时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粗略浏览《韩非子》一书,就其所表达的思想主张而言,给我最的印象感触莫过于用人、赏罚这两个方面。
一、用人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而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
——《韩非子.用人》
在《韩非子》中,韩非子认为用人不避亲仇,能者居之。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用人不避亲仇,能者居之这个思想永远不能真正被贯彻落实的,即使是接受过西化教育的华侨华人也不是百分百做到,例如黄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现实中,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在大学里,大学生为进入团委工作,为入党而争破了头颅而无所不用其极,但如愿以偿后,又有多少是真心想并且有能力为广大学生和人民服务呢?猜其初衷,绝大部分人无非是为拉关系、捞资本罢了。
而让大量无能自私之人高居要职无疑就是庸医司人命,俗子议文章,其结果不然而喻。
同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中国老百姓“仇富”的现象,广大老百姓其实并非因为贫穷而对有财有势者眼红,而是许多有财有势者的“财”和“势”并非通过合法劳动取得,而是来源不明甚至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
简单一想,广大老百姓兢兢业业,遵纪守法地辛勤打拼数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能过上小康或温饱的生活,而少数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并且生活条件往往是更加优越。
那么,岂有不仇富之理?总之,
我认为能者居之,多劳多得就是用人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在和平年代所需要的人才更应是以德为重、德才兼备,否则只会徒添高知识犯罪分子。
二、赏罚
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
——《韩非子.初见秦》
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韩非子.饰邪》
在《韩非子》中,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要善用“赏罚”这把双仞合剑来治理臣民,并且要赏罚有度。
无论是小到一家企业还是大到治国的层面都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赏罚制度,这样才可以让人令行禁止,同时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活力。
在现实生活中,对功过之人赏罚什么是件很容易做到的,难的是如何判别确定谁是该受罚或受赏之人。
人往往容易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而把握不了其本质甚至本末倒置,从而导致该赏的人被罚了,而该罚的人却受赏。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能说明了上述问题:东河乡和西河乡的乡长是同学,他们都预计到夏天要发大水。
东河乡的乡长每天组织群众修筑抗水工程,西河乡的乡长整天在打麻将和出入歌厅,根本就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眼里。
夏天到了,洪水爆发了,东河乡毫发未损,百姓安然无恙;西河乡损失惨重,百姓人心惶惶,乡长积极组织大家抗洪救灾,表现那是相当英勇。
另外,因为受灾严重,上面拨款,全国捐款,西河乡乡长私人的腰包里多了100万之多;再最后,市里面要提拔县长,因西河乡乡长抗洪救灾表现好而提拔为县长,东河乡的乡长依然是一届不起眼的乡长,群众自掏腰包进行着自力更生的生活。
除了上述问题,人们更多的纠结于该如何处置赏罚同存的人,我的态度是:量功抵过,赏罚分明。
对于赏罚共存的人,我们不应该因其功而忘其过,更不可以因其过而抹其功,适当的做法是功过相抵,功赏过罚。
例如在前不久发生的王家岭矿难中,其负责人在救援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正面的作用,该赏,但却不能因此忘记TA同时是今次矿难中该罚之人!我认为其功不抵过,应该对TA作减刑的处罚。
最后赏罚要有度,否则会让赏罚机制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