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比较文学 媒介学-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33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1 .译介学(误读)2 .形象学(“他者” )3 .接受学(重视接受)(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2 .文类学3.比较诗学(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跨学科的研究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宗教3.文学与社会科学4.文学与自然科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1.观点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代表人物:①梵第根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其缺陷在于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从而使其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__________ 。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 __________ 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 ______________ 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_ 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媒介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它研究的重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
梵·第根认为:在两国文学交换之形态间,我们应该让一个地位——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地位——给促进一种外国文学所有的著作、思想和形式在一个国家中的传播,以及它们之被一国文学采纳的那些“媒介者”,我们可以称这类研究为“仲介学”。
第一节媒介的历史与承担者一、传媒的变迁人类传播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口头流传、书写流传和电子流传这几个重大的变迁。
人类从原始的非语言传播过渡到语言符号的传播,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间。
相比之下,从口语传播过渡到文字传播阶段,时间要短的多,而电子图像的传播则是20世纪的事。
在今天,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化和文学的传播更加便利。
传媒的变迁加速了人际交流的发展,全球已进入解区域化的空间。
1.口头传播口头传播的方式主要有歌谣、传说和神话等形式。
这种口头传播的形式除了用于现场交流外,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承历史,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口授来维系该族群的文化。
至今这种口头传播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成为我们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生存和文化的宝贵资源。
不过,口头流传有一些限制性条件。
一般来说,口头流传讲究空问的在场性,即听者不能缺席,同时要求讲述者的存在,否则就有失传的可能。
口头流传的主要局限还在于它在穿越时空时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当一个故事从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或是代代相传时,势必会丢失一些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脉。
但口头流传毕竟是人类童年的产物,它为我们保存了鲜活的人类童年记忆。
2.文字传播文字的产生拓宽了传播渠道,成了知识和历史的主要传承手段。
书写流传包括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媒介形式。
较之口头语言,书面信息的交换不要求发送者和接受者同在,因此传播从早期的时空限制中被解放出来,它允许人们对信息内容进行更加独立和更加从容的审视。
第一讲比较文学的主要类型之一——译介学.ppt.Convertor第一篇:第一讲比较文学的主要类型之一——译介学.ppt.Convertor比较文学诸类型第一讲译介学一、媒介学:Mésologie 研究民族文学间发生关联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
媒介:把一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使彼此发生文学交流及影响作用的流传方式与途径。
一、媒介的方法与途径:方法:1翻译translation 2改编/改写adaptation 3雅化和俗化refin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4模仿 imitation 5仿效stylization 6借用Borrowings 7出源Source 8评介Comment 在这些具体途径、方法手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便是翻译活动。
途径:1个人媒介:接受国成员、放送国成员、身兼二者、第三国媒介 2团体/环境媒介:文学/派别媒介,沙龙/文学集会,开放城市/地区3文字媒介:起文媒介作用的文字材料。
就译本、译史、译论进行专门性研究——译介学二、译介学:translation study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女性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已经从总体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目。
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把翻译视作一门主导学科,而把比较文学当作它的一个有价值的、但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研究领域。
——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Susan Bassnet:comparative literature(1993)1、译介学的历史:古老的渊源,全新的理念比较文学译介学实质上是一种文学研究,不参与评论优劣,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2、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区别:A、研究角度:将研究对象置于两个或不同的民族、文化、社会的巨大背景之下,审视和阐发它们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如钟玲的《寒山诗的流传》B、研究重点:重心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和文学的交流、相互理解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释而导致的文化扭曲和变形等。
第一节影响的类型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或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播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深刻的影响,同时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在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就称为正影响。
简言之,正影响就是先进的文化、文学与后进的文化、文学之间的正常、互益的影响。
二、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三、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
四、回返影响:一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为某个外国作家所接受,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就是回返影响。
五、超越影响:某些作家在国外的影响,超出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超越影响。
六、虚假影响:某些作家有意用虚假的异国题材内容,给自己的作品增加审美情趣,为读者制造某种假象,以便影响他们的审美意向,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虚假影响。
七、单向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向影响。
八、双向影响: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现象就称为双向影响。
九、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没有插入包括其他作家或作品等媒介者,这种影响就是直接影响。
十、间接影响: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影响到另一国或民族的文学,其间经过了其他作家或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作为媒介,这种影响即是间接影响。
第二节誉舆学(流传学)一、定义: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
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P65)二、分类(一)总体影响: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思潮和运动所给予接受者的影响。
(二)个别影响:指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技巧影响:指放送者所制造的或改进后的文体、艺术形式、创作技巧等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接受者。
可比性:之跨越性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而具有的比较研究的可能和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客观存在而又有待我们发掘的。
文类学: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一方面是之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事实进行研究。
社会总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他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媒介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交流过程中起传递作用并实现文学交流的人和事物,它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个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以及因果关系的研究。
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从跨文化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进行的比较研究,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地比较意识,超脱本民族的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情境研究: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情景研究即对这些典型格局进行研究,特别似乎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到另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到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缺类研究:指一种文类在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有,而在别的国家或民族文学中没有,或者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在差异较大的现象,通过对两个缺类现象的探讨、分析来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