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玉米种子安全储藏技术玉米种子是农作物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障玉米种子的安全储藏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只有做好种子的储存工作,才能确保种子的品质和生长力,从而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玉米种子的储藏要求、储藏技术和储藏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玉米种子的储藏要求1.通风性:良好的通风性是保证种子储存质量的关键。
通风不仅能够及时排出种子中的水分,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储存过程中种子的温度,从而避免发霉和腐烂。
2.湿度控制:种子在储存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通常为12%-14%。
湿度过高会导致种子发霉,湿度过低则容易使种子失去活力。
4.光照控制:种子在储存过程中,需要避免日光直射。
日光直射会导致种子老化,降低种子的生长力和种子的萌发率。
5.防虫、防鼠:储存设施需要具备一定的防虫、防鼠能力。
虫害和鼠害不仅会直接影响种子的储存质量,还会对设施内的种子造成污染。
1.干燥处理:对新收获的玉米种子进行干燥处理是保证种子储存质量的首要步骤。
可以利用通风设备或干燥机将种子中的水分逐渐排出,使种子的湿度能够降低到适宜的水平。
2.密封储存:利用密封容器对玉米种子进行储存,可以避免外界湿气和空气对种子的影响。
密封容器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性和防虫、防鼠的功能,以确保种子储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冷藏储存:对于长期储存的玉米种子,可以考虑采用冷藏储存的方式。
冷藏储存可以有效地控制种子的温度和湿度,延长种子的保存期限,确保种子的品质和生长力。
4.定期检测:对储存的玉米种子进行定期检测是保证种子储存质量的必要措施。
通过测定种子的湿度、温度和萌发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种子的储存状况,做好相应的管理和调整工作。
5.科学管理:在储存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种子的储存环境和储藏设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确保种子的储存质量和安全性。
1.仓库储存:对于大规模的玉米种子储存,可以利用仓库进行储存。
玉米及副产品质量控制玉米及副产品质量控制1.引言在玉米及其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及副产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玉米质量控制2.1 原料选择- 玉米的品种选择应根据产品用途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品种。
- 原料玉米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要求,包括外观、水分含量、杂质含量等指标。
2.2 存储条件- 玉米的存储条件应保持恰当的温度和湿度,以防止霉变和品质下降。
- 存储场所应保持干燥、通风,并且定期清理和消毒。
2.3 加工过程控制- 在玉米的加工过程中,应确保设备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保证产品质量。
- 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时间、温度、湿度等参数,以确保产品的加工效果和品质。
2.4 检测方法- 对玉米及其副产品的检测应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和指标。
- 常用的玉米质量检测指标包括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菌落总数等。
3.玉米副产品质量控制3.1 玉米麸质量控制- 玉米麸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选择、麸皮提取过程、麸皮质量检测等环节。
- 原料玉米应为符合标准的玉米,并确保麸皮提取过程中不受污染。
- 麸皮提取后,应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等指标。
3.2 玉米油质量控制- 玉米油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选择、压榨工艺、油质检测等环节。
- 原料玉米应为符合标准的玉米,并进行清洗、破碎等预处理。
- 油质检测应包括酸价、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等指标。
3.3 玉米淀粉质量控制- 玉米淀粉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选择、提取工艺、淀粉质量检测等环节。
- 原料玉米应为符合标准的玉米,并进行脱水、研磨等预处理。
- 淀粉质量检测应包括水分含量、黏度、透明度等指标。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国家标准:指由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质量标准。
2.行业标准:指由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制定并适用于特定行业的质量标准。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标准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质量:包括颜色、形状、粉尘和污垢等。
2. 气味:应无异味或有明显异味。
3. 水分含量:一般要求玉米的水分含量不得高于14%。
4. 糊化度:玉米的糊化度要求在70%-90%的范围内,糊化度低于70%可以表示为口感硬,而高于90%则可能导致玉米流失淀粉和变得更加脆弱。
5. 硬度及密度:玉米的硬度和密度会直接影响其耐储存性和食用价值。
一般硬度指标数值越小越好,密度指标数值越大越好。
6. 酸度和霉变指标:玉米的酸度和霉变指标是储存品质的重要指标。
酸度指标不得超过0.5%,霉变指标不得超过3%。
7. 饱和质量:饱和质量是指玉米内部的油脂含量,通常要求其不得超过2.5%。
最终的玉米储存品质评估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指标,并量化出一个综合评定值,以便帮助农民和生产企业判断储存品质的好坏。
饲料厂如何对玉米进行品控?饲料厂对于玉米的品控需要从源头抓起,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把控。
1、主要控制指标:水份、霉变、含杂、不完善粒、容重、脂肪酸值。
感观非常重要。
2、一般要求:水分≤15%,霉变粒≤1%(猪用),≤3%(禽用),杂质≤1%,不完善粒≤5%,容重≥660g/l,脂肪酸值≤70 mgKOH/100g(乳猪用玉米≤ 40mgKOH/100g)3、对霉变玉米进行检查区分:田间毒素: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伏马毒素仓储毒素:黄曲霉毒素(AFB1)、赭曲霉毒素(OA) 03年河南赤霉病玉米的毒素情况: F-2:24000ppb DON:150ppm 畜禽耐受情况:F-2:猪:200-400ppb DON:猪:1ppm 禽类:5ppm4、要将赤霉病玉米单独算出控制目标:理想目标:2% , F-2 24000*2%=480ppb DON 120*2%=2.40ppm调控范围:1~2%应据市场及仓库存货而定。
乳猪料玉米:建议单独存放,赤霉籽应下图显示为各种玉米成色5、陈化玉米与脂肪酸值人们把玉米在自然条件下贮存过程中,营养成份自然的变质称为陈化,已经发生陈化的玉米,称之为陈化粮。
脂肪酸值反映出玉米陈化的程度脂肪酸值(mgKOH/100g) 3年差>100 很差,不能用于饲料6、烘干的程度对玉米的影响淀粉的糊化与老化单筒烘干与双筒烘干:单筒烘干温度高,质量差双筒烘干温度低,质量好7、玉米水分对价值的影响8、容重对价值的影响玉米容重的大小反映玉米子粒的饱满度、完整度、均匀度和籽粒的大小,容重越大子粒中含的营养物质也越多。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价值判断:25克/升容重相当于1%水分a:水分15%容重710地产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米b:水分13%容重660东北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米这是操作东北玉米的理论依据,也是品管使用玉米的依据。
出现a b等值情况,选b不选a (干物质标准差)。
浅谈玉米贮藏技术浅谈玉米贮藏技术玉米是商水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贮藏不当极易发生霉变、虫害、酸变、低温冻害等不利现象,所以贮藏好玉米对粮食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玉米的贮藏特性1.玉米种胚较大,其体积几乎占整个子粒的1/3左右,由于胚中含有较多的亲水基,吸水性较强,且呼吸量较大,在贮藏期间稳定性差,容易引起种子堆发热,且当玉米水分适宜霉菌生长繁殖时,胚部会长出许多菌丝体和不同颜色的孢子,从而导致发热霉变。
2.因胚部水分高,可溶性物质多,营养丰富,所以易受玉米象、谷盗、粉斑螟等害虫的为害。
3.玉米种胚中含有大量脂肪,加上种胚吸湿性又较强,容易导致玉米种胚发生酸败,使种子生活力下降。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贮藏,种胚酸败现象更加明显。
4.玉米越冬贮藏时,在玉米水分高于17%时易受冻害,发芽率迅速下降。
5.玉米子粒和穗轴水分变化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升降而增减。
玉米成熟时虽轴表面木质化变得坚硬,但轴心组织却非常松软,通透性较好,吸湿性较强。
玉米子粒着生在穗轴上,很容易吸收穗轴上的水分。
因此,穗贮藏要注意空气相对湿度有的变化。
空气相对湿度大的地方不易穗贮藏。
二、玉米贮藏技术(一)玉米贮藏的主攻目标1.降水分。
在我县玉米贮藏应把玉米的含水量降在13%以下。
2.防霉变、防虫害、防鼠害。
(二)玉米贮藏的技术、方法玉米贮藏主要分为穗贮和粒贮。
1.果穗贮藏:(1)果穗贮藏的优点:新收获的玉米,子粒可通过穗藏,吸收到穗轴内的营养物质,使玉米完成后熟;穗藏时,穗间孔隙度大,利于空气流通,较易散发水分;子粒紧密排列在穗轴上,种胚向内,果皮坚韧,能起到防虫、防霉的保护作用,使玉米商品性降低程度较小。
(2)果穗贮藏要求的水分:在我县果穗贮藏时水分高于17%,在-5℃时会度受冻害,水分高于20%,在-5℃的条件下会受冻害失去发芽率。
水分大于15%时,果穗易受霉菌危害,一般玉米水分应控制在14%以下为宜。
(3)果穗贮藏的方法技巧。
理论前沿与综合论坛172浅析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李冰(阜蒙县粮油检验监测站)摘要: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粮食籽粒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生命体,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影响,都会使粮食籽粒出现变化。
同时,粮食在贮藏过程中不断代谢,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其生命力和贮藏质量不断下降,影响了粮食储藏安全和未来使用。
玉米是一种原始含水量高的粮食。
贮藏过程中发生病虫害、霉变的概率大,玉米胚芽部分大,呼吸强度高,对贮藏条件要求较高。
基于此,本分析了玉米贮藏品质控制指标,以期提高玉米贮藏品质。
关键词: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一、粮食储存品质控制指标粮食储存品质控制指标是指判定在安全水分条件下正常储存的无污染粮油宜存、轻度不宜存、重度不宜存的品质指标。
现行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中规定,稻谷、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小麦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面筋吸水量、品尝评分值;大豆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粗脂肪酸价、蛋白质溶解比率;食用油脂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过氧化值和酸价。
二、玉米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影响因素(一)玉米储藏品质变化的自身因素影响玉米储藏品质最主要的因素是玉米本身的性质,包括玉米的水分、品种、结构、组成、生产年限等。
仅从玉米自身的水分因素方面出发,对同一品种、同一产地、同一生产年度的玉米脂肪酸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高水分的脂肪酸值增加较快,低水分的变化较慢。
由于水分是粮食进行生化代谢的介质,低水分玉米脂肪酸变化缓慢,其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就减慢,氧化程度就减弱,脂肪酸值变化小,品质劣变程度小;高水分玉米脂肪酸变化较快,其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就加强,氧化速度就加快,水解程度也就加快,脂肪酸值相对较高,品质劣变程度相对较大。
同时,粮食的水分是影响储粮微生物活动的最基本因素,粮食分水越高,带菌量就越大,微生物孽生也就越严重,而且高水分粮食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弱,当温度升高时,粮食代谢、呼吸作用加强;相反,玉米中水分含量较低是一种抑制微生物活动的有利条件,同时也能够提升玉米储存中高温因素的抵抗能力。
全株玉米青贮质量标准
全株玉米青贮是一种普遍用于饲养动物的饲料。
要保证饲料的质量,需要制定一些标准,以下是全株玉米青贮质量标准:
1. 质量指标
全株玉米青贮的质量要求干物质含量在30%~40%之间,酸度在4.2~4.8之间,氨态氮含量不超过10%。
2. 外观指标
全株玉米青贮应该呈现出黄绿色,有强烈的香味和甜味,质地柔软,不含杂质。
3. 保存指标
全株玉米青贮保存要求温度在20℃以下,湿度在60%以下,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浸泡。
以上是全株玉米青贮质量标准,为了保证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需要认真遵守这些标准。
- 1 -。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控制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指标、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控制流程等内容。
二、质量控制目标1. 提高玉米的营养价值:确保玉米中的营养成分在合理范围内,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2. 保证玉米的安全性:排除或降低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提高玉米的外观质量:确保玉米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外观特征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质量指标1. 营养成分:玉米中常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质量指标可以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设定。
2. 农药残留:玉米中常见的农药残留物包括杀虫剂、除草剂等。
质量指标应根据国家农药残留标准进行设定,确保玉米的农药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
3. 重金属:玉米中的重金属如铅、镉等对人体健康有害。
质量指标应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设定,确保玉米中重金属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4. 微生物:玉米中可能存在细菌、霉菌等微生物,质量指标应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设定,确保玉米的微生物含量符合卫生要求。
四、质量控制方法1. 采样与检测:从玉米的不同批次中随机采样,并送往实验室进行营养成分、农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指标的检测。
采样方法和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处理与储存: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玉米批次,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淘汰、销毁或重新加工等。
合格的玉米应储存于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霉变和虫害。
3. 加工与包装:玉米加工过程中应遵循卫生操作规范,确保玉米的质量不受污染。
包装应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准,保证玉米的新鲜度和品质。
五、质量控制流程1. 采购环节: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确保供应商的玉米质量符合要求。
2. 采样与检测环节:从每批次的玉米中随机采样,并进行质量指标的检测。
国标玉米安全储存水分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玉米质量安全标准》(GB/T 13690-2018),
玉米的安全储存水分标准如下:
1. 玉米的安全储存水分范围为13.5%~15.5%。
这意味着在
储存过程中,玉米的水分含量应保持在13.5%到15.5%之间。
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可能会导致玉米的质量下降或产生
安全隐患。
2. 在储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测玉米的水分含量,并采取相
应措施进行调整。
如果发现玉米的水分含量超过15.5%,应
采取降低水分含量的方法,如通风、晾晒等。
如果水分含
量低于13.5%,则需要进行适当的湿润处理,以防止玉米的
质量下降。
3. 在储存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玉米受到雨水或其他水源的
浸泡,以防止水分含量超出安全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玉米可能会有不同
的安全储存水分标准,具体的标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和相关法规进行确定。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根据当
地的标准和要求来确定玉米的安全储存水分标准。
玉米质量控制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保障玉米的质量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指标和质量控制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二、质量控制目标1. 提高玉米的品质: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措施,确保玉米的外观、口感和食用价值达到最佳状态。
2. 保证玉米的安全性:严格控制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使用,确保玉米不受污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标准。
3. 提高玉米的产量: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玉米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三、质量控制方法1. 种植管理: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玉米品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和播种时间,进行适时的施肥和灌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 农药使用: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规定,确保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标准。
3. 采摘和储存:在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摘,避免玉米受到霉菌和虫害的侵害。
储存时要注意通风和干燥,防止霉变和虫害的发生。
四、质量控制指标1. 外观指标:玉米的外观应该饱满、均匀,颜色明艳,表皮光滑。
不应有破损、变色、霉斑等缺陷。
2. 口感指标:玉米的颗粒应该饱满、鲜嫩,口感松脆,不应有异味或者发苦的感觉。
3. 化学指标:玉米的水分含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糖分含量等化学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标准。
4. 安全指标:玉米不应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有害物质,符合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标准。
五、质量控制流程1. 种植阶段: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包括土壤处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2. 采摘阶段:在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摘,避免玉米受到霉菌和虫害的侵害。
3. 储存阶段:将采摘的玉米进行清洁、干燥和通风处理,储存时注意防潮和防虫。
4. 检测阶段:对储存的玉米进行外观、口感、化学成份和安全性等指标的检测,确保符合质量控制标准。
玉米的储藏技术标准1.1玉米的储藏特性玉米又称包谷、苞米,籽粒由皮层、胚、胚乳三个部分构成。
突出的特点是籽粒胚大,胚部占整个籽粒体积的1/3,占籽粒质量的8%~15%。
玉米籽粒形态扁平,顶部较宽、厚,有的品种顶部饱满隆起,多数品种平坦,有的品种凹陷;基部较狭窄,胚部着生于籽粒基部。
玉米的籽粒表面较为平整,没有小麦籽粒那样的深沟槽。
玉米籽粒有多种颜色,常见的是黄色和白色。
玉米不耐高温储藏,在30℃左右时籽粒中酶的活力加强,呼吸旺盛,消耗干物质,增加水分,放出大量的热,加速品质劣变。
由于玉米胚部含有大量的脂肪,使其容易酸败,同时适宜霉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易受常见害虫如玉米象、大谷盗、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锈赤扁谷盗、麦蛾及印度谷蛾等害虫的危害,给安全储藏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1)原始水分高,成熟度不均匀玉米在我国主要产区是北方,在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的果穗外有包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玉米原始水分一般较大,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在20.0%~35.0%,在秋收日照好、雨水少的情况下,玉米含水量也在17.0%~22.0%。
玉米的成熟度往往也不很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一,致使顶部籽粒往往是不成熟粒。
加之玉米含水量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熟粒与破碎粒较多。
这类籽粒极易遭受虫霉侵害,有的则能在储藏期间受黄曲霉侵害而被污染带毒。
(2)胚部大,生理活性强玉米胚部大,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
试验表明,正常玉米的呼吸强度要比正常小麦的呼吸强度大8~11倍。
(3)胚的吸湿性强玉米的胚较之其他部位具有更大的吸湿性,玉米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
通常干燥玉米的胚部,其含水量小于整个籽粒和胚乳,而潮湿玉米的胚部,其含水量则大于整个籽粒和胚乳。
(4)胚部脂肪含量高,易酸败玉米胚部富含脂肪,约占整个籽粒中脂肪含量的77%~89%,在储藏期间胚部易遭受虫霉侵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浅析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作者:何清革
来源:《现代食品·上》2017年第08期
摘要: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同时玉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玉米作为一种粮食,同其他粮食一样,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微弱的新陈代谢。
所以,研究玉米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控制指标,对于改善玉米储存条件和储存效果,提升玉米储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Abstract:China is a big producer of corn. At the same time, corn is rich in nutrients. As an important grain crop in China, maiz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s a grain, corn, like other grains, produces a weak metabolism during storag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quality changes and control indexes in the process of Maize Storage to improve the storage conditions and storage effects of maize and to enhance the storage methods of maize.
Key words:Corn; Storage quality; Control index
中图分类号:S513.093
粮食籽粒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生命体,在储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影响,都可能导致粮食籽粒产生变化。
与此同时,粮食籽粒在储存过程中不断进行新陈代谢,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其生命力和储存品质不断降低,影响粮食储存安全和日后的使用。
玉米是一种原始水分较高的粮食,储存中产生病虫和霉变的概率较大,且玉米胚芽部分较大,呼吸强度高,对储存条件的要求更高。
1 粮食储存品质控制指标
粮食储存品质控制指标是指判定在安全水分条件下正常储存的无污染粮油宜存、轻度不宜存、重度不宜存的品质指标。
现行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中规定,稻谷、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小麦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面筋吸水量、品尝评分值;大豆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色泽气味、粗脂肪酸价、蛋白质溶解比率;食用油脂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为过氧化值和酸价。
2 玉米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影响因素
随着玉米储存时间延长,玉米籽粒中生物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呼吸强度不断降低,玉米中的原生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储存品质产生变化。
玉米籽粒中脂肪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
影响,在氧化和水解反应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导致玉米酸败[1]。
根据玉米贮存国家标准,玉米中脂肪酸含量的高低是评判玉米是否容易储藏的重要条件。
玉米品质劣变程度随着脂肪酸含量的上升而降低。
2.1 玉米储藏品质变化的自身因素
影响玉米储藏品质最主要的因素是玉米本身的性质,包括玉米的水分、品种、结构、组成、生产年限等。
本研究仅从玉米自身的水分因素方面出发,对同一品种、同一产地、同一生产年度的玉米脂肪酸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高水分的脂肪酸值增加较快,低水分的变化较慢。
由于水分是粮食进行生化代谢的介质,低水分玉米脂肪酸变化缓慢,其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就减慢,氧化程度就减弱,脂肪酸值变化小,品质劣变程度小;高水分玉米脂肪酸变化较快,其生命活动的呼吸作用就加强,氧化速度就加快,水解程度也就加快,脂肪酸值相对较高,品质劣变程度相对较大。
同时,粮食的水分是影响储粮微生物活动的最基本因素,粮食分水越高,带菌量就越大,微生物孽生也就越严重,而且高水分粮食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弱,当温度升高时,粮食代谢、呼吸作用加强;相反,玉米中水分含量较低是一种抑制微生物活动的有利条件,同时也能够提升玉米储存中高温因素的抵抗能力[2]。
综合来看,玉米中水分含量的高低是玉米储存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在储存之前对玉米中水分的测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
2.2 玉米储藏品质变化的外界因素
玉米在储藏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群体籽粒生态系统,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生命体化学反应。
大量储存实验表明,在经过外垛储存之后,玉米中脂肪酸含量相较于常规玉米有显著提升。
分析认为,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外垛不具备密闭和隔热措施,长时间储存会导致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导致脂肪酸含量发生变化。
在玉米主产地,收获季节的昼夜温差较大,外垛温度基本等于室温,七月份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0 ℃以上,但是在实验室环境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相对恒定,玉米中脂肪酸含量变化幅度相对恒定。
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玉米及环境中的微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在自身有氧呼吸的同时,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外垛储存不具备密闭环境条件,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
旺盛的氧化和分解作用导致玉米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最终导致玉米储存品质降低。
3 玉米储存品质变化敏感指标概述
3.1 玉米储存品质变化敏感指标
依据玉米储存国家标准,玉米储存中品质指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品尝评分、脂肪酸值、发芽率、粗淀粉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盐溶性物质浓度等。
在各项玉米储存品质指数和储藏时间相关性分析中,通过模拟人工仓库环境条件,测试12份玉米各项指标,并观察其与存藏
时间的关系。
分析得到,在玉米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中,脂肪酸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呈现正相关变化趋势,相关系数在0.9以上,品尝评分、发芽率、粗淀粉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盐溶性物质浓度等指标随着储存时间呈现负相关变化,相关系数在-0.7~-0.9,其中粗淀粉随着储存时间变化的负相关性最大[3]。
3.2 各项指标和品尝评分的相关性
将实验所得数据中各项品质控制指标和品尝评分值作图,可以得到发芽率、盐溶性物质浊度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品尝评分值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6~0.7,粗淀粉含量和品尝评分值的正相关系数最小,为0.09,只有脂肪酸值和平常评分值是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6。
3.3 敏感指标筛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粗淀粉含量和储存时间以及品尝评分值的相关性最差,这表明,随着玉米储存时间的延长,粗淀粉含量的变化并不明显,同时淀粉含量的变化对于使用者味觉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这就排除了该项指标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粮食的发芽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储存的初期,这种变化尤为明显,大量室内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大部分地区新收获的玉米含水量在20%~35%,只是通过简单的自然晾晒并不能使玉米中含水量降低到安全储存含水量以下,需要进行人工烘干,才能保证玉米的含水量在安全含水量以下。
但是,机器烘干的问题在于,烘干过程中温度较高,玉米种子在40 ℃条件下会丧失生物活性,种子的发芽率急剧降低。
同时,种子发芽率的测定耗时较长。
综合分析,该项指标作为玉米储存品质指标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脂肪酸值与玉米储存时间和品尝评分值的相关性较好,是一项评价玉米储存品质的重要指标。
4 玉米储存过程中质量控制手段
现阶段采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玉米中水分控制方法是采用粮食干燥的技术,玉米储存温度控制采用低温储存的方式,玉米储存过程中空气成分控制采用空气调节控制技术。
研究发现,玉米干燥技术是一项较为经济适用的高含水玉米储存解决方案。
②采用良好的通风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玉米储存过程中的温度升高问题。
③密闭储藏和膜下环流技术能有效保持玉米堆放中的低温环境并控制玉米堆中的空气。
5 结语
玉米是在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随着我国玉米产量的连年上升,玉米储存条件的优化势在必行。
关于玉米储存中品质控制指标的研究对于提升玉米储存效果有重要意义。
本
文从粮食储存品质控制指标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了玉米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影响因素及玉米储存品质变化敏感指标,最后总结了玉米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罗秋影.食用玉米淀粉的低温回生特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2]吴春平.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储存年限内玉米、稻谷、小麦主要储存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的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3(6):49-50,53.
[3]郁伟.对《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脂肪酸值指标修改的建议[J].粮油食品科技,2012(1):
39-40.
作者简介:何清革(1978—),男,助理工程师;专业方向为粮食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