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2 认识米和用米量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二年级上1.2《认识米和用米量》二年级上 12《认识米和用米量》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短。
之前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呀,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那什么是米呢?米呀,是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就不太方便啦,这时候米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说,我们教室的长、宽,还有黑板的长度,这些如果用厘米来测量,那数字可就太大啦,数起来很麻烦。
但是用米来测量,就会简单很多。
那一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来告诉大家,张开双臂,两个手臂伸平,从左手尖到右手尖的距离大约就是一米。
小朋友们可以互相量一量,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
我们再来看看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一米呢?有的小朋友可能会发现,教室的门宽大约是一米,还有我们的课桌长度也差不多是一米。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一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根一米长的尺子。
大家仔细观察这根尺子,上面有刻度,从 0 到 100 厘米,这就是一米。
我们可以看到,1 米= 100 厘米。
那怎么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们先把尺子的 0 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
比如说,我们要测量黑板的长度。
先把尺子的 0 刻度线靠在黑板的一端,然后沿着黑板的长边,尺子一直拉到另一端,我们看到尺子的刻度停在了 3 米多的地方,那这块黑板的长度就是 3 米多。
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看看我们的教室,猜猜讲台的长度大概是几米呢?然后我们用尺子实际量一量,看看自己猜得准不准。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米来测量长度。
比如,我们走的路、桥的长度、大楼的高度等等。
当我们去买衣服的时候,裁缝师傅会用米尺来量我们的身高和衣服的尺寸;我们盖房子的时候,工人叔叔也会用米来测量房子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小朋友们,现在大家对米这个长度单位是不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呀?以后在生活中,大家可以多观察,看看哪些东西的长度是用米来测量的。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1)复习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
(找两名同学测量)(2)导入课题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提问: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
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
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二年级上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二年级上第 2 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长度单位来测量各种各样的东西。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今天呀,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先让我们来想一想,什么时候会用到米这个长度单位呢?比如说,我们量教室的长和宽,量操场的长度,这些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来量就不太方便啦,这时候米就派上用场啦。
那到底什么是米呢?老师这里有一把长长的尺子,它的长度就是 1 米。
大家可以看一看,感受一下 1 米有多长。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记住 1 米的长度,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
请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看看大概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 1 米呢?(小朋友们进行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大概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接近 1 米。
那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在心里记住 1 米大概有多长。
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小朋友们开始寻找)有的小朋友发现,教室的门宽大约是 1 米;还有的小朋友发现,黑板的宽也大约是1 米。
大家都很棒,找到了这么多大约1 米长的东西。
那如果要测量更长的距离,比如从教室到操场的距离,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卷尺来测量。
卷尺上有米的刻度,我们可以根据刻度来读出测量的长度。
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把卷尺,大家来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看看是多少米。
(小组开始测量)在测量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把卷尺的起点和终点对齐,尺子要拉直,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才准确。
测量完教室的长和宽,我们再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看看自己有多高。
(小朋友们测量身高)小朋友们,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了教室的长和宽,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
那你们能说一说,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吗?其实呀,1 米等于 100 厘米。
那为什么 1 米等于 100 厘米呢?我们可以想一想,1 米的尺子上有 100 个 1 厘米的小格,所以 1 米就等于100 厘米。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米的概念,掌握用米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学习使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加减速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活数学的认识。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测量,特别是起始端的对齐。
2. 理解并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直尺、绳子、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场景,如测量身高、桌椅长度等,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授:- 讲解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1米等于多少厘米。
-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强调起始端的对齐和读数的准确性。
-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尝试使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
3.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学具,进行测量实践活动。
- 各小组测量不同的物品,记录数据,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长度问题。
4. 交流分享:- 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和问题解决过程。
- 教师点评,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的重要性。
5.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 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 强调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米的概念:1米=100厘米2. 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 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例子。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米的概念,并掌握了用米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认识米用米量”展开教学,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概
念及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认识米的基本概念,掌握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米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学
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米的概念,培养学生测量米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准确测量米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板书准备:书写“认识米用米量”、“1米”、“米”等关键词。
•教材准备: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数学小游戏“比一较长”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
2. 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米,了解米的外形和概念。
3. 学习
•对1米进行具体测量,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米的长度。
•通过示范和学生练习,掌握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4. 拓展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米的应用场景,如米量加减等。
5. 巩固
•布置作业:让学生测量家中柜子的长度,并用米的单位写出测量结果。
六、课后反思
此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米用米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米的基本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米的概念理解仍有欠缺,需要加强巩固和练习。
七、延伸阅读
•《数学教育杂志》,作者:XXX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XXX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设计,希望学生在认识米用米量方面能有所收获。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全班订正。
2.课件出示例5,引导学生探究米与厘米之间
的关系。
(1)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里面
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2)引导学生拿出米尺数一数。
学生自己尝试数一数。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全班订正。
教师指出:米尺上有100个小格,每个小格
的长度是1厘米,一共有100个1厘米。
如图所示:
所以1米=100厘米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感知1米的长度,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