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2 认识米和用米量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二年级上1.2《认识米和用米量》二年级上 12《认识米和用米量》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短。
之前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呀,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那什么是米呢?米呀,是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就不太方便啦,这时候米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说,我们教室的长、宽,还有黑板的长度,这些如果用厘米来测量,那数字可就太大啦,数起来很麻烦。
但是用米来测量,就会简单很多。
那一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来告诉大家,张开双臂,两个手臂伸平,从左手尖到右手尖的距离大约就是一米。
小朋友们可以互相量一量,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
我们再来看看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一米呢?有的小朋友可能会发现,教室的门宽大约是一米,还有我们的课桌长度也差不多是一米。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一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根一米长的尺子。
大家仔细观察这根尺子,上面有刻度,从 0 到 100 厘米,这就是一米。
我们可以看到,1 米= 100 厘米。
那怎么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们先把尺子的 0 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
比如说,我们要测量黑板的长度。
先把尺子的 0 刻度线靠在黑板的一端,然后沿着黑板的长边,尺子一直拉到另一端,我们看到尺子的刻度停在了 3 米多的地方,那这块黑板的长度就是 3 米多。
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看看我们的教室,猜猜讲台的长度大概是几米呢?然后我们用尺子实际量一量,看看自己猜得准不准。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米来测量长度。
比如,我们走的路、桥的长度、大楼的高度等等。
当我们去买衣服的时候,裁缝师傅会用米尺来量我们的身高和衣服的尺寸;我们盖房子的时候,工人叔叔也会用米来测量房子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小朋友们,现在大家对米这个长度单位是不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呀?以后在生活中,大家可以多观察,看看哪些东西的长度是用米来测量的。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1)复习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
(找两名同学测量)(2)导入课题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提问: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
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
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二年级上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二年级上第 2 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长度单位来测量各种各样的东西。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今天呀,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先让我们来想一想,什么时候会用到米这个长度单位呢?比如说,我们量教室的长和宽,量操场的长度,这些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来量就不太方便啦,这时候米就派上用场啦。
那到底什么是米呢?老师这里有一把长长的尺子,它的长度就是 1 米。
大家可以看一看,感受一下 1 米有多长。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记住 1 米的长度,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
请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看看大概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 1 米呢?(小朋友们进行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大概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接近 1 米。
那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在心里记住 1 米大概有多长。
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小朋友们开始寻找)有的小朋友发现,教室的门宽大约是 1 米;还有的小朋友发现,黑板的宽也大约是1 米。
大家都很棒,找到了这么多大约1 米长的东西。
那如果要测量更长的距离,比如从教室到操场的距离,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卷尺来测量。
卷尺上有米的刻度,我们可以根据刻度来读出测量的长度。
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把卷尺,大家来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看看是多少米。
(小组开始测量)在测量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把卷尺的起点和终点对齐,尺子要拉直,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才准确。
测量完教室的长和宽,我们再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看看自己有多高。
(小朋友们测量身高)小朋友们,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了教室的长和宽,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
那你们能说一说,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吗?其实呀,1 米等于 100 厘米。
那为什么 1 米等于 100 厘米呢?我们可以想一想,1 米的尺子上有 100 个 1 厘米的小格,所以 1 米就等于100 厘米。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米的概念,掌握用米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学习使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和加减速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活数学的认识。
教学难点1. 正确使用米尺进行测量,特别是起始端的对齐。
2. 理解并掌握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直尺、绳子、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场景,如测量身高、桌椅长度等,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授:- 讲解米的概念,展示米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1米等于多少厘米。
-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强调起始端的对齐和读数的准确性。
-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尝试使用米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
3.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学具,进行测量实践活动。
- 各小组测量不同的物品,记录数据,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长度问题。
4. 交流分享:- 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和问题解决过程。
- 教师点评,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的重要性。
5.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6. 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1米等于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 强调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米的概念:1米=100厘米2. 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 长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例子。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具展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米的概念,并掌握了用米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认识米用米量”展开教学,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概
念及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认识米的基本概念,掌握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米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学
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米的概念,培养学生测量米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准确测量米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板书准备:书写“认识米用米量”、“1米”、“米”等关键词。
•教材准备: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
•通过数学小游戏“比一较长”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
2. 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米,了解米的外形和概念。
3. 学习
•对1米进行具体测量,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米的长度。
•通过示范和学生练习,掌握米的量的计算方法。
4. 拓展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米的应用场景,如米量加减等。
5. 巩固
•布置作业:让学生测量家中柜子的长度,并用米的单位写出测量结果。
六、课后反思
此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米用米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米的基本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米的概念理解仍有欠缺,需要加强巩固和练习。
七、延伸阅读
•《数学教育杂志》,作者:XXX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XXX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设计,希望学生在认识米用米量方面能有所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学习用米量。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和米的概念,这节课将延伸到米的应用场景。
教学目标1.认识米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什么是米。
2.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
•难点:将米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准确测量长度。
教具准备1.白板和彩色粉笔2.米尺3.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桌子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认识的长度单位。
2.学习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比如身高是多少米等。
–让学生自己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米。
3.测量用米量(20分钟)–讲解使用米尺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实际应用(15分钟)–出示几个实际场景中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长度单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米和厘米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用米这个单位等。
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今天学到的知识。
2.让学生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物体,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总结本节课通过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
1.2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一、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三、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四、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导入:同学们好,景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认真听哟。
有一个小朋友明明,他在学习了直尺的知识后很高兴,想把黑板的长度量出来,就拿来了他的学生用直尺,一个20厘米、两个20厘米、三个20厘米……辛苦的量了起来,这时他发现太麻烦了,就告诉老师说:“老师,我的尺子太短了”。
于是老师就给他拿来了一把长长的尺子,说:“明明,试试这个吧”。
于是明明就高兴地用老师给的尺子量了起来,这次只量了三次就把黑板量完了。
二、认识米,用米量1.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尺子。
接下来,就来看看老师给明明准备的是一把什么样的尺子。
这里有卷尺,有学生用直尺,还有米尺。
哦,原来老师给的是米尺。
总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英文小写字母“m”表示。
2.好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米尺吧。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在米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什么呢?对,是1厘米,这样的10个小格就是一大格,也就是10厘米,10个这样的大格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所以,1米=100厘米,也就是1m =100cm。
3.我们现在来看看1米有多长。
小红说:“我的两个手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大约就是1米”。
小明说:“从地面到我的眼睛大约是1米”。
三、课堂练习用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1.门高约2(米)。
2.橡皮擦长大约3(厘米)。
3.大树高约10(米)。
4.小朋友身高128(厘米)。
总结: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
一般来说,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但是,填单位时要依据物体的长短,还要结合单位前面的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一、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记忆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学习用米量物体的方法,理解米的实际意义。
3.锻炼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教具:米尺、米量物体等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段米尺,并引导学生认识米尺的刻度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感受米的长度单位。
•教师提出问题:“米有多长?我们用什么来量米的长度?”
2. 学习
•教师介绍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教师示范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跟着做。
3. 实践
•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段长度的米量物体,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测量结果。
4.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用米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让学生分享自己用米量物体的体会和方法。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用米量物体的方法,并强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请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请用米尺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比较不同桌子的长度。
五、课后作业
1.家里找一些日常物品,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
2.回顾教材中关于米的内容,思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米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即认识米和用米量这一部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人教新课标教材中第一单元的第二个课时,即认识米以及用米量。
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以及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二是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三是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米与厘米的关系,以及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米尺、直尺、厘米尺、测量工具等,以及一些实际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等,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实际的长度情景,如教室的宽度、桌子的长度等,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米的长度单位介绍: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米的长度单位,讲解了米与厘米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3. 实际操作: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米尺和直尺测量教室的宽度和桌子的长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4. 测量练习:在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些测量练习,如测量书本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以巩固学生对米的理解和掌握。
5. 空间观念培养: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一些物体按照长度进行排列,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了米的长度单位、米与厘米的关系、用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等关键信息,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回顾。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3、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
问: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4、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二、探究实验,体验活动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
②课件展示③: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
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
③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
仔细看-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
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感知几米的长度: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
启发思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操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并引读: .1米=100厘米)2、用米量。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全班订正。
2.课件出示例5,引导学生探究米与厘米之间
的关系。
(1)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里面
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2)引导学生拿出米尺数一数。
学生自己尝试数一数。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全班订正。
教师指出:米尺上有100个小格,每个小格
的长度是1厘米,一共有100个1厘米。
如图所示:
所以1米=100厘米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感知1米的长度,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