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
- 格式:pps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7
第十九章镇痛药第一节概述概念:疼痛是一种因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或心血管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它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提醒机体避开或处理伤害,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还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诱发休克。
控制疼痛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分类:根据痛觉冲动的发生部位,疼痛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性痛3种类型。
递质:谷氨酸和神经肽类是伤害性感觉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递质,两者同时释放,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
谷氨酸被释放后仅局限于该突触间隙内,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MDA受体和AMPA受体而将痛觉信号传递给下一级神经元。
因其作用发生和消除均很快,故称快递质。
Р物质(SP)等神经肽被释放后则扩散到一定范围且同时持续影响多个神经元的兴奋性而使疼痛信号扩散。
因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故称慢递质。
谷氨酸和神经肽类可协同调节突触后神经元放电特性。
镇痛药:是指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并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的药物。
因其镇痛作用与激动阿片受体有关,且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或成瘾性,易导致药物滥用及戒断综合征,故称阿片类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
第二节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现有结果表明,机体内主要由μ(包括μ1、μ2)受体(MOR)、δ(包括受体δ1、δ2)(DOR)、κ(包括κ1、κ2、κ3)受体(KOR)3类阿片受体介导阿片类药物的药理效应。
阿片受体中,μ受体是介导吗啡镇痛效应的主要受体,也有镇静、呼吸抑制、缩瞳、欣快及依赖性等效应;κ受体主要介导脊髓镇痛效应,也能引起镇静作用;δ受体介导的镇痛效应不明显,但能引起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成瘾性较小。
根据药理作用机制,阿片类镇痛药可分为3类:1.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3.其他镇痛药。
第三节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化学结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1)镇痛作用吗啡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绝大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对神经性疼痛的效果较差。
第19章:精神神经系统(50分)第1节:神精病学概论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
(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2)脊神经后根:剧然的根性疼痛注:脊髓前根管运动,后根管感觉(记忆:男人在前面运动,女人在家里睡觉),后根损害就会感觉障碍,表现为剧然的根性疼痛。
(3)脊髓:受损平面以下感觉障碍,伴有肢体瘫痪(运动、感觉全没了)。
(4)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的感觉障碍(5)内囊: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6)皮质:这里讲感觉障碍,就是指中央后回管(管感觉)损害①如果受到刺激就表现为感觉性癫痫;②如果受到破坏,就会表现为对侧单个肢体感觉障碍,即单瘫3、运动系统损害:(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中枢性瘫痪;(老子强硬,硬瘫)(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周围性瘫痪;(儿子软弱,软瘫)典型疾病:小儿麻痹症(出现肌肉萎缩,但这是运动障碍,感觉没有障碍)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体征中枢性瘫痪(上神经元,老子)周围性瘫痪(下神经元,儿子)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硬瘫)以几个肌群为主(软瘫)肌萎缩无明显(小儿麻痹症)肌张力增高减低腱反射亢进(老子强硬)减弱或消失(儿子软弱)病理反射有(老子力气大)无(儿子力气小)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周围性瘫痪的典型病:小儿麻痹症。
●注意:老子的根据地在中央前回,儿子的根据地在脊髓前角细胞。
与运动有关的都是在前的。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的是硬瘫(老子强硬)。
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ICD-10目录索引ICD-10目录索引摘自维基百科《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索引》总体目录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第二章肿瘤(C00-D48)第三章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D50-D89) 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G00-G99)第七章眼和附器疾病(H00-H59)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H60-H95)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J00-J99)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K00-K93)第十二章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L00-L99)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M00-M99)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00-N99)第十五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O00-O99)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P00-P96)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99)第十八章症状、体症和临床与实验异常所见,不可分类于他处者(R00-R99)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S00-T98)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V01-Y98)第二十一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Z00-Z99)第二十二章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U00-U99)章节目录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o 1.1 肠道传染病o 1.2 结核病o 1.3 由特定动物传染的细菌性疾病o 1.4 其他细菌性疾病o 1.5 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之传染病o 1.6 其他螺旋体疾病o 1.7 其他衣原体疾病o 1.8 立克次体病o 1.9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o 1.10 节肢动物媒病毒热和病毒性出血热o 1.11 皮肤和粘膜损伤的病毒感染o 1.12 病毒性肝炎o 1.13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疾病o 1.14 其他病毒疾病o 1.15 真菌病o 1.16 原虫病o 1.17 蠕虫病o 1.18 虱病、螨病和其他侵染o 1.19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o 1.20 细菌性,病毒性和其他感染o 1.21 其他传染病第二章肿瘤(C00-D48)o 1.1 恶性肿瘤(C00-C97)1.1.1 淋巴、造血和相关组织之外特定部位的认定或假定主要的恶性肿瘤1.1.1.1 唇、口腔和咽喉的恶性肿瘤1.1.1.2 消化器官的恶性肿瘤1.1.1.3 呼吸和胸内器官的恶性肿瘤1.1.1.4 骨和关节软骨的恶性肿瘤1.1.1.5 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肤的恶性肿瘤1.1.1.6 间皮和软组织的恶性肿瘤1.1.1.7 乳房的恶性肿瘤1.1.1.8 女性生殖器官的恶性肿瘤1.1.1.9 男性生殖器官的恶性肿瘤1.1.1.10 泌尿道的恶性肿瘤1.1.1.11 眼、脑、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恶性肿瘤1.1.1.12 甲状腺、其他内分泌腺的恶性肿瘤1.1.2 不明确的、继发的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1.1.3 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1.1.4 其他恶性肿瘤(C97)o 1.2 原位肿瘤(D00-D09)o 1.3 良性肿瘤(D10-D36)o 1.4 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7-D48)第三章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D50-D89)o 1.1 营养性贫血o 1.2 溶血性贫血o 1.3 再生障碍性及其他贫血o 1.4 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o 1.5 其他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o 1.6 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o 1.1 甲状腺疾患o 1.2 糖尿病o 1.3 其他葡萄糖调节和胰腺内分泌的疾患o 1.4 其他内分泌腺疾患o 1.5 营养不良o 1.6 其他营养缺乏o 1.7 肥胖和其他营养过度o 1.8 代谢紊乱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o 1.1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o 1.2 使用化学药物、物质或酒精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o 1.3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o 1.4 情感性精神病o 1.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的障碍o 1.6 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行为综合症o 1.7 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o 1.8 精神发育迟滞o 1.9 心理发育障碍o 1.10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o 1.11 未特指的精神障碍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G00-G99)1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G00-G09)2 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性萎缩(G10-G13)3 锥体外束和运动疾患(G20-G26)4 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病(G30-G32)5 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G35-G37)6 发作性和阵发性疾患(G40-G47)7 神经、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G50-G59)8 多神经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60-G64)9 肌神经接点和肌肉疾病(G70-G73)10 大脑性麻痹(瘫痪)和其他麻痹(瘫痪)综合征(G80-G83)?11 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90-G99)第七章眼和附器疾病(H00-H59)o 1.1 眼睑、泪器系和眼眶疾患o 1.2 结膜疾患o 1.3 巩膜、角膜、虹膜和睫状体疾患o 1.4 晶状体疾患o 1.5 脉络膜和视网膜疾患o 1.6 青光眼o 1.7 玻璃体和眼球疾患o 1.8 视神经和视路疾患o 1.9 眼球外肌、双眼运动、调节和屈光疾患o 1.10 视觉障碍和视盲o 1.11 眼和附器的其他疾患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H60-H95)o 1.1 外耳疾病o 1.2 中耳和乳突疾病o 1.3 内耳疾病o 1.4 耳的其他疾患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1 急性风湿热(I00-I09)2 高血压病(I10-I15)3 缺血性心脏病(I20-I25)4 肺原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I26-I28)5 其他类型的心脏病(I30-I52)6 脑血管病(I60-I69)7 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疾病(I70-I79)8 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I80-I89)?9 循环系统其他和未特指的疾患(I95-I99)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J00-J99)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0-J06)2 流行性感冒和肺炎(J09-J18)3 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J20-J22)4 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J30-J39)5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J40-J47)6 由于外部物质引起的肺部疾病(J60-J70)7 主要影响间质的其他呼吸性疾病(J80-J84)?8 下呼吸道化脓性和坏死性情况(J85-J86)9 胸膜的其他疾病(J90-J94)10 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J95-J99)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K00-K93)1 K00-K14 口腔、涎腺和颌疾病2 K20-K31 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3 K35-K38 阑尾疾病4 K40-K46 疝5 K50-K52 非感染性肠炎和结肠炎6 K55-K63 肠的其他疾病7 K65-K67 腹膜疾病8 K70-K77 肝疾病9 K80-K87 胆囊、胆道和胰腺疾患10 K90-K93 消化系统的其他疾病第十二章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L00-L99)1 L00-L08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2 L10-L14 大疱性疾患3 L20-L30 皮炎和湿疹4 L40-L45 丘疹鳞屑性疾患5 L50-L54 荨麻疹和红斑6 L55-L59 与辐射有关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疾患7 L60-L75 皮肤附件的疾患8 L80-L99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其他疾患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M00-M99)? 1 M00-M25 关节病o 1.1 M00-M03 传染性关节病o 1.2 M05-M14 炎性多关节病o 1.3 M15-M19 关节病o 1.4 M20-M25 其他关节疾患? 2 M30-M36 系统性结缔组织疾患3 M40-M54 背部病4 M40-M43 变形性背部病5 M45-M49 脊椎病6 M50-M54 其他背部病7 M60-M79 软组织疾患o7.1 M60-M63 肌肉疾患o7.2 M65-M68 滑膜和肌腱疾患o7.3 M70-M79 其他软组织疾患8 M80-M94 骨病和软骨病o8.1 M80-M85 骨密度和结构的疾患o8.2 M86-M90 其他骨病o8.3 M91-M94 软骨病9 M95-M99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的其他疾患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00-N99)1 N00-N08 肾小球疾病2 N10-N16 肾小管、间质疾病3 N17-N19 肾衰竭4 N20-N23 尿石病5 N25-N29 肾和输尿管的其他疾患6 N30-N39 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7 N40-N51 男性生殖器官疾病8 N60-N64 乳房疾患9 N70-N77 女性盆腔器官炎性疾病10 N80-N98 女性生殖道非炎性疾患第十五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O00-O99)1 O00-O08 流产结局的妊娠2 O10-O16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疾患3 O20-O29 主要与妊娠有关的其他孕产妇疾患4 O30-O48 与胎儿和羊膜腔及可能的分娩问题有关的孕产妇医疗5 O60-O75 产程和分娩的并发症6 O80-O84 分娩7 O85-O92 主要与产褥期有关的并发症8 O95-O99 其他产科科情况,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P00-P96)1 P00-P04 胎儿和新生儿受母体因素及妊娠、产程和分娩并发症的影响?2 P05-P08 与妊娠期长短和胎儿生长有关的疾患3 P10-P15 产伤4 P20-P29 特发于围生期的呼吸和心血管疾患5 P35-P39 特发于围生期的感染6 P50-P61 胎儿和新生儿出血性和血液学疾患7 P70-P74 特发于胎儿和新生儿的短暂性内分泌和代谢疾患8 P75-P78 胎儿和新生儿的消化系统疾患9 P80-P83 涉及胎儿和新生儿体被和体温调节的情况10 P90-P96 起源于围生期的其他疾患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99)1 Q00-Q07 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2 Q10-Q18 眼、耳、面和颈部先天性畸形3 Q20-Q28 循环系统先天性畸形4 Q30-Q34 呼吸系统先天性畸形5 Q35-Q37 唇裂和腭裂6 Q38-Q45 消化系统的其他先天性畸形7 Q50-Q56 生殖器官先天性畸形8 Q60-Q64 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9 Q65-Q79 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畸形和变形10 Q80-Q89 其他先天性畸形11 Q90-Q99 染色体异常,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十八章症状、体症和临床与实验异常所见,不可分类于他处者(R00-R99)? 1 R00-R09 涉及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2 R10-R19 涉及消化系统和腹部的症状和体征3 R20-R23 涉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症状和体征4 R25-R29 涉及神经和肌肉骨骼系统的症状和体征5 R30-R39 涉及泌尿系统的症状和体征6 R40-R46 涉及认知、感觉、情绪状态和行为的症状和体征7 R47-R49 涉及言语和语音的症状和体征8 R50-R69 一般症状和体征9 R70-R79 血液检查的异常所见,无诊断者10 R80-R82 尿检查的异常所见,无诊断者11 R83-R89 其他液体、体内物质和组织检查的异常所见,无诊断者?12 R90-R94 诊断性影像和功能检查的异常所见,无诊断者13 R95-R99 原因不明确和原因不知的死亡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S00-T98)?1 S00-S09 头部损伤2 S10-S19 颈部损伤3 S20-S29 胸部损伤4 S30-S39 腹部、背、腰椎和骨盆损伤5 S40-S49 肩和上臂损伤6 S50-S59 肘和前臂损伤7 S60-S69 腕和手损伤8 S70-S79 髋和大腿损伤9 S80-S89 膝和小腿损伤10 S90-S99 踝和足损伤11 T00-T07 涉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12 T08-T14 躯干、四肢或身体未特指部位的损伤13 T15-T19 通过自然腔口进入异物的效应14 T20-T32 烧伤和腐蚀伤o14.1 T20-T25 身体外表面烧伤和腐蚀伤,按部位特指者o14.2 T26-T28 限于眼和内部器官的烧伤和腐蚀伤o14.3 T29-T32 身体多个部位和未特指的部位的烧伤和腐蚀伤?15 T33-T35 冻伤16 T36-T50 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17 T51-T65 主要为非药用物质的毒性效应18 T66-T79 外因的其他和未特指的效应19 T80-T88 手术和医疗的并发症,不可归类在他处者20 T90-T98 损伤、中毒和外因的其他后果的后遗症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V01-Y98)1 V01-X59 意外事故o 1.1 V01-V09 行人在与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2 V10-V19 脚踏车驾驶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3 V20-V29 摩托车驾驶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4 V30-V39 三轮机动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5 V40-V49 小汽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6 V50-V59 轻型货车或蓬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7 V60-V69 重型运输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8 V70-V79 公共汽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9 V80-V89 其他陆地运输事故o 1.10 V90-V94 水上运输事故o 1.11 V95-V97 航空和航天运输事故o 1.12 V98-V99 其他和未特指的运输事故2 W00-X59 意外损伤的其他外因o 2.1 W00-W19 跌倒o 2.2 W20-W49 暴露于无生命机械性力量下o 2.3 W50-W64 暴露于有生命机械性力量下o 2.4 W65-W74 意外淹没和沉没o 2.5 W75-W84 其他对呼吸的意外威胁o 2.6 W85-W99 暴露于电流、辐射和极度环境气温及气压下境气温及气压下o 2.7 X00-X09 暴露于烟、火和火焰下o 2.8 X10-X19 接触热和烫的物质o 2.9 X20-X29 接触有毒的动物和植物o 2.10 X30-X39 自然力量下o 2.11 X40-X49 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及暴露于该物质下o 2.12 X50-X57 操劳过度、旅行和贫困o 2.13 X58-X59 意外暴露于其他和未特指的因素下3 X60-X84 故意自害4 X85-Y09 加害5 Y10-Y34 主观未定的事件6 Y35-Y36 依法处置和作战行动7 Y40-Y84 医疗和手术的并发症o7.1 Y40-Y59 在治疗中使用的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引起的有害效应o7.2 Y60-Y69 手术和医疗中对病人的意外事故o7.3 Y70-Y82 在诊断和治疗中使用与有害事件有关和医疗装置o7.4 Y83-Y84 手术和其他医疗操作作为病人异常反应或以后并发症的原因,而在操作当时并未提及意外事故8 Y85-Y89 外因的后遗症导致的疾病和死亡9 Y90-Y98 与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和死亡原因有关的补充因素第二十一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Z00-Z99)1 Z00-Z13 为检查调查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2 Z20-Z29 具有与传染病有关的潜在健康危害的人3 Z30-Z39 与生殖有关的情况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4 Z40-Z54 为特殊操作和卫生保健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5 Z55-Z65 具有与社会经济和心理社会情况有关的潜在健康危害的人6 Z70-Z76 因其他情况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7 Z80-Z99 与家族、个人史以及影响健康状态的某些情况有关的、潜在健康危害的人第二十二章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U00-U99)U04: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U80: 青霉素及相关抗生素阻化剂o青霉素酶U81: 万古霉素及相关抗生素阻化剂o万古霉素不敏感性U88: 其他抗生素阻化剂U89: 其他非特定抗生素阻化剂。
初中生物19章知识点总结初中生物课程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基础阶段,通过19个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以下是初中生物19章的知识点总结:第1章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定义:具有生命特征的实体。
- 生命特征: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适应环境、遗传和变异。
- 非生物与生物的区别: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特征。
第2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理论: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 细胞的功能:进行新陈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3章植物的组织和器官-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等。
- 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第4章动物的组织和器官系统-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 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
-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特点。
第5章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原理:基因的传递和表达。
- 进化论: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第6章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 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
- 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7章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人体的主要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维护。
第8章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
-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第9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 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过程。
- 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第10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动物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九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概述第一节颅颈区畸形一、颅底凹陷症二、扁平颅底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第二节脑性瘫痪第三节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developmental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 )也称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ease of the nervous system )是指胎儿在胚胎发育期,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获得性神经系统发生或发育缺陷性疾病概述本组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概述①单基因突变,约占活婴的2.25%②染色体异常③单纯外源性因素:如病毒或其他感染性因素、放射线或中毒等④病因未明:约占总数的60%病因通常可分为4组:概述①感染②药物③辐射④躯体疾病⑤其他社会心理因素妊娠期常见的致畸因素:表19-1 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的主要分类1.与颅骨脊柱畸形相关的神经疾病(1)神经管闭合缺陷:颅骨裂、脊柱裂及相关畸形,可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类(2)颅骨、脊柱畸形:如狭颅症、小头畸形、枕骨大孔区畸形(扁平颅底、颅底凹陷症等)、寰枢椎脱位、寰椎枕化、颈椎融合、小脑扁桃体下疝及先天性颅骨缺损等(3)脑室系统发育畸形:如中脑导水管闭塞、第Ⅳ脑室正中孔及外侧孔闭锁等导致的先天性脑积水,常合并脑发育障碍2.神经组织发育缺陷(1)脑皮质发育不良:如脑回增宽、脑回狭小、脑叶萎缩性硬化及神经细胞异位等(2)先天性脑穿通畸形(congenital porencephalia):局部脑皮质发育缺陷,脑室向表面开放呈漏斗状,可双侧对称发生(3)胼胝体发育不良:胼胝体部分或完全缺如,常伴有其他畸形,如脑积水、小头畸形及颅内先天性脂肪瘤等(4)全脑畸形:如脑发育不良(无脑畸形)、先天性脑缺失性脑积水、巨脑畸形、左右半球分裂不全或仅有一个脑室等3.脑性瘫痪4.神经外胚层发育不全也称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临床上称神经皮肤综合征,如结节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脑面血管瘤病、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视网膜小脑血管瘤病等第一节颅颈区畸形颅颈区畸形是发生于颅底、枕骨大孔和上位颈椎区的畸形,可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颈椎异常颅底凹陷症扁平颅底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多见颈椎融合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颅颈区畸形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 )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概述是临床常见的颅颈区畸形主要病变是以枕骨大孔区为主的颅底骨组织陷入颅腔,枢椎齿状突上移并进入枕骨大孔,使枕骨大孔狭窄,后颅窝变小,导致脑桥、延髓、小脑、颈髓和神经根受压、牵拉出现的相应症状,并经常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治疗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原发性继发性●又称先天性颅底凹陷症,为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多合并其他畸形,如小脑扁桃体下疝、扁平颅底、中脑导水管闭锁、脑积水及寰枕融合等●又称获得性颅底凹陷症,较少见,常继发于佝偻病、骨软化症、畸形性骨炎(Paget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 )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主要是由于枕骨大孔狭窄、颅后窝变小,导致延髓、小脑、高位颈髓、后组脑神经和颈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并影响椎动脉供血和脑脊液循环,从而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和体征。
晚期常出现脑脊液循环障碍,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概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多在成年后起病,缓慢进展,可因头部突然用力而诱发临床症状或使原有症状加重。
常伴有短颈、蹼颈、后发际低、后颈疼痛、头颈部活动不灵、强迫头位以及身材短小等特殊外貌概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枕骨大孔区综合征的症状体征①颈神经根症状◆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或强直。
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肌无力、肌萎缩和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等②后组脑神经损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舌肌萎缩、咽反射减弱等延髓麻痹症状,以及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角膜反射减弱等概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临床表现枕骨大孔区综合征的症状体征③上位颈髓及延髓损害④小脑损害◆四肢轻瘫、锥体束征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以及吞咽及呼吸困难等。
伴有延髓、脊髓空洞症者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以眼震为常见,晚期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说话不清等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临床表现枕骨大孔区综合征的症状体征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出汗等⑥颅内压增高症状◆早期一般无高颅压,晚期因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出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高颅内压症状,可合并小脑扁桃体下脑疝及脊髓空洞症等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颅颈侧位、张口正位X线平片◆测量枢椎齿状突的位置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腭枕线(chamberlain line)为自硬腭后缘至枕骨大孔后缘的连线(图19-1),齿状突高出此线3mm以上即可确诊,高出0~3mm为可疑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临床表现A.鼻根至蝶鞍中心连线B.蝶鞍中心向枕骨大孔前缘连线,两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颅底角C.自硬腭后缘至枕骨大孔后缘的连线,即腭枕线图19-1 颅底角和腭枕线测量示意图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 )临床表现➢可发现脑室扩大、脑积水等异常➢可清楚地显示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及脑干的改变,能够发现小脑扁桃体下疝、中脑导水管狭窄及延髓、脊髓空洞症等畸形头颅CT MRI 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 )诊断与鉴别诊断辅助检查◆①成年后起病,缓慢进展病程◆②颈短、后发际低,颈部活动受限◆③枕骨大孔区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④典型的影像学改变,同时注意是否合并Arnold-Chiari 畸形、扁平颅底和寰枢椎脱位等畸形诊断依据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 )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本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延髓、脊髓空洞症后颅窝或枕骨大孔区占位性病变多发性硬化脑干、小脑、后组脑神经、脊髓损伤所引起的疾病◆CT及MRI检查可以提供重要依据,尤其是MRI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治疗◆X线平片及MRI显示畸形但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可观察随访◆临床症状明显且进行性加重、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颅内压增高者,X片示合并寰枢椎脱位者是本病的手术适应证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治疗手术是本病唯一的治疗方法手术可解除畸形对延髓、小脑或上位颈髓的压迫,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加固不稳定的枕骨脊椎关节等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一、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诊断临床表现治疗概述二、扁平颅底(platybasia)是颅颈区较常见的先天性骨畸形,系指颅前窝、颅中窝及颅后窝的颅底部,特别是鞍背至枕大孔前缘处,自颅腔向上凸,使颅底变得扁平,蝶骨体长轴与枕骨斜坡构成的颅底角度变大超过145°,常与颅底凹陷症合并存在概述诊断治疗临床表现扁平颅底单独存在时可无临床症状或仅有短颈、蹼状颈等外观临床诊断主要根据头颅侧位片测量颅底角作出诊断,颅底角超过145°对扁平颅底有诊断意义单纯扁平颅底无须治疗二、扁平颅底(platybasia)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概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又称Arnold-Chiari 畸形,是一种先天性枕骨大孔区的发育异常,颅后窝容积变小、小脑扁桃体、延髓下段及第四脑室下部疝入颈段椎管内,造成枕大池变小或闭塞,蛛网膜粘连肥厚等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可能与胚胎第3个月时神经组织生长过快或脑组织发育不良,以及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之间脑脊液动力学紊乱有关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小脑扁桃体延长与延髓下段和第四脑室下部成楔形进入枕骨大孔或颈椎管内,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等后组脑神经及上部颈神经牵拉下移,枕骨大孔和颈上段椎管被填满,脑脊液循环受阻导致梗阻性脑积水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①Chiari Ⅰ型畸形的特点轻重程度分四型 小脑扁桃体及下蚓部疝至椎管内,延髓与第四脑室位置正常或轻度下移,可合并脊髓空洞症,一般不伴有脊髓脊膜膨出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②Chiari Ⅱ型 最常见,为小脑、延髓、第四脑室均疝至椎管内,四脑室正中孔与导水管粘连狭窄造成梗阻性脑积水,多伴有脊髓脊膜膨出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③Chiari Ⅲ型④Chiari Ⅳ型◆最严重,除Ⅱ型特点外,常合并上颈段、枕部脑膜膨出◆表现小脑发育不全,不向下方移位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本病女性多于男性,Ⅰ型多见于儿童与成人;Ⅱ型多见于婴儿;Ⅲ型多在新生儿期发病;Ⅳ型罕见,常于婴儿期发病◆颈枕部疼痛常为首发症状,伴有颈枕部压痛及强迫头位概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随病情进展,在颈枕部疼痛的同时,可出现以下几组症状:①延髓、上颈髓受压症状: 不同程度的轻偏瘫或四肢瘫、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锥体束征、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
合并脊髓空洞症可出现相应症状,如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呼吸困难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头痛、视乳头水肿等◆下位脑神经受损可出现耳鸣、面部麻木、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颈神经受损可表现为手部麻木无力、手肌萎缩及枕下部疼痛等②脑神经、颈神经症状:③小脑症状:◆眼球震颤及步态不稳等④慢性高颅压症状: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首选头颅MRI检查,矢状位可清晰直观地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和继发囊肿、脑积水、脊髓空洞症等(图19-2)◆头颅颈椎X线片可显示枕骨大孔区、头颅、颈椎骨畸形异常,如颅裂、脊椎裂、寰枢区畸形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T2加权像矢状位显示小脑扁桃体延长与延髓下段成楔形疝入枕骨大孔和颈椎管内,合并脊髓空洞症图19-2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MRI 表现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诊断与鉴别诊断辅助检查应与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病、颈椎病、小脑性共济失调等易混淆疾病相鉴别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特别是MRI 影像学表现可明确诊断根据本病特征性的MRI 表现,很容易与上述疾病鉴别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手术是治疗Arnold-Chiari畸形唯一的方法,其目的是解除压迫与粘连,缓解症状临床症状轻或仅有颈枕部疼痛、病情稳定者可对症治疗观察,有梗阻性脑积水者需行脑脊液分流术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②症状进行性加重,有明显神经系统受损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