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4.62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传统⽂化的⼀种积淀,每⼀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简意赅,⽽它们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整理分享的四年级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轻虑浅谋】 赵⽂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国,举国欢庆,并封长⼦章在安阳郡,由⽥不礼辅佐。
由于他们⼆⼈⼀向怀有篡逆之⼼,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的担忧。
有⼀天,李兑跟肥义说:“公⼦章强壮⽽意志骄横,党⽻众多,欲望很⼤;⽽⽥不礼为⼈狠毒,贪婪⽆度,两⼈彼此合谋,⼀定要⽣出作乱的事端。
古⼈说‘⼩⼈有欲,轻虑浅谋’,图见其利⽽不顾其害,到头来互相⿎动作乱,我们得时时提防才⾏。
” 后来李兑⼜对肥义说:“依我看来,他们叛乱的中⼼是要权要势,你正是灾祸集中的⽬标,必然先遭祸害。
为什么你不称病不出,把权⼒交给公⼦章,却偏要成为灾祸攀登的阶梯呢?” 肥义听了李兑的话很不以为然,告诉他:“不能这样做。
从前先⽗把王位托付给我时就说道,你不要轻易改变念头和你的思虑,应该专⼼⼀致终结你的⼀⽣。
……” 肥义接着说:“我接受了他的委托,并记录在典册上,假如我畏惧作乱,怎么对得起前⼈,变⼼⾂⼦,罪⼤恶极,连刑法都不能容忍,况且贞节之⾂必待灾祸来临,才能显⽰操守;尽⼼之⾂必待⼤难临头,才会彰明本⾊,决不违背我的誓⾔。
” 李兑感动得流着泪告别了肥义。
此后,公⼦章和⽥不礼果然作乱,并杀害了肥义。
“⼩⼈有欲,轻虑浅谋”,常⽤来形容犯罪的动机。
【请君⼊瓮】 唐朝⼥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任⽤了⼀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个叫周兴,⼀个叫来俊⾂。
他们利⽤诬陷、控告和惨⽆⼈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回,⼀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联络谋反。
武则天⼤怒,责令来俊⾂严查此事。
来俊⾂⼼⾥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诈之徒,仅凭⼀封告密信,是⽆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也担待不起呀。
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条妙计。
四年级成语故事故事一,画蛇添足。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擅长画画。
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蛇的作文,要求学生画一幅与作文内容相关的图画。
小明非常兴奋,他拿起画笔,开始勤奋地作画。
他画了一个漂亮的蛇身,但他却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身边又加上了四只脚。
当他拿着画去找老师时,老师笑了笑说,“画蛇添足,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小明听后才明白,原来画蛇添足是指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他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故事二,井底之蛙。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口井,住在井底的蛙儿们天天盼望着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一只从外面跳进井里的大蛙听到了小蛙们的呼唤,他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美丽。
可是小蛙们并不相信他,他们认为井口就是整个世界的边界,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存在。
大蛙无奈地离开了井底,而小蛙们却继续过着狭隘的生活。
后来,一场暴雨使得井水暴涨,小蛙们才明白了外面世界的广阔。
他们感叹自己原来一直以为的世界只是井底的一隅,他们懂得了井底之蛙的含义,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无知。
故事三,掩耳盗铃。
有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村子里的铃铛突然失踪了。
村民们四处寻找,却找不到铃铛的踪迹。
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听到了铃声,大家都不相信他,认为他是在说谎。
后来,一个聪明的村民提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可以让小孩子再次听到铃声,而其他人掩住耳朵。
于是大家都按照他的方法做了,结果小孩子再次听到铃声,其他人却没有听到。
原来,小孩子之前说的是实话,而其他人却因为掩耳而错过了铃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指因为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忽视了真相,而导致了错误的判断。
故事四,守株待兔。
有一个农夫,他非常懒惰,整天只知道在田地里守着自己的株苗。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株苗上,结果不仅株苗被撞倒了,兔子也死了。
农夫非常高兴,因为他觉得这是天赐的好运,可以吃兔肉了。
可是过了几天,他发现株苗又长直了,原来株苗并没有死,而且还长得更好了。
小学成语故事集锦闻鸡起舞:原意指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胸有成竹:北宋大画家文与可画竹子的故事,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杏林春满:三国时期,着名医生董奉的故事,赞扬医术高明。
【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华佗在世手不释卷:释:放;卷:书。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的故事,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告诉我们每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之奋斗。
水滴石穿:宋朝县令张乖崖的故事,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大公无私:春秋时祁黄羊的故事,比喻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在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程门立雪:北宋时进士杨时的故事,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入木三分:书法家王羲之练字的故事,: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竭泽而渔:竭:尽。
渔:捕鱼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雍季的故事,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响:声音。
遏:阻止。
出自古籍《列子·汤问》,薛谭师从着名歌唱家秦青学习唱歌的故事。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指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近义词:东施效颦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形容轻重倒置。
近义词;本末倒置,。
四年级成语故事故事能够形象、生动、精练地表达人的思想及人世间深刻的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四年级成语故事四年级成语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时期,有位有名的将领,名叫李广。
他前后跟匈奴进行过七十多次战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总是把那些赏赐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è)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为他悲伤叹息。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在《史记》中为李广立传时,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颂李广为人至诚、不尚虚名的美德。
四年级成语故事:螳臂当车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太子蒯瞆的老师。
颜阖听说蒯瞆仗着父亲是一国之君,整天作威作福,蛮不讲理。
颜阖感到这样一个学生十分困难,不知如何是好。
颜阖到卫国后,他先去拜访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请教如何才能教好蒯瞆。
蘧伯玉回答说:“颜阖先生,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您想教好太子确实很难办到啊。
”他进一步分析说:“我举一个例子说吧!螳螂自不量力,自己跑到马路上来,举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它自己确实认为这种举动是勇敢的,但是确实没有意义啊。
颜阖先生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小心慎重!有些事情不是您一个人能解决的,您还是好自为之吧!”四年级成语故事:谈笑自若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
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四年级经典成语故事篇章如下:1.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村庄里住着一位画家,他非常擅长画动物。
有一天,他在画布上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蛇的眼睛、鳞片、甚至蛇舌都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当画家画蛇的时候,他突然不知道该画什么样的背景。
于是,他想在画中加一些树木来丰富画面。
可是画家心想,如果画里有一棵树,蛇就会爬上去,画就变得不自然了。
于是他用画笔给蛇的脚画上了几条斑点,使它看起来像蛇上长着的似的。
然而,这种增加被称为“画蛇添足”。
2. 守株待兔很久以前,有个农夫种了一片蔬菜园。
一天,他在园子里发现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因为不小心把自己的脚卡在了一个树桩上。
于是农夫觉得这只兔子再也跑不了了。
他心里盘算着,兔子脚上的肉会很好吃,于是他决定把兔子带回家宰了。
然而,就在他转身的瞬间,一只大黄鹂飞到了树上,兔子因为害怕大黄鹂的突然出现,使出全力挣脱了脚上的树桩,转眼间便消失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3. 马到成功古代有一位将军名叫曹蕤,他的军马都非常英勇善战。
一次在激烈的战斗中,他的马表现出色,不仅勇猛,还能迅速判断敌人的位置。
因此,曹蕤所率领的队伍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他们用英勇的战斗换来了不少土地和荣誉。
所以人们说他马到成功,也就是指在关键时刻,他的马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曹蕤取得了成功。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关键的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4. 纸上谈兵有一天,一群年轻人在一起讨论战争的策略。
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争,只是通过书籍和文章上的知识来谈论。
虽然他们将事情认真地分析和讨论,但他们只停留在纸面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践过。
后来,当他们面对实际情况时,他们无法将纸上的想法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所以人们说,他们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了解和解决问题。
5. 掩耳盗铃有一个人,他贼心昭然,常常偷窃别人的财物。
有一天,他听说有个铃声非常好听,于是他想偷走那口铃。
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教学目标】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意思。
3、理解“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运用“手不释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成语1、同学们,大家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没?你们对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一定是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玩个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
(1)选择四大名著人物。
(2)选择《三国志》中的成语故事。
[设计理念:由于《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选自《三国志》中,但四年级学生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对《三国志》却了解甚少。
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了解《手不释卷》的出处做了铺垫]2、第一个小游戏中有《三国演义》,第二个小游戏是有关《三国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什么不同?[《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写的小说,而《三国志》是晋朝陈寿写的正史,正史即使写历史的书籍]3、导语:成语故事也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真实性更强。
今天,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三国志》中的成语——手不释卷。
4、板书课题——《手不释卷》。
5、释题:手不释卷(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题的理解)二、初读成语。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想想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想一想,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三、汇报交流。
1、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理解“手不释卷”。
让学生结合故事谈谈自己对成语的理解:故事中讲了三个人物“手不释卷”。
第一个人物是汉朝的光武皇帝。
他是东汉王朝的创建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之所以能使东汉王朝得以昌盛和他喜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52、塞翁失马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安居乐业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举一反三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56、班门弄斧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成语故事《鹏程万里》萧县实验小学吴宏丽学情分析: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读过简单的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古代成语故事的理解以及正确把握成语的含义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鹏程万里》,出自《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
比喻前程远大。
在本次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独立阅读这个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结合插图,大致了解成语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鹏程万里”的含义,然后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展示,结合插图等多种形式,以期达到直观形象,情景再现,凸现主题、启发诱导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楚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成语故事的特点。
2、让学生能独立阅读成语故事,说说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通过阅读体会读后受到的启示来提高阅读的能力。
3、让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历史故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点:独立阅读成语故事,说说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通过阅读短文体会读后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回顾什么是成语故事,你能说一说以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吗?2、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就是《鹏程万里》(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了解短文大致意思。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自学生字新词,结合插图,了解“鹏程万里”这个成语的大致内容。
2、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三、精读短文,研讨质疑。
1、指名朗读故事,思考:(1)鹏的身体有多大?书中是怎样描写它所具有的飞行能力的?(2)文中除了写大鹏鸟以外,为什么还要写鷃雀呢?鷃雀又有什么特点呢?它对大鹏说了些什么呢?(3)要是你是大鹏,你会怎么回答小鷃雀的疑问?3、交流阅读后获得的启示,并说说“鹏程万里”的含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富有故事性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下面就来分享一些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魅力。
第一则成语故事是《亡羊补牢》。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农夫原本有一群羊,但有一只羊不小心跑丢了。
农夫没有及时寻找,结果导致更多的羊跑丢了。
农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努力找回丢失的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意思是事情出了问题,虽然已经晚了,但只要立即补救,还是能够挽回一些损失的。
第二则成语故事是《一箭双雕》。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猎人看见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在一起,便发射了一箭,不仅射中了兔子,还射中了狐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箭双雕”,意思是一举两得,能够利用一次机会解决多个问题。
第三则成语故事是《闭门造车》。
故事中讲述了一位工匠在家中制作车辆,其他人都不看好他,认为他白费功夫。
工匠坚持不懈,最终成功造出了一辆非常精美的车辆,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意思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能够做出令人惊叹的成就。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还能够汲取到其中的智慧和品德。
【这是一个大致的故事内容,如需查看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继续询问我】。
第二篇示例: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一、李代桃僵从前有一位叫王姐的小女孩,常常到附近的果园里玩耍。
一天,她看见了一棵结满了桃子的桃树。
她想拔下来吃,却发现桃子太高,够不着。
于是,她找来了一个桃枝,想要将桃子打下来。
可是,无论怎么使劲,桃子就是打不下来。
就在这时,一位老人走了过来,他看到了王姐的困境,便笑着对她说:“小姑娘,你要记住一句话,叫做‘李代桃僵’。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代替别人做某些事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成语故事与用法学习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组,由于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学习语文和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四年级语文下册中,对成语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具体,下面我将为大家重点介绍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成语故事与用法。
一、趋之若骛成语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名叫暴女的女子,她聪明伶俐,才貌出众。
暴女一直暗恋着齐宣王,希望能得到他的芳心。
为了引起齐宣王的注意,她绞尽脑汁,不断变换打扮,并让人在她经常经过的地方撒满美丽的花朵。
齐宣王经常路过那里,被花朵的美丽所吸引,于是暴女很快就成为了宫廷中的有名人物。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常常表现得毫不顾忌,甚至逾越道德底线。
用法解释:趋之若骛形容人们争相追赶、贪图名利的样子,常常夸张其词,表示对某种目标的高度追求。
二、掩耳盗铃成语故事:传说有一个小偷入室偷盗,而主人正在睡觉。
小偷为了不被主人听见,便用一只手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此时,主人的钟声突然响起,小偷以为是主人醒了,紧张地跳起来,一把抓住了主人的大铃。
小偷高兴地偷到了主人的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像掩着自己的耳朵,却被钟声所发现一样荒唐可笑。
用法解释:掩耳盗铃比喻明知道真相却故意回避,自欺欺人,不愿正视事实的愚蠢行为。
三、鹤立鸡群成语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名叫严子陵的画家,他画的鹤非常生动、栩栩如生。
世人称赞他的画作,说这些鹤站在群鸡当中,仿佛在高耸突出,独立不群。
因此,"鹤立鸡群"成为表示某人与众不同,突出出众的比喻。
用法解释: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因为才华、智慧或能力出众,而在大多数人中脱颖而出,独具特色。
四、画蛇添足成语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会画蛇,他一次在画上画了一条蛇。
一位路过的人告诉他:“你画的蛇已经很完美了,但是为了让它更加逼真,你可以为它加上一双脚。
”那个人听从了这个建议,在蛇的底部画上了两只蛇脚。
这样一来,蛇就多了一对多余的脚,看起来非常滑稽可笑。
小学四年级语文了解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程中,了解成语故事不仅有助于拓宽知识面,还能提高语文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四年级学生常见的成语故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意义。
1. 掩耳盗铃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头脑简单,他听说有一个非常贵重的铃,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
他想偷走这个铃,但害怕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他把耳朵捂住以免听到任何声音。
然而,当他掩耳的时候,他无法听到其他人的脚步声,结果被发现并受到严厉的惩罚。
从此,人们用“掩耳盗铃”来形容那些自欺欺人的行为。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明白“掩耳盗铃”的含义是自欺欺人,不顾现实的行为常常会带来错误和失败。
2. 守株待兔故事中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种植水稻,十分辛苦。
一天,他在田地里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上,不幸而死。
农夫觉得这是一个巧合,认为如果他等在原地,就能再次遇到这样的机会。
于是,他放弃了耕种,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
然而,兔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成功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实践。
3. 杯弓蛇影古代有一个人去打猎,他在半路上见到一个弯曲的树枝,被误以为是毒蛇,吓得逃跑。
实际上,那只是一个杯子的倒影。
从此,人们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对事物产生恐惧和过度敏感的心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要因为自己的想象而产生无谓的恐惧和疑虑。
4. 守株待兔在古代,有一个农夫整天忙于种田,但总是少根筋,不能平心静气地耕种。
一天,他在种田时偶然发现一只死兔子,他认为如果他再不用辛勤耕种,而只需静候兆象,就可得到“等不来的收获”。
于是,他只顾着每天守在那棵树旁,等待另一只兔子撞击而死。
可是,兔子们并没有回头再往他纵一次。
古话说“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不能心存侥幸,不能盼巧生财。
以上四个成语故事,既能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解成语的意义,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成语故事道理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个成语故事道理均是:要勤奋好学,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要忘了学习,要刻苦读书,书不离手。
1、囊萤夜读:囊萤夜读的意思是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形容刻苦学习。
(前面18课)2、悬梁刺股:悬梁刺股的意思是头发绑在房梁上,锥子刺痛大腿来提起精神学习,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这个成语包含了两个故事:一是指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二是指战国时期的苏秦,他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疼痛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在西汉,有一个非常贫困的小孩,名字叫匡衡,他很热爱学习,但是因为家里贫穷,白天要下地劳动,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学习,但到了晚上天黑什么都看不清,家里也买不起油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到邻居房屋透近的光亮,所以匡衡借光读书。
但最终还是被邻居发现,邻居不是太友好,恶意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是比较有志气的,所以在邻居墙上凿了个小洞,借光读书,日复一日,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4、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前面18课)5、程门立雪: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北宋文学家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拜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
四年级下册语文99页成语故事语文四年级下册四字成语故事1、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级成语故事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四年级上册:1、胸有成竹:北宋时候,有一个着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
人们都纷纷往家跑。
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
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意思】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近义词】心中有数2、杏林春满:董奉,字君异,侯官(今)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张仲景齐名,号称“”。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
四年级下册语文成语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成语故事包括很多,比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胸有成竹、精卫填海等等。
这些成语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有助于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守株待兔为例,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外物》,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
在田里发现了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于是便不再耕田劳作,整天守在树根旁等待兔子的再次出现,结果荒芜了田地,自然也没有再等到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争取成功。
再比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述了一个楚国
人坐船渡河时,不慎将宝剑掉入水中,他在船上刻下宝剑落水的位置,希望日后能在此处找到宝剑。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死守陈规,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以上只是两个例子,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智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故事,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素养。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王艳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
2、理解成语意思。
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3.、搜集其他相关成语故事,并能讲一讲。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勤奋读书。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手不释卷。
二、初读成语、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弄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字词句或者内容),积极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再拿到班上来共同解决。
三、再读成语,理解内涵
1、请同学们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手不释卷的意思。
2、出示成语故事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3、其实文中还蕴含了一个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后来演变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后来比喻一个人的进步很快,令人不敢相信。
三、拓展交流,再积成语
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搜集一些成语,你们搜集到了吗?把你喜欢的成语写在黑板上,并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讲这个故事。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王艳
这则成语故事是四年级第五单元下册语文园地后面的一个成语故事。
所以它在课型上面来说是一个积累型。
授课时间仅为20分钟。
我针对此设计了以下流程:一、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二、再读感悟,理解内涵。
三、拓展交流,再积成语。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理解了“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并且谈了从这则成语故事中的收获,并且从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成语故事中学习了积累了更多的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故事。
从以上这方面来说,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有抓住课堂生成
在学社谈体会时,杨海文同学提到鲁肃很久没有见到吕蒙,见到后发现绿梦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大老粗了,而是成为了大学问家,鲁肃对吕蒙刮目相看。
学生在这里提到了“刮目相看”,我很高兴,就赶紧板书到黑板上,并且让同学们积累下来。
但是我没有抓住这个契机,结合故事中的第六自然段,引导孩子理解这个成语。
二、知识性的粗心大意
在教学最后面,同学们交流搜集来的成语故事时,我竟然在板书学生汇报的成语时,竟然把“悬梁刺股”写成了“悬梁刺骨”。
这个粗心大意在下课那一瞬间突然发现。
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在课后我和同学们一起纠正了这个成语中“股”的写法。
总而言之,短短的二十分钟课,让我认识到课型虽小,切不可小觑,教师还是应该课前认真备课,课堂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正确引导孩子,拓展孩子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