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基础知识—解剖篇
- 格式:pptx
- 大小:9.68 MB
- 文档页数:19
2.骨科解剖基础知识的培训包括血管及神经骨的构造一、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近腹者为前,又称腹侧;近背者为后,又称背侧。
以身体正中面为准,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远者为外侧。
在四肢,前臂的内侧也叫尺侧,外侧叫桡侧;小腿的内侧叫胫侧,外侧叫腓侧。
凡有空腔的器官,在腔里者为内,在腔外者为外。
以体表为准,近表面为浅,距表面远者为深。
在四肢根据距肢体根部的距离而有远侧和近侧之分。
二、骨的总论:成人骨一般有206块,约占体重的1/5,按骨在体内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1.骨的表面形态:每一块骨均为一活的器官,它的形态与功能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便于描述,我们了解一下骨的表面形态。
1.1骨面的突起:明显突起------称为突或棘基底较文广------称隆起粗糙的隆起------粗隆长形隆起------嵴小隆起------结节1.2骨面的凹陷:大的------“窝”小的------“凹”长的------“沟”浅的------“压迹”三、骨的整体形态与分类骨的形态和功能是相互制约的,由于各骨功能不同,骨形态各异,基本上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籽骨五类。
1.长骨呈长管状,由中间的骨干和两端的骨骺构成,分布于四只肢,在运动中的起杠杆的作用。
长骨包括一体两端。
体又称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
在骨干的一定部位有血管出入的小孔,称滋养孔。
两端膨大部称骺,具有光滑的关节面,在活体有关节软骨覆盖,干和骺之间的部分,在幼年时有骺软骨,可使骨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
干和骺融为一体遗留有线形的痕迹,称骺线。
2.短骨近似立方体,长成群聚集,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部位。
(如腕骨)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的壁以保护腔内器官,(如胸骨、肋骨)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
(如椎骨)。
5.籽骨形如豆状分布于手足的肌腱内,并位于着力点处。
(如髌骨)四.骨的构造和功能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构成,并有血管、神经分布。
股骨近端的功能解剖骨科基础股骨颈股骨颈与股骨干有两个重要的角度关系。
在额状面上,颈干轴线相交构成颈干角。
在水平面上,胫骨颈轴线与股骨内外髁横轴形成前倾角。
颈干角使股骨干向盆骨外侧偏置,以适应髋关节大幅度活动的需要。
成人正常颈干角为125°~135°,平均127°。
前倾角个体差异较大成人平均在12~15°。
在骨性关节炎病人,该角度会有增加。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人,有时,前倾角可以超出正常值10°~14°,并且这个角度会随着髖关节脱位程度而有所不同。
导致手术难度增加,特别是对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
股骨颈干角示意图。
X:颈干角前面观 Y:颈干角侧面观股骨前倾角示意图股骨颈内部部由松质骨组成,松质骨形成排列有序的骨小梁系统,内侧为抗压缩骨小梁,起自股骨干内侧,向上扩展至股骨头。
外侧为抗张力骨小梁,从股骨干的外侧弯曲向上,终于颈的上部和头的下部。
髋内翻、髋外翻畸形可改变影响这两套骨小梁系统的结构。
当髋内翻时,由于股骨颈承受压缩力减少,使抗张力骨小梁增加,抗压缩骨小梁减少。
反之,当髋外翻时,可出现相反现象。
因而,可以通过骨小梁结构的改变来反映股骨颈负荷与应力的变化。
两组骨小梁呈60°交叉,Ward三角位于两组骨小梁间区,此区承受力最小,骨小梁数量也最少。
股骨颈皮质骨越近下端越厚。
股骨距股骨距实际上是股骨干后内侧皮质骨的延伸,其厚度也基本相同。
位于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部的内后方,为多层致密骨构成的纵行骨板。
上极与股骨颈的后侧骨皮质连接。
股骨距的存在,大大加强了颈干连接部对应力的承受能力,是直立负重时压缩应力最大的部位。
对于非骨水泥假体,股骨距可以起到很好的后方直接支撑作用。
股骨颈处骨小梁结构示意图大转子大转子内侧与股骨颈松质骨连接,后上部游离与股骨颈形成转子窝。
其外侧面及后缘是来自臀部、盆骨和闭孔的肌肉附着点,这些肌肉对旋转和外展下肢起重要作用。
解剖骨头知识点总结一、骨骼系统的分类1. 长骨:如股骨、胫骨等,主要起支撑和运动作用。
2. 短骨:如腕骨、跗骨等,主要负责关节运动和缓冲作用。
3. 扁骨:如颅骨、胸骨等,主要保护内脏器官。
4. 不规则骨:如脊椎骨、坐骨等,构成身体的支持结构。
二、骨骼的结构1. 骨头的组成:骨头由细胞、蛋白质基质和钙盐组成。
2. 骨骼的结构:骨头由外膜、骨质和骨髓组成。
3. 骨头的生长:骨头的生长是通过骨骺内软骨的增生和骨质的吸收形成的。
4. 骨骼的连接:骨骼通过关节和韧带相互连接,形成人体的骨架系统。
三、骨骼系统的功能1. 支撑作用:骨头通过韧带和肌肉的相互作用,支撑着身体,保持人体的姿势和形态不变。
2. 保护作用:骨头可以保护内部脏器,如颅骨保护大脑,胸骨保护心脏等。
3. 运动作用:骨头参与人体的运动,通过肌肉的收缩和骨骼的运动,完成日常工作和活动。
4. 代谢作用:骨骼是人体储存钙质的重要部位,它参与钙的存储和释放。
四、主要的骨骼1. 头颅骨:头颅骨主要保护大脑和感觉器官。
2. 颈椎:颈椎是连接头颅和躯干的骨头,它支持头颅的转动和活动。
3. 胸椎:胸椎形成了人体的胸廓,支持肺部的运动和呼吸。
4. 腰椎:腰椎是支撑躯干的骨头,它参与身体的转动和平衡。
5. 骨盆:骨盆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持着人体的重量,参与行走和运动。
6. 上肢骨: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等,它们支持着上肢的运动和活动。
7. 下肢骨: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等,它们支持着人体的重量和运动。
五、骨骼系统的解剖学知识点1. 骨头的表面特征:骨头的表面有骨节、骨脊、骨突等特征,它们是连接肌肉和韧带的重要结构。
2. 骨头的关节:关节是骨头的连接部分,它们通过软骨、滑液和韧带形成相互之间的连接,保持骨骼的稳定和运动。
3. 骨骼的血管和神经:骨头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它们通过骨小梁和骨小板分布在整个骨头结构中,保证细胞的供血和神经传导。
肘关节及前臂骨X线解剖(图文)时间:2009-05-04 15:07:00 来源:影像园作者:admin图1 肘关节正侧位X线肘关节的X线解剖肘关节常规X线片包括伸肘前后位及屈肘90°的侧位(图1)。
正位像肱桡关节间隙清晰,呈下凹的浅弧形;肱尺关节间隙有尺骨滑车切迹重叠而变暗,呈上凹的弧形,故而正位片上肘关节间隙呈波浪状。
屈肘侧位片,肱尺关节间隙清晰,呈半环形,前为冠突,后为鹰嘴。
肱桡关节掌侧清晰,背侧部分和尺骨冠突相重叠。
此时通过桡骨纵轴线的延长线也穿过肱骨小头中心。
伸肘正位片上,肱骨、尺骨长轴线形成向外165°~170°的夹角,此为生理性前臂外翻角,男性一般大于女性。
若小于l65°叫肘外翻,大于190°叫肘内翻,如果是180°则叫直肘(图1-1),均属异常表现。
肱骨长轴与尺骨长轴在内下方的夹角谓之提携角,正常范围5°~20°之间,女大于男。
图1-1肘部畸形示意图前臂骨的X线解剖常规摄前后位、侧位片。
前后位片上(图2),两骨并行,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
桡骨上端的桡骨头呈圆盘状,桡骨颈下方的内侧缘显示三角致密影为桡骨粗隆影。
尺骨上端大而不规则,主要参与构成肘关节。
尺骨下端变细,尺骨头内后侧有尺骨茎突影。
前臂侧位片,尺、桡骨上、下两端都显示部分重叠,但骨干分开,桡骨干后缘和尺骨前缘之间显示长梭形空白区,为透亮的骨间膜。
图2 前臂骨正侧位X线像上一篇:肱骨X线解剖(图文)肩关节X线解剖(图文)时间:2009-05-04 14:58:23 来源:影像园作者:admin图1 肩关节正位X线像(1)锁骨的X线解剖在后前位X线片上(图1),长管状的锁骨,重叠在肺尖部,把胸骨和肩胛骨联接(2)肩胛骨的X线解剖在后前位X线片上(图1),肩胛骨呈倒置的三角形,覆盖于第2到第7肋区,透肋骨和肺野,可见其内侧缘垂直下行。
肩胛骨下角圆钝致密,外侧缘由下角向外上方延伸,呈宽厚致密影。
骨科外科学知识点骨科外科(Orthopedic Surgery)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其主要研究和诊治骨骼、关节和肌肉等相关疾病及伤害。
下面将介绍一些骨科外科的基本知识点。
一、骨的解剖结构骨是构成人体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特殊结构。
1. 骨组织:骨组织主要由骨细胞、骨基质和骨间质组成。
其中,骨细胞分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等。
2. 骨骼结构:人体骨骼主要包括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其中,颅骨主要是保护脑部,躯干骨主要是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四肢骨主要是提供人体的运动功能。
二、骨折与骨折的分类骨折是指骨骼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或中断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骨折程度和特点,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出现皮肤创口,易引起感染,并且需进行开放性创口修复。
2. 闭合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未伴有皮肤创口,是骨折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
3. 横骨折:横骨折是指骨骼断裂线与骨轴线垂直的骨折形式。
4. 斜骨折:斜骨折是指骨骼断裂线与骨轴线不垂直的骨折形式。
5. 粉碎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后骨碎片数目较多、形状不规则的骨折形式。
6. 脱位性骨折:脱位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后关节脱位的骨折形式。
三、常见骨科疾病骨科外科常见疾病多涉及到骨骼、关节和肌肉等结构。
1. 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质破坏为特点的疾病,易导致骨折。
2. 骨骺发育不良:骨骺发育不良是指儿童期骨骼生长异常,可能导致身材矮小和四肢畸形。
3. 骨肿瘤:骨肿瘤是指起源于骨骼或骨骼周围的肿瘤,可能是恶性的。
4. 关节炎:关节炎是指关节的慢性炎症,常见的类型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5. 骨折和骨裂伤:骨折和骨裂伤是由外力引起的骨骼结构的破裂和断裂。
四、常见骨科手术骨科外科常见手术多涉及到骨折的修复和关节的手术治疗。
1. 手部骨折手术:手部骨折手术是指对手部骨折进行骨复位、骨固定和骨骼重建的手术。
骨科常备知识点总结1. 骨骼解剖学骨科医生需要对人体骨骼的解剖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包括骨骼的形态、解剖学特征、韧带、关节、关节囊等。
只有充分了解骨骼的解剖结构,才能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骨科疾病。
2. 骨科疾病的诊断骨科疾病的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X线、CT、MRI 等),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常见的骨科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脊柱疾病、软组织损伤等。
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准确诊断骨科疾病。
3. 骨科手术技术骨科手术是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骨折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等,需要骨科医生掌握一定的手术技术。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手术准备工作,包括术前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手术方案的制定等。
在手术中,需要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4. 术后康复术后康复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骨科医生需要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指导患者进行术后锻炼和功能恢复训练,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5. 骨科急救骨科医生需要具备常见骨科急救技能,包括骨折急救、关节脱位急救等。
在急救过程中,骨科医生需要迅速采取措施,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的骨骼和关节。
6. 骨科常见疾病的治疗(1)骨折的治疗:骨科医生需要基于骨折的类型和部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2)关节炎的治疗:骨科医生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3)软组织损伤的治疗:骨科医生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软组织损伤(肌肉拉伤、韧带撕裂等),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包括止痛、包扎、康复训练等。
7. 骨科常见手术的后顾之忧骨科手术后顾之忧是指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骨科医生需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和预防措施。
常见的后顾之忧包括感染、血栓形成、神经血管损伤、功能障碍等。
8. 骨科疾病的预防预防是骨科工作的重要内容,骨科医生需要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有效地预防骨科疾病的发生。
骨科主治知识点总结一、解剖学知识点(一)骨骼系统1. 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骨骺、骨干和骨膜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不同骨骼的主要特征和生理功能,如颅骨、脊柱、骨盆等。
3. 骨骼系统的发育和成长过程,以及不同年龄段骨骼的特点和变化。
4. 骨骼系统的解剖区域及其主要功能,如上肢、下肢、脊柱和胸廓等。
(二)关节系统1. 人体关节的分类及其功能,如滑膜关节、骨化关节和软骨关节等。
2. 不同类型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如髋关节、肩关节和膝关节等。
3. 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和血管等结构,以及其与关节的关系。
4. 不同类型关节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范围,以及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
(三)肌肉系统1. 人体肌肉的分类及其功能,如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
2. 不同部位肌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与骨骼、关节的关系。
3. 肌肉系统的生理功能和运动机制,以及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
4. 肌肉的营养和代谢,以及在生物力学和运动学中的作用。
(四)神经系统1. 人体神经的分类及其功能,如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等。
2. 不同类型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如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等。
3. 神经系统的解剖区域及其主要功能,如脊髓、脑干和神经节等。
4. 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及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
(五)血管系统1. 人体血管的分类和结构,如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
2. 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包括循环功能、输送功能和调节功能等。
3. 血管系统与骨骼、关节、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关系,以及在损伤和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4. 血管系统在骨科疾病和手术治疗中的影响和应用。
二、生理学知识点(一)骨骼生理学1. 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包括骨骺的增长、骨盆的发育和骨骼的成熟等。
2. 骨骼的代谢和矿化过程,包括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和骨骼再生等。
3. 骨骼的生理变化和老化机制,包括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疾病等。
4. 骨骼的营养和调节,包括骨细胞的代谢、钙磷平衡和维生素D代谢等。
人体解剖学第一章骨学要点1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成年人的骨有206块,占人体体重的20%。
按部位可分为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含听小骨6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红骨髓分布于骨松质内,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分布于骨髓腔内,主要为脂肪组织。
无造血功能,大量失血时可转化为红骨髓进行造血,人一般在5~7岁出现黄骨髓。
要点2躯干骨的组成:成人躯干骨由椎骨24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5个骶椎愈合形成),尾骨1块(4~5个尾椎愈合形成),肋骨12对和胸骨1块组成。
要点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形态特征:椎骨属于不规则骨,有1个椎体、1个椎弓和7个突起。
颈椎横突上有横突孔,通行椎动脉、椎静脉;除第1和第7颈椎外,棘突末端分叉;椎体小;椎孔呈三角形。
胸椎椎体和横突有肋凹,棘突长伸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椎体肥大,棘突呈板状,矢状位水平向后。
要点4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位置及临床意义:胸骨为扁骨。
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柄的上缘凹陷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
外侧缘有第1肋切迹。
柄体交界向前凸出称胸骨角。
胸骨角外侧与第2对肋相连接,是临床计数肋的标志。
胸骨体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
要点5颅的组成和名称:颅由23块颅骨构成,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骨8块,围成颅腔,容纳、保护脑。
脑颅主要由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以及顶部中线两侧成对的顶骨和颞骨构成。
面颅由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腭骨、上颌骨和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及舌骨共计15块组成。
要点6上肢骨的组成:1.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2.自由上肢骨:上臂:肱骨前臂:尺骨(内侧)桡骨(外侧)手骨: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要点7腕骨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从桡侧至尽侧,近侧列为手舟骨、月状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要点8下肢骨的组成:1.下肢带骨:髋骨2.自由下肢骨:①大腿骨:股骨②髌骨③小腿骨:胫骨(内侧)腓骨(外侧)④足骨: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踇趾2节,其余均3节)。
骨科系列产品――解剖基础威高骨科系列产品主要辅助临床治疗骨科疾病,恢复病人健康为目的,体现人本科技;骨科学又称矫形外科学;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以及治疗这一系统的疾病; 骨科学的发展与基础医学是分不开的;由于骨科学是专门研究骨骼、肌肉运动系统疾病的科学,因此首先应该学习有关解剖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骨骼、运动系统及其相关的周围神经等,骨科发展方向“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患者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关节病增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骨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应增多等;这也决定了骨科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应该重视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依赖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时地将材料科学的新成果应用于骨科临床,将会使骨科的治疗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解剖基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便于掌握、学习、交流而避免和客户交流产生误解;1.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2.常用的方位术语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近头近为上,远头侧为下;常用头端代替上;用尾端代替下;在四肢则常用近侧和远侧来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前和后: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为后;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和背侧;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可以用尺侧代替内侧,用桡侧代替外侧;下肢小腿部有胫、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居外侧,又可用胫侧代替内和腓侧代替外;浅和深: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3.轴和面1轴: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轴;矢状轴一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冠状额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轴多用于表达关节运动时骨的位移轨迹所沿的轴线;2面:按照轴线可将人体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些结构;矢状面sagittal plane,是沿矢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如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叫做正中矢状面;冠状面或额状面是沿冠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水平面或横切面为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与上述两个纵切面相垂直;骨是一种器官, 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坚韧而有弹性,有血管和神经分布,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并有修复、改造和再生能力;骨的分类骨的形态不一,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二、骨的构造骨是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脊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构成脊柱;胸椎与12对肋相连接;肋前端连胸骨,形成骨性胸廓;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接构成骨盆;椎骨1. 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颈椎:椎体小,椎孔大;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横突的未端前后各有一结节;第6颈椎棘突较短,未端分叉;1第1颈椎又名寰椎, 呈环形, 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前弓后面正中有齿突凹, 侧块有上、下关节面2第2颈椎又名枢椎,由椎体向上伸出一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3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为解剖标志;见上图2 胸椎椎体呈心形,在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肋凹;横突未端前面有横突肋凹;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彼此掩盖成叠瓦状;3 腰椎:椎体大,椎弓发达,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4 骶骨: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呈倒置的三角形;脊柱的重要骨性标志双侧髂骨翼连线中点为腰4,5椎体间;第7颈椎棘突:头向前俯屈时,在项下部正中最突出处, 可作为确定椎骨棘突序数的标志;四肢骨一、上肢骨上肢骨由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组成;一上肢带骨包括肩胛骨和锁骨;1.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两侧构成胸锁关节;2.肩胛骨: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是三角形的扁骨,可分为3个缘、3个角和前、后两面;二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1.肱骨为典型的长骨;2.尺骨3.桡骨4.腕骨8块;5.掌骨5块,;6.指骨14块;二、下肢骨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一下肢带骨即髋骨, 是不规则骨, 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者愈合而成. 在三骨愈合处的外侧面形成深陷的髋臼;1.髂骨位于髋骨的后上部, 分体和翼两部分;2.坐骨位于髋骨后下部, 分体和支两部;3.耻骨位于髋骨前下部, 分体和上、下两支;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后三部合称足骨;关节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级形式,其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具有充以滑液的腔隙,紧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因而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分为两部;滑膜襞和滑膜囊: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关节的运动:移动屈和伸:沿冠状轴上的运动,相关关节的两骨角度变小为屈,反之为伸;收和展:沿矢状轴上的运动,内收是向正中面靠拢的运动,反之为外展;旋转:沿垂直轴上所作的运动,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称旋内,转向外侧称旋外;在前臂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称旋前,反之称旋后;环转:冠状轴和矢状轴上的复合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一脊柱1.椎骨间的连结椎体间的连结1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的髓核和周边的纤维环构成;纤维环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髓核由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构成;椎间盘坚韧而又有弹性,即牢固连结两个椎体,又可使两个椎体之间有少量的活动;2前纵韧带:紧贴各椎体前面,上起枕骨,下达第1或第2骶椎,有防止脊柱过伸的作用;3后纵韧带:位于各椎体后面,纵贯脊柱全长,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黄韧带:连结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由弹性纤维构成;棘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棘突之间;2椎弓间的连结棘上韧带和项韧带:连结棘突的尖端;横突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横突之间;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脊柱的形态和功能从前面观察脊柱,可见椎体从第2颈椎向下逐渐增大;从后面看,可见各部椎骨的棘突连贯成纵嵴;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有颈、腰、骶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除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外,还可作前曲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第三节四肢骨连结一、上肢骨连结上肢骨的连结包括上肢带连结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一上肢带连结1. 胸锁关节2. 肩锁关节3.喙肩韧带二自由上肢骨连结1.肩关节2. 肘关节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它包括三个关节; 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3.桡尺连结前臂骨间膜桡尺近侧关节4.手关节二、下肢骨的连结一下肢带骨的连结1.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2.耻骨联合3.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4.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1.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2.膝关节由股骨和颈骨的内、外侧髁及髌骨构成;3.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4.足弓跗fu骨和跖zhi骨连成的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
骨科学基础知识点骨科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骨骼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生理、病理、病因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骨科学的基础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骨骼结构人体骨骼由多种不同类型的骨头组成,包括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骨头主要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组成,其中骨组织由骨细胞、骨基质和骨小梁构成,具有支撑和保护身体器官的功能。
二、骨骼生理学骨骼的生理功能包括支持身体结构、保护内脏器官、参与运动和代谢等。
骨骼具有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折愈合等生理过程,受到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控。
三、骨骼病理学骨骼病理学主要研究骨骼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包括骨质疏松症、骨折、骨肿瘤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骨骼结构和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骨骼解剖学骨骼解剖学是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骨骼的结构、生理特点、解剖关系等内容。
通过解剖学知识,医生可以准确判断骨骼异常和病理变化,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骨骼影像学骨骼影像学是诊断骨骼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X线摄影、CT扫描、MRI检查等。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了解患者骨骼结构和功能的具体情况,指导临床治疗。
六、骨科治疗骨科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
针对不同的骨骼疾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之,骨科学基础知识点涉及骨骼结构、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影像学和治疗等多个方面,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好地保护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骨科系列产品――解剖基础威高骨科系列产品主要辅助临床治疗骨科疾病,恢复病人健康为目的,体现人本科技。
骨科学又称矫形外科学。
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以及治疗这一系统的疾病。
骨科学的发展与基础医学是分不开的。
由于骨科学是专门研究骨骼、肌肉运动系统疾病的科学,因此首先应该学习有关解剖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骨骼、运动系统及其相关的周围神经等,骨科发展方向“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患者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关节病增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骨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应增多等。
这也决定了骨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而且应该重视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依赖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时地将材料科学的新成果应用于骨科临床,将会使骨科的治疗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解剖基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便于掌握、学习、交流而避免和客户交流产生误解。
1.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
2.常用的方位术语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近头近为上,远头侧为下。
常用头端代替上;用尾端代替下。
在四肢则常用近侧和远侧来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前和后: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为后。
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和背侧。
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
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可以用尺侧代替内侧,用桡侧代替外侧。
下肢小腿部有胫、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居外侧,又可用胫侧代替内和腓侧代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