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 格式:ppt
- 大小:467.50 KB
- 文档页数:5
目录摘要第一章:零件简介1.1零件介绍 (2)1.2灰铸铁 (2)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3)2.1支座的生产条件、结构及技术要求 (3)2.2支座结构的铸造工艺性 (5)2. 3造型,造芯方法的选择 (6)2.4浇注位置的确定 (7)2. 5分型面的确定 (9)第三章:铸造工艺参数及砂芯设计 (10)3. 1 工艺设计参数确定 (10)3.1.1铸件尺寸公差 (11)3.1.2机械加工余量 (11)3.1.3铸造收缩率 (12)3.1.4起模斜度 (12)3.1.5最小铸出孔和槽 (13)3.1.6铸件在砂型内的冷却时间 (14)3.1.7铸件重量公差 (14)3.1.8工艺补正量 (14)3.1.9分型负数 (14)3.1.10反变形量 (14)3.1.11非加工壁厚负余量 (14)3. 2砂芯设计 (15)3.2.1芯头的设计 (16)3.2.2砂芯的定位结构 (16)3.2.3压环、防压环和集砂槽芯头结构 (16)3.2.4芯骨设计 (16)3.2.5砂芯的排气 (16)3.2.6砂芯负数 (16)第四章:浇注系统及冒口、冷铁、出气孔等设计4.1浇注系 (17)4.1.1选择浇注系统类型 (17)4.1.2计算浇注时间并核算金属上升速度 (17)4.1.3计算阻流截面积 (17)4.1.4确定浇口比 (18)4.1.5计算内浇道截面积 (18)4.1.6计算横浇道截面积 (18)4.1.7计算直浇道截面积 (19)4.1.8浇口窝的设计 (20)4.1.9浇口杯的设计 (20)4.2冒口的设计 (20)4.3冷铁的设计.....................................................................................................21.4.4出气孔的设计 (21)第五章砂型铸造设备选用 (21)5.1 造型工部设备选用 (21)5.2 制芯工部设备选用 (21)5.3 清理工部设备选用 (21)设计心得 (22)参考文献 (22)1.1零件介绍支座是指用以支承容器或设备的重量,并使其固定于一定位置的支承部件。
《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学期:第四学期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材料成形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实践(实训、实习)课时:29课时适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成形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工艺规程的制订。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全部教学环节后,应达到:1) 掌握金属材料成形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制定一般零件的工艺流程设计的能力。
2) 能够分析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确定零件成形工序,懂得工艺设计及相应计算。
2)能够使用有关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
二、理论教学要求绪论1) 砂型与砂芯制造2)铸造工艺方案的拟定3)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掌握浇注系统组元及其作用,浇注系统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计算阻流截面的水力学公式和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
4 )冒口、冷铁与铸肋了解冒口的补缩原理;掌握冒口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了解冷铁与铸肋设计和典型铸造工艺分析实例。
5 )模锻工艺6)锻模设计7 )电弧焊掌握点焊、缝焊和闪光对焊原理特点应用;初步了解高频焊、摩擦焊、钎焊原理及应用。
三、实践教学要求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实验学时 9应开实验项目个数 3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学时分配实验类型备注 1 浇注系统水模拟实验必做 2 塑性成形实验必做 3 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实验必四、学时分配序号课程内容学时分配讲课实验上机课外小计 1 绪论1 12 第一章砂型与砂芯制造 2 23 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拟定4 4 4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综合实验 6 3 95 第四章冒口,冷铁与铸筋4 4 6 铸造工艺分析实例 2 2 7 第五章模锻工艺 4 4 8 第六章锻模设计 2 2 9 第七章板料冲压实验 10 3 13 10 冲压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实例 2 2 11 第八章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实验8 3 11 12 第九章压力焊与钎焊五、课程有关说明1. 学习本课程应先修完机械制造基础、材料工程基础、传热学,材料成形原理、生产实习等课程。
第六—第二章砂型铸造铸型:铸造生产中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
容器的内部称型腔,其轮廓相当于所制铸件的外形。
根据铸型特点分:一次型——砂型、熔模、石膏型、实型铸造(消失模铸造);半永久型——泥型、陶瓷型、石墨型铸造;永久型——金属型、压力、挤压、离心铸造;根据浇注时金属所承受的压力状态分:重力作用下的铸造和外力作用下的铸造金属液在常压下完成浇注,称为自由浇注或常压浇注。
金属液在外力作用下实现充填和补缩,如压力铸造、挤压铸造、离心铸造和反重力铸造。
砂型铸造:是利用型(芯)砂制造铸型的铸造方法。
整模造型分模造型一、概述1 缺点、优点:砂型铸造是铸造生产中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世界各国用砂型铸造生产的铸件占总产量的80-90%。
型砂:将原砂或再生砂+粘结剂+其它附加物所混制成的混合物。
砂型(芯):型(芯)砂在外力作用下成形并达到一定的紧实度或密度成为砂型(芯)。
2 砂型的种类湿型:由原砂、粘土、附加物及水按一定比例混碾而成湿型砂;用湿型砂春实,浇注前不烘干的砂型。
干型:经过烘干表面干型:表面仅有一层很薄(15-20mm)的型砂被干燥,其余部分仍然是湿的。
化学自硬砂型:砂型靠型砂自身的化学反应而硬化。
造型:制造砂型的工艺过程。
造芯:制造砂芯的工艺过程。
选择合适的造型(芯)方法和正确的造型(芯)工艺操作,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有极重要的意义。
1 按型(芯)砂粘(固)结机理分类机械粘结造型(芯)、化学粘结造型(芯)、物理固结造型(芯)2 按造型(芯)的机械化程度分类(1)手工造型(芯)手工造型(芯)是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应范围广,不需要复杂设备,而且造型质量一般能够满足工艺要求,所以到目前为止,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的铸造车间中,手工造型(芯)仍占很大比重,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应用广泛。
缺点: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铸件质量不易稳定。
模样造型、刮板造型、地坑造型,各种造型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目录第一章铸造工艺设计概论1第一节铸造工艺设计的概念、设计依据、内容及程序1第二节铸造工艺设计与经济指标和环境保护的关系5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6第一节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6第二节造型、造芯方法的选择8第三节浇注位置的确定11第四节分型面的选择15第三章砂芯设计及铸造工艺设计参数18第一节砂芯设计18第二节铸造工艺设计参数22第四章浇注系统设计30第一节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基本组元中的流动30第二节浇注系统的基本类型及选择35第三节计算阻流截面的水力学公式38第四节铸铁件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42第五节其他合金铸件浇注系统的特点47第六节金属过滤技术52第五章冒口、冷铁和铸肋54第一节冒口的种类及补缩原理54第二节铸钢件冒口的设计与计算58第三节铸铁件实用冒口的设计66第四节提高通用冒口补缩效率的措施和特种冒口82第五节冷铁88第六节铸肋96第一章铸造工艺设计概论第一节铸造工艺设计的概念、设计依据、内容及程序一、概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金属铸件具有高的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和低的表面粗糙度值;要求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如耐热、耐蚀、耐磨等,同时还要求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因此,铸件在生产之前,首先应进行铸造工艺设计,使铸件的整个工艺过程都能实现科学操作,才能有效地控制铸件的形成过程,达到优质高产的效果。
铸造工艺设计就是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
铸造工艺设计的有关文件,是生产准备、管理和铸件验收的依据,并用于直接指导生产操作。
因此,铸造工艺设计的好坏,对铸件品质、生产率和成本起着重要作用。
二、设计依据在进行铸造工艺设计前,设计者应掌握生产任务和要求,熟悉工厂和车间的生产条件,这些是铸造工艺设计的基本依据。
此外,要求设计者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设计经验,并应对铸造先进技术有所了解。
具有经济观点和发展观点,才能很好地完成设计任务。
铸造:将熔融的液体浇注到与零件的形状相适应的铸型型腔中,冷却后获得逐渐的工艺方法。
1、铸造的实质利用了液体的流动形成。
2、铸造的特点A 适应性大(铸件分量、合金种类、零件形状都不受限制);B 成本低C 工序多,质量不稳定,废品率高D 力学性能较同样材料的锻件差。
力学性能差的原因是:铸造毛胚的晶粒粗大,组织疏松, 成份不均匀3、铸造的应用铸造毛胚主要用于受力较小,形状复杂(特别是腔内复杂)或者简单、分量较大的零件毛胚。
1、铸件的凝固(1)铸造合金的结晶结晶过程是由液态到固态晶体的转变过程.它由晶核的形成和长大两部份组成。
通常情况下,铸件的结晶有如下特点:A 以非均质形核为主B 以枝状晶方式生长为主.结晶过程中,晶核数目的多少是影响晶粒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可通过增加晶核数目来细化晶粒. 晶体生长方式决定了最终的晶体形貌,不同晶体生长方式可得到枝状晶、柱状晶、等轴晶或者混合组织等.(2)铸件的凝固方式逐渐的凝固方式有三种类型:A 逐层凝固B 糊状凝固C 中间凝固2、合金的铸造性能(1)流动性合金的流动性即为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是合金本身的性能。
它反映了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但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除与流动性有关,还与外界条件如铸型性质、浇注条件和铸件结构等因素有关,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生产上改善合金的充型能力可以从一下各方面着手:A 选择挨近共晶成份的趋于逐层凝固的合金,它们的流动性好;B 提高浇注温度,延长金属流动时间;C 提高充填能力D 设置出气冒口,减少型内气体,降低金属液流动时阻力。
(2)收缩性A 缩孔、缩松形成与铸件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的过程中.对于逐层凝固的合金由于固液两相共存区很小甚至没有,液固界面泾渭分明,已凝固区域的收缩就能顺利得到相邻液相的补充,如果最后凝固出的金属得不到液态金属的补充,就会在该处形成一个集中的缩孔。
适当控制凝固顺序,让铸件按远离冒口部份最先凝固,然后朝冒口方向凝固, 最后才是冒口本身的凝固(即顺序凝固方式) ,就把缩孔转移到最后凝固的部位—- 冒口中去,而去除冒口后的铸件则是所要的致密铸件。
铸造工艺说明书第一章:引言铸造工艺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制造技术,通过将熔融金属或合金注入到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并最终制成所需产品。
本说明书将详细介绍铸造工艺的操作步骤、工艺参数以及注意事项,以便操作人员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铸造生产。
第二章:工艺流程2.1 模具准备在进行铸造之前,需要准备好适合产品尺寸和形状的模具。
模具可以由金属、木材、陶瓷等材料制成,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
2.2 熔炼金属选择合适的金属或合金材料,并将它们放入熔炉中进行熔炼。
在熔炉中,要控制好熔炼温度和保持合金的均匀性。
2.3 模具喷涂与预热在将熔融金属注入模具之前,需要对模具进行喷涂以防止粘连,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预热,以减少温度应力和提高铸件的质量。
2.4 熔融金属注入将熔融金属以适当的速度和流量注入模具中,注意保持注入的均匀性,避免气泡和杂质的产生。
2.5 冷却与凝固注入模具后,需要将其冷却至合适的温度使其凝固。
根据产品要求和金属性质,确定合适的冷却时间和冷却方法。
2.6 去除模具与后续处理待铸件完全凝固后,需将其取出模具,可以采用敲击、挤压或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取模。
之后,可以进行热处理、喷砂、机加工等后续处理以得到符合要求的最终产品。
第三章:工艺参数3.1 熔炼温度不同材料对应不同的熔点,根据金属或合金的材质,设定适当的熔炼温度以保证材料完全熔化并维持其液态状态。
3.2 注入速度注入速度的控制对于铸件质量至关重要。
过快的注入速度可能引起气泡、渣滓的产生,而过慢则可能导致填充不充分。
根据铸件的形状和尺寸,确定合适的注入速度。
3.3 冷却时间冷却时间影响铸件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过长的冷却时间可能导致产生内部应力和缺陷,而过短则可能导致铸件质量下降。
根据金属的特性和产品要求,设定合适的冷却时间。
3.4 预热温度预热温度能够减少模具表面的粘附和热应力,提高铸件表面的光洁度和质量。
根据模具材料和产品要求,确定合适的预热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