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世界知名设计师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16
20世纪标志性人物,设计师与他的作品及其特点1.保罗’布瓦列特(Paul Poiret,1879—1944年) 保罗·布瓦列特被誉为“全世界第一个时装设计师”。
1879年他出身于巴黎一个布商之家。
1904年在巴黎欧伯街独立开店营业,妻子丹妮丝是他设计灵感的源泉。
他主张放弃束腰造型和紧身胸衣,把服装设计重心放到女性身体的自然表达上,强调服装的支点不在腰上而在肩部。
“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他时装革命的El号,这使设计师和着装者对服装开始有了全新的看法和体验,从而开启了服装自由化、个性化的新时代。
布瓦列特的设计改变了原来服装的基本结构,使女装轻松、自然,他提高了服装的腰线,衣领也越开越低,形成了和传统女装的巨大差异。
之后他相继推出的一系列简便、瘦长、外轮廓线呈直线条的服装,改变了女装的紧身造型,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11年他推出了表现女性优雅而行走相当不便的霍布尔裙(hobble skirt)或叫蹒跚裙,风行于巴黎十多年。
霍布尔裙发表不久,为了步行方便,他又将霍布尔裙的下摆开衩,将设计的重点下移,也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女性的腿部。
在服装色彩上,采用了强烈的色彩,取代了传统s形服装流行的淡色、粉色系列,图案也不再是以往的淡雅花卉,而是具有强烈表现色彩的花纹,并采用华丽的装饰,色彩鲜艳的刺绣、锦缎、流苏、珍珠和罕见的羽毛都是他广泛使用的装饰品。
布瓦列特另外一个重大的创造是他在服装设计中借鉴了日本、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具有东方韵味的服装特点和风格。
如采用带腰带的长袖衣衫(caftans)、日本式样的和服(ki.monos)、东方宽大的女子长裤(pantaloon)、阿拉伯风格的女子束腰外衣(tunic)、面纱、穆斯林式样的头巾(turban),这些设计都非常典雅而流畅,加上鲜艳的色彩图案,引起巴黎和其他欧洲国家上层女子的喜爱。
同时布瓦列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出品自己香水的时装设计家。
转载自:姜飞宏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
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
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
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里斯本车站密尔沃基美术馆雅典奥运会主场馆二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世界著名飞机设计局和设计师(苏联、俄罗斯部分)(一)安东诺夫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创建于1946年,它是以著名飞机设计家安东诺夫名字命名的设计局。
安东诺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滑翔机和飞机设计家,他曾设计过多达50余种的滑翔机,奠定了前苏联滑翔机事业基础。
安东诺夫后期转为设计运输机,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局领导设计了多种运输机和滑翔机。
中文名安东诺夫设计局外文名ДержавнепідприємствоАнтонов地理位置乌克兰首都基辅西郊建立时间1946年5月31日研制方针运输机的研制创始人奥列格·康·安东诺夫现称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俄文简称АНТКАнтонов简介发展历史虽然安东诺夫设计局成立较晚,但是它的发展却很快,在前苏联的运输机设计方面安东诺夫设计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4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安-2型多用途军用运输机,这种飞机总共生产了一万多架,至今还在俄罗斯等国家的农业航空中使用。
在中国著名的早期飞机运5就是在安-2型运输机的基础上发展的。
50年代,在安东诺夫领导下的设计局研制了安-10“乌克兰”式巨型客机,它比图-104喷气式客机耗油量小,可乘坐84名旅客,并且能带3吨半货物。
此后安东诺夫设计局又设计出一系列小型和中型民用和军用运输机,如安-12等。
创始人简介创始人奥列格·安东诺夫(ОлегАнтонов)是前苏联最杰出的飞机设计家之一。
他曾设计过多达50余种的滑翔机,奠定了前苏联滑翔机事业基础。
安东诺夫后期转为设计运输机,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局领导设计了多种运输机和滑翔机。
他于1966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8年被选为乌克兰科学院技术科学院士。
曾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第5-9届代表,获苏联国家奖金和列宁奖金,两次获列宁勋章。
生平经历安东诺夫1906年2月7日生于莫斯科附近特罗依兹村的建筑师家庭.他从小热爱科学,小时候想就报考航空学校成为飞行员。
落榜后安东诺夫进入萨拉托夫工业学校学习。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建筑设计师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 a n t i a g o C a l a t r a v a(卡拉特拉瓦)S a n t i a g o C a l a t r a v 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 a n t i a g o C a l a t r a v 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 a l a t r a v 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
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
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
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 u a d r a c c 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里斯本车站密尔沃基美术馆雅典奥运会主场馆二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世界著名飞机设计师1. 奥.康.安东诺夫──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创始人奥.康.安东诺夫是前苏联最杰出的飞机设计家之一。
他曾设计过多达50余种的滑翔机,奠定了前苏联滑翔机事业基础。
安东诺夫后期转为设计运输机,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设计局领导设计了多种运输机和滑翔机。
他于1966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8年被选为乌克兰科学院技术科学院士。
曾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第5-9届代表,获苏联国家奖金和列宁奖金,两次获列宁勋章。
著名机型:安-12,安-24,安-225;2. 前苏联著名水上飞机设计师──格奥尔吉·米哈伊洛维奇·别里耶夫格奥尔吉·米哈伊洛维奇·别里耶夫是苏联著名的水上飞机设计师,他在1932年就设计出了世界闻名的MBP-2近距水上侦察机,该机从1932年5月首次升空到1940年,共生产了1400多架,是世界水上航空史上生产量最大的水上飞机。
1937至1940年设计了装有机载弹射起飞装置的别-2和别-4;1948年设计了用于远程反潜航空兵的双发水上飞机别-6和多用途两栖飞机别-8;1956年设计的喷气式水上飞机别-10,1960年又设计出了装有两台喷气式发动机的反潜两栖飞机别-12,该机完成了42项世界纪录。
目前世界公认,俄罗斯在水上飞机领域相对西方有十年以上的优势,别里耶夫的贡献功不可没。
1951年,别里耶夫被授予工程技术勤务少将军衔,1961年,获得了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1968年,他两次获得苏联国家奖金,荣获列宁勋章和劳动红旗勋章各2枚及多枚奖章。
3. 米格飞机设计局──米高扬,格列维奇1905年,米高扬出生在阿尔明尼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时代当过放羊娃,青少年时代,他曾在第比利斯和顿河罗斯托夫求学。
1925年,米高扬进入莫斯科“迪纳莫”工厂当车工,不久应征入伍。
1931年,米高扬离开连队进入布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在学院学习时,米高扬和三位同学设计了一种小型体育运动飞机“十月号”。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位著名平面设计师及其作品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设计元素,无论是精美的海拔设计,还是商家品牌的LOGO,设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数不胜数的设计师手下,平面设计这一行业已经不断发展和进化了许多个世纪。
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有这些设计师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专攻字体或杂志设计、到唱片封面和政治海报,这些设计师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通过艰苦工作和伟大设计,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塑造了平面设计行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20位彻底改变了平面设计的大师。
01.David Carson:打破常规David Carson被称为“垃圾教父”恰如其分,他独一无二、打破常规的态度彻底改变了设计业。
2.Saul Bass:设计图标在设计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Saul Bass是一个传奇,你很可能已经看过他的作品了。
Bass通过设计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电影海报和电影片头而留名青史,比如《惊魂记》、《金臂人》、《西北偏北》等。
同时,他还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商标设计师,为许多经典品牌设计了商标,平均使用年限超过35年。
直至今日,他的许多设计仍在使用,比如舒洁(Kleene某)、Girl Scout、和AT&T。
03.Stefan Sagmeister:把不同的启发性元素结合Stefan Sagmeister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当代设计师,客户包括滚石乐队、HBO、古根海姆等。
Sagmeister的作品通常会结合幽默、性、非正统和煞费苦心的细节,来打造不和谐的现代设计,这也持续启迪和冲击着设计师们。
04.Paula Scher:把字体当作视觉形象Paula Scher是第一个能在知名平面设计公司Pentagram占有一席之地的女设计师,而且她也完全担的起这一地位。
她令人惊叹的设计在许多方面塑造了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知以及平面设计的应用,特别是她为纽约公共剧院设计的作品(如上图),其中文字作为视觉形象的这一技巧也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著名家具设计师一、雅各布森(Arne Jocabsen)雅各布森(Arne Jocabsen,1902—-1971)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与设计师,北欧的现代主义之父,也是丹麦功能主义的倡导人.他在建筑、家具、灯饰、衣料以及各式各样的应用艺术上皆有很深的造诣,并成为享誉国际的传奇人物.他的家具作品具有强烈的雕塑形态和有机造型语言,将现代设计观念与丹麦传统风格相结结合,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完整的结构,巧妙的功能设计与大批量生产相结合,使他的家具作品具有非凡、永恒的魅力。
他享誉国际的经典设计有蛋椅、蚁椅、天鹅椅,AJ灯系列等.雅格布森1902年出生于哥本哈根,1928年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毕业。
从1930年至1971年去世,他一直致力于自己的设计事业。
它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批判的地方色彩”,是传统手法与功能信条的冲撞。
概念还加上了雅格布森个人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其每一个作品均具有适合的尺度,细节和意念。
他还为自己的大部分建筑作品设计家具和配件,对作品,他注重细节,材料的选用,传统与实用的结合,从而产生概念与形式。
在雅格布森整体设计观的引领下,丹麦的家具和室内设计逐渐形成了一种鲜明的风格:将形式、用途、施工、材料以及色彩融合在一起,追求一种平衡的效果。
它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便是视觉上的同一性,并以此来确保空间设计简洁纯净的本质.http://www。
zhaozhishi。
com/zonghe/jingdianjiaju/2011-07-29/2693。
html自从雅各布森和Peter Holmblad在1967年共同架构出「Cylinda—Line」不锈钢系列后,即于同年得到ID-PRIZE奖项,而1968年更获得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的殊荣,另外美国室内设计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Interior Designers)也颁发荣誉国际设计奖项给这位由建筑转为商业创作的奇葩。
20世纪50位著名设计师传略汉宁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PoulHenningsen,1894-1967)名字简称为PH,在他设计生涯的早期就已专门从事灯光设计领域的工作,因此他成为世界上早期灯光设计师之一,是灯光设计领域的先行者。
灯光设计只是在近年来才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一生作为一名灯光设计师,从事着灯光设计、照明工程和著书立说。
按照他的照明理论,P保罗?宁森认为照明应当遮住直接从光源发射的强光,这种遮盖面积要相对大一些,以创造出一种美丽、柔和的阴影效果,覆盖在室内的大小物体上,还应利用一种相对向下的光线分布,产生一种闭合建筑空间的效果。
在他关于建筑空间照明的理论中,公共线和整体意识的观点贯穿始终,这个观点公式化了他的照明理论,形成了他的整个照明建设和灯光设计的理论基础。
PH灯,PH系统(1926),这两种灯光设计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室内照明理论的宗旨。
PH--系统是一种包括三种不同尺寸,表面进行过不同处理的灯伞,这几个灯伞可以与具有不同用途、型号各异的灯配套使用。
还依据在"PH灯"中使用过的多灯伞原理,设计了许多种照明灯具,在许多照明工程中,他将"PH灯"作为独立的灯具单个使用,或与大型的枝型吊灯结合使用。
根据相同的原理,他还设计了特殊用途的照明灯具。
PH灯具被路易斯?保罗森公司作为标准灯具生产和销售,直至今日,该公司的产品目录中仍列有各种各样的PH灯。
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按订单生产PH灯具的仿形产品,这些仿形产品已不再作为标准灯具在市场上销售他是一天才而又个性很强的人,作为灯光设计师,他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都对丹麦灯具设计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
PH灯-重要特征PH灯具的重要特征:1.所有的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2.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
1. 皮特•戴(Pete Dye)设计生涯50余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尔夫设计师之一。
设计师简介:现年85岁。
1925年皮特·戴生于俄亥俄州的厄巴纳,曾参加二战,二战后到罗林斯学院进修,并结识现在的妻子Alice。
皮特·戴起初是保险公司的普通职员,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高球手,1959年辞去保险员工作,开始专心设计球场。
继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美国中西部建造几个球场后(包括世人皆知的17洞Crooked Stick Golf Club球场),皮特·戴携妻游历苏格兰,认真学习和研究苏格兰的经典球场的布局设计。
回到美国后,皮特·戴将所学运用到球场设计中,创新沙坑造型并调整沙坑尺寸,并由此改变了整个60年代以后的球场造型。
皮特·戴设计的球场不仅具有浓郁的苏格兰风情,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堪称经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PGA巡回赛理事迪恩的鼓励下,皮特·戴设计出了他的封冕之作——TPC锯齿草球场(the TPC at Sawgrass),并成为最具挑战性、趣味性和纪念意义的球场之一。
皮特·戴成功设计过100多个球场,是20世纪后半期和21世纪前半叶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
杰克·尼克劳斯曾说:正是皮特·戴对我的球场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特·戴一直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设计师,在他年轻时,他“设计”的球场还不如说是他“建”的球场,他都自己亲手做造型。
皮特一直没有真正成立过公司,他是美国自由设计师的典范,他也基本不爱出美洲,最远的球场设计是在日本。
皮特成名后,他也影响到了家族。
他的侄女后来也成为高尔夫球场设计师,成立了Dye Design。
但她的老叔叔似乎并没有买亲戚的帐,他从未给Dye Design设计过任何球场,可以说,皮特·戴和Dye Design是基本没有关系的两个设计公司。
皮特·戴现年85岁,已经有几年没有出美国旅行了,唯一去的地方就是他所钟爱的巴拿马。
20世纪50位著名设计师传略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1888-1964)里特维尔德生于乌特勒支市,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荷兰风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非常偏爱单纯的线条、颜色,以便大量制造,这种简洁的设计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设计界。
里特维尔德1917年设计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经典作品红/蓝椅,以一种实用产品的形式生动地解释了风格派抽象的艺术理论。
他1934年设计了曲折椅,椅子的脚、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摆脱了传统椅子的造型,非常节省空间。
这张椅子是这位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925年,里特维尔德设计了位于乌特勒列支市的什罗德住宅和住宅内的室内设计及家具设计,此建筑的风格完全是风格派的立体化体现。
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为主的色彩计划,以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的结构特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
世界设计师介绍1 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贝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
1886-1891年贝伦斯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后改行学习建筑。
1893年起成为慕尼黑分离派成员,1900年加入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七人团",开始建筑设计活动,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推进者与领袖人物,同年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其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造型简洁,壮观悦目,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贝伦斯还为AEG做了许多产品设计,如电水壶、电钟、电风扇等。
这些设计没有一点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语言来表达。
贝伦斯在AEG 这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
AEG的标识经他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
2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格罗披乌斯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建筑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建筑。
1907年起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与迈耶合伙在柏林开设建筑事务所,并于次年合作设计了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的法古斯工厂。
1919年,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
学校重视基础训练,逐渐形成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为特色的基础课程。
学校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并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设计。
1925年,由于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包豪斯迁往德骚,格罗披乌斯提拔了一些优秀的教员,完善了教学计划和设施,并设计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罗披乌斯迫于各种压力,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
1937年,格罗披乌斯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并创立了协和设计事务所。
格罗披乌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他对二十世纪现代设计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3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米斯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石匠家庭。
1907年,他与格罗披乌斯一同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受到贝伦斯的很大影响。
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纯净、简洁的建筑表现。
1929年,米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其空畅的内部空间,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设计家。
1930年米斯担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努力把学校改造为一个单纯的设计教育中心。
他认为只有建筑设计能够使设计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因而这种以建筑为核心来凝聚其他专业的做法一直贯穿于米斯的任期中。
但之后政治气氛日益恶化,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其文化部发出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关闭包豪斯,至此结束了其14年的办学历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
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很少有人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能够有他那么大。
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曾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现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这并不夸张,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4纳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纳吉出生于匈牙利,早年以绘画和平面设计为主。
纳吉于1921年来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顿的职务,负责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学。
纳吉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的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就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
与此同时,纳吉也在金属制品车间担任导师,致力于用金属与玻璃结合的办法教育学生从事实习,为灯具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这里出现了许多包豪斯最有影响的作品。
他努力把学生从个人艺术表现的立场转变到比较理性的,科学地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媒介,他指导学生制作的金属制品都具有非常简单的几何造型,同时也具有明确、恰当的功能特征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后,纳吉于1937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为原包豪斯的延续,将一种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国的创造性教育,但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被聘为艺术家,手工艺人和教师,而非工业设计师。
新包豪斯后来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
5布劳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布劳耶出生于匈牙利,1920年曾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成为包豪斯的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任包豪斯家具部门的教师,主持家具车间。
在那里,布劳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了一系列简洁、轻巧、功能化并适于批量生产的钢管椅,造型轻巧优雅,结构简单,成为他对20世纪现代设计做出的最大贡献。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从事家具的设计。
1935年开始致力于胶合板成型家具、标准化模数单元家具、室内设计以及标准化模数的单元住宅等的研究。
1937-1946年布劳耶任教于哈佛大学建筑学院。
1947年,布劳耶设计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并于1953-1958年设计了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1963-1966年,他还设计了位于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
布劳耶巧妙的在自然关系中处理木,石材料,形成独特的风格。
布劳耶相信工业化大生产,努力于家具与建筑部件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义者和现代设计的先驱。
6华根菲尔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华根菲尔德出生于德国不来梅,早年曾在银具厂工作,并接受过艺术教育,1923年开始在包豪斯就学、任教。
在包豪斯的金属车间,华根菲尔德设计了著名的镀铬钢管台灯,迄今仍有生产。
华根菲尔德反对自我中心的设计观念,他声称工业中的设计是一种协作的活动,与艺术家的工作毫无共同之处。
他否认把功能作为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功能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
这种观念的改变和他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使他得以作为一位主要的设计师在第三帝国期间继续工作,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见的。
1929年,他开始从家具,陶瓷,玻璃等工业中获得设计委托,1931-1935年,他被委任为柏林的国立美术学院的教授。
1935年被聘为劳西兹玻璃公司的艺术指导。
由于改善了产品质量,他设计的特制精美玻璃制品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
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压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馆、酒家所用的酒杯,商业上使用的瓶、罐,及采用模数化的厨房容器和盘子等。
所有这些产品都没有装饰,而是强调简洁的线条和微妙的体型变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征。
战后,华根菲尔德一面在德国科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任职,继续从事设计教育,一面积极从事设计活动。
1954年,华根菲尔德成了独立开业的设计师,设计了不少优秀的灯具,在这些设计中,灯泡刻板的几何形态被较为有机形态的塑料灯罩所缓和。
华根菲尔德作为参与批量生产最有名的德国设计师之一,使工业设计的潜力在更加专业化的生产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7布兰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布兰德1911年进入皇家撒克逊学院学习绘画、雕塑,1917年建立了个人的工作室。
1923年,布兰德进入包豪斯的金属制品车间学习。
受到纳吉的影响,她将新兴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革新性与功能性并重的产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设计的著名的茶壶。
她的设计采用几何形式,运用简洁抽象的要素组合传达自身的实用功能。
布兰德也十分关注批量化生产问题,1927年她设计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灯,具有可弯曲的灯颈,稳健的基座,造型简洁优美,功能效果好,并且适于批量生产,成了经典的设计,也标志着包豪斯在工业设计上趋于成熟。
离开包豪斯后,布兰德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金属制品设计,但后来布兰德主要从事绘画,雕塑,并担任一些院校的教学工作,再也没有重现在包豪斯时的辉煌。
布兰德是现代设计史中的重要人物,不仅因为她创造了许多20世纪最美观耐用的金属制品,还因为她在男性主导的金属制品设计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后来布兰德曾回忆就学包豪斯时,在她受到广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闷重复的工作的情况。
最终布兰德成为了包豪斯培养的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并且是仅有的几个并非出自织物车间的女设计师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设计仍在生产。
8波尔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波尔舍生于波希米亚(Bohemia),多年从事汽车设计工作,1910年时,他已在空气动力学与汽车造型的关系研究上有所造诣,成为流线型理论与实践的专家。
20世纪30年代,德国新兴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对流线型的极大热情,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亚公司都生产了适于高速公路的优良车型,将流线型与严格的欧洲车身设计传统结合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尔舍为大众所设计的一款小型廉价车,其原型是1936-1937年间设计的,也是大众公司最早的汽车之一,因为体积小,采取简洁的流线型风格,外型酷似甲壳虫,因而被戏称为"甲壳虫"小汽车。
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其有机形态更富于生趣,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希特勒本人参加了1937年大众"甲壳虫"小汽车的生产开幕式,并且乘坐了汽车,表示赞赏。
然而1939年战争爆发,该汽车的批量生产被迫中断,超过30万的定单无法兑现,汽车厂在战争期间只能生产军用车辆,直至1945年英国占领军首先在德国恢复了该车的批量生产,大众公司紧随其后。
到20世纪50年代,甲壳虫汽车作为新兴中产阶级的首选交通工具成为德国复兴的标志。
9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1953年在加州负责新材料项目,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设计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
当时的德国设计界努力推进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而科拉尼则试图跳出功能主义圈子,希望通过更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