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视觉传达设计师简介及作品评析(视觉符号)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9
施德明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方式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是一位享誉全球的视觉艺术家和设计师,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著称。
他的创作背景涵盖了平面设计和音乐等多个领域,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跨界特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施德明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方式,并分析它们如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施德明简介施德明是一位出生于奥地利的平面设计师,以其标志性的视觉符号和跨领域的创作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涵盖了海报、包装、品牌形象等多个方面,同时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和作家。
施德明的作品常常以简洁的图形、强烈的色彩和独特的版式设计为特点,展现出一种既幽默又深刻的视觉魅力。
二、作品分析施德明的作品往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他善于运用简洁的图形和鲜明的色彩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我们将通过分析几幅代表性作品,来探讨他在表现方式上的特点。
1.《快乐》海报系列:这一系列海报以简洁的图形和鲜艳的色彩为特点,通过不同的符号和图案来表达“快乐”的主题。
施德明运用大胆的创意和幽默的表现手法,将快乐的情绪传递给观众。
2.《心脏海报》:在这幅作品中,施德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表现手法,将一颗红色的心形符号置于海报中央,表达爱与关怀的主题。
通过简洁的图形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既温馨又感人的氛围。
3.《人鱼》海报:这幅作品运用了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人鱼的形象和简洁的几何图形,传达出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氛围。
色彩的运用也独具匠心,使整幅作品充满张力。
三、表现手法施德明在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象征、隐喻、暗示等。
这些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共鸣。
例如,《快乐》海报系列通过不同符号的组合,暗示着快乐的多维度含义;《心脏海报》则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对爱与关怀的关注;而在《人鱼》海报中,施德明运用隐喻的手法,将人鱼形象与人类的情感世界相联系,引导观众探索内心深处的情感。
四、创意与灵感施德明的创意与灵感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视觉传达设计经典案例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融合艺术和传播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图形、色彩、排版等元素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图。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几个经典的视觉传达设计案例,它们以其出色的创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行业的典范。
1.苹果公司的标志设计苹果公司的标志设计简洁而富有识别度,是设计界的经典之作。
设计师罗伯特·杨在1977年创作了这个标志,它以一个咬过的苹果形象为基础,象征着知识的诱惑和创新的精神。
这个标志不仅成功地传达了苹果公司的品牌形象,也成为了设计界的标杆之一。
2.圣诞可口可乐广告每年圣诞节,可口可乐都会推出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广告。
其中最经典的一则广告是在1995年播出的“圣诞卡车”广告。
广告以可口可乐的红色卡车为主角,通过独特的动画手法展现了圣诞节的欢乐和温暖。
这个广告以其唯美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成为了圣诞季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奥运会的标志设计每届奥运会都有一个独特的标志设计,代表着主办城市的文化和精神。
其中最著名的一例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标志设计。
这个标志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奥运五环,并结合了美国国旗和奥运火炬的元素,形象地展现了洛杉矶作为主办城市的特色和自豪感。
4.纽约地铁图纽约地铁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铁图之一,它以其简洁明了的设计而闻名。
设计师迪特·拉姆斯在1972年创作了这个图表,通过简化和扁平化的图形和标志,将复杂的地铁线路呈现得清晰可读。
这个设计不仅解决了乘客在地铁导航中的困惑,也成为了地铁图设计的经典范例。
这些经典的视觉传达设计案例不仅令人赞叹,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启发。
它们通过独特的创意和出色的执行,成功地传达了信息和表达了意图。
无论是在品牌设计、广告宣传还是图形导航领域,这些经典案例都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经典案例,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实现更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艺术家作品风格解读大全在艺术创作中,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独特的情感和观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以及对其作品的解读。
1. 莫奈(Claude Monet)莫奈是印象派艺术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注重捕捉自然光线和色彩变化,表现出瞬间的印象。
莫奈的笔触散乱而粗糙,色彩斑斓而富于变化。
他的《睡莲》系列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粉红、蓝色和绿色,创造出了柔和而梦幻的效果。
莫奈的作品展示了自然之美和光影的魔力。
2. 梵高(Vincent van Gogh)梵高是后印象派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色彩。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星夜》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绚烂的星空与斜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梵高非凡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视角。
他的画笔运用大胆而粗糙,呈现出独特的笔触。
3. 毕加索(Pablo Picasso)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变且创新。
从蓝色时期到玛雅时期,毕加索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他的立体主义作品《亲吻》展示了多个视角的碎片化形象,突破了传统的透视规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几何形状。
4.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庄严和力量。
他的作品《奥拉西亚延马瑟之死》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通过强烈的对比和精细的细节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冲突。
大卫的作品强调对称和构图的平衡,营造出庄严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氛围。
5.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大众文化和商品文化为主题,强调重复和放大的效果。
他的《著名的番茄汤罐头》和《玛丽莲·梦露》等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平面特征诠释了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
6.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达利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充满了梦幻和幻想。
艺术行业五位国内外著名家的代表作品与风格分析在艺术行业中,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介绍五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并对他们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一、梵高(Vincent van Gogh)代表作品:《星夜》梵高是荷兰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星夜》是艺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以明亮的色彩和粗犷的笔触表达了梵高内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情感的思绪。
梵高的风格以浓郁的色彩和夸张的表现力为特点,他追求通过色彩和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以此来传达艺术的力量。
二、毕加索(Pablo Picasso)代表作品:《格尔尼卡》毕加索是西班牙的艺术家,他以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出色的才华闻名于世。
《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黑白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多变,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他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技巧来塑造艺术作品,使其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深度的思考。
三、李可染代表作品:《鱼图》李可染是中国现代画坛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擅长水墨画和山水画。
《鱼图》展现了李可染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他的作品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和形式,但在构图和视觉效果上更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笔触的表现力。
李可染通过墨色的渲染和线条的勾勒,将自然界的美景和生命的力量表现得恰到好处。
四、达利(Salvador Dali)代表作品:《记忆的永恒》达利是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幻想和视觉效果。
《记忆的永恒》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中的元素错综复杂,形成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达利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夸张的构图来表达他内心世界的幻想和思考。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梦境的独特解读,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感知力。
五、哈里斯·沙利文(Harris Sullivan)代表作品:《独特之美》哈里斯·沙利文是美国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以抽象表现主义为主。
保罗·兰德(视觉传达系统的创始⼈之平⾯设计之⽗)保罗·兰德(1914.8.15-1996.11.26)是最早的视觉传达系统的创始⼈之⼀,著名的IBM标志、UPS标志。
1956年5⽉,托马斯.华⽣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将权⼒移交给⼉⼦汤姆.华⽣(Tom Watson)。
汤姆.华⽣⾏动迅速,⽤⾏动和符号展⽰了⼀个新的时代。
他接⼿IBM后的第⼀个明显变化,就是巧妙地改变了公司标识。
新标识由著名的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City Medium字体取替了Beton Bold字体,使“IBM”字母显得更刚性、更扎实、更平衡。
1972年,IBM⼜采⽤了⼀个新标识,仍由兰德设计,但⽤⽔平的条纹替代了实⼼字符,暗⽰着“速度和⼒量”。
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简洁地表达内容,⽆须华丽的语句;不好的作品只是流于形式、是肤浅的。
他总是试图在⼴告作品中引导受众主动探索和诠释⼴告传达的内容。
招贴中,⼀个眼睛、⼀只蜜蜂和⼀个M代替了IBM传统logo:“I”设计成眼睛,是对⼈的关爱;“B”设计成蜜蜂图形,代表的是⾟勤劳动;“M”信息与科技,是对技术的不断创新。
在创作时兰德并不⽤简单的英⽂字母来设计这幅招贴,⽽是把这些符号元素进⾏意义上的分解,然后再将各种符号信息重新组合。
体现了IBM⼀直在锐意创新、⾟勤劳动并积极进取的精神。
风格独特⼜构成得和谐⾃然,显现出设计的创造价值,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合乎观众的接受⼼理。
原先的UPS标志是于1961年由著名品牌形象设计师保尔•兰德(Paul Rand)先⽣设计的。
⼀天早晨当他扒在餐桌上⾯,为美国UPS速递公司绞尽脑汁地设计标志的时候,⼩⼥⼉跑进来看他在纸上的草稿,于是保罗把⼥⼉抱在腿上玩耍,让⼥⼉在纸上画画,⼥⼉⿁使神差地随意画了⼀个蝴蝶结,这⼀下顿时启发了保罗。
⼏分钟之后,保罗就把UPS的标志设计完成了,⼀个系着蝴蝶结的盒⼦,UPS变成了专门传递礼物的使者,保罗⼜想到美国⼈最爱吃巧克⼒,他就把UPS的货车颜⾊涂成了巧克⼒⾊,于是画着“礼物标志“的巧克⼒车穿梭在美国的⼤街⼩巷⾥,为⼈们传送着祝福和甜蜜。
世界3大平面设计师平面设计是一门艺术和设计的领域,它通过使用视觉元素如图像、文字和色彩等,传达信息和创造出视觉效果。
世界上有许多杰出的平面设计师,他们以独特的创意和技巧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
以下是三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平面设计师。
1. 保罗·兰德(Paul Rand):保罗·兰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创新的平面设计师之一、他是现代版图标设计的开创者之一,并在他的设计作品中运用了简洁的形状、无序排列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等元素。
兰德的设计追求简单和直接的传达信息,他的作品非常具有识别度,如IBM、UPS和Enron等公司的标志设计。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平面设计教育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对平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乔恩·霍金斯(Jon Hicks):乔恩·霍金斯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平面设计师,以他的优秀的创意和技术而闻名。
霍金斯的设计作品注重细节和精确性,他使用简洁的线条、独特的排版和精心挑选的颜色来创造出视觉冲击力。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元素,从而使他的设计作品充满了个性和独特的特点。
霍金斯的作品曾服务于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如Adobe、Mozilla和Opera等。
3. 彼得·萨翁(Peter Saville):彼得·萨翁是一位英国平面设计师,以他在音乐和时尚领域的设计而闻名。
他是英国独立音乐厂牌Factory Records的首席设计师,为Joy Division、New Order和Roxy Music等乐队设计了许多标志性的唱片封面。
萨翁与这些乐队合作,通过运用鲜艳的颜色和大胆的创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他的设计作品深受80年代波普艺术和现代主义的影响,注重独特的排版和图像处理技巧。
这三位平面设计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创意,他们的作品对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通过运用简洁的形状、独特的排版和精心挑选的颜色,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
艺术家作品风格解读大全【艺术家作品风格解读大全】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是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对世界的独特诠释。
本文将介绍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作品。
一、梵高(Vincent Van Gogh)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表现力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了鲜艳的颜色和明亮的光线,用粗糙的笔触和鲜明的构图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梵高的画作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是风景、夜晚、麦田和向日葵等。
二、毕加索(Pablo Picasso)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艺术家,他不断突破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技法,开创了立体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
毕加索的作品构图独特,颜色鲜明,形象扭曲,常常通过多角度的同时表达来展示物体的多个视角。
三、达利(Salvador Dali)达利是现代主义画家中最知名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梦幻的画面和离奇的元素来表达潜意识。
达利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有融化的钟表、长腿象、骷髅等,这些都是他个人独特的象征和意象。
四、莫奈(Claude Monet)莫奈是法国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捕捉瞬间的光影和色彩变化为特点。
莫奈善于运用快速的笔触和明亮的颜色来创造光的效果,使画面散发出充满生命力的氛围。
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主题是睡莲、威尼斯和草地等。
五、华盛顿特拉华姆(Jackson Pollock)华盛顿特拉华姆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以其动态和非常规的作画方式而闻名。
他以滴洒、抖动和涂抹的方式创造出无序但充满活力的画面。
华盛顿特拉华姆在画布上直接行动,不使用传统的绘画工具,这种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表现力和冲击力。
六、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他以其精湛的雕塑和绘画技艺而著称。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追求完美,通过对人体的精细观察和表现,创造出具有力量和动感的形象。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天顶上的《创世纪》壁画。
世界知名视觉传达设计师简介及作品评析(视觉符号)原研哉⽇本中⽣代国际级平⾯设计⼤师、⽇本设计中⼼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学教授,⽆印良品()艺术总监。
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本⽂化的设计理念。
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实践整体设计的⽅向。
在梅⽥医院指⽰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他以⼀双⽆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对“⽇常⽣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命的地⽅。
当我们的⽇常⽣活正在越来越陷⼊⾃⾝窠⾅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觉⾃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
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设计。
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原研哉在做的,是在修正现存的设计概念,将设计推向⼀个更⾼的层次。
原研哉的过⼈之处,是在于他精准的洞察⼒,他往往能够透彻地消化⾝边环境带来的讯息,再将这些⽆形的讯息转化为⼤众所能明⽩的、看得见的影像,这⼀种能⼒不是⼀般的设计师所拥有的。
这包装主要⽬的不在直接的商业功能,⽽在建⽴第⼀⾼品质的企业理念,向消费者传递这种产品与⼀般同类产品不同的定位。
两个瓶⼦的造形都⾮常精美,以琥珀的素材突显名酒的厚重感,⾦⾊招纸营造尊贵的风格,亦可增强礼品市场的吸引⼒。
承作总监为清野嘉平深泽直⼈深泽直⼈(),⽇本著名产品设计师,家⽤电器和⽇⽤杂物设计品牌“±0”的创始⼈。
他曾为多家知名公司诸如苹果、爱普⽣进⾏过品牌设计,其作品在欧洲和美国赢得过⼏⼗余设计⼤奖。
他的设计主张是:⽤最少的元素(上下公差为±0)来展⽰产品的全部功能设计理念——⽆意识设计深泽直⼈将⾃⼰的设计理念概括为“⽆意识设计”。
42引言冈特・兰堡于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的纽斯特里芝,1958年进入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自由绘画和实用美术,毕业后担任了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监,设计产品和服务业的广告,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在此期间,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于1968年将摄影工作室迁到法兰克福,1974年担任卡塞尔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教授,成为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成员。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约3000幅招贴画,每一幅后面都有一则故事。
一、冈特・兰堡和他的招贴设计冈特・兰堡于1958年至1963年就读于卡塞尔艺术造型学院,拜师于一代黑白大师汗斯・希尔曼,学习自由绘画和实用艺术。
从1964年开始,和麦克・凡得・莱涅迈耶(Michale van de Sand)在斯图加特、法兰克福、柏林等地创办设计事物所(RAMBOW+Van de Sand),他担任过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浅析“视觉诗人”冈特・兰堡的招贴设计文/李慧 詹秦川冈特・兰堡,是国际公认的欧洲“视觉诗人”的代表人物。
他以丰富的阅历,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不断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对当代的视觉设计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冈特・兰堡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民族文化,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土豆文化是他的灵魂,60年代西方的学潮则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
监,做过许多产品和服务业方面的广告,并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随后他有意避开了商业活动,致力于文学、戏剧和音乐范围的设计创作。
有6年的时间,冈特・兰堡为法兰克福的一家戏院设计海报,该剧院所有的海报都要求是黑白色的,所以这一时期兰堡的作品都是反映爵士工业的黑白画。
对兰堡而言,他不仅仅是完成了设计任务,而且由设计者成为一名“视觉诗人”——他在色彩绚丽的美学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作出了选择。
冈特・兰堡生长在麦克兰堡的乡村,这段成长经历深深影响着他作品中的媒体使用和艺术内容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背后隐含了更多的体力劳动和传统的手工艺。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
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
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
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
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原研哉在做的,是在修正现存的设计概念,将设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原研哉的过人之处,是在于他精准的洞察力,他往往能够透彻地消化身边环境带来的讯息,再将这些无形的讯息转化为大众所能明白的、看得见的影像,这一种能力不是一般的设计师所拥有的。
这包装主要目的不在直接的商业功能,而在建立第一高品质的企业理念,向消费者传递这种产品与一般同类产品不同的定位。
两个瓶子的造形都非常精美,以琥珀的素材突显名酒的厚重感,金色招纸营造尊贵的风格,亦可增强礼品市场的吸引力。
承作总监为清野嘉平深泽直人深泽直人(),日本著名产品设计师,家用电器和日用杂物设计品牌“±0”的创始人。
他曾为多家知名公司诸如苹果、爱普生进行过品牌设计,其作品在欧洲和美国赢得过几十余设计大奖。
他的设计主张是:用最少的元素(上下公差为±0)来展示产品的全部功能设计理念——无意识设计深泽直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概括为“无意识设计”。
“无意识设计”()又称为“直觉设计”,是深泽直人首次提出的一种设计理念,即:“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
比如,经常做饭的人一般都知道,煮米饭时放一些辅料可以使做出的米饭达到意想不到的口味,比如放醋可以使煮出的米饭更加松软、香嫩,即使大部分人知道这个常识,但是因为一时疏忽仍会有忘记添加辅料的时候。
因此我们需要做一种设计,就是在煮米饭时的一个无意识动作中自动添加相应辅料,而这种设计就称为“无意识设计”。
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一种生活需求,而非改变,设计是方便人的生活方式,而非复杂。
因此,好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活细节,方便人的生活习惯,使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特别是在工业设计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设计师力图否定约定俗成的设计,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样就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的“适应负担”,“无意识设计”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而是关注一些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细节,把这些细节放大,注入到原有的产品中,这种改变有时比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更伟大。
“无意识”并不是真的没有意识去参与,而是我们知道自己需要某些东西,但还没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深泽关注的,正是我们所忽略的有关“无意识”的种种生活细节。
深泽用一个简单的道理向我们阐释了他设计的思想根源:在发短信的时候,一般人会选择沿着给盲人专用的道路走,他可以不用眼睛看而不走错。
也就是说,这条黄色的、平时提供给盲人使用的路,又体现了它的新价值。
而人走路并不仅仅是儿时学会的一种行为,而是你在走路的时候要看你的脚往哪儿踩,也就是在寻找你的脚踩的一种价值。
所以,上述发短信时循着盲道而行,就是一种寻找价值的连续的行为,而当人、物与环境达到完美和谐的时候,我们说这种行为就找到了一种无意识的有价值的行为。
手表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物件,但是关于手表的设计样式可谓层出不穷,应有尽有。
其实手表的基本功能就是显示时间,而可延伸的功能有搭配衣服,代表身份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为买一块手表而费尽心思,要不然就是不够稳重、要不然是太过呆板、抑或是华而不实,而深泽是如何设计手表的呢?如图所示的手表,12格时间刻度简化为结构形体中的12边形顶点,表盘留白,只剩下干净利落的时针和分针,这比功能主义多了一份细腻和温和式的简洁,在简洁中又不失高雅,是契合了功能的简洁,是简洁的更高层次基奥斯蒂·瓦利斯基奥斯蒂·瓦利斯(1933年-),生于芬兰的约恩苏市,芬兰著名的平面设计家,代表作品芬兰航空公司徽标等在世界各国的航空公司标志中,北欧芬兰航空公司的徽标,一定会给你留下一个这样的印象:蓝天下,一只鸟在飞翔。
当你向芬兰人询问其中的内涵时,他们一定会告诉您,那是一位姓氏中包含着"鸟"之含义的设计大师的杰作。
这位大师就是芬兰著名的平面设计家基奥斯蒂·瓦利斯()。
1933年,瓦利斯生于芬兰的约恩苏市,年轻的瓦利斯在一家印刷公司工作时,就梦想着有一天成为字体设计师。
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他遍览设计大师们的作品,埃里克·布鲁恩、拉伊莫·莱梅拉等大师们的海报和平面设计佳作,成为他学习平面设计艺术的楷模。
1957年,瓦利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字体设计师。
此后10多年中,他一直担任一家设计公司的美术指导和设计师;1969年至1985年,他自己经营了一家设计公司;1985年开始与埃萨·奥贾拉合作,创办了瓦利斯暨奥贾拉·奥伊设计公司,专门从事企业形象设计;1974年,刚过不惑之年的瓦利斯成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的一名会员;1983年,因其在平面设计领域内所做出的卓越成就,芬兰总统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
1963年,年仅30岁的瓦利斯,获得了他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年度最佳海报奖,直到90年代,他先后24次获得此项大奖。
1968年在波兰举行的华沙海报双年展上,荣获设计银奖,1970年又在布尔诺双年展上,获得了设计金奖和全场大奖。
此后,他的作品为他赢得了拉提海报双年展大奖、里佐里广告比赛大奖等许多奖项。
在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瓦利斯设计了无数的招贴、海报、企业标志、商品包装和广告,并拍摄了数部电视节目,他也因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独特性,而荣获了多达150多项奖项瓦利斯认为,无论是商标设计,还是海报招贴,它们如同绘画一样,是一种需要创新精神的艺术品,在视觉上要给观者一种心灵的愉悦感,要达到一种能够为观者所理喻的意念。
正是基于这种设计理念,瓦利斯在他的设计中并不拘泥于高超的设计技巧,而是去寻求一种创意,一种给人以思索、震撼人的心灵世界的意象。
而不同的处理手法,也带给了人们不同的感受:精致雅趣,平衡对称,简洁明快,风趣幽默。
我们在这里能够看到他运用不同的技巧创作的作品,从而能够从中体会出他的设计风格。
阅读他的设计作品,我们无需太多的语言去描述,只要静静地看,就会有越来越浓厚的回味。
设计理念我们中国人常讲,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今天,我们可以说,设计如其人。
瓦利斯的设计是他那种与众不同的儒雅幽默性格的折射,这其中不仅蕴含着他对设计语言的诠释,更多地是他对芬兰文化和北欧文化的理解。
而对我们来讲,是需要去细细地品味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西摩•切瓦斯特西摩•切瓦斯特(,1931~)是美国观念形象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切瓦斯特是除德国的岗特•兰堡、日本的福田繁雄之外的现代世界平面设计大师之一,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会员。
1931年切瓦斯特出生于美国纽约,早在7岁时他就展现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天赋,尤其喜欢插图绘画。
1947年(16岁)便在《十七岁》的杂志上发表了他最早的插图作品。
1948年(17岁)毕业于纽约林肯中学,随后进入美国库柏州立艺术学院()学习插图和平面设计。
1953年(22岁)切瓦斯特与爱德华•索勒(,1929~)、雷诺兹•鲁芬斯(,1930~)共同出版了《图钉年鉴》( ),这是他们在1954年(23岁)成立著名的“图钉设计事务所”()注2之前,用于推销三人插图作品的小册子,旨在推广他们前卫的设计理念,[2](P.132)他们热衷于折衷主义版式设计的插图设计,并发起了一场与瑞士理性主义风格相对应的装饰风格运动。
[2](P.134)“图钉”设计集团中的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风格,切瓦斯特关注的并不只限于作品的本身,还注重个人风格的表达,并结合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功能,实现作品的个人价值。
“图钉”设计集团形成的这种自由的、综合的、统一的和艺术的风格被称为“图钉风格”(),并得到世界的广泛流传和模仿,对美国战后的平面设计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70年(39岁),切瓦斯特被邀请参加巴黎卢浮宫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为时两个月的、主题为“图钉风格”的回顾展,得到了法国艺术界的高度肯定。
之后,这个展览在巴西、日本、欧洲等地继续展出,奠定了他及“图钉”设计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
他的设计作品被永久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库柏休伊特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古腾堡博物馆和以色列博物馆等。
西摩•切瓦斯特的设计创作与当时他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受二战的影响,世界各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使远离战火的美国因为免受战争破坏而迅速发展。
战后的美国占有着天时地利,经济达到新的高峰,并促进了设计的繁荣,美国设计基本沿着两个不同的路径发展:第一个是国际主义的大企业行为,它代表资本主义的、主流的发展方向;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独立的设计事务所的迅速增加。
在当时设计运动繁多的背景下,切瓦斯特开始丢弃工业化的刻板的设计面貌,重视画面感性思维的投入及注重表达个人观念,重视把艺术表现引入到平面设计中去,达到艺术性和功能性同时兼顾的效果。
消除口臭》()是切瓦斯特在1968年(37岁)设计的反战海报,反对美国在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中对河内进行轰炸。
这幅海报以浓郁的色彩、简洁的标语、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反战主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海报里男子口中描绘的正是飞机轰炸的战争场面,而标语“ ”中的“ ”在英文中是“口臭”的意思,以“消除口臭”来影射“反对战争”,传递热爱和平的愿望。
海报以标志美国的“星条旗”为背景,以此来讽刺美国对越南的无理干涉,并激发美国民众考虑受战争侵袭的越南人民的感受,从中可看得出切瓦斯特作为一名艺术家其热爱民主、和平的人文主义情怀佐藤晃一佐藤晃一1944年出生于日本群马县高崎市,1969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视觉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日本著名的化妆品公司资生堂公司广告宣传部,两年后离开资生堂,成为独立的自由设计师。
1982年至1987年在东京艺术大学设计专业任客座讲师,现为社团法人日本平面设计家理事,多摩美术大学教授,东京会员。
佐藤晃一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