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21 KB
- 文档页数:3
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篇一:清明上河图欣赏教案】清明上河图欣赏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清明上河图》是课本第一页的内容,也是每学期开学第一次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欣赏内容。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有过多次欣赏美术作品的经历,所以本次欣赏活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运用美术的眼光进行学习。
同时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
同时本课的欣赏学习对下次《我们的社区》的绘画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知道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了解哪些信息,如何去欣赏。
分析欣赏画家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线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理解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在欣赏中以“整体——局部——整体”的欣赏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质疑、并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感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感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画面人物的冲突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一个特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节的《清明上河图》,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
3.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学生的视、听、思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选用《清明上河图》长卷慢放一遍,听解说。
再倒放一遍,比较各画段表现民俗风情的不同,重点欣赏“虹桥”一段,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3、为启迪学生思维,理解“鸟瞰”,并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线播放一段库6网的视频——《麦兜响当当》中的动画片段〔鸟瞰、3d版清明上河图〕其他准备:100*25厘米的纸,上汇表格2行,8列,用于总结板书清明上河图〔局部〕挂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今天要上一节欣赏课。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四章《宋代绘画》,详细内容为《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中国古画的能力,特别是对宋代绘画风格的认识。
3.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描绘和构图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宋代绘画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高清《清明上河图》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纸、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场景和人物,引发他们对这幅古画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分析画作的构图、笔法和色彩运用,解读画中的丰富细节。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画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探讨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描绘、建筑表现和风俗习惯,讲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临摹《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局部,感受古人的绘画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鉴赏2. 内容:作者:张择端时期:北宋地点:东京汴京艺术特点:细致描绘、繁而不乱、人物生动、建筑雄伟历史价值:反映宋代都市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画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构图、笔法、色彩分析人物、建筑、风俗描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鉴赏和分析古画方面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博物馆,实地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历史长河》中的第2课《走进名画》,详细内容为欣赏和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这幅名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欣赏和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新课内容(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中人物、建筑、景物等细节。
3. 例题讲解以《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为例,分析其线条、色彩、构图等特点。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选择《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画面进行临摹,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内容:(1)历史背景(2)艺术特点(3)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绘画、剪纸、泥塑等形式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书籍和资料。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欣赏其他名画作品。
(3)开展以“走进名画”为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8课《中国传统绘画欣赏》,以《清明上河图》为主要鉴赏对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清明上河图》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画面布局、人物描绘、景物表现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者张择端及其艺术成就。
2.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景物表现等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景物表现等艺术特点。
难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画中的细节,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艺术成就,阐述创作背景。
3. 欣赏作品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卷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布局、人物描绘、景物表现等。
4. 分析特点(1)画面布局:长卷式构图,分段描绘,疏密有致。
(2)人物描绘:形神兼备,生动传神。
(3)景物表现:写实手法,细腻入微。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或人物,进行临摹。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内容:(1)作者:张择端(2)创作背景: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3)画面布局:长卷式构图,分段描绘(4)人物描绘:形神兼备,生动传神(5)景物表现:写实手法,细腻入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选取一个场景或人物进行临摹。
2. 答案:学生完成临摹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中国古代名画,如《簪花仕女图》、《溪山行旅图》等。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画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学生能够描述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和场景。
学生能够分析画面中表现出的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风貌。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提高对古代绘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学生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学会欣赏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和场景。
画面中表现出的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风貌。
2. 教学难点:分析画面中的细节,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画面的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等。
准备教学课件和展示用的投影设备。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了解其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思考自己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和时代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观察《清明上河图》,注意画面中的主要内容和场景。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并在小组内分享。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面中表现出的古代城市生活和社会风貌。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4. 课堂展示:每组学生选择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5. 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意义和影响。
五、作业设计1. 学生完成课堂展示的PPT制作,包括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展示内容。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全文结构紧凑,语言生动精练,把这幅名画写得具体、细致,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重、难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想象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将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幅画是我国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幅画到底画些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呢?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己试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注意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默读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2、讨论、交流⑴、这幅画画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第二部分描绘了汴河上和河面的拱桥上的一派繁忙的景象,第三部分描绘了汴河两岸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⑵、这幅画的特点: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无论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四、精读重点段落,想象大意1、从描述图画内容的三段文字中,自选喜欢的一段,读熟读懂。
2、讨论交流读懂的内容和不明白的问题。
3、自己练习口头描述图画中所画的场景,描述时尽量加上自己的想象。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六章第二节,《宋代绘画与风俗画》。
详细内容为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分析此画作,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生活与风俗画的特点,掌握《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掌握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画作,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宋代画作,引导学生关注宋代绘画艺术,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明上河图》。
2. 新课导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展示《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画作的魅力。
3. 课堂讲解:(1)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从人物、建筑、场景等方面分析画作内容,了解宋代社会生活。
(2)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线条、色彩、技法等方面的特点。
(3)历史价值探讨:讨论《清明上河图》在宋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进行现场绘画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画作中的典型人物或场景,分析其绘画技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细节,并进行绘画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2. 内容:(1)作者:张择端(2)创作背景:宋代社会生活(3)画面内容:人物、建筑、场景(4)艺术特点:构图、线条、色彩、技法(5)历史价值:宋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清明上河图》为素材,进行一次绘画创作。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通用10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上河图》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上河图》教案篇1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配文,拓宽学生对国画发展史的知识层面,从南北朝、隋、唐的人物画、山水画、宗教画,发展到宋元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并日益增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与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终于接轨,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活动,将会回答这个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德育目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1.尽量寻找《清明上河图》的摹本一幅。
2.在教师指导下,分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研究配文的形式,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要求1.在配文的创作中,要把自己融入历史,假设自己生活在北宋,体验当时人观当时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感觉。
2.文字体例不限,可以是解说词、小故事、书信、人物对话等,要有合理的想象、独到的创意,活化的历史陈迹,要能说明一个历史问题,反映一种历史现象,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活动步骤教师:五代的绘画,在唐代灿烂辉煌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
两宋的绘画同五代一样,山水画,花鸟画空前兴旺,发展成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文人画。
《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绘画特点。
2.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提高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创作背景。
2.课程讲解(1)展示《清明上河图》全图,让学生整体感受画面。
(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①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②构图严谨,画面饱满;③细节丰富,人物生动;④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3)讲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如市井生活、宫廷建筑、交通工具等。
3.观察分析(1)组织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如人物服饰、建筑风格等。
(2)引导学生分析《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等。
4.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模仿创作。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创意,完成作品。
5.作品展示与评价(1)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反思1.在讲解《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时,可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更积极参与;2.在实践活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更多绘画技巧,提高作品质量;五、课后作业2.选择《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模仿创作,并附上创作心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清明上河图》,激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提高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对话和活动: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细节部分,如人物、建筑、市井生活等。
2024年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第2课《清明上河图》。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构图技巧以及画作所反映出的宋代社会生活与经济状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认识这幅画的艺术价值。
2. 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及其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与经济状况。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挂图。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叫什么名字吗?它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2. 新课讲解(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3)讲解《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4)探讨画作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与经济状况。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或人物,分析其艺术特点及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4. 例题讲解以《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为例,讲解人物绘画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3. 内容:(1)历史背景(2)艺术特点(3)构图技巧(4)社会生活与经济状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选择《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进行描绘,并简要介绍其艺术特点。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了解其他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躅、戛然而止、冈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H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牛•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淸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彖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美育目标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來的风俗世情Z美。
【教学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岀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1、了解图呦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垂点旬“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員”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冇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
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画面内容分析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有野台戏、耍猴戏、僧侣拳击、说书、走钢丝走绳、打花鼓、和尚杂耍、斗百草、傀儡戏、相朴等;二是清明活动,如打秋千、放断莺、插柳、春游野宴、扫某、军小射柳;市招类,如特别标志(酒帘、饭铺晃子、接骨店、香蜡铺、笔墨店、鞋店、杂货店),乂如饮食类市招(官盐、糖房、耕熏海味、蜜饯、羊肉、茶点、小吃店),乂如公家机关市招(官厅、状元府)。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八字型、拱型、平板硬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船(帆船、画肋、游艇、木筏、渡船、官船);车(独轮车、双轮车、四轮车);轿子(二人小轿、花轿、驳轿、官轿);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 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
清明上河图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绘画特点。
2.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画的能力。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准备1.课件:《清明上河图》图片、相关历史资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画面。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叫什么名字吗?它描绘了什么场景?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1)介绍作者张择端及其生平。
(2)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如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城市风貌等。
3.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画面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特点。
(2)讲解《清明上河图》的绘画技法,如工笔淡彩、界画等。
(3)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如写实、细腻、生动等。
4.欣赏与讨论(1)引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感受其艺术魅力。
(2)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清明上河图》在哪些方面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5.拓展延伸(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后续影响,如历代仿作、研究等。
(2)分享其他著名的古画,如《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等。
(2)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学习《清明上河图》,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五、作业1.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
2.选取一幅古画,分析其绘画特点和艺术价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清明上河图》,让学生对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绘画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及画面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细致观察,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探讨《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描绘和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画面内容及其艺术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笔记本、画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4. 艺术特点讲解: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用笔、色彩等艺术特点,举例分析画面中的经典细节。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绘制一幅简化的《清明上河图》。
6. 例题讲解:分析《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如市井生活、建筑风格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鉴赏2. 内容:作者:张择端时期:北宋画面内容:汴河两岸繁华景象艺术特点:构图、用笔、色彩、细节描绘七、作业设计2. 答案示例:市井生活中人物服饰多样,展现出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知识,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尤其是构图、用笔、色彩和细节描绘。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2.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幼儿运用绘画技巧表现《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
3.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幼儿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内容,学会观察和描绘画面。
2.难点:引导幼儿运用绘画技巧表现《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
三、教学准备1.教学图片:《清明上河图》2.绘画材料:水粉颜料、画纸、画笔3.教学辅助材料:剪刀、胶水、彩纸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和画面内容。
2.观察与讨论(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如人物、建筑、交通工具等。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画面细节。
3.绘画创作(1)教师示范如何运用水粉颜料描绘《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
(2)教师指导幼儿分组进行绘画创作,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描绘。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成品展示(1)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邀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如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绘画技巧的掌握等。
(2)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如团队合作、审美体验等。
五、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清明上河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讨论,幼儿对画面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绘画创作环节,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运用绘画技巧表现《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
但部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幼儿的指导。
3.成品展示环节,幼儿能够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学会评价他人的作品。
但评价过程中,部分幼儿表现出一定的拘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幼儿的表达能力培养。
4.本次活动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幼儿园中班教案:《清明上河图》含教学反思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细节,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景象,感受古代绘画的艺术魅力。
初步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绘画、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感受。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体验参与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教学资源:《清明上河图》高清局部图若干张(例如:桥上行人、街市商铺、郊外景色等),放大图或多媒体课件。
清明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材料准备:绘画纸、水彩笔、蜡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空白纸张,笔。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宋代街市的氛围,可以悬挂一些宋代建筑、人物的图片,播放一些古筝音乐等。
三、活动过程(一) 导入部分 (约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并出示几张清明节相关的图片(例如:踏青、放风筝、祭扫等),引导幼儿回忆清明节的习俗,激发幼儿的兴趣。
2.教师神秘地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幅很有名的画,这幅画画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宋朝时候人们的生活景象,你们想看吗?”(二) 探索发现部分 (约25分钟)1.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放大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并提出一些问题,例如:o“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o“画面上的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穿着打扮怎么样?”o“你看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o“你感觉这幅画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例如:宋代的城市建设、人们的生活方式、当时的交通工具等等。
可以重点讲解一些画面中的细节,例如:桥上的行人、街市上的商铺、郊外的景色等等,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的内容。
3.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观察不同的局部图,并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 表达创造部分 (约25分钟)1.绘画活动: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可以画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
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
马、行人及船工。
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
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
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
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
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
朗读本段。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全文。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
表现出来的美。
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理解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