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54.69 KB
- 文档页数:11
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低碳经济是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
近年来,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低碳经济的概念、发展路径、政策措施、评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路径研究进展1.概念: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发展路径: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二、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研究进展1.国内外政策措施:国内外政府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实施碳税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以推动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和能源消耗的降低。
2.政策效果评估:针对不同政策措施的推行情况,国内外研究者使用各种评估方法对其效果进行评估,以检验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低碳经济评估方法研究进展1.度量指标体系:国内外学者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度量指标体系,评估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效果。
2.综合评估方法:为了综合评估低碳经济的绩效,国内外学者将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如系统动力学模型、多维度评估模型等,以达到全面客观地评估低碳经济的目的。
总结: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进展不断深入。
在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路径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政策措施和评估方法方面,研究者致力于提出适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施政策和评估方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以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国的现状和战略路径探析[摘要]:低碳经济是人类反思传统工业化的结果,是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可以预见低碳经济发展将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简述了低碳经济的缘起和理论发展,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在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特色低碳经济之路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重要性战略路径一、低碳经济发展概述(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也被称为绿色经济,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其理念是实现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由此来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
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发展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都是从统计碳源和碳足迹开始的。
研究普遍认为二氧化碳的3个重要来源分别是:火电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建筑排放。
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建筑排放则占比27%,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稳定的增加。
但由于低碳经济的思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较少,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制约低碳经济和技术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
目前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发展主要基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埃里奇(ehrlich)和康默纳(comnoner)提出了的ipat模型和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rossman)等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概念。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模式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作为人口和经济规模都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也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低碳经济现状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国已经成功地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比如《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十二五”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其次,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比如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LED照明等领域。
在这些产业中,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领先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此外,我国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低碳示范城市,并且正在逐步推广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
这些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为建设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二、我国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我国低碳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具体来说,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可能会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低碳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
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的清洁能源投入生产和消费领域,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2. 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数字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它将信息、网络、技术等与传统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紧密结合。
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为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未来数字经济与低碳经济将逐渐融合,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 绿色金融的发展绿色金融是指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金融活动。
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金融在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政策推动与规划制定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强调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能源转型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低碳能源的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传统能源的改造和升级,如煤炭、石油等。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管理办法》等。
三、低碳技术创新与研发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
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如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碳捕获和利用技术等。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
四、低碳产业与绿色经济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等。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
五、低碳城市建设与交通出行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和交通出行方式的转变。
在“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低碳出行方式的推广力度。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
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
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
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
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
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
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
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
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
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
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
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
(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
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
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
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
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
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
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
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2、美国出台应对措施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
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面后果。
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平面在过去100年间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万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为“水灾危险区域”。
预计到本世纪末,加州海平面将上升约1.4米。
气候变暖造成的淡水紧缺、农业减产也是美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与清洁煤炭技术。
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
3、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
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制约,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也较大。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帮助。
4、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在非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
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
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
气候变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
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
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
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
第二节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意大利的能源80%以上都依靠进口,因此意大利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重视《京都议定书》的实施。
意大利并没有广泛使用低碳经济这个词汇,但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以及社会各界达成了广泛共识,大家主要是通过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技术开发来影响意大利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
(一)“绿色证书”制度。
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99年后,意大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始实行“绿色证书”制度。
“绿色证书”是指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并由国家电网管理局认可后颁发的证书。
它既是一种认证,又有具体的数量标准,每张证书代表5万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生产量,有效期为8年。
(二)“白色证书”制度“白色证书”,也称能源效率证(TEE),是一个为减少能源消耗而出台的鼓励措施。
意大利政府2004年7月20日颁布部令并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确立这种制度“。
白色证书”实际上是对能源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政府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节能效果给予认证,并确定具体的标准。
(三)能源一揽子计划为落实《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意大利政府于2007年初,结合2007年财政法,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措施,目标是既要履行减排承诺,又要保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经济优势。
(四)能源效率行动计划根据欧盟的节能目标:2016年能源消耗节约9%,意大利向欧盟提出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以及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的措施。
第三节丹麦的低碳经济模式及其启示作为童话之国的丹麦,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创造了童话般的奇迹。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类似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然而,近30年来,丹麦经济增长了45%,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减少了13%,能源消耗只增长了7%,创造了“减排和经济繁荣并不矛盾”的“丹麦模式”。
(一)丹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1.能源消费结构:从“依赖型”向“自力型”转变丹麦能源消费主要由石油、天然气、煤和可再生能源等构成,其中石油消费占90%。
随着油价的飞涨,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中,丹麦从国家战略上做了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提高能源自给率。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丹麦政府着力开发本国北海油气资源,丹麦能源自给率1990年即上升到50%左右,1997年达到100%;二是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
丹麦在实现石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风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
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利用价格低廉的煤炭、天然气替代石油。
近年来,丹麦能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煤炭的比重明显减少。
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应用方面,丹麦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欧盟唯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和最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国。
2.能源发展重点:从“核能替代”向“风能替代”转变丹麦最初提出的用核电来代替石油的计划,因为安全问题和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核电建设遭到了民众的激烈反对后。
丹麦利用三面临海,风力强劲的优势。
开始放弃发展核能,而转向风能。
到1985年,核电站彻底从丹麦国土消失。
如今在风电领域,丹麦已经成了行业的绝对领先者,成为世界风能发电大国和发电风轮生产大国,丹麦的风电设备占世界市场的40%以上,为世界第一。
世界上几乎一半的风机来自丹麦。
丹麦风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超过了风车之国荷兰以及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风电王国”。
3.新能源战略实施:全方位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丹麦政府经济激励政策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强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得低碳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成效。
其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激励性的财税金融政策。
(开征碳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价格杠杆)(2)加大政府对能源技术创新的资助力度。
(3)打破输配电的垄断。
(为风电并网提供可能)(4)探索新的投资模式。
(实行“私人投资与家庭合作投资”的模式)4.能源终端利用:建立低碳生活方式(1)低碳建筑。
丹麦有严格的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建筑,降低建筑能耗。
(2)低碳交通。
丹麦一直保持全球最高的汽车税。
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
丹麦是自行车的王国。
政府为这些自行车设置了专门的车道,而让汽车停车更困难、成本更高。
(3)低碳教育。
为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丹麦还开展很多公益性质的活动,加强宣传。
(二)丹麦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1.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实际上关系着各个国家未来的核心利益,是发达国家管控世界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