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物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政策的重要导向。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其物流业的低碳发展对于实现国家低碳经济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物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物流业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的物流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物流业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据统计,物流业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约为15%左右,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这不仅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还给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措施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输效率被认为是低碳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物流业发展与低碳经济目标的协同增长。
提高物流效率需要整合相关资源,采用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物流园区集约化管理等措施,有效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和运输时间,提高物流效率,并减少物流业的碳排放。
推广绿色物流推广绿色物流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
指的是采用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降低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时提高物流效率。
比如,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推广高效节能的物流车辆,发展铁路干线和海铁联运等多种绿色运输模式,促进物流企业绿色管理。
实施能源节约与环保措施实施能源节约和环保措施同样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运输过程中,物流企业应该积极采用节能环保的工作方式,例如适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多式联运,推广自主创新技术等。
物流企业还可以建立废物分类回收系统,减少废物排放,达到环保目的。
着力推进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低碳发展的最终目的。
物流企业应当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新型物流技术和管理模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企业和政府应该共同推进可持续物流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鼓励物流企业实施以低碳为导向的业务和管理方式。
绿色转型:探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摘要:为破除全球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发展危机的困境,中国应实现绿色转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为此,国家倡导低碳变革,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
企业规划低碳生产,具备低碳思维,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研发共享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供应链管理,实现上下游绿色链条。
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改变高碳生活习惯;提倡低碳消费方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府企业公众近些年来,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气候变幻莫测,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危机正一步步逼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断耗竭,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人类;严峻的形势警示人类正走向“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可怕局面,难以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危机不断显现。
为破除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开始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发展的有效路径,它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是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发展低碳经济既要低碳,也要实现经济发展。
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探索一条适合当前发展的低碳之路尤为必要。
一、政府:倡导低碳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理应弥补市场失灵的问题,规制整个社会沿着低碳经济社会的轨道上向前迈进。
(一)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方向和指导。
一方面,近期: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无碳、零碳,但这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近期应将更多地目光放在节能减排上,而不是跟随西方发达经济体,脱离国情全面发展新能源。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路径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这一背景下的路径选择。
文章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发展背景及其重要性,然后从全球视角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政策制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合作等方面。
文章最后总结了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强调了中国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和责任。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同时也为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各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和福祉。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化的特点,趋势则趋向于绿色化、智能化和全球合作化。
在多元化方面,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了不同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发展中国家则更加注重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效提升,推动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低碳发展。
在快速化方面,全球低碳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升。
同时,各国政府也加大了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绿色化方面,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向于更加绿色、环保。
各国纷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
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
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
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
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