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语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9.57 KB
- 文档页数:4
《小石潭记》精选优秀说课稿《小石潭记》精选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
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
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课文有的记事,有的是游记,有的状物、有的抒情,学生不但了解了古人的`思想、情趣,还可以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继续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心情变化的原因。
3、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以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课教学实际,确定如下教法:导入课文时,运用激趣导入法,开始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朗读法,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诵读,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
合作探究法,新时代教师随时都要有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互动学习,使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主阵地。
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意境中,且增加了课堂容量。
归纳整理法:对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记忆,牢固掌握知识。
学习主要以圈点勾画法和讨论拼读法为主。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我将教学分为六大板块:(一)激趣导入(二)大声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小组翻译,弄清课文大意。
(三)积累文言词语(四)分析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五)背景资料介绍:(六)链接课外阅读:《使得西山宴游记》在激趣导入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熟悉内容。
在第三个环节夯实基础归纳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小石潭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时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记。
它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古代游记类散文,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山水美景,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小石潭记》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腻生动的描写、含蓄深沉的情感,成为古代游记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代山水之美,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美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感受力。
但是,他们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往往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10《小石潭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所见所闻,以优美的文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山水生活的向往。
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文言文,但对于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应在这方面的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山水生活的向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感悟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小石潭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4.教师引导: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的联系,培养审美情趣。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0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经过,反映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课文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细腻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是一筹莫展。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于文中某些情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尽量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被贬后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理解作者以自然山水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以自然山水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美,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讲解: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分析课文内容。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6.拓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进一步理解课文。
小石潭记优秀说课稿(通用6篇)小石潭记优秀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文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抒发了作者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学习这篇文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学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步骤,学生已基本认同通过反复诵读及课文注释理解文章的方式,但对于如何通过文章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还略显稚嫩,因此,根据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二、说方法(一)说教法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散文,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画意。
教材将这篇文章安排在八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散文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风光描写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描绘自然风光的散文,如《荷塘月色》、《草原》等,对自然风光描写的手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欣赏和分析自然风光描写的作品,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小石潭记》,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
2.难点:如何理解和欣赏自然风光描写的作品,如何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
2.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自然风光描写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
3.小组讨论法:教师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小石潭记》的兴趣。
2.讲解课文: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
3.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自然风光描写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柳宗元《小石潭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唐代古文的特点和表达手法还需进一步引导。
学生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有一定的认识,但通过古文来感受和理解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古文的热爱,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慨,激发学生对古文和自然美景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手法,特别是对唐代古文的特点和风格的把握。
2.原因:学生在阅读古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句式和用词感到困惑,不易理解文章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文翻译、课堂讨论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手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文,激发他们对古文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讲解: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解释文中的句式和用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和哲理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课堂总结: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手法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特点和风格。
第10课《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小石潭记》,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部分,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重点文言文篇目,这篇文言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本单元选取的文言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分别从记叙、写景、说明等不同角度来行文,学习这些文章意在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写作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小石潭记》是一篇难得的借写景来抒情的佳作,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叙述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且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说学生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品味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其在“实施建议〞中也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读语言,领会景物描写特点,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小石潭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期间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和作者在小石潭的感受,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孤独、凄凉和忧伤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同时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孤独、凄凉和忧伤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孤独、凄凉和忧伤之情。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讲授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疑难句子,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小石潭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
字词;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
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
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
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
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习课文翻译。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
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
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
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
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
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
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
(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
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
记》是。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
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
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