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扇面画邮票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爱藏网征购旧纸币、生肖邮票、各种邮票、金银币、大炮筒、连体钞纪念币等藏品
挥扇仕女图小型张魅力令人期待
对于喜爱收藏名画系列邮票的藏友来说挥扇仕女图小型张是2015年带来的一个不小的惊喜,这枚邮票是中国邮政为庆祝第二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在京举办而于2015年3月22日发行的,当日发行了特种邮票一套3枚、小型张1枚。
说起这枚挥扇仕女图小型张的魅力值得期待的绝不仅仅是它可以带来多大的利润空间,而是邮票本身带给藏者的一种闹世中的平和、宁静和安逸。
原画中十三位摇曳多姿的宫廷嫔妃和宫女或执扇慵坐、解囊抽琴或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或挥扇闲憩,整幅画面的结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画面充分表达出了后宫嫔妃的寂寞、无聊、空虚无奈的心情。
当然这枚小型张的收藏的价值也是不得不提的,业内专家表示,古代名画系列的邮票在邮市中属于热门品种。
名画邮票在邮票市场中的表现稳中有升,不少品种的价格已经翻倍;而且后继的升值空间也很大。
这枚挥扇仕女图小型张发行一个月,市场价格就翻了一番。
首发当日6元的小型张价格就飙升至116元,涨幅高达1833.33%。
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而收藏也不仅仅是一种投资,同时是一种修养、一种情怀、一种对文化的保存,相信不少的藏友在收藏的过程中慢慢的都会有这种体验,所以象挥扇仕女图小型张这种集利润与文化一体的藏品绝对值得藏友们一试。
【2015-5M】挥扇仕女图(小型张)
【2015-5M】挥扇仕女图(小型张)
2015.03.22发行全套1枚发行量1420万套
(1-1)T 6.00元挥扇仕女图
小型张邮票规格:157×28毫米齿孔度数:13×12.5度小型张外形规格:174×64毫米版别:胶印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资料提供:故宫博物院责任编辑:王静
设计者:王虎鸣印制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2015年3月22日,为了反映悠久灿烂的中国绘画艺术,中国邮政发行了《挥扇仕女图》特种邮票,全套小型张1枚。
小型张邮票为《挥扇仕女图》,上面为红色“畵”印章,下面为红色“中国古代绘画·唐·挥扇仕女图”文字;边饰为米黄色的祥云纹,将画面衬托得古香古色。
邮票两边齿孔中间一个为椭圆形齿孔。
爱藏网征购旧纸币、生肖邮票、各种邮票、金银币、大炮筒、连体钞纪念币等藏品
挥扇仕女图小型张价格翻倍
挥扇仕女图邮票一套有三枚。
该套邮票中有小型张一枚。
全套邮票面值将近十元。
小型张邮票是该套邮票中价格最高的邮票。
据相关数据显示,该挥扇仕女图小型张价格已经翻倍了。
该邮票是近年来的收藏热点。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该邮票的具体介绍。
该邮票的面值是六元,邮票上面呈现的就是一幅中国的名画,挥扇仕女图。
这幅画上面有很多的侍女,他们有的拿着扇子在扇风,有的在刺绣。
他们的神态也各式各样。
该画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衣服饰品以及人们的形态举止。
该画具有很好的价值。
那么,该邮票以这幅画制作而成,那么该邮票的主题是很好的。
这也是挥扇仕女图小型张价格涨高的原因。
除了该邮票是以画为主题的中国还发行了很多的以名画为主题的邮票。
比如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邮票开辟了古代名画题材系列邮票的“先河”,属于老JT邮票精品。
据介绍,该邮票于一九八四年发行,一经发行便受到市场的热捧。
由于龙头效应,目前其身价在该系列邮票当中也是名列前茅,套票价格高达七十元,小型张价格也已突破百元大关,而最开始的发行价格只有几块钱。
除了簪花仕女图,我国还发行过洛神赋图以及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邮票。
这些事例都显现出一个事实就是名画的相关邮票已经是邮票收藏界的一个热点。
因此爱收藏邮票的人不要错过这个热点。
邮票除了名画这一热点,还有生肖也是一大收藏热点。
以上就是挥扇仕女图小型张价格分析。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明代绘画·明末画家之陈洪绶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绍兴诸暨人。
少师事刘宗周,崇祯年间招入内廷供奉。
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
山水、花鸟具精,尤工人物画,有“南陈北崔”之称。
其画技画艺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
《松下题诗图》:纸本、金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一文士闲情逸致,徘徊树下,凝神静思,构寻佳句。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线条清圆细致,刚柔相济,动静相宜。
此画陈洪绶画人物,白汉画松。
T77《明清扇面画》6-4陈洪绶、白汉·松下题诗图《玉堂柱石图》:册页、绢本、设色,纵30.2厘米,横27.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花、石、蝴蝶,画的逼真细致,玉兰花用彩粉多次薄染,使之丰腴中见轻盈白嫩。
石头玲珑剔透,用笔坚实,轮廓线多呈弧形,尖而挺拔。
突出的呈现了太湖石的形和质,但形象又有些夸张。
全图敷色斑斓,华而不俗。
2005-9《绘画作品》2-1·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列支敦士登2005和中国联合发行《绘画作品》·陈洪绶《玉堂柱石图》HP2003C组(4-2)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原画《梅花山鸟图》:轴、绢本、设色,纵124.3厘米,横49.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巨大的太湖石,树干盘曲虬结的老梅,含苞待放和盛开的梅花,一只山鸟伫立枝上,侧头而望。
画家以古籀法写梅干,笔力雄健;花以勾勒填彩法画成,线条细如游丝,遒劲稳定。
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点染,瓣瓣丰厚,朵朵圆实。
石的皴纹扭动,笔墨圆润而含蓄。
台湾《岁寒三友古画邮票》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原画《屈子行吟图》:本幅是一幅版画,为明画家陈洪绶于万历44年,为萧山来钦所著《楚辞述注》作的插图。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成功的刻画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流放期间在沅水侧畔的情景。
中国邮票专题中国扇子中国邮票专题中国扇子在古代,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烈日炎炎似火烧,热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诚能纳凉降暑。
每当夏日,上自王公,下至黎庶,必备扇子。
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加以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
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扇子起初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
在发行的2015-5《挥扇仕女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古老的仪仗扇。
2015-5M 挥扇仕女图(小型张)诸葛亮使用的羽扇也是最为经典的扇子之一。
据说他的羽扇上有攻夺城池、治国安邦之计,“扇摇战月三分鼎,石暗阴云八卦阵”将诸葛亮的鹅毛扇说得十分玄乎。
不过,鹅毛扇在中国人眼里的确是运筹帷幄的智慧象征,这一点在中国邮政发行的2014-18《诸葛亮》小型张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空格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诸葛亮避乱荆州,人称“卧龙”。
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请,他提出占据荆、益二州,谋取西南各族首领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战略,即“隆中对”。
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辅佐刘备称帝于成都,任丞相。
刘备殁后,身受托孤重任的诸葛亮,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各族关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他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谥忠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其《出师表》为千秋传颂的名篇,全国多地均建有武侯祠以纪念。
2014年8月28日,中国邮政发行《诸葛亮》邮票1 套2枚、小型张1枚,图案如下:空格邮票采用中国工笔画色彩与白描结合的手法,第一枚邮票“卧龙出山”描述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诸葛亮运筹帷幄分析天下形势的场景。
爱藏网征购旧纸币,生肖邮票,各种邮票,金银币,大炮筒,连体钞,纪念币等藏品
收购挥扇仕女图小型张故宫博物院一直珍藏的宝贝是哪一种
相信很多收藏界的老人都曾经听过挥扇仕女图小型张,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邮票,主要描写的是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图景,这种挥扇仕女图小型张首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一发行的时候立刻引起了一阵哄抢,不过,可惜由于国家再也不进行第二次印刷,这种特种邮票就此失传,现在市面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厂家手中有真品,但他们从来不肯轻易示人.
挥扇仕女图小型张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邮政局的珍宝,现在故宫博物院中甚至还留存会扇仕女图小型张,一套挥扇仕女图小型张邮票一共有3枚,完整的一套小型张邮票已经很少见了,而且收购挥扇仕女图小型张的热潮也越演越烈,很多人越来越关注这种稀奇的邮票.
从外表上来看,这种邮票的面额非常大,16元,而且邮票的面积也很大,足足比之前我国发行的特种邮票大了两倍,上面分布着13个唐代的仕女人物,而且还引用了清代乾隆皇帝的宝印印在上面,这些仕女图的衣服颜色以红色为主,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的种种体态.
收购挥扇仕女图小型张的热潮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家都知道这种邮票的收藏潜力和收藏价值,所以使得这张邮票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含义,是尤其是这几年来我国的收藏市场成交量一路走高,这种挥扇仕女图小型张的邮票更加受到追捧.。
《挥扇仕女图》特种邮票赏析作者:卢伯雄来源:《金融经济》2015年第05期中国邮政近年来一年一套的古代名画系列《挥扇仕女图》特种邮票已面世。
《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全卷所画人物共计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画卷长204.8厘米,高33.7厘米,绢地,相传为唐代周防所绘。
画面钤有明韩世能“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
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共钤31方收藏印记,现藏故宫博物院。
欣赏该幅唐代名作,不论从主题还是画面来看。
都突破了六朝以前有着浓厚鉴戒意义的列女、孝妇、贤妃、圣后等题材的妇女画束缚,而描写了贵妇的现实生活。
全卷中设色画贵妇女官13人。
描绘了夏末秋初宫妃和侍女在深宫院内纳凉的情景。
主人公是头带莲花冠、身穿红衣及粉色绿团花长裙的贵妇,坐于靠背椅上。
右手执绿色纨扇,左手扶椅圈,头微低,若有所思。
对面立一头戴幞头、身穿灰紫窄袖盘领长袍、腰束朱带者,手摇金凤鸾纨扇,为贵妇消暑。
贵妇背后二宫女,一持水盂,一持花盆。
等候吩咐。
一女侍和一侍童抱琴离去。
再后男侍持镜,宫女对镜梳妆。
其后是三人坐于毡上,宫女和侍童正在引线或绣花,另一宫女倚坐于绣架之旁。
左手支颔,作锁眉沉思状。
最后一景是宫女背坐于四足登上,右手执扇,扭头倚树而立的宫女。
整幅从右至左分为“挥扇慵坐”、“端琴解囊”、“临镜理妆”、“对案围绣”、“闲憩攀谈”五组画面,画面中除了一树之外,没有任何衬景,突出了人物形象。
画面手法采用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
图中色彩丰富。
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
其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
特别是衣纹线条近铁线勾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特种邮票之中国近代名画系列,部分整版价值不菲中国邮政自发行邮票以来,发行了多个特殊主题邮票,其中名画系列自发行以来,因其兼具邮票和名画的艺术性,且便于收藏,就广受集邮爱好者喜爱。
同时能够选入邮票的国画都是能代表中国绘画艺术巅峰价值。
这些优秀作品在印制完邮票后,大都成为国宝,被馆藏博物馆收藏。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名画大家以及他们的哪些作品上了邮票的。
一、徐悲鸿《奔马》一套11枚1978年的《奔马》问世,发行量250万套。
因为发行量不大,这套邮票目前市场价在400元左右。
这套11枚,包括1枚小型张,称得上是气势恢宏的大套票。
邮票为常用票幅,画面以白色衬底,只是用寥寥几笔略微勾勒出草地,10匹生动各异、不受羁绊、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驰骋在祖国的大地上。
小型张1枚,图案采用徐悲鸿的《群奔马》,生动地刻画了六匹奔腾向前的骏马形象。
构图简洁明了,小型张题为"群奔马",画面上有5匹骏马相互照应着在草地上奔驰,绘画技巧十分高超,显得大气磅礴,小型张以浅灰色花纹作边饰,形成了一种古典美与现代感的有机结合。
T28奔马二、《齐白石作品选》一套17枚中国邮政1980年的《齐白石作品选》,这套邮票共16枚,邮票仅仅发行了200万套。
这套邮票在新中国邮票中,独一无二。
该票画面内容丰富,山水、花鸟、动植物、食品一应俱全,让人大开眼界,清澈的山泉、灵巧的松鼠、可口的白酒、高洁的梅花、悠闲的对虾、娇嫩的白菜、机警的翠鸟、美丽的荷花,都使人流连忘返,仿佛身临其境,乐不思归,大师的技艺使画作意境顿现,狭长的票幅将画作原汁原味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在发行《齐白石作品选》之后,又发行了1枚小型张。
这枚小型张右侧采用齐白石原画。
左侧为齐白石素描像,由范曾所做。
邮票由邵柏林设计。
面值2元。
这一枚发行量25万枚。
这套邮票的市场价值目前在700元一套。
T44齐白石作品选三、吴昌硕作品选1984年恰逢吴昌硕诞生140周年,中国邮政推出吴昌硕作品选邮票。
盘点新中国鸟类邮票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人们随处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也正是它们把我们的生态环境点缀得多彩多姿,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世界上现存鸟类约9000多种,总数达1000亿只以上。
我国拥有鸟类1189种,隶属于21个目81科,占世界鸟类总种数的13%,是世界上拥有鸟类资源最多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仅9个月,就在1950年8月1日发行了以和平鸽为图案的纪念邮票《保卫世界和平(一)》,极早的将鸟类的形象搬上“国家的名片”。
以后,陆续发行了许多的鸟类专题邮票,为宣传、保护鸟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将新中国发行的鸟类专题邮票进行盘点,以供鸟类专题集邮爱好者参考。
从第一枚邮票,到2006年底,在新中国邮票中涉及有鸟类形象的总数达200余枚。
根据这些鸟类邮票的主题、图案及其表现的形式,我们将其大致分为四类:一、介绍类:主题和主图均为鸟类,以介绍鸟类,提高人类的保护意识为目的。
如特48《丹顶鹤》全套3枚、T79《益鸟》全套5枚邮票加1枚小型张,共18套60枚(含小型张3枚),另有2个小本票;二、象征类:主题不是鸟类,但以鸟为主图或图中有鸟,以鸟类象征某种事物、意义,如纪5、纪10、纪24.三组《保卫世界和平》邮票,以和平鸽寓意世界和平等,共31套56枚(含小型张3枚);三、附着类:因某种神话传说、戏曲、绘画、器物、工艺品等中含有鸟类形象,在介绍这些事物时,同时出出了鸟类的形象。
如:1993-14(4-2)鸳鸯形盒,主图为古代漆盒,而此盒的形状是鸳鸯。
2005-12(5-5)主题是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该童话故事讲的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主图为雏鸭和白天鹅,共44套63枚(含小型张2枚),另有2个本票;四、关系类:在介绍景物、鸟类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时,出现了鸟类图案,如T127.(4-2)保护大气环境邮票,图中出现了三只飞鸟。
2005-15《南极风光》第二、三枚,主题为南极冰山和格罗夫山,票图上出现了在此处生存、栖息的帝企鹅和南极燕鸥,共16套21枚。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20)明代版画·戏剧版本插图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20)明代版画·戏剧版本插图(1)明刻本《元人杂剧选》插图·望江亭:明顾曲斋版《元人杂剧选》刊于明万历年间,王骥德选编,黄一楷、黄一彬、黄一凤三兄弟镌刻。
图中描绘了权豪杨衙内正在望江亭中得意忘形、寻欢作乐。
而谭儿立于小船船头,手提鲙鱼,迷惑权豪,设计救危的情景。
纪50《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3-3望江亭明刻本《顾曲斋元人杂剧选》插图·望江亭(2)明刻本《元人百种曲》插图·蝴蝶梦:《元人百种曲》一名《元曲选》,明臧懋循编订,万历44年刻本,黄应光、黄应瑞、黄德珍镌刻。
描绘了包待制正伏案梦中,庭前一只大蝴蝶带领三只小蝴蝶翩翩飞来,反映了主要剧情。
纪50《关汉卿戏曲创作700年》3-1蝴蝶梦明刻本《元人百种曲》插图·蝴蝶梦(3)明刻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莺莺绣像:香雪居版《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刊于明万历42年,王骥德校注,版画由钱谷原绘,黄应光镌刻。
“莺莺绣像”据传是宋代发现于蒲东蒲救寺,当时由画院待诏陈居中临摹一幅。
明代以后,陈氏临摹的“莺莺绣像”不断被刊刻到《西厢记》插图之中,影响甚广。
T82《古典文学名著-西厢记》小型张边纸·莺莺绣像明刻本《新校注古本西厢记》插图·莺莺绣像(4)明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插图·拷红:明万历38年虎林容与堂刊本,无暇摹,黄应光镌刻。
“拷红”是西厢记里面一个重要的情节。
图绘崔老夫人坐着怒嗔,红娘跪地巧辩,莺莺门外偷听,无不把“拷红”演绎着淋漓尽致。
T82《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厢记》小型张·拷红(5)明刻本《张深之正北西厢记秘本》插图·莺莺读简:明崇祯十年刊本,陈洪绶绘图,项南州镌刻。
此图是陈洪绶六幅绘图中的一幅,构图巧妙和谐,笔法细腻有味,风格绮丽柔美,在人物与环境的结合上堪称典范。
扇子的起源和功用作者:付秀宏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10期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
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
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
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但是,中国人对扇子的使用和发展到后来却是艺术功用大于实际功能。
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
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声名遐迩。
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
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明代大书画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
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
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
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更价值不菲。
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
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女性与扇子,似乎是一对鸳鸯。
“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等诗词,美兮雅兮,脍炙人口。
执扇女子的形象,最早被唐寅画入《秋风纨扇图》。
之后,闺秀画扇雅致迭出,陆小曼的仕女,顾青瑶的山水,郭娴的金鱼,江亚南的山水,丁慕冰的耄耋,皆为洁净本色。
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求动息迷人。
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味。
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清幽深邃,令人冥思。
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
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明代绘画·明代宫廷绘画·帝王绘画(一)明宣宗朱瞻基绘画作品:朱瞻基(1399-1435),朱元璋曾孙,建元宣德,在位十年。
朝号宣宗,死后葬于景陵。
自号长春真人,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无不臻妙。
(1)《瓜鼠图》:册页、纸本、淡设色,纵28.2厘米,横38.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小鼠踞石上,回首仰望苦瓜,瓜藤攀援竹枝,长草出于石缝。
小鼠绒毛用干笔涂擦,富有质感;顾盼之情,亦很生动。
瓜叶、草丛用写意法,藤枝挥洒如草书。
笔墨多取自元人水墨花卉、竹石的画法,具较多生拙的文人画意趣。
加纳2013年《十二生肖-鼠》·明朱瞻基《瓜鼠图》山东滨州2008年戊子年纪念戳·朱瞻基·瓜鼠图明宣宗朱瞻基《瓜鼠图》原画(2)《萱花双犬图》:册页、纸本,水墨、淡设色,纵26.2厘米,横34.6厘米,现藏美国沙可乐博物馆。
图中兰花飘逸,双犬悠闲散步,神形毕肖,生动写实。
画犬以没骨法与勾勒巧妙结合,善用淡墨渴笔表现皮毛的质感,用线勾首、爪,产生虚实相合之感。
格林纳达2006年《生肖狗年》小全张·朱瞻基《双犬图》格林纳达2006年《生肖狗年》小型张·朱瞻基《双犬图》明宣宗朱瞻基《萱花双犬图》原画(3)《戏猿图》:纸本、设色,纵162.3厘米,横12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戏猿图》生动的描绘了猿的三口之家,母猿的爱怜,幼猿的调皮,公猿的活氛无不跃然纸上。
宣宗善画,尤喜画猿,有精湛的艺术功力。
三猿不仅体态各异,神情生动,且皮毛也由于墨色浓淡枯涩的巧妙运用而显出不同的质感。
山东莱芜2004甲申年纪念戳·朱瞻基·戏猿图明宣宗朱瞻基《戏猿图》原画(二)明宪宗朱见深绘画作品: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年号成化。
擅画人物、山水、花卉。
《一团和气图》:轴、纸本、设色,纵48.7厘米,横36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T.077【明、清扇面画】特种邮票T77. 明、清扇面画1982.07.31发行全套6枚发行量321.16万套(6-1) 4分明.秋林独步图(沈周) (555.66万枚)(6-2) 8分明.枯木寒鸦图(唐寅) (1312.16万枚)(6-3) 8分明.竹雀图(周之冕) (971.16万枚)(6-4) 10分明.松下题诗图(陈洪绶、白汉) (514.16万枚)(6-5) 20分清.菊花图(恽寿平) (321.16万枚)(6-6) 70分清.梧禽紫薇图(王武) (352.16万枚)邮票规格:52×31毫米齿孔度数:11.5度整张枚数:40枚(4×10)版别:影写设计者:许彦博印制厂:北京邮票厂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扇子五花八门,有纨扇、折扇、羽扇、绢扇、葵蒲扇、草扇、纸扇、檀香扇、象牙扇、甚至银扇、金扇。
最小的微型扇,直径在3厘米左右,而最大的扇子,扇面展开有2米多。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形成四大名扇:江苏的檀香扇、浙江的绫绢扇、四川的丝竹扇、广东的火画扇。
在扇面上题字绘画,约出现在西汉成帝时期,最早见于经传的是晋代王献之。
扇面大都一面作书,一面作画。
不论真、草、隶、篆,还是人物、山水、花鸟、都可以在这独特的形式中放出异彩。
扇面画是一种实用工艺美术。
扇面可以两面书写和作画。
扇面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
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其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
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1982年7月31日,为了展示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遗产,邮电部发行了《明、清扇面画》特种邮票,全套6枚。
(6-1)为《秋林独步图》。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1)清代绘画·扬州八怪(上)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清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
但八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
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把徐渭的泼墨手法发挥到顶峰。
具体说“怪”在:(1)独辟蹊径的立意,(2)不落窠臼的技法,(3)挥洒自如的笔锋,(4)特立高标的品行。
(1)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工诗词,善书画。
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籍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竹石扇面》:纸本、墨笔,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幅竹石,以石块作为前景,而将竹的主干藏于石后,仅以两三支竹枝旁逸斜出,枝上仅有数片叶,疏密有致。
1993-25《郑板桥作品选》6-1·竹石扇面清郑板桥《竹石扇面》原画《兰竹册之兰花图》:册页、纸本、墨笔,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画面仅两丛兰,聚于右上,其他部位皆为空白,疏密兰花对比明朗。
从画面可看出郑板桥将书法融入画中的艺术独创精神及高超的笔墨修养。
1993-25《郑板桥作品选》6-2·兰花册页清郑板桥《兰竹册》之兰花图《兰竹册之瓶菊图》:册页、纸本、墨笔,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郑板桥的兰竹石多以大地为环境背景,而此幅以一水盂菊花为题,勾花点叶,极富生活情趣,代表着板桥艺术上又一风格特点。
1993-25《郑板桥作品选》6-5·瓶菊图清郑板桥《兰竹册》之瓶菊图《兰竹石大中堂》:轴、纸本、墨笔,现藏扬州博物馆。
此幅构图极具匠心,上有一丛兰,下点一枝竹,其他部位皆布满岩石,配置和谐。
另外,此画的题跋很高妙,不同于其他以画为主、题跋为辅,而是书画各半。
以轮廓线勾勒山势,在随山势布局题跋,高低大小任其自然。
1993-25《郑板桥作品选》6-3·兰竹石大中堂清郑板桥《兰竹石大中堂》原画《竹石图》:轴、纸本、墨笔,现藏北京荣宝斋。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明代绘画·明四家之沈周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苏州)人。
不应科举,长期以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山水,初继家传,后取法董源、巨然,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醉心于吴镇。
笔墨坚实豪放,形成沉着浑厚的风貌。
亦作细笔,于谨密中仍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
兼工花卉、鸟兽,擅用重墨浅色,别有风韵。
也画人物,名重当时。
明四家之首。
《沈周自画像》:绢本、设色,纵71厘米,横52.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图为沈周80岁时自画像。
本幅无作者款,但其刻画真实,体察精微,晕染得当。
生动的表现了老年沈周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的形象。
莫桑比克2009年《沈周逝世500周年》小全张明沈周《自画像》《蕉荫琴思图》:纸本、设色,纵16.6厘米,横50.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左画一太湖石,老硬厚重,芭蕉一株,舒展自如,反叶为浅绿,正叶转青,虽不繁复,却变化万千。
芭蕉叶下坐一高士,合手拥琴,表情若有所思。
笔简意骇,细细品之,回味无穷。
台湾《扇面古画邮票》沈周·人物明沈周《蕉荫琴思图》原画《秋林独步图》:金笺、纸本、墨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近处画有坡石,右有古树两株,叶子虽然落尽,但岸然挺立。
树下一文士策杖而行,左上有沈周题诗一首:“兀兀小桥外,独行人不知;秋风将落叶,故向鬓边吹。
”画面的笔法,方而壮,粗而豪,字体学黄庭坚,正是沈周典型风格。
77《明清扇面画》6-1沈周·秋林独步图《庐山高图》:轴、纸本,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沈周为他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
画面上崇山峻岭,层层高叠,近似王蒙的笔法布局。
危峰列岫,长松巨木,起伏轩昂,雄伟瑰丽。
作者善于虚实、黑白的处理,画面饱满却不觉的挤迫窒息。
全画笔墨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
台湾《明沈周·庐山高》古画邮票莫桑比克2010年《沈周逝世500周年》·庐山高图沈周《庐山高图》原画《杖藜眺望图》:册页、绢本、水墨,纵38.7厘米,横60.3厘米,现藏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
雅俗共赏的《明清扇面画》银币
思雨
【期刊名称】《中国集邮》
【年(卷),期】2001(020)007
【总页数】1页(P35)
【作者】思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
【相关文献】
1.柔美与儒雅的碰撞——团扇扇面画与折扇扇面画的流变探析 [J], 杜蕾
2.中国古代花鸟画讲座(六)雅俗共赏亦庄亦谐——常州派、扬州八怪及海上诸家花鸟画 [J], 薄松年;
3.水流云在清风徐来——国博馆藏明清扇面书法探微 [J], 晏小飞;
4.扇里藏画r——宋明清扇面画艺术探析 [J], 彭秀华
5.扇与扇面艺术——读《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扇面集》 [J], 倪明;沈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1)清代绘画·清初六家之恽寿平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
又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横山樵者等,江苏武进人。
工诗文,善书画,尤精花鸟。
创造“仿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所画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画法工整,明丽简洁,天趣盎然。
(1)《菊花图扇面》:纸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三色菊花,构图均衡,造型优美,富有生机。
绿叶用写意画法,更显摇曳扶疏,花瓣兼工带写,正是恽派“没骨技法”的典型风格T77《明清扇面画》6-5清恽寿平·菊花图扇面清恽寿平《菊花扇面》原画(2)《牡丹图1》:册、纸本、设色,纵28.5厘米,横4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出自恽寿平、王翚《花卉山水合册》。
图绘紫、红、白牡丹三枝,或正或侧,曲尽变化,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分都仔细交待,毫无松散之处。
全图设色明丽鲜艳,别有一种清新俊逸、高雅脱俗之神韵。
圭亚那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纪念》恽寿平·牡丹图清恽寿平《牡丹图》原画(3)《牡丹图2》: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中一枝粉白牡丹从右下斜伸而出,层层叠叠盛开。
叶用细线精勾,花瓣则用浓淡之色渲染,极富质感。
全图清新秀雅,令人赏心悦目。
台湾《牡丹图电子邮票》·清恽寿平·牡丹图台北《牡丹图电子邮票》纪念戳·清恽寿平·牡丹图清恽寿平《牡丹图》原画(4)《出水芙蓉图》:册页、纸本、设色,纵27.5厘米,横35.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出自恽寿平《山水花鸟册》中的一开。
图绘大叶荷花一枝,莲花怒放,绿叶扶疏。
叶之正反偃仰,老嫩枯荣,刻画细腻生动。
作者以“粉笔带脂”“色染水晕”画花瓣,石绿花青写荷叶,画风艳冶秀逸,为恽氏没骨花卉中的精品。
HP2003年《贺年邮资明信片》C组4-3恽寿平·出水芙蓉图清恽寿平《出水芙蓉图》原画。
《明清扇面画》
《明清扇面画》邮票全套6枚,于1982年7月31日发行。
邮票所选的扇面画都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画家的得意之作,分别为:沈周的秋林独步图、唐寅的枯木寒鸦图、周之冕的竹雀图、陈洪缓的松下题诗图、恽寿平的菊花图和王武的悟禽紫薇图。
六幅扇面既有表现山水、人物的,也有表现花鸟的;从设计手法上讲,既有酣畅淋漓的水墨写意,又有精雕细琢的工笔重彩,可谓各领风骚。
该套邮票由许彦博设计,他将邮票设计成长方形,并以白色补底,显得和谐自然,符台扇面画的意境和内在气质。
《明清扇面画》从题材、设计、印制上说,都可称得上是一套佳作,展示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遗产。
古代绘画邮票历来受人们喜爱,T77“明清扇面画”作为我国发行比较早的古代绘画邮票之一,其画作均出自名家之手,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邮票名称:《明清扇面画》
邮票志号:T77
发行日期:1982-07-31
邮票规格:52×31毫米
齿孔度数:11.5度
版别:影写版
设计者:许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