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215.0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protection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sGB 50223—2008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08年 7 月 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0号现批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223-2008,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其中,第1.0.3、3.0.2、3.0.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0八年七月三十日前言本标准系根据建设部[2008]建标第6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研究和教案单位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初步调查总结了汶川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建筑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本次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本次修订,考虑到我国经济已有较大发展,按照“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某些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并在全国范围内较广泛地征求了有关设计、科研、教案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继续保持1995年版和2004年版的分类原则:鉴于所有建筑均要求达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对需要比普通建筑提高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并主要采取提高抗倒塌变形能力的措施。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对地震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根据建筑物使用性质、地震烈度、结构形式等因素,可以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分为不同的分类。
一、场所分类1.居民住宅:包括单元楼、别墅、宿舍等住宅区的建筑物。
该类型建筑通常要求抗震设防等级为一般设防或较高设防。
2.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医院、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的建筑物。
该类型建筑人员密集,重要性较大,通常要求抗震设防等级为高设防或特殊设防。
3.生产设施:包括工厂、仓库、电厂等生产设施的建筑物。
该类型建筑通常需要适应生产设备的安全要求,要求抗震设防等级为较高设防或特殊设防。
4.特殊场所:包括大型体育馆、博物馆、金融机构等特殊性质的建筑物。
该类型建筑需要严格抗震设防,通常要求抗震设防等级为特殊设防。
二、地震烈度分类1.低烈度区:位于地震烈度为6度以下的地区,一般设防即可满足要求。
2.中烈度区:位于地震烈度为6-7度的地区,要求较高设防或特殊设防。
3.高烈度区:位于地震烈度为7度以上的地区,要求特殊设防。
三、结构形式分类1.砖混结构:采用砖和混凝土构件进行搭建的建筑结构。
该结构通常需要加固处理,要求较高设防或特殊设防。
2.钢结构:采用钢材构件进行搭建的建筑结构。
该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要求一般设防或较高设防。
3.混凝土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搭建的建筑结构。
该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要求一般设防或较高设防。
4.轻钢结构:采用轻型钢材进行搭建的建筑结构。
该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设防或特殊设防。
四、设防等级分类1.一般设防:适用于烈度为6度以下的地震区域,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严重破坏,保证人员安全撤离。
2.较高设防:适用于烈度为6-7度的地震区域,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只发生轻微破坏,保证人员安全撤离。
3.高设防:适用于烈度为7度以上的地震区域,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只发生可修复的破坏,保证人员安全撤离。
xx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2008.7.30发布2008.7.30实施1总则1.0.1为明确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
1.0.3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1.0.4制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的行业标准,应遵守本标准的划分原则。
本标准未列出的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按专门规定执行。
2术语2.0.1抗震设防分类Seismic fortification category for structures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设防类别划分。
2.0.2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0.3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3基本规定3.0.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2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注:区段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分类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建筑分类标准不同也就意味着投入成本不同,但共同的是要保障安全。
小编就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大家说明一下。
基本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甲类建筑在地震破坏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次生灾害指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强腐蚀物质大量泄露或其他严重的次生灾害。
乙类建筑属于地震破坏后会产生较大社会影响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或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包括城市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和人流密集的的大型公共建筑等。
丁类建筑,其他地震破坏不致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轻微。
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无次生灾害的单层仓库等。
抗震防灾建筑①医疗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以下规定三级特等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甲类。
大中小城市的三级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甲类。
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县及县级市的二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乡镇主要医院住院部、医技楼,县级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挥、通信、运输系统的重要建筑,县级以上的独立采、供血机构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乙类。
工矿企业的医疗建筑,可比照城市的医疗建筑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医院的级别,三级医院指该医院总床位不少于500个且每床不少于60m2,二级医院指床位不少于100个且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m2。
三级特等医院为极少数承担特别重要医疗任务的三级医院。
②消防车库及其值班用房,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乙类。
③大中城市和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县级以上抗震防灾指挥中心的主要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乙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2008.7.30发布2008.7.30实施1 总则1.0.1 为明确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
1.0.3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1.0.4制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的行业标准,应遵守本标准的划分原则。
本标准未列出的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按专门规定执行。
2 术语2.0.1抗震设防分类Seismic fortification category for structures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设防类别划分。
2.0.2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0.3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3 基本规定3.0.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2 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注:区段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如下:
1. 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分类:
a. 砖木结构:包括砖混结构和木构架结构等;
b. 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剪结构等;
c. 钢结构:包括钢框架结构、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等;
d. 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混合结构:结合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优点。
2. 根据设计抗震性能要求分类:
a. 一般设防:适用于一般公共建筑或住宅小区等非重要建筑物,要求在小震动作用下不出现结构破坏;
b. 中等设防:适用于较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等,要求在中等强度震动下具有一定的耐震能力;
c. 高等设防:适用于关键公共建筑、医院、大型商场等,要求具备较强的抗震性能,在一定程度的大震动作用下保持完整和功能的继续使用;
d. 特别设防:适用于重要场所,如核电站、计算机中心等,要求在大震动作用下以及附加的地震效应下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性。
3. 根据地震烈度分类:
a. 低烈度区:地震烈度等级I-III的地区;
b. 中烈度区:地震烈度等级IV的地区;
c. 高烈度区:地震烈度等级V、VI的地区;
d. 极高烈度区:地震烈度等级VII以上的地区。
4. 根据地质条件分类:
a. 稳定地基区:地质条件较好,地质灾害较少的区域;
b. 不稳定地基区:地质条件较差,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
c. 液化区:地质条件极差,容易发生土壤液化的区域。
以上是常见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可以选择适合的分类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主要是为了根据地震的灾害程度,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确定适当的抗震设防要求。
这些分类标准通常基于地震烈度、地震波动性质、建筑物类型和结构形式等因素。
下面是一个基于这些因素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示例:1.地震烈度分类:地震烈度是以地震破坏为基础的参数,可以用来描述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常见的地震烈度的分类包括:轻微烈度、中度烈度、较大烈度和特大烈度。
根据地震烈度的分类,可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
2.地震波动性质分类:地震波动性质是指地震波的周期、频率、振幅等参数。
不同的地震波动性质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根据地震波动性质的分类,可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
3.建筑物类型分类:建筑物类型是指建筑物的用途和结构形式,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影响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建筑物类型来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等级。
4.结构形式分类:结构形式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钢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在地震中的表现和性能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结构形式来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等级。
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可以将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为多个等级,如一级、二级、三级等。
不同等级的抗震设防将对建筑物的设计、材料选用、结构布置、施工工艺等提出不同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当然,这些分类标准是根据实际需要和经验总结得出的,并且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