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之父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陈鹤琴说的名言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以下是一些陈鹤琴所说的名言:
1、教育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单靠学校里的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父母、保姆、孩子本人和周围环境的密切配合。
2、幼稚园教育是要把儿童培养成为“有活泼的精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有助人的常识,且更有用的一副身心健全的身体”的人。
3、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
凡是儿童能够做的而又应当做的,我们都应该让他做。
凡是儿童所能够了解的,我们都应该用浅显的言语向他说明。
4、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5、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6、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7、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8、做人处事一定要诚实、虚心、刚强、有恒心、有毅力、负责任、爱护弱小、有牺牲精神,对己对人都要诚实。
9、困难不能使人贫乏,贫乏的是没有志向和理想。
10、教育不是教人,而是教人做事。
陈鹤琴(1892-1982)——中国幼教之父生平简介陈鹤琴,男,汉族,1892年3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
1982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 0岁。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秋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
1914年公费留美。
先在霍普金斯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硕士学位。
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兼任园长。
1927年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长。
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1949年至1959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
1955年任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
1964年被推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市主任委员。
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1979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及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鹤琴病逝后,江泽民于1988年11月20日为陈鹤琴先生雕像墓碑落成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研究内容陈鹤琴对儿童教育的研究既广泛又深刻。
首先,他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
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体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百科全书”。
陶行知为之作了《源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序言,肯定该书是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
其次,他潜心研究幼儿园教育。
于1923年春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课程、设备、故事、读法(识字)及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项的实验研究。
在此基础上,陈和勤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15条,系统阐明了我国幼儿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课程的中心与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师生关系、家园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
此外,还组织群众性的优质教育和儿童教育学术团体。
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新儿童教育》等刊物。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福禄培尔,作为幼儿教育的奠基者和倡导者,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实践,也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禄培尔的教育观点早已在19世纪末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他提出的“幼儿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观点,被视为幼儿教育的基石。
他认为,幼儿阶段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交能力。
福禄培尔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倡导自由和愉快的学习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福禄培尔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帮助儿童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其中,游戏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游戏,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还提出了“幼儿花园”的概念,认为幼儿应该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福禄培尔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重视,影响了很多教育家和教育机构。
他的理念也被广泛应用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成为了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福禄培尔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园教育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幼儿园成为了注重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场所。
然而,福禄培尔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批评。
有人认为,福禄培尔过分强调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了教师的角色和指导作用。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了孩子的内在发展,但在知识传授方面有所欠缺。
此外,福禄培尔的教育方法依赖于幼儿园的良好条件和资源,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并不适用。
在今天,福禄培尔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理念引领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醒我们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兴趣,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完善福禄培尔的教育方法,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幼儿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而教育一直被视为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陈鹤琴纪念馆,对他的教育理念和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观后感。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他认为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最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灵都需要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他坚持了激发孩子主动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
他主张幼儿教育应该以观察、游戏、实践为基础,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主动性为目标。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社交能力,通过课堂合作和独立自主的活动,让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会分享和合作。
除了教育理念,陈鹤琴还在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为中国的幼儿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社会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陈鹤琴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幼儿教育的方法。
他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园成为一个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地方。
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今天的幼儿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幼儿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孩子们天生好奇心强,他们渴望探索和发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压抑了他们的天性。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整体发展。
在陈鹤琴的教育理念中,态度和品德同样重要。
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智力和技能,还要教育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对待他人。
通过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我们能够培养出更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最后,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育环境,而幼儿园应该与家庭形成有机的关系,共同培养孩子。
在当今社会,由于家庭条件和工作压力的影响,很多家长缺乏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在六朝古都南京,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鼓楼。
鼓楼高岗之上,坐落着中国幼儿教育研究的发源地——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走进鼓楼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汉白玉雕像,他就是鼓楼幼儿园的创始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19岁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22岁考取庚款留学美国,就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受进步主义现代教育思想浸濡。
为了研究儿童心理,探寻适合国情的科学化、大众化的幼稚教育道路,1923年,陈鹤琴在自己的住宅里办起幼稚园,取名南京市私立鼓楼幼稚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中心。
陈鹤琴试图在鼓楼幼稚园的试验田里,将西方的教育学说同中国的具体条件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
1927年,他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在南京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做实验。
为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他与陶行知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辅导。
一、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起源陈鹤琴为什么要创办鼓楼幼儿园,要从陈鹤琴的教育经历及思想起源说起。
1.从民间私塾到美国大学。
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7岁在家乡上了私塾。
私塾给他留下了“六年最宝贵的光阴,除了认识三四千字以外,可说几乎完全付之东流”的坏印象,陈鹤琴用“惋惜、感慨、痛恨”表达自己对读死书的质疑。
正是因为有读死书、死读书的切身感受,陈鹤琴后来大力倡导教活书、活教书的理念。
1914年,踌躇满志的陈鹤琴与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起,踏上庚款留美的邮船。
与陈鹤琴同船去美国的,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陶行知。
从赴美开始,两人便结下不解之缘,同时任职东南大学教育科,相互支持创办幼稚园、学校、师范院校,合作成立各类社团。
志同道合的理想,让他们成为一生的挚友。
在美国,陈鹤琴先后就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幼教之父”陈鹤琴教子名言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
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教系主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盛赞陈鹤琴“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才能喜欢他。
他为什么能对孩子们那样诚心诚意,体贴入微,以致能考虑周到,设想细致呢?那是因为有一颗赤炽的热爱孩子们的心。
”
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应当以“循循善诱”为依归,不应当以力迫威胁为能事。
虽引诱和威胁都使得小孩子服从,但小孩子心里的愉快与不愉快则不可以道理计了。
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如果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
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指挥他们的小孩子。
……如果必定要命令小孩子的时候,那末一定要叫小孩子服从的。
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表示赞许和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小孩子看。
小孩子生来无知无识,善恶是非的种种观念要慢慢儿在后天形成的。
……平日做父母的对于善恶是非显出一种态度而小孩子听了看了无形中受着影响的,也是一个方法。
幼稚期(自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
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
……小孩子不仅喜欢做事的途径,也喜欢得着做事的结果。
我们现在遽尔叫他半途中止岂不是剥夺他对于做事成功的快乐,岂不是使他养成一种有始无终的坏习惯吗?
游戏对小孩子有什么好处呢?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
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游戏的环境,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
小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个人的感情去刺激他作事的动机,年纪大的的候,我们须教他明了作事是要顾到公共祸福的。
总起来说,小孩子(1)好游嬉的,(2)好奇的,(3)好群的,(4)好模仿的,(5)喜欢野外生活的,(6)喜欢成功的,(7)喜欢别人赞许他的……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
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小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相当的东西玩,相当的事情做,要晓得不玩不做,不会发展的。
人之爱人须要天天做的,不要我今天爱人,明天就不爱了。
尤须在小的时候学习的,小的时候已经有爱人的行为,那末到了成人的时候,自然而然也能够爱人民了。
……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
做父母的要他们的小孩子将来成为有道德的人物,当小的时候即须教以顾虑他人安宁之道。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做教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
我们常常看见做父母的偏爱子女,适足以害子女。
所以做父母的,如果真正爱子女,就不应当偏爱子女,不应当偏憎子女,须以公平正直的手段对待子女。
做父母的,当小孩了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应当重责其事,轻责其人。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
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惩罚是不得已而使用的一种消极方法,使用的目的不过是刺激儿童教他们改过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