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践与现代白话文运动
- 格式:pdf
- 大小:270.46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翻译有什么作用?8.1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8.1.1“译何为”与翻译目的论“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而更多的是要落在“应该”一词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些翻译理论流派,其中有尤其是“目的学派”的理论作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弥补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也为思考“译何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弗美儿发展起来的翻译模式。
他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动,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动。
任何行动都必须有目的”狭义角度下的翻译“目的”: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这个目的有三种因素: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如谋生);目标与环境中译文的目的(如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体现某种语言结构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弗美尔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
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
若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不难看到,弗美尔所指的“目标”,“功能”与“意图”与“译何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目的,是翻译应该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实现原文的原动力;制定目标,实际上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个坐标;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最终完成到底能起何种作用的具体体现;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采取,涉及到“欲何为”的关键所在。
8.1.2“译何为”与译之“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果说“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那么译之“用”则是对翻译所实际发挥作用的揭示。
首先,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翻译观的确立为前提。
翻译观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它决定着对翻译的理论思考以及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取向。
浅谈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雷博文说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初中的语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常常用n作a来表示名词作形容词,当时也只是略觉方便,却不曾料想今日会谈谈和此事有关的发现。
就我而言,算起来看过的英语语法书不下5本,《各个击破》,《语法大全》,不在话下。
但学了多年的语文,也未看过语文的语法书。
上纠正病句的习题课,常常是用英语里面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以及各种语法规则来解释,反而略觉轻松。
上学期英语书本里出现no way一短语,中文译作“没门”,一看到不禁连连拍手叫好,没想到竟能翻译得如此恰当。
想着之前也在英语小说里面看过类似的词语和短语fresh hand,可译作大家熟悉的“新手”,high-end可译作高端。
类似的词语不胜列举。
私以为这些词语应该都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却非常普遍的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于是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也多次和朋友谈道。
在网上看到一位仁兄纠结于“温暖”二字。
大多数人应该潜意识里面抱有这样一种观点:中文英文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其相关联都是很少的,不约而同的有同一种用词方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然而“温暖”和“warm”都不仅有暖和的意思,都还包含温馨,幸福之感,这种引申含义相同的巧合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搜集了很多古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镜花缘、五色石、金瓶梅、封神演义、醒世姻缘传、三言两拍。
对这些词进行检测。
把这些古书全放在Microsoft Word 里,在“查找”里搜索,发现“温暖”在古时汉语里只有客观世界的“温暖”,而没有主观世界的“温暖”。
这样的话,基本可以判断是“温暖的用法是在近代以来经西方文化传过来的。
其实究其影响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1.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白话文运动。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延安大学外语学院期末论文鲁迅与瞿秋白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科目中西翻译史姓名薛亚男学号 11051007 指导老师田玲二〇一二年七月四日鲁迅与瞿秋白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摘要:鲁迅与瞿秋白是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代译风的开创者。
他们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和中国现代翻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鲁迅和瞿秋白同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和白话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其翻译思想有着共性的的一面,也存在着诸多分歧。
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问题与鲁迅进行了商榷。
瞿秋白强调要用“绝对的白话”去解释,与他鼓吹欧化文艺的大众化和革命大众文艺的创造紧密相连。
鲁迅翻译主要着眼于提高而不是普及,目标在于精神界之战士,还不是暂时与文学和翻译无缘的大众。
鲁迅和瞿秋白都注重翻译的功用性,但鲁迅始终没有否认文学与翻译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及其本体的目的与特征。
关键词:鲁迅;瞿秋白;翻译思想;共性;分歧一引言鲁迅和瞿秋白有着太多的共同和相似之处。
他们二人在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是与其所从事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
作为亲密的战友,鲁迅和瞿秋白在表达对翻译问题的看法时,虽然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彼此之间又始终保持着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甚至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为了纪念这两位译界前辈,同时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他们在译介国内外先进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可贵的学术批评态度,本文旨在对鲁迅和瞿秋白在翻译思想中的共性与分歧进行探讨。
鲁迅和瞿秋白的最大的共同点是对翻译和汉语发展关系的认识。
瞿秋白努力从事汉语拉丁语化,希望通过语言大众化达到文艺大众化,从而完成群众革命启蒙和战争动员宣传任务。
鲁迅则从日语在翻译中不断添加新表现法而臻于完美的事实得到启发。
如何通过翻译来发展汉民族语言?鲁迅认为“宁信而不顺”也是一种译本,而“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化思想家,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语言翻译实践以及对文字的重构与创新,对当时的文坛和后世的语言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翻译实践中。
鲁迅是首位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进入中国的作家,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名著译成了汉语,为中国引进国际先进社会理论和思想提供了语言基础。
他的翻译风格简练明快,富有文学性和力量感,为后来的翻译界树立了典范。
鲁迅在文字的重构与创新方面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理论主张“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使读者更易读懂。
他对传统文言文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得汉语成为一种更加接近口述语言的书面语。
鲁迅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开启了现代汉语的时代,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语言发展提供了范例。
鲁迅的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汉字的改革方面。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破字”、“简字”等汉字改革的理念,主张简化复杂的字形,以利于识字和阅读。
这些观点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虽然鲁迅没有亲自参与到具体的汉字改革中,但他的观点为后来的汉字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鲁迅的文学作品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口语和民间语言,他通过刻画人物和描写情节,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使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鲁迅的语言风格深受后来的作家和文学创作影响,使汉语逐渐从正式和庄重的文学语言转向生动和通俗的表达方式。
鲁迅的语言翻译实践、文字的重构与创新、对汉字改革的影响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通过将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成汉语,为中国引进国际先进思想提供了基础;他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汉字改革理念,推动了后来的汉字改革;他的文学作品使汉语表达更加生动多样。
鲁迅以其独特的贡献和影响,为中国现代汉语的形成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胡适的翻译与白话文学作者:曹文刚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5期曹文刚(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胡适最先公开提出以翻译文学改革中国文学,极力主张用白话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来推动白话文学。
他的白话文学翻译思想,给中国的语言文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胡适的白话文学翻译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迅猛发展,宣告了文言作为主流话语的退场。
胡适倡导的白话文学翻译促进了语言变革,其影响超出文学范围,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胡适;翻译;白话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5-0055-02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五四’时期,中国精英知识分子依据西方的现代性经验,推行‘新文学’运动。
”[1]171胡适在1917年1月号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八事”主张与旧文学彻底决裂,由此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的大幕。
胡适非常推重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胡适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不算多。
他在30多年里共翻译了几十首诗歌和两部《短篇小说集》,此外,他还翻译了《娜拉》(与罗家伦合译)和杜威的《哲学的改造》(与唐擘黄合译)。
胡适在翻译实践、翻译思想和翻译批评方面都颇有建树,他还是翻译的赞助人。
在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长期间,他主持编译出版了许多作品,胡适不仅是用白话写诗的第一人,而且是用白话译诗的第一人,他借助翻译提倡白话文,掀起了文学革命,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变革。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翻译思想胡适提倡白话文学翻译来自于他的白话文学主张,与他倡导新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他认为,中国文学早已腐朽不堪,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文是滋生愚昧落后的土壤,必须废除文言而以白话取代之,否则,中国就没有再生的希望。
在胡适看来,如不改造旧文学,中国文学就无路可走,国家也会因此而衰败,文学改良实在是迫在眉睫。
从“白话文运动”看鲁迅先生的对现代汉语的伟大贡献欧阳柏林“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
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他创作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他所翻译的大量外国的文学作品、自然科学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引自《中国现代文学》)一九三四年七月,鲁迅先生在《忆韦素园君》一文中指出“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韦素园的不足:“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仔细琢磨却发现,鲁迅先生好像也是在说自己。
以至于他为韦素园而抱愤的一段话成了自己死后难免被人污蔑的预言:“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或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之,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衒(炫耀),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
”鲁迅先生去后几十年来,受褒奖不少,因为了解、理解鲁迅先生的人很多;但遭攻击也偶有,因为世上总不乏误解甚至于恶解鲁迅先生的“……无聊之徒”。
“去鲁迅化”本质上是反对鲁迅先生所树立的文人个性:“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
鲁迅先生所树立的文人个性是照妖镜,当代文奴们的丑陋嘴脸在照妖镜前毕现无余,“去鲁迅化”目的就是想毁掉这照妖镜,为他们遮羞盖丑。
对于恶解鲁迅先生的人,说什么都无用,所以本文只想谈谈鲁迅先生的对现代汉语的伟大贡献,给“不了解、不理解、误解”鲁迅先生的人做点解释,以便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以便正视“鲁迅先生过时了”“去鲁迅化”等错误言论。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黧塑.;惫凰.浅谈中国翻译艾中的翻译原则马超(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湖南衡阳421005)喃要]翻译,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活动,还是作为一项职业、一种知识菇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原则也是与时俱进。
本文拟从中国翻译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分析不同时期的翻译原则,以此浅谈不同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影响。
陕键词]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实践翻译原则是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标准,是识别翻译作品优劣的试金石。
不同时期的译者们对如何翻译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提出了不同的翻译原则,这些原则导致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呈现出不同特点。
一、中国翻译史发展的主要时期1)译经时期。
隋唐时期为我国翻译史上的译经时期,佛经为翻译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时期,更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为代表的翻译家,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2)西学东渐时期。
明末清初为我国翻译史E的西学东渐时期,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译介了大量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西方科学著作,确定了这个时期翻译作品科技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翻译使中国首次见识到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
这次科技翻译浪潮中出现了被誉为译界“三杰”的梁启超、林纾、严复等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3)新潮传播时期。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一”五四”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
“五四”以后,翻译主题转为社会科学和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白话文逐渐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都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掀起了翻译界、文学界的新潮运动。
4)创新立业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初期国家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任泽东选身§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了大量的人力,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中国作品也被介绍给外国读者。
关于鲁迅翻译武者小路实笃剧作一个青年的梦的态度与特色! 杨英华一 序一个青年的梦是武者小路实笃32岁时创作的戏剧作品。
连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1月到10月的 白桦杂志上。
次年由洛阳堂出版了单行本。
全剧共四幕,内容是一个青年由不识者带领参加各种有关反战活动。
他有时是听众,有时是参与者。
登场人物有亡灵、乞丐、神、恶魔等,四幕的内容各不相同,可独立成篇。
3年后的1919年,鲁迅着手翻译此剧,题为 一个青年的梦。
连载于8月到10月的 国民公报。
途中因此杂志被禁止发行,后由 新青年全部连载发表于第七卷第二号到第五号(1920年1月到4月)。
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了单行本,5年后又由上海北新书局再版,共发行了7版。
鲁迅后来在 壁下译丛(1927年)中又翻译收录了实笃的4篇文章∀。
1936年鲁迅在上海曾与实笃见过一面,鲁迅告诉他 一个青年的梦销路很好#。
鲁迅在 译者序中对此剧作了这样的评价:∃我因此便也搜求了一本,将他看完,很受些感动,觉得思想很透彻,信念很强固,声音也很真%。
&翻译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选择作品的问题。
译者首先要赞同作品的思想,对内容产生共鸣。
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使读者和译者一样对作品的价值有共同的认识。
否则,翻译出的作品就没有意义。
鲁迅也在翻译 一个青年的梦时,遇到了选择的问题。
他在 译者序中直言道:∃ 一个青年的梦却很可以翻译。
但当这时候,不很相宜,两面正在交恶,怕未必有人高兴看。
晚上点了灯,看见书脊上的金字,想起日间的话,忽然对于自己的根性有点怀疑,觉得恐怖,觉得羞耻。
人不该这样做,∋∋∋我便动手翻译了%。
(鲁迅为能否得到读者的理解犹豫过,但 一个青年的梦是反战的呐喊和促进人性觉醒的作品,读者读了一定会得到理解的。
鲁迅抱着这样一种强固的信念,翻译了长达31万字的剧作 一个青年的梦。
这是鲁迅翻译日本文学的第一篇作品。
第二个问题是对作品的翻译态度。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脉络易经;谢楚【摘要】中国的翻译研究经过古代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基本的理论雏形。
到鸦片战争以后,在翻译实践广泛开展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
近代中国的翻译研究表现为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翻译“科学论”的萌生与翻译“艺术论”的确立。
从此,中国翻译研究者初步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两大基本属性,触及翻译活动的本质,翻译学在中国开始逐渐具备较为完整的轮廓。
%Some rudimentary theoretical models of translation had come into being after ancient timesin China. After 1840, when the Opium War broke out,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expanding tremendously, people in China stud- ied translation more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In mod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re were two obvious themes:"sci- entific approach" and "artistic approach". For the first time,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sts realized thetwo basic char- acters of translation, thus getting close to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began to show its own bluenrint.【期刊名称】《武陵学刊》【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126-130)【关键词】中国近代;翻译学;发展脉络;“科学论”;“艺术论”【作者】易经;谢楚【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轰开。
现代白话文阅读与写作指导实践现代白话文阅读与写作指导实践现代白话文的出现,标志着中文写作风格的一次重大变革。
与古文相比,现代白话文更加通俗易懂,用词简洁明了,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在现代社会中,掌握现代白话文的阅读与写作技巧,对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提高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探讨现代白话文的指导实践。
一、现代白话文阅读指导实践1. 了解白话文的特点现代白话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语句通顺,结构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
其次,用词直观易懂,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注重表达清晰和简单明了。
因此,在阅读现代白话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2. 广泛涉猎白话文作品为了熟悉现代白话文的应用场景和不同领域的写作风格,我们需要广泛地涉猎白话文作品。
可以选择阅读报刊杂志、散文随笔、小说等不同类型的作品,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词汇量和阅读速度。
3. 提高阅读效率与技巧在阅读现代白话文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大胆略读。
即通过快速扫描一篇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阅读。
第二,注重关键词汇。
通过捕捉文章中的关键词汇,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意思。
第三,强调重点句子。
特别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往往是作者表达观点的重点。
第四,善用背景知识。
在阅读时,可以通过扩充自己的背景知识,提高对某些专业性文章的理解能力。
4. 学习模仿优秀白话文作品学习模仿优秀的白话文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白话文写作技巧。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白话文作品进行仔细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然后尝试模仿其中的一些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二、现代白话文写作指导实践1. 树立写作目标在进行白话文写作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标。
是要表达个人观点,还是要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或者是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等。
对白话文运动的评价
白话文运动是一种旨在推广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活动,它的出现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运动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交流,消除语言障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白话文运动不仅能够促进社会交流和沟通,还可以提高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并且更好地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他人。
这种运动还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各种专业领域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此外,白话文运动也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平台。
通过参与这种运动,人们可以用简单易懂、富有创意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工作、社会等方面的看法与感受。
总之,白话文运动是一项具有非常积极意义和价值的活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语言障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还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和沟通,提高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个运动中来,为推广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出自己的贡献。
【话题】回望百年前的现代白话文运动文\本刊特约撰稿王一冰1917年初,一份名为《新青年》的杂志发表了胡适的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不久,杂志主笔陈独秀便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以为呼应。
由此,以白话文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现代文学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回首百年,时间的进程运行到了2017年的刻度上。
百年前的喧嚣早就逝去,白话文和白话文学早已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语,一词一句。
我们抒情、争辩、阐述、告白、述说、吟诵,都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着这份遗产的规约。
1917年,肇始于《新青年》的现代白话文学运动,发出了变革社会的新声。
国运多舛。
一百多年前,东西方文明大冲撞引发了国人普遍的文化焦虑。
越来越多开眼看世界的人,深刻意识到文言分离对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国际化的阻碍。
青年知识分子们积极地策动了现代白话文学运动。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都将矛头对准了文言书面语体系和传统文学。
他们要彻底废弃旧语言和旧文学,引发了一批青年学人的积极回应。
没有谁比年轻人更热衷于摧毁与起哄的了,然而许多年轻人的鼓噪,除了分贝,还能贡献什么呢?两个巨大的尴尬,从一开始就摆在新文学阵营的面前。
林纾:双簧戏钓出的“大鱼”如何突破自己的朋友圈局限,将语言和文学的变革拓展向全社会,是新文学阵营面临的第一个尴尬。
新文学阵营尽管组织了许多理论文章,但是敌人迟迟不见出现。
被新文学阵营树立为标靶的旧语言和旧文学根本不理睬年轻人的呼吁。
无响应的呐喊,终将消磨于历史无情的喧哗。
时间到了1918年,新文学阵营实在耐不住没有敌人的寂寞,自导自演了一出精彩的双簧戏,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写信,向白话文学发起恶毒的攻击,再由刘半农回信对其进行严厉的驳斥,双方的通信刊登在《新青年》上。
这一出双簧戏,终于引出了一条“大鱼”——林纾。
林纾是个奇怪而矛盾的存在。
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的文学青年,都是读着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长大的。
从这个角度说,林纾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和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清末民初的翻译实践与“文言的终结”时世平【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3【复印期号】2013年03期【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2年5期第79~84页【英文标题】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 En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作者简介】时世平,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的翻译实践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向,一是意译方式,二是直译方式,前者以严复等封建士大夫为代表,后者以周氏兄弟等精英知识分子为代表。
严复等人立足于汉语,以汉语为中心,强迫外来语迁就汉语的传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中西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系统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与严复等人以中化西的视野及中国文化优势论不同,鲁迅将中西文化作为两大相互平行并各具价值的文化体系来对待,意在借《域外小说集》的直译方式,为中国小说现代化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新形式。
由于受到章太炎语文观的影响,周氏兄弟倾向使用古奥语体翻译中国传统小说里完全没有的西方象征主义与心理描写,这是一种对先秦古汉语近乎偏执的使用,且逐字逐句地对应外文的内容甚至是语法,这无疑是对文言文表达能力的一种极限试验,很难被当时读者所接受。
从严复等人到周氏兄弟的翻译实践,将文言对于现代思想的涵纳能力做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失败,预示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言对于西方文化翻译的失败。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翻译实践促使了“文言的终结”。
【日期】2012-05-20【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言一“在历史上,一个大的文化运动往往有一个翻译运动伴随或作为前驱。
中国在19、20世纪之交酝酿着一个文化上的巨变,也有一个翻译运动应运而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