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基础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5.32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推拿科普知识中医科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来刺激儿童的经络穴位和肌肉组织,以调节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小儿推拿的八个方面。
一、小儿推拿的基本理论小儿推拿的基本理论:脏腑娇嫩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功能尚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较弱。
形气未充是指小儿身体形态和气息未达到成人水平,脏腑功能不完善。
生长迅速是指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适应能力逐渐增强。
小儿的病理特点:小儿的病理特点主要是易受外邪侵袭、易传变、易虚易实、寒热夹杂等。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同时,小儿的病情容易发生变化,常常寒热夹杂,虚实互见。
小儿推拿的基本原则:小儿推拿的基本原则是调和阴阳平衡,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小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二、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推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沿着一定的方向推动皮肤,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和经气循环。
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一定部位按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捏法:用手指捏拿肌肉或穴位,可以刺激穴位和经脉,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
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在一定部位摩挲,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和经气循环。
拨法:用手指在肌肉或经络上轻轻拨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搓法:用手指或手掌在一定部位搓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和经气循环。
按法:用手指或手掌在一定部位按压,可以刺激穴位和经脉,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
拿法:用手指捏拿肌肉或穴位,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气血流通。
三、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如太阳穴、印堂穴、鱼腰穴、睛明穴等,可以调节头面部的气血流通,缓解头痛、眼睛疲劳等症状。
颈胸背部穴位:如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等,可以调节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缓解咳嗽、哮喘、胸闷等症状。
小儿推拿知识点总结一、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1. 按摩整体理论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是按摩整体理论,即通过手法按摩刺激人体特定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 促进血液循环小儿推拿可以促进小儿的脏腑功能,加速气血运行,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增强体内的免疫力,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3. 改善免疫系统通过小儿推拿可以调整小儿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感染和发病的风险。
4. 调理脏腑功能小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脏腑功能,帮助小儿顺利消化吸收食物,排毒养生,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5. 促进身心健康小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刺激神经系统,平复情绪,促进睡眠,改善小儿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二、小儿推拿的操作技巧1. 推拿手法小儿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推、拉、摇、按、揉、点等基本手法,可根据小儿的体型、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手法柔和、轻柔、得当。
2. 按摩部位小儿推拿的按摩部位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背部、胸腹部、四肢等部位,需要根据小儿的具体病情和年龄进行选择。
3. 预防常见疾病小儿推拿能够预防和调理包括感冒、发热、咳嗽、消化不良、便秘等常见小儿疾病,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小儿推拿适用于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差、容易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对改善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2. 禁忌症小儿推拿并非所有小儿都适用,特别是对于有急性感染、皮肤疾病、骨折、出血倾向等情况的小儿需要禁忌推拿,避免病情加重。
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1. 专业医师指导小儿推拿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医师会根据小儿的具体病情、年龄等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拿操作。
2. 父母配合在小儿推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积极配合医师的操作,保持小儿的舒适和安全。
3. 注意环境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选择一个温暖、安静的环境,保持小儿的舒适和安稳。
4. 适当选择时间适当选择小儿的状态良好的时间进行推拿,避免在小儿身体虚弱、情绪不佳的情况下进行推拿。
小儿推拿搞定常见病(六)小儿推拿基本常识本文约22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读完将会明白小儿推拿的基本常识,包括小儿推拿的适应证、禁忌证、要求等内容。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疏经通络,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顺序,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
小儿推拿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其机理是通过刺激经络,可使小儿气血调和、饮食不偏、正常发育,从而达到未病先防之功效;当其处于疾病期,可激发人体正气以抗邪,从而达到既病防变之目的。
无论治疗外感还是内伤疾病,小儿推拿均可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从根本上改善患儿体质,提高患儿抵抗力,减少患儿生病次数,其远期疗效不容小视。
#1小儿推拿适应证小儿推拿调理范围广泛,可用于治疗发热、感冒、咳嗽、腹痛、腹泻、便秘、厌食、流涎、遗尿、夜啼等多种儿科常见疾病,对于小儿斜颈、生长发育迟缓及脑瘫等疑难病症临床疗效亦为显著。
小儿推拿不打针、不吃药、无创伤之特点深为家长所推崇,已得到国内外临床医学界的认可。
#2小儿推拿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具体如下。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发病、传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故推拿治疗前应先由专业医师进行诊断后再施行推拿治疗,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
儿科推拿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原理1. 推拿指压原理:儿科推拿是通过手法按摩、指压等方式,刺激儿童身体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畅通,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2. 经络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儿童的身体也有经络穴位,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帮助调节儿童的气血,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3. 中西医结合:在儿科推拿中,通常结合了中医的理论和西医的科学知识,既考虑了身体的整体性,又充分考虑了儿科治疗的特殊性,提高了推拿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适用范围儿科推拿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尤其适用于儿童生长发育期的常见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如:1. 咳喘、感冒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疾病:通过推拿可以促进呼吸畅通,缓解症状,加速康复。
2. 消化系统问题:婴幼儿常见的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问题,通过调理经络和脏腑可以促进消化,改善症状。
3. 发育迟缓、行为异常:通过按摩促进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4. 生长发育相关疾病:如骨性发育不良、佝偻病等,通过推拿可以促进骨骼发育,预防和治疗这些问题。
5. 其他常见疾病:如哮喘、湿疹、过敏性鼻炎等,通过推拿可以缓解症状,改善体质。
三、注意事项1. 选择专业机构和资质医师:对于儿童的推拿治疗,必须选择专业的儿科推拿机构和经过培训的医师进行治疗,避免因为技术不到位而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2. 注意孩子的生理特点:儿科推拿必须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治疗,避免使用过于剧烈的手法,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 配合家长的合作:在进行推拿治疗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帮助医师更好地进行治疗,同时要教会家长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方便在家中给孩子进行日常保健。
4. 注意观察: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治疗不当而引发其他问题。
四、常见技术1. 推拿按摩:是儿科推拿的基础技术,通过对儿童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按摩,可以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症状。
2. 刮痧:对于部分慢性病的治疗,可以采用刮痧技术,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症状。
小儿推拿入门知识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是通过手法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段,刺激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调整小儿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小儿推拿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推拿的入门知识。
一、小儿推拿的基本理论小儿推拿的基本理论是中医经络学和脏腑学。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部有经络相连,气血运行于经络之中,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交通运输系统。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脏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体内部的脏器和功能,认为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二、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包括按摩、拍打、揉捏、推拿等。
按摩是指用手指、掌心等部位轻柔地按压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以调和气血、舒缓经络为主要目的。
拍打是指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轻拍打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以刺激经络、活血化瘀为主要目的。
揉捏是指用手指、掌心等部位揉捏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以调和气血、舒缓经络为主要目的。
推拿是指用手掌、指尖等部位推动小儿体表的穴位和经络,以调和气血、舒缓经络为主要目的。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小儿推拿适用于各种小儿疾病,如感冒、咳嗽、发热、腹泻、便秘、哮喘、湿疹、夜啼、惊风、遗尿等。
小儿推拿还可以用于小儿保健养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小儿推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推拿前要检查小儿的身体状况,了解小儿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推拿手法和穴位。
2. 推拿时要注意手法轻柔、缓慢,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小儿不适。
3. 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的方向和力度,遵循经络走向和穴位特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推拿时要注意小儿的情绪变化,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小儿情绪波动。
5. 推拿后要观察小儿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处理。
小儿推拿的基础知识
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小儿的生理特点,一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骨骨骼等形
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嫩弱阶段,尚未发育成熟完善,古人谓之“稚阴稚阳”;二是“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机体虽然幼嫩,却具有蓬勃发育的生长能力。
从体格、智力以至
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犹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2、病理特点
一是由于脏腑功能幼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易受外
邪侵袭和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刺激,容易受惊、生病。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尤以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多见,传染病也多于成年人。
二是小儿发病后,病势变化迅速,邪气易盛,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例如偶患
感冒,可很快发展成肺炎喘嗽,出现高烧咳喘、唇清鼻煽、舌红苔黄的实热证。
若医治不及时,出现面色青灰、四肢厥冷、重度紫绀、呼吸衰竭的内闭外脱之虚寒证,甚至导致夭折。
又如饮
食不当引起上吐下泻,当水谷邪气重滞肠胃的初期,可出现发热腹满胀痛,呕吐酸腐,泻下臭秽,小便黄少,苔黄腻,脉滑实的实证。
若吐泻不止,则阴津阳气同时衰竭,又急剧出现神昏
肢厥、脉微欲绝的虚脱证。
三是由于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之中,其生机旺盛、活力充沛,加之病因单纯,无情欲伤害,在疾病过程中,无悲观忧虑的情绪影响,病变虽快或病情较重,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护
理周到,则显效较快,易于康复。
小儿疾病诊法、治疗特点
1、诊法特点
小儿疾病的诊断,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论
治的。
在四诊之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
应将获得的四诊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再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做出正确的诊断。
婴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正确诉述
病情,故儿科有“哑科”之称。
又因小儿手腕部短小,寸关尺三部分难分,就诊时多哭闹,气息
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闻诊虽能反映一定病情,但范围狭窄。
惟有望诊一般不受各种条件
限制,反映的情况比较可靠。
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病在其内必形于外,故通过望神色、
形态、苗窍、斑疹、指纹、二便等可测知内脏的病变。
(1)望诊:小儿一进诊室先观形察色。
①先看精神状态。
凡精神振作、目光有神、表情活泼、反应灵敏为无病表现或虽病亦轻。
若精神萎靡、目光无神、表情呆滞、嗜睡或躁动为病势较重。
再看形态是否异常。
翻滚哭叫或双手捧肚为急性腹痛。
时时用手打头揉目为头痛头晕。
呼吸
喘促、张口抬肩、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婴儿点头呼吸常属肺炎。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两眼上翻概属惊风。
头大颈细、毛发焦稀、肚大青筋、肌肤羸瘦多属疳症。
前卤及眼眶凹陷、皮肤缺乏弹性为腹泻脱水之征。
头大卤开、颈软不举、眼珠下垂呈落日状见于脑积水。
方
颅发稀、卤门迟闭、鸡胸腿弯属佝偻病。
小儿仰卧、上身动下身不动为瘫痪。
下肢一侧或双侧
软瘫、肌肉萎缩变细为小儿麻痹后遗症。
②望印堂。
以望小儿印堂部位的红青黑白黄五色纹脉为主。
印堂有红色红筋为心肺有热,
色紫为热甚。
印堂、山根色青为肝经风热。
印堂色黑为风寒入肾。
印堂色白为肺经有痰。
印堂
色黄脾胃必伤。
③望面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病态面色分五色主病:
面呈红色主热证。
面红耳赤、咽痛红肿为外感风热表证;面红高烧、口渴引饮、溲赤便秘为
里热实证;午后颧红伴潮热盗汗、手足心热为阴虚内热。
面呈青色主痛、主惊、主寒、主淤。
面唇青白、翻滚哭闹为里寒腹痛;面青无华、惊惕不安
为惊恐;面青晦暗、神昏抽搐为惊风或痫证;面唇爪甲青紫、呼吸急促为重症肺炎或心衰。
面呈白色主虚、主寒。
面色晄白、乏力气促多是气虚;面白浮肿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炎;面色苍白无华、唇舌爪甲色淡白为贫血。
面呈黄色主湿、主虚。
面黄肌瘦、腹胀纳呆为疳积;面黄无华、伴有白斑为蛔虫症;面目鲜
黄如橘色为阳黄,见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而且黄而晦暗为阴黄,多见于阻塞性黄疸;新生儿
面目黄染,2周内自行消退者为生理性黄疸。
面呈灰黑色主病危、主痛、主中邪毒。
承浆青黑主惊风。
④察舌。
舌为心之苗。
正常小儿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色淡为血虚。
色红为热,深红为热重。
色紫为淤血。
舌起红刺状如杨梅为猩红热。
舌苔色白为寒。
苔黄为热。
苔厚腻为食积或痰湿。
舌苔花剥如地图状为脾胃阴虚。
热病剥苔为阴伤津亏。
新生儿舌红无苔,婴儿的乳白苔属
正常舌象。
注意鉴别染苔。
小儿吃某些食物、药品舌苔被染色,则不属病苔。
如吃丹砂类丸药
及红色糖果可染成红苔,吃橄榄、杨梅、石榴、咖啡、蜜质丸药可染成黑苔。
吃蛋黄、枇杷、
橘子及黄连、阿的平等药物,可染成黄苔。
染苔之着色,湿润而浮在苔的表面,经唾液冲刷可
以褪去。
小儿舌头伸出唇外,缓缓收回的为“吐舌”。
舌体时露时收摆弄不止称“弄舌”。
舌下肿
起如小舌者称“重舌”。
舌体肿大而硬,活动不灵称“木舌”。
大都由于心脾蕴热、邪热上攻于口
舌所致。
⑤察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望目可知五脏之病变。
正常小儿目光
有神,目无光彩则是病态。
白睛红赤为风热上攻;白睛发黄为黄疸;白睛蓝斑为蛔虫症;眼泪
汪汪、眼睛红赤为麻疹先兆;两目窜视、斜视或黑光满轮为肝风内动;目直视而睛不转者,为
肝肾将绝;晨起,眼睑浮肿多为肾炎;睡时露睛为脾虚慢惊;目眶凹陷、哭而无泪为吐泻脱水
或慢惊风;瞳孔散大而无反应为病危将终。
⑥察鼻。
鼻为肺窍。
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风寒;涕浊而黄为风热犯肺;鼻衄为肺热或脾虚;
鼻翼煽动、呼吸困难为肺气郁闭。
鼻准属脾,红燥为脾热,淡黄为脾虚,惨黄为脾败。
⑦察口唇。
唇口属脾。
唇色淡白为气血两虚,见于贫血;唇红紫或红肿为脾胃有热;唇干
燥裂为热病伤津;唇内及舌面出现白点多是虫积;口舌黏膜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之口疮;满口
白屑状如雪花为鹅口疮;两颊黏膜见灰白色小点为麻疹先兆。
齿龈属胃,齿为骨之余。
齿龈红肿或出血为胃火上攻;生后10个月不出牙为齿迟,属肾虚,见于佝偻病;齿痛黑烂有洞为龋齿;睡中齿为食积胃热或急惊先兆。
咽部红肿疼痛,为风热上攻,见于扁桃体炎。
咽喉红肿烂痛,伴全身痧密布为猩红热;咽痛
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且不易拭去为白喉。
⑧察耳。
耳为肾窍。
少阳胆经绕耳过。
耳内肿痛流脓为肝胆湿热,见于中耳炎,以耳垂为
中心的耳下漫肿疼痛为痄腮;耳尖青冷、耳背红纹隐现、伴发热者为麻疹先兆。
⑨察二阴、二便。
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
注意看外生殖器、尿道口及肛门有否异常。
若外阴或臀部潮红有皮疹为尿布湿疹;男孩阴囊紧抱、着色深褐、状如核桃为先天肾气充沛;
阴囊松弛为肾气不足或发热之象;阴囊阴茎水肿多见于肾病;阴囊站时肿大、卧时复原为疝气;阴囊肿大有波动感,透气试验阳性为水疝(鞘膜积液)。
肛门红肿热痛为大肠实热;便后脱肛多为气虚下陷;肛门瘙痒多为蛲虫;大便干带鲜血伴肛
门痛者多为肛裂。